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就业起跑线上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铁道  作者:简蓉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少年以后,很多人还会记起自己生命中重要的那次实习。因为那对于他(她)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成为一生的转折点。那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那是他(她)第一次真正地接触社会,第一次切身认识了自己的幼稚,突然间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实习对从来没有工作经历的求职者而言,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点点恐惧。他们不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该怎样应付,不知道到底要考察他们什么,甚至不知道最后为什么被录取或是被淘汰。  求职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他们对所期望加入的企业知之甚少。他们也许对企业的业绩和影响有所知晓,但他们对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几乎无从了解。他们有的幻想自己正是企业求贤若渴的人才,有的根据一些杜撰的书籍猜测企业选人的标准,有的刻意展现自以为是的各种“能力”。  实习生们往往存在许多误解。他们也许因为生活在过于自我的环境中太久,也许因为看的娱乐选秀节目太多,或误渎了许多凭空编纂的“求职秘笈”,便总是以自己的想象代替企业的需求。他们有的过于张扬和自以为是,弄不清企业是在选员工还是在选“超女”;他们有的千方百计突出自己,不知道恰恰是因为缺少了起码的合作精神被请出门外;他们有的误以为必须学会“人情世故”,不知道优秀的企业其实更看重人的潜力和人品……  企业和员工总是一对矛盾体。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想法往往相去甚远,而实习期最重要的意义是完成相互了解和磨合。  在实习期,企业更看重对实习生非智力因素的考察,这正是笔试和面试无法提供的。人的诚实、激情、毅力、宽容和责任感,对任何企业都是最重要的。在实习期,用人者希望通过具体的事情了解实习生的基本性格和素质,进而判断实习生的潜质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团队。  而对实习生来讲,选择企业不仅是选择它的声誉和薪酬,实际上也在接受一种企业理念和文化。  实习期让人一下子想到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一下子觉得自己开始长大,是真正的“成人仪式”。也许正因为“实习生”这个话题牵扯到太多人的神经,所以当2006年5月BeijingToday新创实习生版推出后,很快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个版是全新的,就版面创意而言是空前的,从版面操作而言是独有的。实习生版不同于一些职业介绍及求职方法类的专刊,而是以记者特有的方式,记录令人羡慕的成功者最真实活鲜的求职历程。BeijingToday记者每期会选择一家优秀的公司,在这个公司中再选择几名刚刚经过实习期被正式录用的员工,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访谈是亲切和独具特色的。由于采访者本身年龄、经历和实习生们相仿,他们会像毕业后重逢的同学一样,聊最有趣和印象最深的事情。记者则在快乐的聊天中捕捉那些最重要的细节。读者会在这些细节的描述中感受实习生的心路历程,引发自己的感悟。  由于BeijingToday是一份英文周报,因此有着独特的语言优势和良好的业缘关系。实习生版每期所选择的企业都是令人向往的。实习生版另一半重要内容是对考核者的采访。这部分采访不同于一般化的企业用人标准说明,而是直接采访公司的人事主管或直接负责挑选实习生的人,让他们讲为什么受访的实习生会被选中。有些点评是令人茅塞顿开的,有些又是出人意料的。  值得提一句的是,当时执行实习生版采访和写作任务的韩曼曼是一位刚刚进入BeijingToday的新记者,完成如此庞大艰巨的任务,是十分不容易的,这需要极大的热情和韧性。  读一下这本书吧!如果你面临实习或将要成为实习生,这本书无疑是及时和最独特的,一定会给你些启示。如果你已经过了实习的年龄,那这本书则会激发你的美好回忆和人生感悟。

内容概要

  《赢在就业起跑线上》是北京青年报社BeijingToday的一个大型采访录,题材关注成功进入令人向往的大企业的实习生。通过这些不同背景的实习生对真实实习生活的描述以及老板对他们成功因素的点评,你将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实习心情以及企业的择优理念和用人之道。  透过这些人的故事你能看到,为什么这些人成功了而其他人却失败了。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会在这些人的真情流露中获得一丝启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通信行业微软亚洲研究院:领跑之旅IBM:梦想与激情同在联想:激发你的潜能百度:不一样的实习生文化摩托罗拉:诚信是关键NEC:感受日企文化文思创新软件技术:坚定不移和拓展创新奥博杰天软件:别具一格的招聘第二章 传媒行业Bejing Today:激情人生青年周末:辛苦并快乐着上海文广互动电视:尽情施展你的才能第三章 服务行业罗德公关:沟通的艺术奥美:团队的重要性FESCO:服务是宗旨鹰彤金融企划:在实践中学习1010JOB精英招聘:求职者是永远的主角第四章 培训行业人众人教育:户外的收获第五章 保险行业信诚人寿:干一行,爱一行瑞泰人寿:成长从这里开始第六章 贸易行业中信国际招标:重新塑造自己第七章 汽车行业福特:驶向成功一汽-大众奥迪:融入汽车世界第八章 酒店行业希尔顿酒店:只选我们需要的喜达屋酒店:以人为本第九章 零售行业华糖洋华堂:羽化成蝶之路第十章 消费品行业宝洁:早起的鸟有虫吃完美日用品:善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李宁:将运动精神带入职场第十一章 旅游行业凯撒国旅:立足北京,放眼世界后记

章节摘录

