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谢天  页数:194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元化倾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事实,具体体现为宏大叙事的诉求、私人话语的探索以及商业化的建筑运作。然而,表面的多元化创作和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建设最终产生的是一种有着相似面孔的建筑作品,由于这些建筑的数量之大导致了建筑的一种平均化现象。平均建筑反映的主体——人(无论是使用者还是设计者)也是一种平均的人,它表现为建筑师的认同危机。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认同包括个体的认同与群体的认同,也包括外在的认同与内在的认同两个方面的内容。外在的认同通过职业角色来体现,内在的认同是“自我”的认同。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认同不仅是职业角色的认同,也包括了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和作为交流的符号——建筑作品的认同。当代中国建筑师由于主动性的丧失而被强势文化塑形和建构,结果必定是一种悲剧——弱势文化只能通过一种镜像身份,而非真正的主体身份完成自我建构。这种镜像的自我认同是一种以他者为参照的永远无法获得满足的渴求,最终带来的是个体的精神磨难。在自我认同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凸现了主体间平等对话的意义,它促使中国建筑师走出封闭的镜像的自我,在平等的竞争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身份。而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它应该融人到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之中,通过创造赋予知识生命的特征,它立足于岗位,并在此基础上促成建筑师人格的实现,即精英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它是建筑师的知识服务,艺术家的创造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三者合力的体现。

内容概要

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认同不仅是职业角色的认同,也包括了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和建筑作品的认同。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理论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员工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谢天,女,1974年出生于江西省大余县,一级注册建筑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2000—2003年、2004—200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别获建筑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 
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批评和文化批评。迄今为止,完成大中型规划与设计项目100余项,如北京朝内大街商业大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餐饮中心、北京左家庄力鸿花园多元大厦、上海奉贤医院内科儿科大楼(合作)等项目。在国内建筑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评论、建筑历史等领域,参与翻译英文著述1部(《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目前正在主持承担多项军队设计与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1.1  现代性的困惑      1.1.1.2  平均的建筑、平均的人    1.1.2  选题依据      1.1.2.1  现代性:强调主体的自由      1.1.2.2  对人自身的思考:关注个体  1.2  研究视角与论文框架    1.2.1  人、语言与存在    1.2.2  从“同一性”到“认同”      1.2.2.1  “认同”的概念      1.2.2.2  “危机”的概念      1.2.2.3  认同与现代性    1.2.3  相关文献综述      1.2.3.1  互动论中的角色与自我      1.2.3.2  其他认同的理论    1.2.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2.4.1  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视野      1.2.4.2  论文研究框架第2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  2.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现实语境    2.1.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      2.1.1.1  以职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变化      2.1.1.2  文化资本理论与知识的力量    2.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      2.1.2.1  建筑学的新内涵      2.1.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内涵      2.1.2.3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  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    2.2.1  历史中的群体现象    2.2.2  当代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      2.2.2.1  第四、五代中国建筑师的“现代意识”      2.2.2.2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创造      2.2.2.3  个体的突围第3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  3.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认同危机    3.1.1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知识服务”      3.1.1.1  建筑师身份与角色的历史变迁      3.1.1.2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的多重属性      3.1.1.3  知识、职业角色与人文精神    3.1.2  职业角色认同的危机      3.1.2.1  职业发展脱离社会的框架      3.1.2.2  职业伦理的缺失    3.1.3  社会角色认同的危机      3.1.3.1  精英意识的缺乏      3.1.3.2  人文精神的缺失  3.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危机    3.2.1  建筑创作主体的话语转型      3.2.1.1  知识的叙事:建筑师的创作与表达      3.2.1.2  “群体主体性”与宏大叙事      3.2.1.3  “异化的主体”与商业运作      3.2.1.4  “个体主体性”与私人叙事      3.2.1.5  平庸的“多元化”    3.2.2  群体主体的认同危机      3.2.2.1  想象的共同体      3.2.2.2  “家”的原型    3.2.3  异化主体的认同危机      3.2.3.1  欲望的主体      3.2.3.2  欲望超越理性      3.2.3.3  占有式的生存    3.2.4  个体主体认同的危机      3.2.4.1  临时的“集体”形式      3.2.4.2  自我与角色的分离    3.2.5  知识的“人格”化      3.2.5.1  人格的概念      3.2.5.2  知识的人格化  3.3  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    3.3.1  建筑与意义      3.3.1.1  建筑与意义      3.3.1.2  认同、流行与建筑    3.3.2  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      3.3.2.1  民族的“寓言”      3.3.2.2  所指的“游戏”      3.3.2.3  场所的缺失      3.3.2.4  沉默的建筑第4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  4.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4.1.1  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4.1.1.1  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4.1.1.2  “贾樟柯”现象      4.1.1.3  展览的意义    4.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4.1.2.1  张永和与“第三种态度”      4.1.2.2  刘家琨与“玉米”策略      4.1.2.3  王澍与“造园”游戏      4.1.2.4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文人意识  4.2  他者的形象    4.2.1  库哈斯    4.2.2  安藤忠雄第5章  结语  5.1  认同与个体的现代性    5.1.1  认同:一个未完成的进程      5.1.1.1  边缘化:一个未实现的自我认同      5.1.1.2  建构对话身份    5.1.2  结语:个体的现代性  5.2  本文遗留的问题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的关注程度,对个体与群体的心性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导致我们对个体的“现代性”研究只能停留于泛泛而谈的“现代人”这一抽象概念,无法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当中。这种个体是具体的人,个体的研究也就是人的研究。即使借鉴西方的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也忽略了社会结构差异等背景条件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完全“西式化”的方法和数据也不能推导出非常令人信服的结论。立足于个体、群体的人的微观研究侧重于个体的精神、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前置背景中,个体只有通过自身形成与外界同一的整体关系,才能获得个体真实的经验。人的存在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之中的存在,他从一诞生开始,就处于一个“关系”的世界之中,即个体与自我、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全球化与现代性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致使社会结构的关注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的个人行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近现代欧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清晰地论证了这一转变。传统的宏观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是功能主义理论、进化论等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模式的架构。微观的研究理论则致力于探索人类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即人类社会相对独立发展的个体如何互相沟通与联系,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中获得一种个体与总体的平衡。这种微观的理论研究方式逐渐渗透到了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

后记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命题,具有公共性。它的公共性体现在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对生活世界中大多数人的关注。中国的建筑总体上说是沉默的,这种沉默是对生命的麻木与漠视,它忽略了生活中多数人的感受。在表面的浮华与喧嚣背后,遮蔽了生命中对本体的思考。当贾樟柯用他的镜头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真实的芸芸众生的场景时,他不仅仅揭示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更是体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在这真实的人性关怀中,宏大叙事和“奇观化”的社会场景轰然坍塌。《站台》、《世界》、《三峡好人》这些貌似“边缘”的作品所构筑的真实场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在那些沉默的小人物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建筑之外,文学和电影是我在业余生活中经常关注的对象,我经常阅读文学评论和电影评论,它们往往有助于我理解一部作品。在文学、电影、绘画和建筑之间,有一种“家族相似性”,对文学和电影理论的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写作。文学和电影以直面现实的方式叙述人们的生活状态,建筑师又应该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先锋”意识?表达对真实的社会状态的关注,尤其是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实验”电影导演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突围”的可能,我们期待着建筑师的“突围”,更期待着艺术家整体的合力作用的产生。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博士论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