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车耳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前言
车耳是我的学生。他是全国恢复高考于1977年第一批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的。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北京大学蔚秀园宿舍来找我,向我请教如何才能考上经济系研究生。我在蔚秀园小山坡上的凉亭内,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他是学外语的,对经济和历史都感兴趣,于是我建议他报考外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我要他赶快旁听经济学高年级的专业课,并补上高等数学课。我还推荐了几本经济学名著让他细读。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他以优秀的成绩如愿以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选修了我开设的好几门课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离开北京大学经济系以后,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工作,但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他先在法国,后来转到美国,都担任国内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驻外首席代表,同欧洲和美国的多家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打交道,对资本市场的业务相当熟悉。我到法国访问时,他专门为我安排了几次同法国金融家、企业家的座谈会;而我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同华尔街银行界、证券界人士的几次晤谈,也是他联系的。他生长、求学在中国,又有在欧洲和美国长期商务工作的实践,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作的这本书,很有特色。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错觉,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错觉的产生往往是对未来好的方面而不是坏的方面的幻想,所以错觉越大,失落就越大。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和分析了美国的信用制度,并以此为蓝本,详细介绍了其一百多年来形成的信用评估、信用报告以及信用法律体系;揭示了在如此完备的信用制度下,人们如何滥用信用,形成财富的幻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阐述了信用崩溃之后,汽车、投行等产业所面临的巨大困境;给出了一些重塑信用的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本书适合房地产、汽车、银行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参考阅读。此外,对于信用制度研究方面的学者来说,本书也是必备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车耳 20世纪80年代初自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久,便作为国内金融机构驻外代表,长期在巴黎、纽约等地工作,现任职于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
多年来笔耕不辍,已出版《如此美国》系列及《财富幻象》等多部著作,主要探讨和介绍西方的商业文化、信用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观大势于细节,观点颇有预见性。
书籍目录
首篇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幸运的国度 幸福的消费者 贪婪的本性 甘冒风险的国家 做局的人自己也被套住第一部分 解读信用制度 1 身份管理制度比较 西方国家没有户口本 社会安全号 驾照充当身份证 2 人事档案还是信用报告 繁杂冗长还是简明扼要 锁在柜里还是公开出售 永世不得翻身还是给人改错的机会 3 何为个人信用报告 信用评分 费科积分 评级分标准 4 美国征信机构的四大原则 三大征信公司 私有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 商业性原则 披露性原则 感悟道德律 5 美国的信用历史及法律环境 信用是一种品质 信用是一种需求 信用成了一种制度 公平和平等 公开化原则和保护隐私并重 美国标准成了世界标准第二部分 信用的崩溃 6 消费的社会 消费的本义 消费的示范 消费的工具 新的消费信贷 有钱就花式的消费 要节俭还是要奢华 最富裕的人最节俭 美国式消费是与生俱来的 7 财富和信用错觉 什么是货币错觉 什么是财富错觉 两者的区别何在 市场判断的错觉 收支习惯的错觉 信用卡带来的错觉 借贷能力的错觉 错觉带来的后果 8 个人信用和个人破产 假如身份证常常被盗用 破产法助长的个人破产 过度信贷导致破产 债务免责指的什么 债务人在美国 9 国家信用和企业破产 企业破产和诈骗 “最具创新精神”的骗局 睁大眼睛盯住美元 美国会赖账吗 外储盈余的囚徒困境第三部分 经济失去信用,世界将会怎样 10 美国还能强盛多久 美国为什么强盛 其过人之处 美国仍然是富裕的象征 只有金字塔不会倒塌 11 悲情投行 光环之下的职业 盛名之下的机构 牛气冲天的高管 态度傲慢的CEO 敛钱的基金经理 最缺乏的是品德 12 进入寒冬的汽车业 夸张的高福利 固执的工会 耗油的越野车 过量的经销商 滥发的信贷 汽车业的冬天 13 危机四伏的信用卡业 信用卡的利润来源 