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邮电  作者:[美] 罗杰·霍克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有一句俗话:好酒得够年头。虽然都是经验之谈,但是包含了人生的宾谛。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何尝不是如此?书是人类的朋友,读好书,就是与好人交朋友,让人进步。那么什么是好书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经典著作肯定是好书中的好书。通过读经典著作,会给人智慧的启迪,促进其思考,激发其探究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动力。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一些研究堪称经典,并成为构筑当代科学心理学大厦的“栋梁之材”或“基石”。学习和掌握这些经典研究,无论对于一名心理学的初学者,还是对于以心理学为自己终身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对于初学心理学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很想读一读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充实和提高自己。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是将经典研究读了一半,大部分人就放弃了。因为每一项研究,既包括了许多专业术语,又包括了理论假设、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分析讨论和结论,等等,真是“太难了”,让读它的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然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的出现,使一切发生了改变。作者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一书,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心理学历史上40项经典研究的经典之作。自1992年初版以来,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畅销书。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的胜”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本书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其中的每一项研究,作者是按相同的结构加以介绍的,具体有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题目、研究的原始出处、研究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批评、最近的应用和参考文献。
  本书介绍的这些经典研究,无论对于一名心理学的初学者,还是对于以心理学为终身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作者简介

[美] 罗杰?霍克,是Mondocino College 的心理学教授。

书籍目录

PREFACE xiii 前 言
1 BIOLOGY AND HUMAN BEHAVIOR 1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ONE BRAIN OR TWO? 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Gazzaniga, M. S. (1967). The split brain in man. Scientific
American, 217(2),24–29.
 MORE EXPERIENCE = BIGGER BRAIN? 11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Rosenzweig, M. R., Bennett, E. L., & Diamond, M. C. (1972).
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 Scientific American, 226(2), 22–29.
 ARE YOU A “NATURAL”? 18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Bouchard, T., Lykken, D., McGue, M., Segal, N., & Tellegen, A.
(1990). 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Science, 250, 223–229.
 WATCH OUT FOR THE VISUAL CLIFF! 26 小心视崖!
 Gibson, E. J., & Walk, R. D. (1960). The “visual cliff.”
Scientific American, 202(4),
 67–71.
2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34  知觉和意识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VE LEARNED 35 所见即所学
 Turnbull, C. M. (1961). Som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havior of the BaMbuti Pygm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74, 304–308.
 TO SLEEP, NO DOUBT TO DREAM . . . 41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Aserinsky, E., & Kleitman, N. (1953). 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b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
Science, 118, 273–274.
 Dement, W. (1960). The effect of dream deprivation. Science, 131,
1705–1707.
 UNROMANCING THE DREAM . . . 48 梦,并不浪漫??
 Hobson, J. A., & McCarley, R. W. (1977). The brain as a
dream-state generator: 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34,
1335–1348.
 ACTING AS IF YOU ARE HYPNOTIZED 55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Spanos, N. P. (1982). Hypnotic behavior: A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n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Behavior,
7,199–213.
3 LEARNING AND CONDITIONING 64  学习和条件反射
 IT’S NOT JUST ABOUT SALIVATING DOGS! 64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TTLE EMOTIONAL ALBERT 71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 1–14.
 KNOCK WOOD! 77 敲敲木头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8, 168–172.
 SEE AGGRESSION . . . DO AGGRESSION! 84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1).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575–582.
4 INTELLIGENCE, COGNITION,AND MEMORY 93 智力、认知和记忆
 WHAT YOU EXPECT IS WHAT YOU GET 93 所想即所得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6). 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tes of pupils’ IQ gain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
115–118.
 JUST HOWARE YOU INTELLIGENT? 100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PS IN YOUR MIND 109 心中的地图
 Tolman, E. C. (1948).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Psychological Review, 55,189–208.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116 感谢记忆!
 Loftus, E. F. (1975). Leading questions and the eyewitness report.
Cognitive Psychology,7, 560–572.
5 HUMAN DEVELOPMENT 126  人的发展
 DISCOVERING LOVE 126 爱的发现
 Harlow, H. F.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 673–685.
 OUT OF SIGHT, BUT NOT OUT OF MIND 134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Piaget, J. (1954).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pp. 3–96). New York: Basic
 Books.
