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疼出来的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人民邮电  作者:胡晓梅  页数:182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位母亲对教育专家哭诉,自己的孩子冷漠得让人心寒。这个才8岁大的男孩,已经学会了花钱如流水,母亲劝导儿子要学会节俭,他竟然振振有词,毫不在意地说:“没钱生我干嘛?”而母亲生日那天发生的事更让她难,过——父亲请孩子去对妈妈说句生日快乐,他竟然翻翻白眼,说了一句:“又不是我的生日。”“我和他父亲的工作都不稳定,但是为了孩子,自己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最好的给他。有任何好东西都先想到孩子,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种结果……”母亲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仿佛有说不尽的委屈。“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听完母亲的哭诉,专家认真地说道:“你这不是爱,而是害!”原本泪流不止的母亲愣住了。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辛苦工作,起早贪黑,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吗?别的不敢说,在对待孩子上,她坚信没有多少人比自己关爱的程度更深。但这位母亲不知道的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她的“爱”。爱本身没错,但爱的表现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就像糖可以给人提供能量,但吃得太多或者吃了变质的糖,也会让人生病。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盲目甚至自私的——他们只求自己问心无愧,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应该接受这份爱。当爱变成了负担或者纵容,你想过他们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吗?没有做错事的孩子,只有做错事的父母。说那位哭诉的母亲咎由自取可能太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倘若她对孩子少一点付出,多一点索取,事情或许不会那么糟。我们都清楚,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但问题也会走向另一面。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对孩子的行为抱着一贯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有的则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他们对孩子别样的爱,同样换来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或者太过自我、缺少对别人的关心,或者倔强叛逆、让人束手无策。难道培养一个独立自信、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真的这么难吗?爱不是错!错的是教育方法。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内容概要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是通过丰富的案例,告诉父母们哪些爱是正常的,哪些爱是要不得的。爱孩子不是溺爱孩子,不应该事事都帮孩子完成,不应该只是给孩子最后的结果,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

作者简介

胡晓梅,台湾知名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拥有自己的咨询工作室。对年轻父母的教育和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经验丰富。著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给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态度》、《矫正孩子的坏习惯:聪明妈妈怎么教》、《开发脑力的44个好习惯:提升你的分析力,创意力,灵活力》、《软能力:你的职场制胜法宝》、《不要用身体谈情说爱》、《破解人生的N个困惑》等畅销书籍。

书籍目录

第1章  爱不是错,错的是无止境的爱1.是父母,不是保姆2.奖励不一定是好事3.要健康,还是要肥胖4.教会孩子付出,才是聪明父母5.再忙,也要陪孩子一起游戏6.当孩子吵闹的时候7.允许孩子哭,但绝不纵容第2章  管教是爱,但孩子不懂8.强迫不是爱,是自私9.让孩子知道你爱他10.给孩子一点自由与独立11.别让孩子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12.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基地”13.打骂孩子请慎用14.相信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第3章  尊重孩子,更应该引导孩子15.太自由的不良后果16.别让孩子单独上网17.体罚是把双刃剑18.孩子需要适当的压力19.困难不必让孩子独自面对20.与孩子沟通,比什么都重要第4章  鼓励孩子,也要教孩子谦虚21.不要把孩子夸成“草莓族”22.虚夸要不得23.延迟夸奖无意义24.慎用物质奖励25.正确夸奖的三要素26.给孩子适时适当的夸奖第5章  别当孩子最不喜欢的批评家27.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28.批评也需讲道理29.“你真笨”是禁忌语30.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31.压抑住满腔怒火32.简单有效的批评技巧结语——让爱成为前进的动力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专门研究0-3岁儿童行为及教育技巧的芬兰国民早教学会,曾经在2008年针对30名3岁左右的幼儿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员把这批幼儿分成3组,每组10人,然后让孩子用手中的蜡笔将同一张照片临摹到画纸上。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在第1组孩子开始之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画得好,可以获得1颗糖的奖励;针对第2组实验者,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如果谁画得好,可以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鼓励;而针对第3组实验者,研究人员没有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有任何奖励,但是会在实验完成后,给其中画得最好的孩子口头表扬。孩子们画完画后,研究人员按照原定的计划,将各种奖励给予每一组的孩子;同时,由教育专家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每一个人的反应。结果让人感到意外——知道有物质奖励的第1组孩子在看到同组的某些人获得糖果时,表露出了羡慕、不满和失望;得到糖果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兴。第2组孩子的情况与第1组类似,但程度弱于第1组。而第3组孩子的情况则跟前两组有很大不同,得到口头表扬的孩子欣喜不已,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也没有显示出过多的不满与羡慕。两天后,研究人员按照上次的分组,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将糖果奖励安排给了第2组,在黑板上写名字的奖励给了第3组,而第1组什么也没有。结果显示,第2组、第3组在实验结束后表现出的情绪都很高昂,而第1组的孩子里,有90%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失望。这个实验其实解答了不少父母的疑问。我们知道奖励是种很好的激励措施,但为什么越奖励,结果却是孩子的成绩越差、性格越不好了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很容易看出,不当的奖励会让孩子的目的性或功利心过强,反而对心态有很不好的影响。第1组孩子,他们在第1次实验前就知道了自己可能得到奖励。而孩子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在乎研究人员所说的“谁画得最好,谁就有机会得到糖果”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画得最好,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得到糖果。糖果成为了孩子预计中的事情,于是那些得到糖果的,没有多少欣喜,没有糖果的,却感到万分失落。第3组孩子因为不知道有奖励这回事,所以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当得到口头奖励的时候会很高兴,没有受到表扬也不会失落。第2次的实验,第1组孩子因为有了第1次经验,觉得这次也会有物质奖励。可是当最终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时候,他们的失落情绪就很明显了。奖励本身是没错的。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它是种极好的激励方式,可以让被奖励者更有竞争意识,做事充满动力。但前提是奖励的方式应该正确。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呢?就是把奖励当做用兵,出其不意才能制胜。奖励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出其不意的。为什么中奖的人往往都很高兴?即便是小奖,也能让中奖者的心情好上一整天。原因是中奖属于意外收获。如果有人提前告诉你,这张彩票铁定要中200元,恐怕你拿到钱的时候,就没有太多高兴的感觉了。奖励也是如此。意料之外的奖励,会让人觉得惊喜不已,这才会达到奖励的目的。倘若早就知道有奖励,那么孩子得奖的兴奋就会减弱许多,一旦没有获得奖励,反而会产生失落情绪。奖励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是遇事就奖。红烧肉好吃,但吃多了照样会腻。奖励的本意是让孩子有激情,那么就必须保持奖励本身的新鲜感。如果孩子辛苦复习奖励一下,考试成绩不错奖励一下,周末又奖励一下,频繁的奖励就会让他们觉得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孩子把奖励看做顺理成章的事,奖励的效果就消失殆尽了。奖励的最好频率是1个月不超过1次,而且最好让他根本就感觉不到能得到奖励,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持续。奖励的模式应该多种多样。很多父母以为,既然奖励,自然应该选择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打电玩,一台PSP自然很有吸引力;孩子喜欢跟同学、朋友出去玩,一套超酷的运动装备肯定能让他欣喜若狂。这些奖励的确可能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次奖励的是他最想要的东西,下次奖励什么呢?如果不是他特别想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他想要的,也会认为只要自己希望拥有的东西,都可以经由种种奖励而实现。最终结果也会让他们过分重视物质奖励,忽视自己原本应当懂得的道理——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比奖励更有价值。事先不要告诉孩子,你将会在他完成某件事情之后给予奖励。这次有奖励,下次完成类似的事情就不要奖励了,而是要等他取得更大的突破再说。可以奖励的东西多种多样,比如带孩子去吃一顿好吃的,或者给他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最好的奖励是抽空跟孩子一起出去踏青,既接触了大自然,又让他感受到了父母在身边的快乐。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千万别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因为还不到满足他愿望的时候。同样,就算你知道孩子最想要的礼物,也不要以奖励的形式给他。

