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伯樵 页数:208 字数:25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足球向左,建筑向右:真实的西班牙》是作者将在西班牙旅行中的感悟汇聚而成。作者精心规划行程,将马德里、托莱多、巴塞罗那、塞维利亚等著名旅游胜地全部囊括进来。马德里的三大博物馆,塞哥维亚的古罗马高架渠,托莱多老城,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塞维利亚大教堂,在作者的笔下完美呈现。在介绍景点的同时,还将有关建筑和艺术品的背景知识介绍得非常详细,让读者对西班牙的了解更深刻而全面。《足球向左,建筑向右:真实的西班牙》叙述的笔调轻松而幽默,读来非常轻松,是游客前往西班牙旅行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伯樵,江苏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小语种本科毕业,后负笈欧洲,攻读社会学硕士。本科兼职做过三年的北京导游,在宠物医院上过班,给会议公司做过策划,在工地当过翻译;硕士兼职在华人开的超市里打过杂,在四家宾馆做过守夜人和“大堂经理”,给哲学讲座做过同声传译;基本就是顶着一张娃娃脸,掺和着中年人的耐心和老年人的趣味的混合体。爱好:电影、中国历史、古典音乐、足球、艺术史。
书籍目录
引子 行前与行后
第一天 马德里
太阳门:从零开始
——卡洛斯三世:最佳市长
——从广场到广场
——阿尔穆德纳大教堂
——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
——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
——暮色中的丽池公园
第二天 从塞哥维亚到马德里
终于洞开的王宫
——古罗马高架渠:将近2000年的甘甜
——塞哥维亚大教堂
——烤乳猪:牺牲形象,只为果腹
——阿尔卡萨城堡
——普拉多博物馆
——戈雅,你是个非主流!
——《宫娥》:委拉斯凯兹作为宫廷画师的一生
——古典音乐:马德里的路边艺人
第三天 托莱多
往南!往南!拉曼却的骑士精神:堂吉诃德
——阿方索十世,最有学问的国王
——托莱多老城
——旧都的威严:托莱多大教堂
——圣多美教堂:埃尔·格列柯的画作
——圣胡安教堂的双层回廊
——阿托查火车站
第四天 巴塞罗那(一)
换房间,柳暗花明
——巴塞罗那的前世今生
——“兰布拉大道,我愿你没有尽头”
——城堡公园里的全球化
——画家毕加索的私人生活:我与那些女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巴塞罗那大教堂
——卖给我热可可的姑娘
第五天 巴塞罗那(二)
弗格森在诺坎普的最后三分钟:足球,真他妈的刺激!
——加泰隆尼亚人的红蓝军团:巴萨!巴萨!
——笑一笑,想象一下你就是瓜迪奥拉
——巴塞罗那俱乐部荣誉展厅
——古埃尔公园
——神圣家族大教堂:仍在施工中的奇迹
——高迪:天才还是疯子?
第六天 巴塞罗那(三)
不和谐街区:巴特罗公寓
——古埃尔宫
——海事博物馆
蒙特惠奇山:眼前有景道不得
——中饭:腐败啊腐败
第七天 巴塞罗那(四)
米拉公寓:这就是我的方案
——加泰隆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前的中国功夫
第八天、第九天 从巴塞罗那到塞维利亚
第十天 塞维利亚(一)
安达卢西亚:真正的西班牙
——阿尔卡萨城堡
——塞维利亚大教堂:一座无与伦比的教堂
——黄金塔和西班牙广场
——弗拉门戈:吉普赛人的特立独行
第十一天 塞维利亚(二)
再探黄金塔
——圣周:宗教嘉年华
附录一 利物浦机场惊魂记
附录二 伊比利亚旅行指南之西班牙篇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出了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趁着天色尚早,赶紧一路狂奔到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之所以不先去就在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对面的普拉多博物馆,是因为普拉多博物馆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怕两三个小时很难逛完,所以就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先闯一间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看看现代艺术。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坐落在马德里市中心的阿托查(Atoctla)火车站对面。整体建筑是一个口字型。