 HOW MORAL ARE YOU? 142 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 L. (1963).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orientations
toward a moral order: Seq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ought. Vita Humana, 6, 11–33.
 IN CONTROL AND GLAD OF IT! 15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Langer, E. J., & Rodin, J. (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191–198.
6 EMOTION AND MOTIVATION 158  情绪和动机
 A SEXUAL MOTIVATION . . . 158 性动机
 Masters, W. H., & Johnson, V. E. (1966). Human sexual
response. Boston: Little,Brown.
 I CAN SEE IT ALL OVER YOUR FACE! 168 我能读懂你的脸!
 Ekman, P., & Friesen, W. V. (1971). Constants across cultures
in the face and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7, 124–129.
 LIFE, CHANGE, AND STRESS 175 生活、变化和应激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218.
 THOUGHTS OUT OF TUNE 183 认知失调
 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203–210.
7 PERSONALITY 191  人 格
 ARE YOU THE MASTER OF YOUR FATE? 192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28.
 MASCULINE OR FEMININE . . . OR BOTH? 199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RACING AGAINST YOUR HEART 209 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59).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69,
1286–1296.
 THE ONE; THE MANY . . . 217 个人与集体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 Lucca,
N. (1988).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323–338.
8 PSYCHOPATHOLOGY 226 心理病理学
 WHO’S CRAZY HERE, ANYWAY? 226 这儿,谁是疯子?
 Rosenhan, D. L. (1973).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Science,
179, 250–258.
 YOU’RE GETTING DEFENSIVE AGAIN! 234 你再次获得防御!
 Freud, A. (1946).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LEARNING TO BE DEPRESSED 242 习得性抑郁
 Seligman, M. E. P.,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 1–9.
 CROWDING INTO THE BEHAVIORAL SINK 249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Calhoun, J. B. (1962).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
Scientific American,206(3), 139–148.
9 PSYCHOTHERAPY 258 心理治疗
 CHOOSING YOUR PSYCHOTHERAPIST 258 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Smith, M. L., & Glass, G. V. (1977).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stud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752–760.
 RELAXING YOUR FEARS AWAY 26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Wolpe, J. (1961). The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of
neurose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132,
180–203.
 PROJECTIONS OF WHO YOU ARE 272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 H. (1942). Psychodiagnostics: 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PICTURE THIS! 279 编个故事吧!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pp. 531–5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SOCIAL PSYCHOLOGY 287  社会心理学
 NOT PRACTICING WHAT YOU PREACH 287 言行不一
 LaPiere, R. T. (1934). Attitudes and actions. Social Forces, 13,
230–237.
 THE POWER OF CONFORMITY 295 从众的力量
 Asch, S. E. (1955).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 Scientific
American, 193(5),31–35.
 TO HELP OR NOT TO HELP 300 你会伸出援手吗?
 Darley, J. M., & Latané, B. (1968).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377–383.
 OBEY AT ANY COST? 308 无条件服从?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371–378.
