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内容概要
《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中一对夫妇:魏国良、谭燕华放下几十年教职之后,将养生、养老之类置之身外,选择了候鸟式的旅行生活:每年一次两次,每次几十天,独自飞向海外,一国或几国。这些年已经逐一走完了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多个地方。
作者简介
魏国良,曾经的特级、高级教师,撰有《学校班级教育概论》、《现代语文学》等多本论著:而今的行脚之侣,携手行走海外,写出《你也可以》、《走在地球那一边》等多本旅行笔记。 谭燕华,曾经的特级、高级教师,撰有《学校班级教育概论》、《现代语文学》等多本论著:而今的行脚之侣,携手行走海外,写出《你也可以》、《走在地球那一边》等多本旅行笔记。
书籍目录
A.小序(前一则) 1.拽住灿烂 Note:意大利回望 2.Italia靴与Cina鞋 Note:意大利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B.Milano米兰 3.在阳台上过夜 Note:米兰 4.难见庐山真面目 Note:米兰大教堂 5.城堡——遗址——老人 Note:米兰会展 6.车站:一堆石头抑或一座城堡 Note:时尚之都 7.霄壤之间 Note:热那亚 8.Torina真的都灵 Note:都灵 C.Padeva帕多瓦 9.“巷”导威尼斯 Note:威尼斯 10.Venezia天地 Note:威尼斯电影节 11.那两棵银杏树 Note:小罗马——维罗纳 12.Andrea Palladio的城市 Note:安德里亚帕拉迪奥 13.就这么一座木桥 Note:巴萨诺特产 14.再走夕阳 Note:帕多瓦大学 D.Firenze翡冷翠 15.不再斜的斜塔 Note:罗曼建筑 16.给米开朗基罗一个广场 Note:文艺复兴运动 17.要塞之塞 Note:文艺复兴建筑 18.锡耶纳的一面坡 Note:锡耶纳 19.壕堑与城墙 Note:卢卡 20.Fiesole的圈篱 Note:费埃素菜 E.Boloqna博洛尼亚 21.魂兮,归来 Note:拉文纳和拜占庭建筑 22.有“之”则有味 Note:圣马力诺 23.Bologna的日子 Note:博洛尼亚 24.Parma抑或Ferrara Note:费拉拉的埃斯特Este家族 25.长廊复长廊 Note:博洛尼亚柱廊 F.Bari巴里 26.有时候…… Note:意大利东海岸 27.Lecce,来之切 Note:“巴洛克莱切” 28.石城洞窟Matera Note:洞窟民居城 29.Alberobello的特鲁力 Note:特鲁力 30.Bari可游 Note:巴里 31.活着的“诗三百” Note:橄榄树 G.Salerno萨莱诺 32.行行重行行 Note:欧洲铁路通票 33.绝壁之程 Note:阿马尔菲 34.Paestum:旷野上的古希腊 Note:大希腊 35.阴阳之间 Note:萨莱诺 H.Palermo巴勒莫 36.Palermo在哪里 Note:意大利火车 37.“鹑衣百结”之下 Note:巴勒莫 38.曾经,这里站着一个城市 Note:古希腊神庙 39.海峡、海峡 Note:墨西拿海峡 I.Napoli那波利 40.Napoli计划 Note:那不勒斯与朱塞佩·加里波第 41.“重归索伦托”:永远的传唱 Note:索伦托之《重归索伦托》 42.Life or Dead Note:维苏威火山 43.围栏里的Napoli Note:建筑风格荟萃之地的那波利 44.鲜活在故事里的卡普里岛 Note:卡普里岛和《卡普里岛》 J.Roma罗马 45.还是这个地方 Note:撒丁王国维多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46.从帝国广场到人民广场 Note:古罗马建筑 47.Villa Adriana里的…… Note:古罗马五帝 48.Tevere上的十座桥 Note:特维雷河畔的梵蒂冈 49.青松下的罗马 Note:“条条大路通罗马” 50.就这样走了吗 Note:耶稣的使徒 K.后记 走不出的古罗马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两三千年了,这个曾经驰骋过金戈铁马的国度,古希腊人、诺曼人、安茹人、阿拉贡人、日耳曼人……在这里轮番争逐,而古罗马人也毫不气馁地从这里一次次走向欧洲。意大利就像角斗士手里挥舞的一柄铮亮的短剑,在千百次的战阵中狼奔豕突,终于在一次最后一声叮当作响中断成了几截,那最长的就是亚平宁半岛。你在意大利随便走走,至今还能看见那柄剑的断口:阿马尔菲的悬崖、马泰拉的山壁、卡普里岛的栈道……即使是身边的一棵树、脚下的一条路,也还是当年角斗士轰然倒下时的样子,铿锵、昂奋的气势一点都不消减,甚至还能触摸到跳动着的“光荣与梦想”的脉搏:你看,意大利如果是一棵树,也一定是高轩的青松,雷斯庇基旋律里的《罗马的青松》,昂然挺着短发的头颅;如果是一条路,也是黝黑的火山石铺就,从古罗马时代碾压到今天,走上去仍然一副铮铮铁骨的声响。 它怎么会是一只很脂粉的女靴呢? 正因为这个朦胧、很不确切的认知,让我们穿上了中国鞋去走进这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循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火山石之路踽踽独行: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半岛到海岛、从海滨到内陆、从山地到河流……四十天的时间,还是觉得在古罗马之路上的徜徉有点匆匆。当我们在罗马写下最后一篇《就这样走了吗》的时候,实在有点恋恋,好像刚刚才开始践行计划就突然中止,被那柄短剑划断了通往布林迪西、贯通整个意大利的罗马大道,造就了一条我们无法逾越的天堑一样。
后记
还是这句话:走不出的古罗马。 倒不是我们人还在意大利、意大利又处处是古罗马遗迹;而是随便翻翻欧洲史,前一千年几乎就是古罗马的世面,它把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播洒到了欧洲角角落落,直到连英吉利海峡也成为一条“罗马古道”。而今天,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敢忽视这一段行程:所有的考古发掘绝大多数在探究古罗马给你、我、他留下了些什么,好彰显其文化的深厚,甚或开发出来好“贴补家用”…… 真的,走到欧洲的哪里都是它:竞技场、剧院、渡槽、浴场、城墙、宅第…… 古罗马能留下这些,当然还是幸运的——随地取材的石头帮了它的忙,让它能“雁过留声”,不至于像中国的秦,一个“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楚人一炬”让它几无踪影;而雄唱“大风歌”的汉,也真的如同大风吹过一样干净,如今只能凭几块瓦当、汉砖石刻推断、想象、印证其曾有的辉煌——当然,还有一副“楚河汉界”的象棋,约莫地再现楚汉相争的铿锵。 不知道为什么古罗马人何以如此喜爱石头,也许它真的有先见之明,知道千余年之后,会有人叩响一块块石头,重新让它说出遥远的过去、勾划出当年伟岸的一切? 写完这本书稿《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是在2010年11月,但直到一年多之后的2012年2月才重新阅读全书、写完这篇后记,这已经是我们从法国旅行回来又过去了半年。“走不出的古罗马”,还是此刻最深刻、也是最简单的感受。
编辑推荐
《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中人们会用一个“RomanNose”的词来描写鼻子形态,区分不同的欧洲人——可以对种群追溯到悠远的古罗马。我们没有那种幸运看到它叱咤风云的开头,也根本没有那种可能目睹着它分而合、合而分地一路走来。我们急切地想知道:没看见朝霞,总还能遇着夕阳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