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出版社:雷涯邻 地质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雷涯邻  

书籍目录

“资源经济与管理”系列著作出版总序 前言 1导论 1.1项目依托 1.2基本概念界定 1.3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技术路线 2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理论 2.1人力资本理论 2.2人力资源培训基本原理 2.3人力资源培训基本方法 3北京市农村科技发展及人才结构现状 3.1农村科技发展 3.2农村科技人才结构 3.3农村科技人才与农业产业发展匹配性 4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及效果 4.1现有基本培养途径 4.2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4.3主要经验与启示 4.4存在问题与成因 5国外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经验 5.1美国 5.2 日本 5.3法国 5.4印度 5.5荷兰 5.6加拿大 5.7启示 6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设计 6.1影响因素分析 6.2设计原则 6.3差别化培养模式 7结论与政策建议 7.1基本结论 7.2研究创新点 7.3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专题1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1.1调研设计思路 1.2数据统计分析 1.3基本结论 专题2北京市农业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 2.1调研设计思路 2.2数据统计分析 2.3调研基本结论 专题3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某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现状及供求分析 3.1人才总量及基本结构分析 3.2人才学历及职称结构分析 3.3各研究领域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3.4人才流动及供需状况分析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 各区县、乡镇的“绿色证书”培训工作,都很注重与开发农业、兴办产业、多种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做到“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岗位规范、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考核标准”。按照每个岗位的上岗需要,一般设置2~3门课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安排80~100学时,实践教学安排150~200学时。教学活动以实训为主,主要采取农忙季节现场指导强化技能培训、农闲季节设点集中学习理论的方式。各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各有特点,灵活多样。 (4)建立完善的培训设施和师资队伍 北京市基本已形成每个乡镇都有农民技术学校的局面,村级农民技校的数量也很多。“绿色证书”培训主要由各乡镇和村级农民技术学校承担,部分地区的农广校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各区县“绿色证书”培训的师资大多是专兼结合。专职教师的数量不多,大多由各级农广校教师和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北京农科教系统的专家、学者,市、县农技推广站的专家,当地有经验的科技示范户和已经获得“绿色证书”的“土专家”。有的区县、乡镇的领导也亲自为农民授课,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培训教材除了使用市农委科教处主持编写的北京市统一的“绿色证书”教材之外,各区县还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物产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了一些适合当地使用的针对性较强的乡土教材。 4.2.2.2实施效果评价 实施绿色证书教育是一项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基础工程。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绿色证书教育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民职业教育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模式,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农情,是比较系统、科学、有效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和方法。目前有2000多个县开展了此项工作,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到2004年底,北京郊区累计有17万农民获取绿色证书,占全市务农劳动力的26.5%,平均每7.5个农户中有一名绿证持有者,这在全国是领先的。“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已成为对郊区农民进行科普教育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 不过,绿色证书教育虽然在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尤其是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绿色证书”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编辑推荐

《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新农村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证研究方法与广度;从实践上为北京市乃至我国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同时,《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农业类院校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