 Author Index 317 作者索引
 Subject Index 319 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CRITICISMS                                                          The findings from the split-brain studies carried out over the years by Sperry,Gazzaniga, and others have rarely been disputed. The main body of criticism about this research has focused instead on the way the idea of right- and left-brain specialization has filtered down to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media.There is now a widely believed myth that some people are more right-brained or more left-brained, or that one side of your brain needs to be developed in order for you to improve certain skills. Jarre Levy, a psycho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s been in the forefront of scientists who are trying to dispel the notion that we have two separately functioning brains.She claims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each hemisphere has separate functions that they must integrate their abilities instead of separating them, as is commonly believed. Through such integration, your brain is able to perform in ways that are greater than and different from the abilities of either side alone.When you read a story, for example, your right hemisphere is specializing in emotional content (humor, pathos), picturing visual descriptions,keeping track of the story structure as a whole, and appreciating artistic writing style (such as the use of metaphors). While all this is happening, your left hemisphere is understanding the written words, deriving meaning from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translating words into their phonetic sounds so that they can be understood as language. The reason you are able to read,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a story is that your brain functions as a single, integrated structure (Levy, 1985).In fact, Levy explains that no human activity uses only one side of the brain. "The popular myths are interpretations and wishes, not the observations of scientists. Normal people have not half a brain, nor two brains, but one gloriously differentiated brain, with each hemisphere contributing its specialized abilities" (Levy, 1985, p. 44).RECENT APPLICATIONSThe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Sperry's and Gazzaniga's split-brain research echoes the quote from Levy. A review of recent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reveals numerous articles in various fields referring to the early work and" methodology of Roger Sperry as well as to more recent findings by Gazzaniga and his associates. For example, a study from 1998 conducted in France(Hommet & Billard, 1998) has questioned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Sperry's and Gazzaniga's studies, namely, that severing the corpus callosum actually divides the hemispheres of the brain. The French study found that children who were born without a corpus callosum (a rare brain malformation) demon strated that information was being transmitted between their brain hemispheres.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significant connections other than the corpus callosum must exist in these children. Whether such subcortical connections are indeed present in split-brain individuals remains unclear.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有一句俗话:好酒得够年头。虽然都是经验之谈,但是包含了人生的真谛。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何尝不是如此?  书是人类的朋友,读好书,就是与好人交朋友,让人进步。那么什么是好书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经典著作肯定是好书中的好书。通过读经典著作,会给人智慧的启迪,促进其思考,激发其探究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动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一些研究堪称经典,并成为构筑当代科学心理学大厦的“栋梁之材”或“基石”。学习和掌握这些经典研究,无论对于一名心理学的初学者,还是对于以心理学为自己终身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初学心理学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很想读一读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充实和提高自己。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是将经典研究读了一半,大部分人就放弃了。因为每一项研究,既包括了许多专业术语,又包括了理论假设、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分析讨论和结论,等等,真是“太难了”,让读它的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然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的出现,使一切发生了改变。  作者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一书,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  (1)生物学与人类行为。包括了Gazzaniga开展的大脑两半球功能研究,题目为“一个脑还是两个脑”;Rosenzweig、Bennett和Diamond探讨了环境经验对大脑发育的影响,题目为“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Bouchard、Lykken、McGue、Segal和Tellegen等人开展的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题目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Gibson和Walk用视崖这一装置,对人类婴儿的深度知觉的探究,题目为“小心视崖!”。  (2)知觉和意识。