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韩松,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组编,董仁威 姚海军(主编) 页数:388 字数:33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人民邮电出版社邀我主编一套“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但说实在的,我并不是科幻研究方面的专家,只是一个传记作者。不过,我对写作科幻作家的传记有特别的爱好,采访过不少有名的科幻作家。 我追踪华人科幻作家的人生道路已长达30多年。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对郑文光作过多次深度采访,80年代初又对童恩正进行过深度采访,90年代和21世纪初,我采访过的科幻作家更多了。 在采访过程中,我近距离接触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幻作家,他们以科学为武器,做“赛先生”的战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添砖加瓦,为人类的未来出谋划策。 我斗胆将华人科幻作家分为四代。第一代为20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以前的科幻作家,如顾均正等,我把他们称为“古生代”科幻作家。我对“古生代”科幻作家没有什么研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83年,中国科幻作家被封杀为止的第二代华人科幻作家,称为“中生代”科幻作家。我对大陆地区的“中生代”科幻作家比较熟悉,深入跟踪采访了其中五位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一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和王晓达。对“中生代”中大陆地区的其他著名科幻作家,如肖建亨、金涛、魏雅华、姜云生等,以及港台地区和海外的著名科幻作家,如倪匡、黄易、张系国等,虽看过他们的不少作品,但或无缘相识,或没有深入采访,不便说什么。我只对台湾地区的黄海进行过采访,对他的儿童科幻作品很赞赏。我的小孙女对我说,她很喜欢黄爷爷的科幻童话。 第三代科幻作家是“新生代”科幻作家,这不是我命名的,但我认同这个叫法。“新生代”科幻作家是“中生代”科幻作家整体陷入沉寂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坚守科幻阵地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并在90年代形成了气候。他们与“中生代”科幻作家几乎没有传承关系,很少看前两代科幻作家的作品,走着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追逐他们的上百万的科幻迷队伍。我采访过“新生代”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吴岩、星河等,并写了前五人的评传。 第四代科幻作家是2l世纪涌现出来的新锐科幻作家,科幻理论界有的称他们为“后新生代”科幻作家,有的称他们为“更新代”科幻作家,我比较认同“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叫法。我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写了《21世纪新锐科幻作家巡礼》一文,向广大读者重点推荐了12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锐科幻作家——江波、陈楸帆、拉拉、谭剑(中国香港)、迟卉、墨熊、宝树、夏笳、飞氘、李伍薰(中国台湾)、程婧波、长铗。 新锐科幻作家,即“更新代”科幻作家有什么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采用的是下面三个鉴别标准: 一是从时间上讲,是在21世纪才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或“窜红”,而为读者所知的;二是从作品质量上看,这批科幻作家作品要有深度、有厚度,有各自的特色,有独创性,其风格不能用前三代科幻作家中的某一位作家的风格来概括,被称之为某某“第二”;三是从数量上看,要有足够多的作品,特别是长篇科幻作品,这样才能跳出“科幻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编好“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丛书,仅有对科幻作家人生道路有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识别科幻人才及科幻佳作的非凡本领才行。这个本领我没有,于是,我邀请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毕身从事“科幻淘金”事业的著名科幻编辑姚嗨军,与我共同主编这套丛书。姚海军独到的慧眼,成就了许多“新生代”和“更新代”科幻名家,“淘”出了许多科幻名著。 姚海军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我们商定先从我撰写的科幻名家评传《穿越,2012》入手,第一辑出版十位“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作家,包括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王晓达、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和吴岩的选集。 第二辑则准备从我正在撰写的《更新代杰出科幻作家评传》入手,出版“更新代”知名科幻作家江波、陈楸帆、拉拉、谭剑、迟卉、墨熊、宝树、夏笳、飞氘、李伍薰、程婧波和长铗等人的选集。 这之后,再陆续编辑“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更新代”其他科幻名家优秀作品,出版第三辑、第四辑…… 总之,我们欲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倾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组织之力,向读者全面展示华人科幻作家的面貌’推动中国的科幻事业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中短篇科幻小说代表作品《看的恐惧》、《鼠笑》、《月球佚事》、《二○一二》等共26篇。所收作品均为首次结集出版,部分文章为首次发表。