后记

智慧型的父母不会在孩子身上找错误,而是从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中领悟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跟着孩子的步伐共同进退。父母们有一种概念,现在对孩子的一切付出都等于投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父母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辛酸,而不愿意让孩子去受自己曾受过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每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都免不了发生摩擦。每一代人都在家庭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专属的“使命感”,因为相互的爱和关心,也因为相互的期望和支持。聪明的父母们不会把一些不健康的压力传导给孩子,让孩子失去生存的快乐。曾经有一部感人的电影——《背起爸爸上学》,是根据某中学一位学生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描述了农村孩子石娃自幼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因家境贫困,父亲用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去上学,而姐姐辍学。因为暴雨,马莲河的水暴涨而淹没了上学的必经之路,石娃便逃学,被父亲打了一顿之后,父亲背着石娃过河上学。父亲对石娃说:“河水有涨有落,学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后来姐姐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嫁人了,并从男方的礼金中拿出钱供弟弟上学。石娃的学习非常好,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校,不幸的是父亲在这时不小心摔伤,瘫痪在床。父亲想让儿子安心去省城念书而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照顾父亲又不耽误学业,于是有了影片最后感人至深的一幕:背起父亲上学。一个来自山区的孩子就这样以他瘦弱的身躯背起生病的父亲,也背负了一个沉重而充满希望的未来。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父母的,也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伤害自己的父母;同样,也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犯再多的错,都可以原谅他;孩子做事再不成功,也会给予他支持;孩子前进的道路再不平坦,仍然对他充满希望。父母满足了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也给了孩子读书的机会,我们迫切地要为孩子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困难帮孩子扛着,压力帮孩子担着,而忽略了孩子需要自己创造。石娃的父亲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是他却有着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放弃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精神,也将这样的精神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石娃,让石娃懂得学习、奋斗、拼搏不息,让石娃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开创自己的未来。父母何不进行一次反思呢?爱孩子究竟是给孩子最后的结果,还是给孩子获得这种结果的过程呢?石娃的父亲经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结果。”的确!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是一两天就能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累积。我们一定要相信,不断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来与孩子携手前进,定能培养出令人骄傲的孩子。最后,衷心地祝愿天下所有父母,把你们对孩子的爱,转化成为孩子对你们的回报。

编辑推荐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我们都清楚,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但问题也会走向另一面。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对孩子的行为抱着一贯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有的则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他们对孩子别样的爱,同样换来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或者太过自我、缺少对别人的关心,或者倔强叛逆、让人束手无策。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犯再多的错,都可以原谅他;孩子做事再不成功,也会给予他支持:孩子前进的道路再不平坦,仍然对他充满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父母们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辛酸,而不愿让孩子去承受苦难。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事无巨细的关怀,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性与思考力。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教育的方法。智慧型父母,不会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还会从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中领悟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跟着孩子的步伐共同前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