包括了Turnbull在非洲首次发现人类知觉恒常性受环境经验影响的奇特经历,题目为“所见即所学”;Aserinsky和Kleitman通过记录眼动,首次对人类睡眠过程的探讨,题目为“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Hobson和McCarley对做梦过程的实验研究,题目为“梦,并不浪漫……”;Spanos通过催眠后人类行为的变化,探讨了催眠的心理本质,题目为“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3)学习和条件反射。包括了Pavlov以狗为实验对象,探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题目为“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Watson和Rayner以婴儿为被试,采用条件反射法,让其形成恐惧情绪,题目为“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Skinner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探讨了鸽子是如何形成迷信行为的,题目为“敲敲木头”;Bandura、Ross和Ross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以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攻击行为的形成,题目为“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4)智力、认知和记忆。包括了Rosenthal和Jacobson以小学生为对象,探究了“心想事成”是真的吗?题目为“所想即所得”;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题目是“你在哪方面更聪明?”;Tolman虽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其以老鼠为对象开展的学习,却发现大脑参加的证据,题目为“心中的地图”;Loftus通过对目击证人记忆的研究,探讨了“眼见为实”这句话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题目为“感谢记忆!”。  (5)人的发展。包括Harlow以婴猴为对象,揭示了爱的本质,你相信“有奶便是娘”这句话吗?题目为“爱的发现”;Piaget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探讨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题目为“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Kohlberg用道德两难故事,揭示了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题目为“你的品德如何?”;Langer和Rodin通过以养老院里生活的老人为对象,发现自我控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题目为“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6)情绪和动机。包括了Masters和Johnson以成人为对象,探讨男女性行为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了对性行为特点的科学认识,题目为“性动机”;Ekman和Friesen对原始部落人们面部表情认知的研究,发现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特性,题目为“我能读懂你的脸”;Holmes和Rahe通过总结个体生活中应激事件,编制出一个科学而又简便的社会再适应量表,题目为“生活、变化和应激”;Festinger和Carlsmith通过对认识与行为不一致的探讨,揭示个体认知失调的内部规律,题目为“认知失调”。  (7)人格。包括了Rotter编制的内控和外控量表,题目为“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Bem编制衡量男女性别特征量表,深化了人们对男女心理的认识,题目为“男性化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Friedman和Rosenman通过对心脏病人的分析研究,提出A型人格概念,使人们对性格与疾病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题目为“和心脏赛跑”;Triandis、Bontempo、Villareal、Asai和Lucca等人将文化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发现不同类型文化对人们行为有影响,题目为“个人与集体”。  (8)心理病理学。包括了Rosenhan等人以精神科大夫对精神病人诊断标准的研究,促进精神科大夫应该思考诊断的标准是否客观的问题,题目为“这儿,谁是疯子?”;Freud从无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付各种挫折的,题目为“你再次获得防御”;Seligman和Maier以动物为实验对象,发现多次失败会导致习得性无助,题目为“习得性抑郁”;Calhoun以老鼠为对象研究了居住空间的拥挤程度对心理的影响,使人们对居住空间有了新的认识,题目为“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9)心理治疗学。包括了Smith和Glass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各种心理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与人们的想象不同,题目为“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Wolpe用系统脱敏法对恐惧心理的治疗,探讨了如何缓解人们的恐惧心理,题目为“缓解你的恐惧心理”;Rorschach用墨迹图,对个体的心理做出诊断,题目为“投射出真正的你”;Murray采用主题统觉测验,要求人们看图讲故事,以了解其人格特点,题目为“编个故事吧!”。  (10)社会心理学。包括了LaPiere采用现场实验法,发现人们说的与实际做的并不一致,题目为“言行不一”;Asch用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发现在群体压力下,对线段的判断如何出现失误的,题目为“从众的力量”;Darley和Latané采用实验室实验,探讨了什么情况下人们不会立即伸出援助之手,题目为“你会伸出援手吗?”;Milgram通过虚拟的实验室任务,揭示了个体对他人不听从自己要求时的行为特征,题目为“无条件服从”。  上述十个心理学领域中的每一项研究,作者是按相同的结构加以介绍的。具体有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题目、研究的原始出处、研究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批评、最近的应用和参考文献。  在阅读此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仔细阅读研究的背景,了解研究者是如何发现和提出研究问题的。这部分内容非常关键,因为有人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反复地阅读。  第二,关于理论假设,在阅读时要注意掌握研究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现象加以提炼,简化成心理学上的操作性定义和能够检验的假设。  第三,在阅读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讨论和结果的意义等内容时,不仅需要仔细阅读研究者是如何选择被试、实验材料、安排实验程序的,还要了解研究者是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的、如何安排实验计划、执行研究计划和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和解释的。反思一下他们对结果的解释是否可信?是支持了研究的假设还是没有支持?同时,还有学习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贯彻伦理性原则的。  第四,通过阅读批评部分,可以启迪你换角度思考自己的研究。这样能够促进自己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用更为详尽和更为严格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真实可靠。这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培养人们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使思考更加全面,避免“孤芳自赏”心理的出现。  第五,也是最后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再好的书,独自一人学习而不与人交流,收获将会打折扣。在阅读本书时,与他人共同进行交流学习体会,非常重要。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只苹果,我也有一只苹果,两人交换以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以后,每人各有两种思想。简单的加法大家谁都会,但简单的事情就看谁能坚持实践。如果坚持了,就会从中受益无限!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推荐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5条)

 
 

  •   看过中文翻译的,感觉这本书堪称经典之作,任何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认真的看看,将研究讲得很生动,看完以后真是佩服伟大的心理学家啊
  •   英文版得 超级超级经典的40项实验 以前看的是中文版 现在买的英文版 受益匪浅啊 非常好看的书 建议心理学的人必看啊1!