《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韩松卷·看的恐惧》适合青少年读者、科幻和文学受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董仁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已发表各类科普作品800多万字,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井致力于中国科普和科幻作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科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姚海军,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科幻世界》主编,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秘书长。1988年创办科幻迷读物《星云》,1997年到《科幻大王》做编辑,1998年加入《科幻世界》。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幻出版事业,培养和发掘了众多科幻作家,为科幻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书籍目录
一个初三学生的日记
迷惑不解
保护区
沙漠古船
鼠笑
地球战士
不要让老婆的幽灵在互联网上找到你
无名链接
看的恐惧
家长
进化的腥膻
故乡畅想曲
中国捍卫新四大发明
未来的新华社
月球佚事
户籍
星潮建设者
深渊——十万年后我们的真实生活
水栖人
艾滋病,一种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
乌托国的故事(三则)
忆银行
闪光阉割
星河的生日
二○一二
后记:新的开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科学上,到底怎么解释?” “我们立即挑选两只做了解剖,发现老鼠的发音部位有了变异。变异的幅度不大,但已经很适宜发出类似人类的笑声了。当然,这还不至于使老鼠产生语言。老鼠的遗传基因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慢慢地发生着变异,终于到了临界点,出现了这种情况。基因方面的检测,目前还在进行之中。” “那么,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其实也是有人遇到过的,但因为不是这么集中地出现,所以,都被忽略了,或被当作了幻觉。” “老鼠会发展出像人一样的智能吗?” “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证据。我们还没有发现会笑的老鼠的大脑中产生了新皮质。” 若氦想到昨晚老鼠集合在家门口,对着他和妻子大笑的一幕。那些老鼠看上去,是多么的富有智慧呀。为什么非要有新皮质呢?老鼠又不是人类。它们一定找到了产生智能的另外的途径吧。 他觉得朋友的解释,未免太简单,或许是在隐瞒?但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说道。朋友毕竟是生物学方面的权威。 “怎会发生这种怪事?” “跟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关。我们心中都有数,这座城市建造在一座废墟上面。在我们的脚底下,埋藏着工业和战争遗留的无数垃圾和毒物。这些东西,足以令生活在地下的老鼠的基因产生变异。但长期以来,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连那些灾难的记忆都删除了。” “现在我们怎么办?” “其实,也没有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我们仍可以照常生活。在科学家看来,老鼠只不过改变了一种传递信息的频率而已,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就是笑么?” 但仍有什么地方不对头啊,若氦想。刚才,他对自己仿佛也产生了想笑的这种念头,不是大吃一惊么? 这又是为什么呢? 没有获得更有价值的答案,若氦失望地一个人徒步走回去。他没有要求进行差转运输。在大街上,他回想着生物学家方才说的有关废墟的一番话。街道给人以古朴感。他觉得步履分外沉重,好像被埋藏在地底的尸体给拽住了。第一次,他意识到每一脚下去,都踏中了地底深处死去的文明。 原来,这么多年来,他是生活在废墟上面的啊。那玩意儿,就像一具巨人的尸体,不断地阴阴流淌着脓水。老鼠们没日没夜在地窟中噬食尸肉,吮吸黑泉,受到了毒素的感染,从而使自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危险的生物。 仅仅一个笑声,便令人类觉得自己的存在受到了威胁。多么敏感而脆弱的人类啊!这正是生活在废墟上的人类的特征吧。 不断有干笑着的老鼠从若氦身边跑过,有的还朝若氦眨眼打量。若氦已经见惯不惊了。
后记