  微软亚洲研究院:领跑之旅  微软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重视和尊重人才的力量。它将人才的潜力视为公司前进的动力,它相信年轻一代能够创造和实现更有价值的东西。每一年,微软公司都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预留许多岗位,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和适合发展的职业轨迹。  从大学阶段开始,帮助优秀学子成长为职场领跑者,是微软建立长期人才优势的重要任务,为此,微软中国创立了“领跑之旅”实习生计划,希望能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公司的人才储备结合起来,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到公司中开展实践学习,促进他们更快、更早地成熟起来。成为微软的下一代领跑健将。  “领跑之旅”实习生计划是一个常年的综合实习计划,它通过暑期实习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成为正式员工,也通过各种实习岗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解和加入微软的机会。参加该计划的学生将完全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享受公司提供的实习福利,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在适当的时候接到微软的录用通知。  “领跑之旅”微软中国实习生计划涵盖了研发、应用、管理等众多部门和机构的实习职位,从大一到毕业,你总会在微软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机会。  我们期待你,从实习中领跑,领先在更远的未来!  孙甜甜:中科院计算所在读博士,2005年10月开始实习,2006年访美的优秀实习生代表。  因为我在中科院研究室研究的科目和我现在所在的实习小组研究方向特别相关,所以很轻松地就被选作这个小组的实习生。事实上,我们实验室的很多师兄师姐也都因为研究科目的关系,能够有机会在微软实习。而我在这里做的工作也是和我当初在实验室做的差不多。  其实读本科的时候我就经历过一次微软的实习生考试,当时是考了一份卷子,感觉特别像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考的都是数学题。题目其实并不难,但如果你只单纯地用一些数学笨方法去做的话,就非常花时间。后来我才听考官说不会给卷子打分,目的是从我们的答题情况来检验我们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答题思路。考试结束之后我们参加考试的人一一被叫去面试。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聊聊天,问一些我们对自己未来方向和道路的打算和看法。只是那次的选拔,我没能得到机会。  第二次申请微软实习生的时候,我刚刚开始读博。提交实习申请之后没多久就迎来了电话面试。电话那头的面试官对所谓的研究领域问得很少,反而感觉非常强调英语能力和数学能力。  这一次的面试,我很容易地通过了。我实习的小组每个周一都会有个组会。而我第一天去实习就正好碰上开组会。因为是第一次,我心情还特别紧张,也没太听懂会上讨论的东西。然而我在第二个周一开组会的时候发现,上周一大家讨论的东西,经过一周的时间,从框架到模型居然都制订出来了,甚至连初步的结果都有了,简直太神速了。而这些在一周前才仅仅只是个想法而已。那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回想起我在学校实验室做项目,一个星期根本做不出来什么东西。这个工作要是换我做的话,真不知道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遇到一个问题,我马上就会去想如何把它以最快速度解决掉,管它解决方法是好还是不好,只要能解决问题,我就觉得没问题了。我从来不会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找寻一个最佳方案。而实习的时候,带我的mentor(导师)就对我说我的思维方式是从做工程的角度出发的,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记得他对我说:“你这样写的研究文章,别人会说就这么简单,一看就能明白还研究什么。所以你要去寻找一种最优的方法,这样你的研究才会有价值。”  我们组有两个mentor,在开组会的时候,两个人经常为了同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执,有时也会钻牛角尖。这种争论当然只限于工作、讨论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争论会有结果,而观点没被采纳的一方并不会觉得在我们实习生面前没面子。这时候我们就坐在下面愣着,谁也不敢插嘴。有的时候觉得两方都挺有道理,有的时候还是会去支持一边。但那也只敢在底下小声议论一下。这种争论都会出现在高手之间。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好像观点都不会特别强烈。有时候也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一被别人驳倒也就算了,绝对不会去“捍卫真理”。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个至理名言:“workhard,playharder(努力工作,更努力生活)。”这里就像个学校,大家好像就是同学,经常举行有吃有喝的比赛、活动,还有专门的人组织我们去玩。  实习期间参加了一个叫MS2的培训。这是微软培训实习生走向社会的一种职业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是IT界的发展趋势和如何与人交流合作之类的。培训在周末进行,很庆幸我当时报名了。像有一节课是讲时间管理。我们经常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而自己什么都没做。培训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先问我们是如何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的。结果发现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把早上的时间用于写信、看新闻,等到没事可干了,再去做研究。培训师就特别奇怪地问我们,每天早上是你们精神最好的时候,为什么不在那时候做最重要最需要精力的事情?这让我们发现我们的整个安排都是非常没有效率的。还有讲解演讲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的培训。参加培训之后感觉自己变了好多。我以前见到我的老板从来都是绕着走,不敢和他打招呼,也生怕被看到没话说尴尬。现在的我总是很主动地跟公司的人打招呼,自己也觉得特别开心。  