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研究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江玉林,姜克隽 主编  页数:200  字数:2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目前,全球资源能源供应形势日趋紧张,化石能源的枯竭不可避免,而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在支撑和加速区域发展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带来了可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总量约占全国总能耗的7.8%,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10%。未来30年,交通运输业能耗和C02排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条件下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引发的能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与社会公平等问题,也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城市交通节能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也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分别降低20%和10%的约束性指标,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具体步骤。截至2008年底,单位GDP的能耗降低已完成过半,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来看,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内容概要

本书依据中国政府对节能和气候变化的战略方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特征,深入剖析了中国城市交通节能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了城市交通节能相关的政策现状及实施效果,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还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可供与城市交通相关的主管部门领导和从事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研究设计人员以及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人员参考,亦可供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查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特征及能源消耗现状
1.1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特征
1.1.1 经济快速发展,交通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
1.1.2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居民出行需求总量迅速增加
1.1.3 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增加,居民出行距离较快增长
1.1.4 私人汽车保有量迅速上升,出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1.1.5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公交出行比例提高较慢
1.1.6 居民生活休闲出行比例较低,出行次数较低
1.1.7 小汽车使用的外部成本过大,小汽车使用者承担的比例较低
1.2 中国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现状
1.2.1 中国城市交通行业能源消耗迅速增长
1.2.2 城市客运交通能耗中小汽车能耗比例最高
1.2.3 我国人均交通油耗低,但增长迅速
1.2.4 交通工具燃料能耗特征分析
第2章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政策分析
2.1 城市交通节能的宏观政策分析
2.1.1 国际能源环境对中国交通节能政策的影响分析
2.1.2 国家能源宏观政策分析
2.1.3 交通节能相关政策分析
2.2 城市发展形态与交通节能的关系分析
2.3 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分析
2.3.1 “公交优先”的理念逐步深入,“公交优先”政策相继出台
2.3.2 城市公交立法稳步推进
2.3.3 城市公交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2.3.4 城市公交发展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2.3.5 实施交通信息化、提升了运输组织管理水平
2.3.6 城市公交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4 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政策分析
2.4.1 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2.4.2 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
2.4.3 经济措施
2.5 鼓励低能耗、高能效交通工具的使用政策分析
2.5.1 非机动交通发展现状
2.5.2 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政策现状
2.6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和能源管理
2.6.1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现状
2.6.2 城市交通能源管理现行政策
第3章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问题与挑战
3.1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管理与政策存在的焦点问题
3.1.1 对交通节能理念缺乏足够认识
3.1.2 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与城市交通的节能目标相背离
3.1.3 交通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3.1.4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1.5 对低能耗、低排放的清洁环保型车辆的鼓励力度不够
3.1.6 出租汽车空驶率高、资源浪费严重
3.1.7 城市交通节能的能力建设不足
3.2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面临的挑战
3.2.1 粗放式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3.2.2 化石燃料资源有限
3.2.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明显
3.2.4 机动车增长带来的大气污染和健康问题突出
第4章 中国城市交通中长期能源需求情景预测
4.1 城市交通能耗的预测方法
4.1.1 模型方法
4.1.2 情景定义
4.2 研究数据与模型参数
4.2.1 社会经济参数
4.2.2 城市发展参数
4.2.3 交通发展参数
4.2.4 技术参数
4.2.5 政策参数
4.3 情景分析结果与讨论
4.3.1 基本交通量预测
4.3.2 未来城市交通的能源需求预测
4.3.3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5章 国际城市交通节能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际城市交通节能的经验
5.1.1 坚持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5.1.2 全方位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5.1.3 引导汽车高效合理使用
5.1.4 大力鼓励非机动交通方式发展
5.1.5 建立长效稳定的城市交通管理与能源管理体制
5.2 国外经验对我国城市交通节能的主要启示
5.2.1 推动建立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5.2.2 战略引导,推动公共交通加速发展
5.2.3 采取综合措施,引导我国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5.2.4 重新认识,大力发展非机动交通方式
5.2.5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管理与能源管理体制
第6章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的总体思路
6.1 指导思想
6.2 发展目标
6.3 发展途径
第7章 促进城市交通节能的政策建议
7.1 提升交通节能理念
7.1.1 转变城市交通发展理念,满足民众出行需求
7.1.2 引导交通消费方式,提高全民节能意谚
7.2 优化城市形态
7.2.1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一体化
7.2.2 制订国家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绿度书)
7.3 深化体制改革
