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铁道 作者:李燕 页数:427
内容概要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尽早熟悉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内在规律,了解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命题思路和考试范围,从而达到更积极、更有效的备考效果,中国铁道出版社邀请多年从事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命题、阅卷工作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根据教师公开招聘的相关规定,结合全国各地市、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和特岗教师招聘的具体要求,在总结近年来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命题规律及考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地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真题,精心组织编写了这套结构严谨、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紧贴考点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该套教材是一套内容最全面、最系统、针对性最强的,最适用于全国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和特岗教师公开招聘、招录和上岗,以及代课教师转正、教师资格证等各类教师考试的专用辅导教材。该套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法规、班级管理等教师录用考试必备的知识体系,还涵盖了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为考生提供了强大的实战平台。该套教材不仅有助于考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更有助于考生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及考点,使考生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该套教材还具有“全、准、新、真、透、实”等六大特点。
全
内容基本涵盖了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全部内容与范围,从理论到实务,做了全方位的系统指导,旨在帮助考生准确地掌握考试的相关知识,迅速地捕捉考试要点,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科学的复习方法。
准
从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实际出发,以培养考生应试能力为落脚点,有效地帮助考生深度探究最新命题规律与趋势,以实战为主线,结合编撰者多年来参与命题、审题、评卷和考前辅导的丰富经验,点拨解题关键,警示解题误区。
新
在内容的编写上力求选择最新资料,结合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真题,对最新命题的热点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对所有题型和考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命制了相关试题,以前瞻性模拟实战预测,查漏补缺快速提升考生的应试能力。
真
在采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精华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当前教师考试命题的重点和趋势,无论是题型透析,还是考前的深度训练,均以最新、最典型的真题为模板,让考生通过反复演练真题,领悟试题真谛,洞悉命题规律。
透
参加该套教材编写的各位专家学者,均以快速提高考生成绩为己任,秉承对考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将大量的第一手最新资料融入书中,更倾注了他们在复习方法、记忆方法、解题思路和增强备考效率等方面的最新心得。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概论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二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三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第五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个体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六章 课程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设计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第四节 小学课程设置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七章 教学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八章 小学德育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
第二节 小学德育过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 德育模式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九章 班级管理
重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第五节 班主任和班级管理
经典考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理论应用
第十章 小学课外活动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四部分 教育法规
第五部分 新课程改革
第六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七部分 教育写作
第八部分 面试与试讲
第九部分 教学技能与实践
第十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知识)
章节摘录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古代中国的教育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同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和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互相争辩、互相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虽然在以什么为统治思想方面有过变化,如黄老之学和佛老之学都曾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道统,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维模式基本没有改变过。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宫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3)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大约也是在4000年前发展成强大的古王国,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教育达到了鼎盛状态。 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
编辑推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公共知识)(小学部分)(2012最新版)》紧扣大纲,精准把握命题趋势、体系创新,精确覆盖重点难点、经典真题,深入揭示考情规律、讲练结合,点拔实战应试技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2全国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小学部分)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