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7-01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作者:唐民安 著 页数:176
内容概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例》以致密天然气储层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冲积河流相的层序划分对比、沉积相精细分析、储层综合预测、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流动单元识别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一、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1.层序地层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2.层序地层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二、主要层序地层学派的基本原理、优势与局限性1.经典层序地层学2.成因层序地层学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三、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1.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现状2.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3.存在问题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与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研究意义2.研究方法3.技术路线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一、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2.构造位置及构造区划3.演化简史二、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进展及油气分布特征1.油气勘探进展2.油气分布特征三、大牛地气田地质概况1.构造位置2.地层简述3.烃源岩与盖层4.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5.气藏类型第三章 高分辨率地层层序识别与划分一、基准面旋回的控制因素……第四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砂体对比预测第五章 中短期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分析第六章 中短期旋回内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第七章 中短期旋回等时地层格架内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 论 油气勘探的历史证明,每一次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诞生都推动了油气勘探工作的飞跃。 1861年,加拿大地质学家和化学家T·斯特里·亨特(T.Sterry Hunt,1861)提出的“背斜理论”,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1954年,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研究新华夏系所取得的认识,推断这个体系沉降带内的某些段落中存在着油气藏(谭忠福等,1989),推动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油气勘探由西部向东部的大转移,为在松辽盆地找到大庆油田作出了理论和战略上的贡献。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和认识,也打开了找油的新思路、新方向、新领域(王燮培等,1990)。断块构造、古潜山、披覆构造、底辟构造、同生断裂和滚动背斜、地层圈闭等的深入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将油气勘探工作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20世纪70年代末期,根据板块构造理论重新认识盆地的成因及其与板块构造格架的关系,曾导致盆地研究的一次飞跃。从板块构造背景及其相互作用出发重新识别划分了沉积盆地的类型,研究沉积盆地的沉降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使沉积盆地的研究从朴素的描述和归纳发展到深层次的宏观理论分析。T.P.Hardin9和J.D.Lowell的构造样式概念和构造样式分类(T.P.Harding&J.D.Lowell,1979;T.P.Hardin9,1984,1985)把近代的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引入到实际的油气勘探领域,把盆地构造和盆地内油气圈闭的构造研究与板块构造的部位、性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油气聚集的构造分析,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了一步。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Tissot等的有机生油理论与生油模式(Tissot等,1978;Durrand,1980),Sehowahor等的油气运移聚集原理(Schowaltor,1979;Robert,1980;Chapman,1982),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基础。有机成油理论将油气勘探指向了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盆地;源控油气理论又将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限定在沉积盆地内有源岩分布的范围内及周边区域;圈闭控油理论有的放矢地将勘探靶区指向了油气运聚区内的富集场所;诞生于我国的陆相成油说,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找油领域,“这一非海相生油的观点为全国解放后大庆油田的发现拔除了理论障碍”(翁文波,l982)。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