7.3.1 设立综合的交通管理部门
7.3.2 建立城市交通的统筹协调机构
7.4 公交优先行动
7.4.1 尽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7.4.2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专项基金,规范公共交通票价和补贴补偿机制
7.4.3 加强规划整合,保障公交用地
7.4.4 开展城市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行动
7.5 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7.5.1 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鼓励汽车合乘
7.5.2 加强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
7.5.3 减少公务车数量,严格控制公车私用
7.5.4 加强管理,提高城市出租车的实载率,减少空驶
7.5.5 抓紧研究实施交通拥堵收费的政策和技术
7.5.6 鼓励低能耗、低污染新能源汽车使用
7.6 创建节能体系
7.6.1 在城市综合交通管理部门内,建立交通能源专门管理机构
7.6.2 建设国家城市交通、能源和环境数据库
7.6.3 建立城市交通的节能激励机制
7.6.4 完善交通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Policy for Energy Saving of Urban Traport in China
Chapter 1 Background
Chapter 2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Traport and
Energy Coumption
2.1 Current Status of Energy Saving in Urban Traport
2.2 Main Problems with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Chapter 3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3.1 Development of ConLpact City to Improve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3.2 Strategy to Prioritizc and Promote Public Traport
3.3 Incentives and Comlrreheive Mea to Guide Use of Private Ca
3.4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Non-Motori::ed-Traport
3.5 Capacity Building for Urban Traport F nergy Saving
Chapter 4 Policy Recommendatio
4.1 Improving Awareness of Energy Saving. Putting in the Centre
the Travel Demand of People not Motor Vehicles
4.2 Optimizing Urban Design. Reducing Travel Distantce for daily
needs through Tra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4.3 Deepening Ititutional Reforms: Establishing Integrated Urban
Traport Authority (IUTA),and Creating the Urban
Trapor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UTCM)
4.4 Prioritizing and Maitreaming Public Traport: Supporting
Quality Services
4.5 Setting up Incentives to Guide Proper Car t se to Alleviate
Congestion, Save Energy and Reduce Pollution
4.6 Creat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ystems to
Support Scientific Decision and Promote Precision
Management
References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限令各地取消微型车的种种限制;2001年7月,国家经贸委《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把经济型轿车确定为轿车发展重点;2003年12月,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规定不得按照发动机排量或汽车规格限购限行;2004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汽车,加强环境保护;2004年10月28日公布的强制国标《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中,小排量车备受青睐;2004年11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的生产和投资。政策要求各地对现行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并在2006年3月前,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不合理限制。加大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及其先进发动机(汽油机升功率大于50kW,柴油机升功率大于40kW)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生产柴油轿车和微型车,以及使用醇醚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燃料的汽车,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停车收费给予适当优惠。意见出台后,有关部门按照意见要求对现有规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加强汽车的定期检验,确保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安全使用;更新出租汽车时,要在满足乘用功能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选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我国曾于2006年4月对消费税政策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整,调整范围为包括汽车在内的一系列商品的消费税税目和税率。按照排气量越大负税越高的原则,对乘用车按排气量大小划分为6档,分别适用3%~20%的税率。此外车辆购置税从1985年开征以来,全国统一为10%的税率。2006年6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机动车辆生产和经销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有关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机动车辆税收管理水平,辅助节能工作顺利开展。

后记

由于时间有限,本书仅介绍了城市客运节能的相关政策。事实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货运的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城市货运的运输能力与货运量的增长很不适应,并且缺乏统一组织管理。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物流的效率,造成的能源浪费、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社会公害并不亚于城市客运的能源浪费。同时,从第4章中国城市交通中长期能源需求情景中可以看出,到2020年,城市交通在政策技术情景中比2005年降低39%,其中货运占36%。到2030年,城市交通在政策技术情景中比2005年降低50%,其中货运的60%。可见,未来城市货运的节能空间更大。因此,城市货运节能也是促进城市交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内容。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政策法规司和国合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清华大学、世界银行、英国交通研究所、法国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等单位相关专家的大力帮助,在此向上述机构和部门的有关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此书在行文构思、框架制定和具体编写过程中都得到了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陈锁祥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所提供的资助使本书的研究及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得到了其他单位的专家和学者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辑推荐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研究》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