  •   对学习心理学的人一定要去读,学英语的也可读一读。他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英语能力,还让你了解很多的心理学的知识。你的行为,知觉和意识,学习,认知,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等都有研究。还有研究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本必读之书。
  •   经典的40个心理学研究的介绍。对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有用。
  •   这本书不枯燥,而且,让人更深入的了解心理学。是本心理学爱好者的好书。而且还是英文版哦,顺便练阅读了。
  •   一般英语水平的人都能阅读,语言言简意赅,如果具有初步的心理学知识的话一定会手不释卷的。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都应该阅读外文版原著。翻译能让你明白一些道理,但不能培养你的外语思维能力。心理学的英文著作能够大大提高学习者利用外语来搞科研的能力。这样的书希望多出,影印版的也行!
  •   读心理学的书就要读英文的。这本书很有趣,一点都不枯燥。
  •   这里面的40个研究确实都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的研究 看着很有用呀
  •   这本书确实可以买来慢慢细嚼,老师推荐的是中文版的,但当当一直缺货,建议中英文一起看!心理学最经典的入门书籍之一!
  •   本身对心理学就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结合实际例子深入浅出的描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况,虽然是英文,涉及从未接触过的生僻词会,不过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阅读后,所收获的东西,是非常值得的。适合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对于爱好心理学的人,非常适合阅读,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不然还是买中文版的比较合适。
  •   老师推荐的,学心理学的孩纸们首读,很不错
  •   字体大小适中,文字清晰,目录有中文索引,帮助阅读,总之,在了解心理学的同时,又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值得推荐!
  •   挺好,适合心理学初学者的阅读
  •   很喜欢心理学,读本英文版的一边练习英语,一边有所收获。
  •   不错的读物,之前有担心看不懂,但是拿到手才发现确实比译本要读着舒服,还可以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词汇,为以后深造有很大帮助!
  •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是必不可少的书
  •   心理学专业必看,还可顺便练习英文,印刷纸版都很好
  •   即学习英文,又拓宽心理学专业知识疆域,值得学习。
  •   再买中文翻译的更棒.心理学书,棒
  •   即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又学习了英语。
  •   没想到这本书也出了英文版,很好看的书,我们学校还有这门课程呢!!想看中文版顺便学学外语啦!
  •   英文和中文都一起买了,初试前先看中文版,考研的初试结束后慢慢看英文版。提一下英语翻译水平~
  •   经典中的经典,不用解释
  •   慢慢读吧,谁叫送我书的人选成了英文版
  •   书印刷看着很舒服,当然书的内容也是相当的经典
  •   书是好书,没的说了,纸张封面什么的都很好,版本也是最新的,就是里边全是英文的,建议呢还是买那本蓝色的,翻译过来的,对本科生阶段的阅读还是有难度的,不然到时候看的估计很吃力
  •   建议中英文版都买了
  •   看完中文版之后买了英文版,打算看看原版顺便提高英语~
  •   这本书想买很久,有时间好好读一下
  •   还没有读,想先读完中文的,书得字体挺大的
  •   书还没有看完,是结合英文版一起看的,感觉翻译的很好
  •   拿到的时候,感觉书比想象中厚,纸质很好,印刷的效果也很好。字体比较大,不想那些字典,字好小,看不清。是一本好书
  •   这本英文版的书写的很地道,就是英文原版的内容,跟我看过的原版的一样的,写的很好哦
  •   英文版加上中文版一起学习~
  •   还是英文版真有味道
  •   看过中文版,很棒,英文版稍后看,有很好的期待
  •   很好的英文版!!
  •   有趣,喜欢,比中文版要好读呢。
  •   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可是一直没有来得及评论,现在补上也不是很晚的,推荐
  •   学姐推荐,好书
  •   通过看英语原版专业书,来提高英语水平!
  •   印刷质量不错,看起来也不费劲,非专业生也很容易上手
  •   书本身内容不错,可是印刷字体太小了……费眼睛。纸张质量不是太好。比国外原版书质量差很多,我家有一些国外原版书,质量都比这好。
  •   一直很喜欢英语读物,正好现在有这本,马上就拍下了,印刷质量很好,希望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   内容充实,全英,很有挑战性
  •   这个真心不错 书质量好 而且适合本专业的 耐着心就可以看完 很有收获的
  •   商品很好,确认正版,快递态度也很好,很赞.....