拿学生证的话可以免费进入。不过最赞的是,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一直开放到晚上9点钟。后来跟师妹打听了一下,西班牙人的工作时间跨度很大,上午9点、10点上班,可是要到晚上8、9点才能下班,而西班牙人之所以工作时间跨度这么大,是与其爱好休息和吃饭的习惯分不开的。根据师妹的原话,他们每天早上喝点东西就匆匆上班,到了11点后就要吃点东西先垫吧垫吧;然后中午13~14点正式进餐;下午16点再喝杯咖啡什么的;晚上19点搞不好还要再吃点儿东西。这么东歇西歇,自然工作时间就被迫延长了。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的历史并不长,1992年正式开放,博物馆的名字是向1975年成为国母的索菲亚王后致敬。艺术中心的前身在18世纪时其实是一座医院,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作为国家博物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修缮改建才达到今天的规模。有了充裕的时间就可以慢慢逛了。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的主要展厅在2楼,其实最值得看的部分也在2楼。因为3、4楼的展品一来不多,二来全是当代艺术,我兴趣不大,而地下和副馆的展品则更为稀少。现当代艺术对我来说,有时确实是门奇怪的东西,有些我很喜欢或是能看得懂,能觉得很有想法或至少挺有冲击力的(比如每年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一些个人展和主题展),不过有些就不是很懂,更谈不上喜欢(比如北京的双年展,南京三年展,还有798里面不少很多无趣的雕塑),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无疑属于后者。与其说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是一座美术馆,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用绘画、影像诉说历史的博物院,里面不单单有绘画作品,还有相当多的照片、循环播放的影片[如西班牙的一些早期电影,还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之一《工厂大门》,以前看过,觉得很有乐子,不过这是法国电影,天知道西班牙人为什么要放它],以及相当多的实物。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是允许照相的,你可以举着相机拍个够,于是我就挑了很多幅我喜欢的狂拍一通。除了毕加索和达利的画作外,我还挑了Francisco Bores的(1925)照了一下,这幅作品我很喜欢。回家翻检了一下照片,发现还照了Pablo Palazuelo、Luis Feito等人的一些作品。而且很开心地见到了《新娘》(TheBride,1969),这幅作品小时候翻美术书翻过,现在看到真品真是无比亲切——小时候无法体会到它的好处,现在慢慢能够体会到一些了……
后记
出版一本书,对于活在当下这个E时代的我们来说,似乎远不值得那么兴奋。毕竟,因特网的出现给了大多数人一个直抒胸臆的舞台。你无须为出版商是否认可你的书稿而忐忑,也不用顾及销量或是印刷的成本,更不会与那些大刀阔斧删去你最心爱的一段文字的编辑作斗争。只要敲入文字,点下鼠标,即可“发表”。 可是当真你笔下所写、键盘所敲会印成铅字,从印刷厂运到书店,再拆包、上架、任人挑选、供人翻阅的时候,感觉还真是不同。人人都可以拿着数码DV拍些自己构思的短片,那时,你只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但你当用上了胶片,指挥着摇臂,黑洞洞的影院里,巨大的银幕上放映着署名为你的作品时,无论电影票房多么惨淡、影评人的批评多么刻薄,毕竟,你认认真真地做完了一件事情,完成了一桩心愿。 出书,也是如此。 前人说“觳灾梨枣”,意即出版一本书需要刻印很多书版,会使很多梨树、枣树遭殃,借以告诫写书人出版时务必爱惜羽毛,免得日后“悔其少作”。虽说对自己写的游记也并不满意,但自己写的文字,总是多少有些敝帚自珍;哪怕文字的洗练、意蕴的高妙远不及心中仰幕的那些作家。南朝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我也就只当把这本书送给自己,送给父母,闲时摩挲聊以自娱,不敢奢求过多。 旅行,非常复杂,倘若你注意到,小资或是“小清新”们非常刻意地避免使用“旅游”,而代之以“旅行”的时候,你就知道“旅行”这件事儿,从用词的甄选上就开始复杂起来。 对于我这个在北京读书闲暇时做过三年兼职的“老”导游来说,这些事情貌似不成问题,挂上导游证,举起三角旗,滔滔不绝,瞄着游客队伍末端有没有人走丢,直到把客人在宾馆(流行的说法应该是“旅店”)安顿好了,才能匆匆睡去,而第二天还得早起叫醒所有人,一句话,我们睡得比鸡还晚,起得比鸡还早……这就是导游生活的全部。