李娜:浙江大学在读博士,2005年访美的优秀实习生代表,专业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机交互,2004年开始实习,实习期约2年。  我刚上本科的时候就知道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做得特别好。本科到硕士的时候曾经来这里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带我的mentor是个以色列人,给我发了封邮件,说他那里有个项目和我的背景挺合适的,然后我就来了。  微软的整个环境都特别随意,不太像印象中的大公司:穿着职业装,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大家都很随意,还有好多人穿着拖鞋跑来跑去。称呼也没那么多规矩。对于经理,我们都是直呼他的名字,没有人叫他经理,大家也都没什么级别的概念。我一直都觉得跟一些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在一起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从平常的交流和聊天——不管是学术上面还是生活方面的,我都能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这帮牛人会把一些所谓的深奥问题说得特别幽默。  这里的很多人和我们的思维方式特别不一样,我真是开了眼界。我的mentor也可能是因为是以色列人的缘故,想问题想得非常快,就好像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样。我们的工作很少能够依靠别人的理论奠基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不是基于别人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需要做数据采集,做这个是很贵的。如果要去专业的实验室做要花上万块钱。因为是做实验,在没有原型出来的时候,又不能花那么多钱。这时候,我的mentor,一个外国人,跑去北京的红桥市场,买了好多乒乓球和手电筒,把乒乓球抠个洞粘在手电筒上,自己去制造一个类似的原型。他永远会在几分钟之内给你一个解决方案。我的感觉就是,他知道的东西好多,什么都懂。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事的思路开阔一点,换一种方式去想问题,结果会好很多。  这里的人主意也很多。例如他们会想出来如何把一个手机放在桌子上,不借助任何外力来给手机充电。在这里实习的日子,让我见识了特别多我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东西,很多都是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的新东西。当你有什么问题,他们会给出你很多很酷的创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书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风景,获得一些与众不同的自我感受。天天行路,日日读书。有的书读过,或醍醐灌顶,或意境隽永,自不能忘怀。同样,有的路挂着盏启明灯,即使匆匆经过,也能够点亮下一段未知的旅程。  这次的采访,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前,那时的我正匆匆地经过西雅图,掠过比尔·盖茨的身边。短短3天,我们甚至不能遍历阔大的Mi-crosoftCampus(微软校园);与比尔面对面的100分钟,当然也不足以改变在场几百实习生的一生命运。然而,围在比尔前,听他谈技术论英雄,犹如在阅读一部装满理想和智慧的哲理散文,悄然间影响着我的种种观点,包括技术的、人生的。  两年过去了,比尔眼中透射出的对未知的渴望,就是立在西德蒙(Redmond)的启明灯,深深烙在我的心底。我相信,是这种渴望,让年轻的比尔构建软件帝国,纵是富可敌国,依然保持一颗追求新技术的年轻的心。记得理查德·海明在“YouandYourResearch(你和你的研究)”的演讲中谈到:“伟大科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拥有独立的思考,并且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想法。”比尔的渴望恰恰鼓起我心中的勇气。虽然研究路上一再经受挫折,但是对新技术的渴望和探求的勇气,让我始终乐观地往前走,不再恐惧。  到目前为止,我仍希望在高校(比如浙江大学)做一名科研工作者。一方面,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东西;另一方面,可以同年轻一代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成长,同时他们的朝气蓬勃会使我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在微软我学到了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自我总结。一个工作完结后再去做总结其实不是一个很优化的方法,应该一边做、一边写、一边总结,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写的话很多东西你想不到,到最后才发现很多问题。现在我就在实践的过程中,感觉很不错!例如我在编程的一个阶段,先写文档,哪怕思路如泉涌,我也先忍着。在写文档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因为人在编程的过程中,只认一条路,就一直写一直写,最后发现很多事情都干不了,写文章的时候人的心态就会变得很平和,思考问题也全面很多。  朱军:清华大学在读博士,2006年访美的优秀实习生代表,2004年11月开始实习,专注于互联网数据挖掘。  我来微软比较早,当时大四推研刚完,正巧我有两个同学都在微软研究院。但是具体到这里能做什么,当时的我还不是怎么清楚。当时有三个人给我面试,每个人面试的形式都不一样。第一个人就考了算法之类的,而我现在的mentor和我聊了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是我们组的项目经理,他并不问我专业问题,就问为什么要来啊、为什么要读博啊这些事情。  研究院的人都很好,而且很努力。每天晚上六点之前都没有人会离开座位去吃晚饭,也没有说早走的,包括实习生。进来都是有个mentor带我们,基本上我们有什么想法就会和他们说。mentor肯定我们想法的时候有时也会提些尖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想得更广。如果他认为还有些偏差,就会给我们一些建议。