这部选集,收录了我的25篇作品,包括首次公开的我最早的科幻作品,也就是1982年我上初三时写的,比如《一个初三学生的日记》和《迷惑不解》。这样算起来,我写科幻,到今年整整30年了。 它也收录了一些我最近才写的,比如《二○一二》。这篇作品发表在《GQ》杂志上。时尚杂志刊登科幻作品,以前是很少有的。这也许说明科幻正在进入我们生活中的更多领域。我能生活在一个科幻的时代,真是有幸。 还有一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的作品。比如《进化的腥膻》、《记忆银行》、《闪光·阉割》、《艾滋病: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乌托国》等。 这也算是对我30年创作的一个总结吧。上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是在1998年,成都的《科幻世界》编辑部与新华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我的第一部科幻选集《宇宙墓碑》。我最新的这部选集,没有收录《宇宙墓碑》中已刊登的作品。 不知不觉,30年过去了。每每想到宇宙,就觉得这点儿时间,什么也不算。但它对人来说,却是莫大的一笔财富,也是最珍贵的一段岁月。 我很早就对宇宙的奥秘感兴趣,小时候,就一个人拿着手电和星图,在户外认星座。爱上科幻的孩子,心中大概都有这份情结吧。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的科幻热潮,也冲击到了我。记得看到第一篇科幻故事,就迷上了。那可能是发表在《科学画报》上的一个苏联的短篇。有一次,家人拿回一本《人民文学》,一看目录,有一篇叫《珊瑚岛上的死光》,很吸引人,立即就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像今天的孩子一样,那时我喜欢的,还有外星人、野人等话题。 1982年,联合国第二次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在奥地利举行。为此,联合国举办了以“外空探索”为内容的中学生作文比赛,题目是“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中国决定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武汉、沈阳、西安、重庆、昆明十城市参加比赛。重庆在三十九所中学进行征文活动。我也参加了。 我一口气写了许多篇,包括《一个初三学生的日记》和《迷惑不解》等。最终我的作品没有入选推荐参评全国的比赛。在老师看来,它们大多比较晦涩和灰暗。 但我还是在重庆市的评选中得了奖。我获得的奖品是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和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等图书。我太喜欢它们了。 我就这样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一写就是30年。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科幻?或者,一个文科生,为什么要写科幻?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 最近我在看阿瑟·克拉克的《城市与群星》。这是一位我十分喜欢的作家。我仿佛重新回到了少年时代,体会到初读科幻时的激动。 克拉克的这本书,写于1956年。到现在看,里面提出的科学技术的创新想象,以及作者创造的一个美妙而不可思议的新世界,仍没有过时。它展现的是无尽时空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和实现的,在这种充满遗憾的美里面,我甚至看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些许影子。 我能感受到与西方最精深的思想间的差距。在我的周围的中国人里面,很少有像这样以一种整体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思考整个人类的最终归宿的。但正是在大量的西方科幻里面,展现了一个令不少中国人觉得完全陌生甚至感到有些恐慌的世界。我觉得那是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甚至日本的一些科幻小说,那种深邃,超脱凡俗的哲思,对终极的追问,有时也令我看不太懂,跟中国的科幻不太一样。想到已有十多个日本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了,我就不禁猜测,这里面或许有某种内在关联吧。 我这里不是自我贬低,我们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从20世纪50年代的郑文光到今天的刘慈欣,但整个来讲,我们缺乏那种以科学技术为铺垫的想象力的环境和氛围。 从读科幻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对我们与宇宙关系的沉思,以及对迷信的破解,对公平正义、人类大同的追求。科幻作者常常把人放在极端环境中,来考验他和她的人性,挖掘其潜能。科幻试图对人类的未来作出一个回答。 今天看多年前的西方科幻,包括威尔斯的,包括克拉克的,觉得仍然那么新鲜。那么,这是科学和人类的发展出现了停滞,还是科幻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不管怎样,这些,也许正是科幻的魅力。 很多的中国科幻迷,与西方科幻迷一样,内心有着同样的东西。但我们往往长大成人后,就把它丢失了。我们不再读《城市与群星))。也许有很多人把兴趣更多转向了《二号首长》这样的官场小说。我怀疑这是两种文化的区别。 我曾经在国外的机场书店里购买科幻小说,但在中国的机场,找不到科幻小说,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官场小说。 2011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很大程度上是靠廉价劳动换来的。我们没有霍金,也没有乔布斯。这些,是否与科幻有一些关系? 我不知道确切的答案。我只是一有了时间,就继续写科幻。我仍然想着试图回答心中的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谜题。 所幸,这样的同道越来越多了。 最近王晋康来信,谈到星云奖的事情。他说:“我对获奖的事确实比较看淡,有了当然更好,没有我也不会失落。我今年有两个长篇,赶得太辛苦,心操不到别的上面。我这把年纪,不知道写到哪天就写不下去了,在尚未把弦崩断前再拼几年吧。” 老王的这种老骥伏枥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我要把30年的结束,当作一个新的开始。 韩松 2012年5月14日
编辑推荐
《韩松卷:看的恐惧》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