信用卡风险第四部分 复苏从重塑信用开始 14 从消费者做起 放弃以前的优越薪酬 放弃以前的优厚红利 放弃以前的消费习惯 15 从企业做起 企业开始接受监管 金融机构开始去杠杆化 信用卡危机的隐患 亡羊补牢式防范 16 从政府做起 干预企业管理 剥离有毒资产 注入流动性 17 从破产法看美国经济危机 西方概念 法律裁定 破产是保留财产的一个途径 破产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破产成了要挟政府的手段 18 把华尔街国有化 美国的实用主义 朝圣者的街道依旧 投行的风光不在 杠杆原理的反作用 两难的抉择 临时的办公室 被裹挟般的救市者末篇 华尔街仍是一个大赌场 问题的出现 把变量当成常量 资产池的问题 传染病般的应用 小概率事件 华尔街仍然是一个赌场 如果有报应的话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解读信用制度 1 身份管理制度比较 在中国,如果谈起身份管理制度的话,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在美国如果问到这个问题,人们就会茫然。因为美国没有户籍,连身份证都没有。有些美国人没出过国或者不愿意出国,原因竟是办护照和签证过于麻烦。 西国家没有户口本 西方国家身份证是有的,却没有户口本。比如法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身份证制度,其现在使用的身份证模式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美国不同,其对本国国民的身份管理相当宽松,没有户籍制度。这和美国人的移民历史有关,也是基于方便人口流动的考虑。 籍贯这个说法是对外交往中最让人迷茫的地方。因为西方国家的人没有这个说法,更不会在个人身份证上注明祖居地。所有西方国家的类似的身份证件上写的都是个人出生地,强调的是个人行为,仅此而已。 社会安全号 在美国,家庭没有户口本,个人没有身份证,其居民管理制度运行得却一直很好。扮演着这种角色的有两种东西,一个是社会安全号,一个是驾驶执照。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是一个9位数的阿拉伯数字。为了便于区分,9位数分成了三组,前三位一组、中间两位一组、后面四位一组。 社会安全号只是信用卡大小的绿纸片,上面关于本人的信息只有个人的姓名和9位数的号码,其他关于个人的信息一概没有。对于国外人来说,如果是允许其工作的人,上面就会写到道:“只有在移民局批准的条件下允许工作。”否则就会写“不允许工作”。 与这张小纸片相连的另一侧是一般大小的纸,上面有邮寄的地址,背后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这张卡只允许本人使用,9位数的号码应该记在心里,要把这张绿纸片放在安全的地方,这是个人的隐私。9位数的社会安全号可能随时会用到,卡一旦丢了,就要重新申请。找工作时这个卡必须要出示给雇主,以便雇主把此人的收人情况提供给社会安全局。 目前的美国,每一个当地的居民和常住的外国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这个号码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多年前,短期去美国的人也可以轻易地申请到社会安全号,就像他们可以比较轻松地考到驾照一样。近十年来,美国对外国人管理得越来越严格,短期去美国的人,社会安全号不容易拿到,驾照也不容易考了。 美国人虽然没有严格的户籍和身份证制度,但是对社会安全号的控制却是相当发达的。对公共机构来说,每个人的社会安全号都被记录在政府有关机构的电脑里,政府人员是可以随时查阅的。比如,移民局可以调出这个号码,社会救助机构也可以调出这个号码。而对于个人来说,这个绿色的社会安全卡不必带在身上,放在家里就可以了。但是人们需要将号码记在脑子里,被问时告诉别人就行,而不必像身份证一样带在身上。 美国的社会安全号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当政时开始实行的,当时只针对成年人,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加强了对国内居民和外国人的管理。原则上每个人出生后就要注册自己的社会安全号。美国行政机关的计算机是全国联网的,无论人在哪里,有关部门都可以通过社会安全号来查询个人的背景。警察局也可以随时调出个人的号码,看有没有犯罪记录和偷税漏税的行为。 对于刚到美国的外国人来说,没有社会安全号意味着不是当地的长期居民,也就没有信用记录,当然也没有信誉,申请信用卡就会遭到拒绝,更别说找工作了。 社会安全号是美国人简单易行的身份证明。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就没有这样的号。相比之下,法国人的身份证号码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它只是在政府机关查阅的时候才有用。个人无须记住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面对警察时应该出示的是那个证本身,那个号也太长根本记不住。法国人身份证上所写的内容也不复杂,它是一个两倍于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上面写着发卡的省份、个人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以及国籍。身份证的背面还写有持卡人的住址以及是否允许工作的字样。 加拿大也有与美国类似的号码,只是叫法不同。加拿大人将其称为“社会保险号”,听起来似乎只与医疗有关,其实它的应用范围与美国的社会安全号类似。在许多场合,比如贷款、缴税,加拿大人都要出示此号码,儿童也拥有自己的号码。加拿大的社会保险号也是9位数,但是每3个一组,分成三组,是一个类似于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只有长期居民和加拿大公民才有权拥有这个卡。它和美国社会安全号用途类似,但是比后者的应用范围要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社会安全号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制度。