没有“旅行”的浪漫,全都是“旅游”的实在。但是轮到你自己成为那个“游客”的时候,你也并不见得会轻松多少,旅游大巴里的狭小空间和浑浊空气,导游山呼海啸般灌输给你的各种靠谱抑或不靠谱的信息,在相机面前装出一副开心的样子,更糟的是,有时还要等着其他拍照的人搔首弄姿完毕才能轮到你……总之,旅游更像是去完成一件任务,而非享受途中的过程…… 相比之下,出国游则更像是“定向越野”。八天九国游的“经济实惠”,在教堂、广场、博物馆以及购物区之间穿梭,跟所有以前只在电视或是电影里看过的名胜合影,听着导游扯扯欧洲人的宫闱秘辛,然后再吃上一顿所谓当地风味的旅游团餐;连接着景点的是旅游公司的大巴,而留下的记忆,除了每个景点处的“亲眼所见”之外,就只有穿行于各国之间的漫长而又颠簸的“在路上”了…… 我也曾蔑视过这种快餐式的旅游方式,廉价、快捷、简陋、浮光掠影、目标过于明确、犹如“定点打击”般的游览,缺少了旅行中不可或缺的“惊喜”和散漫。十几国的风光,着实可以让这些可能一生只出一次国的游客们少些遗憾,但是深度游览一两个国家,时间更为宽裕,旅途更为从容,记忆也更为深刻;导游制订好的景色和名胜确实免去了自己查找、翻阅和研究的麻烦,但那些虽不甚著名,却饶有滋味的风情就会与你失之交臂:透过车窗远远望见的城市景观可能有那么几分静谧,可远不如亲自站到日晒当头的街市来得热闹;大巴里空调冷风固然凉爽,还是远不及暴走、暴走、暴走来得那么的酣畅。 可是日子久了,渐渐也明白,我所钟爱的深度、寻觅、惊喜、暴走和身临其境,可能并不是每个游客的所想要的。也许很多人真的只希望能够一次玩遍欧洲,也不在乎那些偏僻和冷门的景点,更不喜欢在倒完时差之后,还要再用徒步来折腾自己。如果真的按照“旅行”的方式来游览,最后可能获得的是一次费心、伤神、劳累的回忆,而“旅游”中的那些方便、快捷、省心、舒适也就不复存在了。 出门游玩,就是图个开心高兴,只要尽兴,至于方式嘛,也许真的没那么重要。 而游记么,或许是旅人为了能在旅行之后,还能设法回味“尽兴”的一种方式罢了。 拙作的出版首先要感谢在美国任教的陈怀宇教授的热心牵线,是他的推荐才得以玉成此事。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黄金平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文字和图片编辑也为此书的审校、编排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向本书的出版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西班牙旅行的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卢飞燕、顾乡、牛田禾三位女士和柳松先生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讯和热情的“地陪”照顾,使我在西班牙的行程得以顺利,没有他们的帮助,笔者的旅行将会变得举步维艰。同样需要感谢的还有我的大学同学吴娴敏(Anglela Wood)女士,她诙谐幽默的问答体为本书增色甚多(见附录二)。豆瓣的马凌老师(Malingcat)关于艺术绘画的很多博文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广博的艺术史视野使笔者在写作本书时受益良多。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和Lonely Planet也是本书中许多历史文化资讯的重要来源,在此向这些网站和书籍的编纂者表示深深的谢意,虽然我与他们从未谋面,更谈不上相识,但是他们分享知识的精神和旅行者的理念也促使了本书的完成。 张倩帆女士花费了很长时间修改审订初稿、统一译名和格式,并不厌其烦地与笔者对很多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她细致认真的工作加快了我交稿的进程,在此对她的细心耐心表示感谢。当然,本书中所出现的疏漏和不足,仍然应由笔者负责。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整个初、高中阶段,他们都没有太多干涉我阅读闲书的兴趣,哪怕那些书籍与考试完全无关;正是那些早年的阅读,使我在欧洲游历的时候不满足于浅尝辄止。同时,没有他们对我生活和学业上的支持,我也无法有机会来到欧洲。虽说,哪怕最为动人的词句都难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情,但我还是想在这里简单但却真诚地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养育。 是为跋。 2011年6月29日于阿姆斯特丹
编辑推荐
《足球向左,建筑向右:真实的西班牙》叙述的笔调轻松而幽默,读来非常轻松,是游客前往西班牙旅行的重要参考书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