  •   受益的书,提高一下英语水平
  •   一直等了好久,最后还是没有熬到减价就买了,喜欢
  •   老师推荐的 不错哦
  •   虽然那英文有点难,但还是很棒
  •   很好的一本书,全英文,看了第一章,没有任何印刷错误,和中文版一起买的,自己翻译完后,再对照中文版修改,进步很大哦~~~
  •   书挺好,都是英语,
  •   挺好的,看书还是得看原版。
  •   很厚实的书撒,好好学习英语
  •   为啥中国老师写的书就不能像老美这样深入浅出呢,看老美写的书真的是感触很深 可惜我英文不好
  •   我们专业课用的书,好
  •   原版书 质量好 很是喜欢
  •   全英文的,类似于教科书
  •   英文原版,特别好,和中文版还是有些不同的。和中文版一起看,看的很慢。
  •   好好好好好好很好很好很好
  •   我买的是新书,你给我本旧书算什么呢?不要脸!!!!
  •   买了中英两本,准备学英语用的。
  •   还没看 希望有帮助
  •   和中文版的对比着看,英语肯定会大有长进的。
  •   印刷好
  •   内容上讲是不错的,但字体有点儿小别扭。
  •   早听过书名才买回来的
  •   买来练练英语
  •   看完这个英语四六级就不担心了~
  •   给妹妹买的,说看着挺不错的
  •   感觉脆弱 要好好爱护才行
  •   虽然还没有看,但从封面上说,感觉内容还是有可读性。
  •   压力很大啊,全英文,买了之后得慢慢看啊
  •   内容不错,就是有的地方暂时还看不懂
  •   。。。。。。。。。。。。。。。。。。。。。。。。
  •   很不错 快递很迅速很不错 快递很迅速很不错 快递很迅速
  •   所谓的英文版就是纯英语的!不要看介绍目录那块是中英文,就以为都是中英文!事实上除了前面目录是中英文外,后面内容是纯英语!纯的!这简直对我英语是超大型挑战啊!本来是以为中英文对照,学心理学的同时顺便学英语的!
  •   可作为心理学科普类书籍
  •   很经典的书,好几位专业课老师推荐过,里边的英文不是很难,还能学到很多专业术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实验研究的细节介绍的不是很详细,也是,想详细了解还是看原文,对于想对这些经典实验有一个大概系统了解的本科生来说,够用了。
  •   第五版,应该不错
  •   英文版比中文版书大一些,字体很大,但不是我喜欢的字体。内容应该不错,还没细看。
  •   既然是英文版的书为什么封面写的是中国字呢?这点我有点向不明白。买都买了,就不退了,对付看吧。
  •   专业术语有点多.
  •   纯属练下英文阅读,中文版已买~
  •   不会太难,通俗易懂
  •   书不错,既能锻炼英语,又能学习知识,就是书的侧面顶部有较严重的污迹,影响心情
  •   没注意看,书到货后一看是英文就傻眼了。。。。以为是中文的。各位买家注意了,里面是英文的
  •   书是为我儿子买的,不知道他看了没有
  •   需要翻译才能看,英语水平一般
  •   质量很好,发货速度也很快,很感谢
  •   还没开始看,不过感觉还可以
  •   虽然是全英文的,但是感觉挺好,要是静下心来能学到很多东西
  •   书好旧 封面都折损了 虽然不是很严重 有点影响心情 幸好里面没有特别旧
  •   书跟二手的一样,书角卷,而且封面上塑料膜的边缘都跟封面分离了
  •   看不懂各种
  •   我宁愿再贵一些,也不愿意买到这样的书,排版和纸张都差到不行,连三流的盗版书都不如~偷了个懒,没有去书店买英文原版,结果买到的东西真是让人吃惊~客服还一副死不承认的样子……
  •   买错了,是英文版的,晕!
  •   里面 有皱页 卷页 破页
  •   这本是第五版的影印版,(轻工04年出的中文版是第四版的)内容上就是把阿希的态度形成实验和关于那个先出生的孩子是否更聪明的实验换成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一个关于性别(双性人)的实验,其他除了少数句子之外的没有什么变化。纸质印刷什么的也还可以,就是给我送过来的时候书好像很旧的样子(封面有些被蹭的痕迹),不是10年1月份才刚出的吗,有点困惑。其它都还不错,英语不难,就当做扩展阅读了。。还可以巩固一下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