它简洁到除了9位数的号码和姓名以外,没有其他相关的信息;它有效到随时可以查询,也不容易做假,因为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假象就会暴露。 在美国,这个社会安全号虽然是每个人的个人隐私,原则上不能轻易透露。但是美国联邦法令既没有明示也没有禁止社会上的机构向人们提出查看其社会安全号的要求。比如,在银行申请账户或向信用卡公司申请信用卡甚至买手机时,都可能被要求提交社会安全号。美国法律并不禁止这些私人机构的要求,认为这种事情是双方的私事。 但是任何政府部门,无论是联邦政府、州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如果索要社会安全号的话,都有义务向人们说明目的和用途。以前,这种社会安全号不是经常出示给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私人机构的,只是近年来美国对居民的管理尤其是外国居民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出示社会安全号也成为越来越频繁的行为。 驾照充当身份证 如果说社会安全号是记在个人的脑子里、存储在政府的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相对虚幻的东西的话,那么驾照则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身份证明,大部分时间都要带在身上,以备各种用途。 美国人的驾照是信用卡一般大的塑料卡,个头虽小,内容不少。上面不仅有编号、姓名、住址、驾照到期的年份,还要写明性别以及眼睛的颜色,甚至身高。后两项内容是美国特色,因为在西欧国家,眼睛的颜色和身材的高低均属个人隐私,是不会在身份证上提及的。 与其他国家的驾照相比,美国驾照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其背后有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表格,上面事先印好了几行小字,写明一旦出车祸丧生,愿意捐献所有器官或者是部分器官。当然驾照持有者可以在上面签字,也可以不签字。 比较起来,同宗同族的加拿大人的驾照比美国的简单,没有眼睛颜色和身高的内容。法国人的驾照则是另一种样子,是用半页大小的纸制成,而不是塑料卡,上面只写明有权驾车的种类以及个人姓名、地址、出生年月日等信息。驾照上连性别都没有,当然也不会有遗体捐献的表格了。 驾驶执照在许多国家都是常用的身份证明,但是驾照上登记的内容却和人们的常识相反:美国这个身份制度最为简化的国家,驾照上的内容却最复杂,甚至涉及到个人的外部种族特征。而法国这个对身份证管理最繁琐的国家,在驾照上的标注却比较简化。 中国人的驾照形式上像美国,也是一张塑料卡片,个头是美国驾照的两倍大,内容却很简单,只记载了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领证时间和有效期。不过中国的驾照还有一个副证,副证的效用和正本一样,只是有效期短,需要定期年检,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无论美国还是法国,都没有年检的说法,个人身体好坏是自己的事,能不能开车只有个人知道,与行政当局没有关系。如果驾车违章,街头有警察,没有必要通过什么年检。 年检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还白白浪费公共资源,加大了社会成本。就这一点上讲,年检的价值和作用值得商榷。美国人的驾照有效期长达8年,而法国驾照是终生的,一旦拥有,一辈子都不用更换。 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一个人出门只带驾照都是不够的,必须带上身份证,只有后者才是通用的、各个机构都接受的个人证明。而在没有身份证的美国,驾照包打天下,用途极为广泛,既代表了驾车的资格,又代表了个人身份,所以即使不开车也要把它带在身上。比如乘坐国内的航班登机时,在美国出示驾照就可以了。 美国人的驾照在某些国家甚至可以当护照用,这是最让人吃惊的地方。在风景如画的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地区,早晨跑步的美国人,穿着短袖的运动衫,跑着跑着就可能进入加拿大境内,出了一趟国,再跑回来。两边戒备森严的边防人员,只看一眼他们手中的驾照就放行。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连信用制度如此发达的美国,其财富错觉还这么大,以至于影响到其经济的增长、货币的稳定,而我国在现代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刚起步,这本书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以免重蹈覆辙。 ——厉以宁
编辑推荐
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从何时开始?美国的汽车厂与房地产公司为什/厶会成为金融机构的陪葬者?华尔街上,还会出现多少个麦道夫和斯坦福?在《信用制度深度透视》看来,信用的崩溃与滥用,正是经济崩溃的根源之一;而同时,信用的重塑,也正是经济走向复苏的推动力。 《信用制度深度透视》作者基于自己20多年欧美金融业的工作体验与观察,详细解读了美国信用体系的构成要素与演进历史,深入揭示了其中的完美之处与致命的漏洞,细致刻画了对信用的滥用击垮美国经济的内在机理,最终提出,重塑信用将是经济恢复活力的第一步。 《信用制度深度透视》深度透视美国信用制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为金融业乃至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健康的信用基础,都有着同样的借鉴价值。 完美的信用制度必然带来完美的信用吗? 失去信用,经济将会怎样? 在美国所发生的一切,正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