但是做研究主要还是靠自己,作为研究员,他站得比你高,也只是在宏观大方向上面给你把握一下。  实习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偏理论方面的研究,所以和我的头儿讨论的时候两个人经常视角不一样。看同样一个问题,他会去关注如何把系统实现出来,但是我会想这个问题怎么才能做得更深入一些。这时候我们的观点就会发生碰撞,争得面红耳赤。记得有一回我的项目经理在讨论完后说,今天我和朱军讨论了两个小时的人生观问题,因为两个人对问题的视角不一样。  现在我的观点开始发生了改变,以前我看东西比较片面。就是说真正做工作的时候,最有用的工作是做出来能够被大家应用的东西,越早被应用就越有用。其实我的mentor那时也是这种观点,但当时我接受不了。我觉得做问题就要把它做得很深很深,但是我又看不到它能应用在哪里。  这次美国之行让我受益匪浅,既有做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也有对科技、对现在和未来的感悟。在去美国之前以及在美国期间,我们访问团成员有幸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研究员,他们从亲身经历出发和我们分享了许多做学问以及做人的经历和经验。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王一鸣研究员的“不排队”理论,也有黄学东以及马维英等研究员关于成功、成长的建议。王一鸣研究员告诉我们做研究不能老是去排队,因为那样是走不远的,因为你前面总是有人在走或者已经有人走过。研究人员最重要的是创新、走自己的路。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导师张钹院士常说的一句话:“博士生就是要发出不同的声音,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黄学东研究员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即:团队合作,好的团队是成功的基础;Knowyourbusiness(熟悉专业知识),这是走下一步的前提;Self—critical(自我批评),面对自己的弱项,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方可实现;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做全方位的比较,你的工作才会更solid(坚实);目标明确,太高、太低或者没有都不好;Followthrough(持之以恒),瞄准目标、持之以恒;重复试验,只有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当然这需要quickprototyping(快速原型化)的能力,因为时间对每个人公平;奖励员工,让他们具有成就感;Justhavefun(追求乐趣),享受做研究的乐趣。和这些研究员或者管理者(比如比尔·盖茨以及总部的管理者)近距离接触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作为平常人的一面,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亲切,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比如和那些研究员的面对面的交谈、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JamesGray)给我们同学的热情拥抱等。这些都给我们的美国之行增添了许多温馨。  这次美国之行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对科技和研究的看法,以前我总是觉得做研究就是要做比较深奥的理论,但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经历以及这次访美之行让我改变了看法。好的研究工作不一定都要有深奥的理论,真正有价值的通常是那些目前或者将来能够用于改变或者影响人类生活的研究。在研究院里我听到了很多研究员主张要做有用的技术,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够产生影响,对社会有所贡献。微软未来之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很多目前已经发展得很好的科技,比如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视觉以及图形图像处理等,集成应用到一般的居室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个人觉得,它最大的贡献是将各种已有科技完美地结合起来,向人们展示了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如何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来之家让我对将来的工作有了新的憧憬,希望将来自己的工作也能够被用来改变或者影响别人的生活,哪怕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  另外,这次很荣幸能够以队长的身份参加,这也让我有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此次美国之行。在去美国之前,我们访问团作了很多很细致的准备工作,这其中包括组织讨论、分工合作等工作,作为队长我有幸获得更多的机会来组织和协调组员一起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和学到了如何才能将一个团队有效地组织起来。当然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最重要的因素是每个组员的努力和支持,这里也谢谢所有的组员,谢谢他们的支持与努力!  我对未来的打算是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更好的工作。我们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尤其在当今信息获取非常方便的情况下,我们有信心做世界级的工作和研究。

编辑推荐

  《赢在就业起跑线上》通过成功获职者的案例告诉正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年轻朋友,如何通过有的放矢地学习,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职业规范、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赢在就业起跑线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