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美术研究论文集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编  页数:293  字数:710000  

内容概要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编著的《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美术研究论文集》收录了全国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们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了教师们美术和设计教学研究的成果,美术创作技法的揣摩,艺术理论探究的结晶和艺术设计的心得。林林总总,丰富多彩,阅后亦颇有收获。展示了全国建筑和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们近年来的研究和创作的成果,体现了教师们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精神。

书籍目录

一、美术及文化研究
我与吴冠中先生相处的日子
设计师与建筑画表现探析
想象线描
美术是一种思想——从现代艺术史中看美术与建筑及造型设计的关系
审美的变迁
黄宾虹对传统绘画的理解与继承方式
以篆刻入建筑——篆刻对建筑空间结构语言组织的借鉴实验
“烟云”意象与唐宋文人山水画的平淡情怀
丘园养素——略谈文人园与文人山水画
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的古典美学特质
以《拉奥孔》之诗画二致反观南宗画与神韵诗
意象的超越——工笔花乌画色彩变革初探
儒、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审美精神初探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花乌画的双重特色
发展、延续、回归、还是复古——“新浙派”山水画管窥
浅谈黄宾虹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写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转换
《美术》的“读者来信”与十七年的美术批评
关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对当代油画创作影响的研究
“隐喻的构建”——论当代视觉艺术创作中意象的营造与传达
多元学科中的当代艺术——从媒介转换到观念表达
论水彩创作中的意象表现
赵无极绘画作品空间意识浅析。 当下上海青年油画艺术现状与未来
图式化倾向中的绘画
写实风格油画材料与技法研究
壁画创作与建筑的关系分析
文化寄托理想、符号诠释理念——西安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互动——交通枢纽空间的艺术植入
没有文脉何谈建筑——浅析我国当代建筑“求新”的误区
另类城市空间的文化与艺术——九龙城寨的文化特征及相关艺术创作
建筑与雕塑的城市文化性
二、设计理论及实践
图式的心理世界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引导作用
乡土造型装饰在京郊农村环境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对社区公共艺术与景观设施建设的思考
中国公民社会化进程中的当代公共艺术存在样态
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
当代家具设计对材料语言的拓展和利用
四出头官帽椅造型研究
中国现代陶艺中哲学思想的再现
浅析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土与火的碰撞——浅谈陶艺雕塑创作
昆明寺观园林中的设计手法分析
海河桥梁造型艺术探析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展望
古城风貌模拟复原与三维动画的运用
浦东国际机场公共艺术与文化传播
浅谈融入装置艺术手法的展示设计
浅析商业建筑设计——以滕州某商业建筑为例
住宅建筑中的精装修设计方法研究
三、美术基础教学研究
重新认识基础
给创新泼冷水
建筑学科《设计素描》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美术教学在建筑教育中的作用、地位与方法
关于建筑美术
关于视觉艺术教育的现象学思考
创新思维·多元模式·文化内涵——当代建筑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
实验动画教学的理论阐述
造型艺术教育在建筑师培养中的作用
历史作品与个性体验融入形态构成教学初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谈建筑学专业现代艺术课教学实践
工科院校建筑美术教学大纲调整初探
多学科交叉构建“现代陶艺”研究型教学模式浅析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体验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以小见大——质感的捕捉、表达与创造
浅谈建筑美术中的风景速写
鱼与渔——浅谈建筑系的美术基础教学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方法探析
探究高校建筑美术教育的基础性意义
提炼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创新美术教育——以园林艺术与工艺美术为例
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景观设计高素质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建筑美术教育二三题
建筑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研究
形态构成课程内容及实践的探索研究
学科交叉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视野
浅谈环境艺术徒手表现画的设计性特征
设计表现性素描与实践探研
探索玻璃雕塑的空间魅力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何谓“新浙派” “新浙派”一词首先是业内人士对浙江人物画家群的称呼。以周昌谷和方增先为代表的写实中国水墨画派,特点是在人物画中吸收了传统的花乌笔法,用花鸟画技法画衣纹,主要是吸收一些海派花乌技法。这一称呼被人们普遍认可,后来业内人士对新浙派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各自的理解与解释。 陈梦麟在文章《浙派渊源及新浙派的崛起》(2005—12—20)串这样解释“新浙派”:1928年国立艺术院创立(后改名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为首任院长,潘天寿为国画主任教授。1929年春,合并中国画、西画两系为绘画系。1950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可以说,经过了三十年的痛苦孕育,学院在学术上、人才上、体制上都积累了雄厚的条件,只待到外界的东风一吹(这个“东风”就是当时政府号召,权力支持),一个中国美术史上的世纪婴儿便呱呱落地了,这就是‘新浙派”。 徐建融、周岳平在《新浙派的行情走势》中所谓的“新渐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画坛上的三代画家,第一代以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李震坚等为代表,第二代以方增先、卢坤峰、吴山明、刘国辉、童中焘、何水法等为代表,第三代以陈向迅、林海钟、张伟民、宋柏松、张伟平等为代表。 陈传席在《天付劲豪,制用有法》中评林海钟作品时是这样说的:“历史上的浙派以戴进为首,戴进是浙江杭州人,他所创造的独特画风(虽然取法于南宋院体)影响一大批人。其后的吴小仙、张路、汪肇、蒋三松、郑林等人都不是浙江人,但画风连续戴进,故也称浙派……黄宾虹、潘天寿等虽然都十分出色,但他们之间找不到共同的因素,故无人称他们为“浙派”,硬叫他们为浙派,也没有道理。继明代的戴进之后,第二代浙派应为方增先、周昌谷等以及后继者。第三代浙派画家都是山水、人物、花鸟全能的,但有人以山水为主,有人以人物为主,有人以花鸟为主。他们超越了第二代浙派,向传统回归,但又绝不重复传统。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也吸收了第二代浙派的某些长处,甚至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特点,但只是吸收,而不是生搬,且最终全都化了,化为己有了”。 对以上各家的观点,我们进行分析:对陈孟琳的表述有两点异议,其一,陈孟琳把杭州国立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形成和完善错误地当成“新浙派”的诞生,概念不同;其二,一个画派应该有其共性才能成为一派,陈的文章中没有把其共性的东西讲清楚。或者说只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发展史。徐建融说的很笼统,虽然涵盖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画家,但只讲了他们都是生活在杭州的画家,对绘画的特点、师承都没有进行分析,说得过于简单。后来的论述是从市场的角度,没有把浙派的成因讲出来。陈传席的说法比较合理,他把继明代之后的方增先、周昌谷等人物画家,称为第二代浙派,把林海钟称为第三代浙派。而潘天寿、黄宾虹虽然都是大师,但它们之间没有共性因素,所以把他们称为浙派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新浙派”有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活动在杭州一带的人物画家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技法融入写实人物画中,把西方素描与中国画的技法结合在一起的浙江人物画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周昌谷和方增先,而改革开放时期又形成了山水、花乌、人物兼善并各有主攻方向的中青年画家,特点重视传统,又各有面貌,从临摹入手,突出写生,这一批画家大部分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或学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美术研究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纸质很好,内容很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