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胡山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02出版) 作者:胡山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新编》由胡山林主编,是一部基础性、入门性的欣赏导引教材,主要介绍文学欣赏的角度、原则和方法,着眼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的区别,一是内容上首次把文学批评方法(模式)当作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处理;二是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加“欣赏示例”的编写体例。“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让学生一看就懂,从中领悟理论、学习方法。
为方便读者自学和教师授课,《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新编》提供课件、教案、教学案例、思考题参考答案等资料,索取方式参见“配套资料索取说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新编》寓理论导引于文学作品的赏析之中,行文通俗易懂,语言平易流畅,具有可读性,适合作为各科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教材,也适合文学爱好者自学。
作者简介
胡山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和艺术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任河南省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百名)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2011年,全国社会科学普及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会认定)。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10)。2010全国通识类课程最受欢迎十大教授(“评师网”联合“搜狐教育频道”发布)。2010河南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非211院校类,“评师网”联合“搜狐教育频道”发布)。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10)。河南省优秀教师(2004)。多次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 “科研优秀奖”。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必要的理论入门 第一章文学欣赏理论常识 第一节文学欣赏的含义及对象 一、何谓文学欣赏? 二、文学欣赏对象 第二节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一、文学特征扫描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 第三节 文学欣赏途径与文学教学方法 一、文学欣赏基本途径 二、文学课堂教学方法 阅读链接 引言文学批评方法同时也是 文学欣赏角度 第二编 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欣赏角度 第二章批评方法与欣赏角度 第一节社会历史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道德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人生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四节文化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五节心理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六节原型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七节女性主义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八节生态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阅读连接 第三编 文学作品元素与文学欣赏角度 引言文学作品元素即 文学欣赏角度 一、文学作品构成元素决定 文学欣赏微观角度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 第三章语言层面 第一节音节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字词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语气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四节文体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五节古典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六节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四章形象层面 第一节意象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意境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人物性格形态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四节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五节 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关系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六节把握故事情节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七节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八节评价情节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九节背景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十节氛围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五章意蕴层面 第一节意蕴的含义及类型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表层意蕴与深层意蕴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意蕴的丰富性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六章综合元素 第一节情调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格调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气势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四节传神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五节趣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六节风格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七章艺术技巧举隅 第一节结构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象征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叙事角度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四节意识流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第五节荒诞 一、理论知识 二、欣赏示例 思考练习题 阅读链接 第四编 用艺术眼光欣赏艺术 第八章文学欣赏的原则 第一节不可当真 一、这是真的吗 二、艺术≠生活 三、为什么不可当真 四、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 作品当作现实 思考练习题 第二节保持适当心理距离 一、毛泽东忘情入戏 二、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欣赏活动 得以进行的前提 三、怎样保持适当心理距离 思考练习题 第三节用心灵拥抱对象 一、衡量艺术不能拘泥于常识 二、欣赏艺术不能拘泥于常理 三、不能以科学眼光阐释艺术 思考练习题 第四节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一、奇特川剧《潘金莲》 二、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欣赏 思考练习题 第五节只可意会而不可求甚解 一、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 为什么“只可意会而不可求甚 解” 二、浦江青讲解《忆秦娥》 三、怎样理解“只可意会而不可求甚解” 思考练习题 第六节知人论世与从文本出发 一、知人论世解晏词 二、知人论世 三、从文本出发 思考练习题 第七节从作品实际出发 一、荒诞的批评 二、“我端给你的是红茶,你不要在里面找啤酒” 思考练习题 第八节用历史眼光看作品 一、“安娜有什么好” 二、共时性与历时性 思考练习题 阅读链接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配套资料索取说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艺术作品中的人生意蕴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生趣味,人生况味,人生经验,人生智慧,人生哲理,终极之美。 (二)基本理论 1. “文学是人学”是人生视角解读文学的基本理论根据 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著名命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找到准确的出处,观点多多,这里不一一列述。本书认为,谁最先提出这一命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命题所蕴涵的基本观点已经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研究者所接受。它对于读者和研究者解读、分析、阐释文学作品有重要意义,对于纠正传统文艺理论过于突出、强调、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价值具有纠偏作用。这一命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至今都没有过时,而且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有限,实践能力有限,因而仅仅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放宽自己的视野,借助文学作品体验古今中外各种各样人的生活,从中汲取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2.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经验的对象化 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目的是要借助文学透视人生。那么,文学有这种价值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文学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有无数精彩议论,这里没必要向非专业的读者旁征博引各家观点,而只是综合各家思想介绍一个文学方面的共识。这就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创造物,它与其他精神产品(如社会科学理论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是人类对自身生活体验的直接对象化,是以感性形式呈现于人面前的人生感悟和体验。正如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她的《艺术问题》一书中所指出的,一切艺术样式,从深层看,无不是人生体验的形式化、符号化,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形式”,它们各自以自己的模式与人的生命形式相对应。如绘画、雕塑、建筑是以“虚幻的空间”的模式,音乐是以“虚幻的时间”的模式,舞蹈是以“虚幻的力”的模式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对应、相契合;而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和戏剧,是艺术家按照对生活的体验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经验和历史,因此是以命运的模式来与人生经验、人生过程相对应。总之,在苏珊•朗格心目中,艺术无处不是人的标志,无处不是为表达人生体验而发展了的可塑形式。 既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生经验的对象化,是作家、艺术家人生体验的符号形式,那么。读者也就应该从人生视角解读作品,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与接受,其实质也就是借助艺术作品对人生的透视,对人生的体验。 3.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蕴 人生意蕴在作品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是作品本身就是讨论人生哲理的,对这种作品的解读,毫无疑问应当从人生角度,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宿命》等。第二种形态是包孕在社会历史和其他各类内容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人生视角出发,把人生意蕴从社会历史等内容中提炼出来。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新编》由胡山林主编,《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新编》紧紧围绕提高读者欣赏能力这一中心,设计了四编内容。第一编是文学欣赏的理论常识,这是进入文学殿堂必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三编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新编》的主体部分,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角度、切入点,也可以说是文学欣赏的方法。人们常说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里介绍的角度、切入点,即进入文学的“门道”。第四部分是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讲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微妙的精神活动,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适合作为各科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教材,也适合文学爱好者自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