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汪原 页数:124
Tag标签:无
前言
对哲学的兴趣始于自己初学建筑之时,记得当年老师总是重复的一句话: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有自己的建筑哲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虽然也半生不熟地读了一些与哲学相关的著作,但始终如坠云雾,不得要领。真正开始有目的而仔细地研读某一位哲学家的著作,则是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一次偶然的阅读,即被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思想所吸引,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与研究城市的方法也成为自己博士论文主要借鉴的理论。当时为了完成论文,对这位哲学家著作的阅读,只能算是囫囵吞枣,遗留的问题和困惑实在太多,心中便生起了一种形而上的冲动——有了去读哲学的念头。但当自己有幸被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先生收为弟子,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真正系统地学习西方哲学的时候,方知一时的>中动所带来的是莫大的“苦楚”。 在这段学习期间,由于还要兼顾原单位的教学工作,于是我奔走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校之间,奔走在艰辛的读书和繁忙的工作之间,奔走在哲学和建筑学之间,奔走在亨利·列斐伏尔和其他西方哲学家之间。中途时有不堪重负之感,还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邓晓芒先生的教诲、鼓舞以及人格的魅力,使我有了坚持的勇气和动力。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感觉自己在思想上疏朗明晰了许多,也渐渐觉得一只脚似乎跨入了哲学的门槛。游走于建筑学与哲学之间,自己也始终在寻找两个学科不同层面的对话,甚至试图模糊两个学科之间的界线。但由于建筑专业的背景以及研读哲学的时间尚短,至今感觉始终处在哲学的边缘,未能真正登堂入室而窥其堂奥。因此,收入文集中的文字大多是在这种边缘状态中对空间、建筑和城市诸多问题的思考。其中许多文字已发表于各类期刊,此次为了便于结集出版,将文章重新进行了归类,也算是对自己思考的一个小结。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邓晓芒先生,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终生。也要感谢《建筑师》杂志的主编黄居正,没有他的推介,出版几乎不可能。同时还要感谢编辑唐旭女士认真仔细的编校,避免了许多错漏。
内容概要
边缘性(差异性)的思维始终坚持的是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倡导开放性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构成了当代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特质。本书依据几条主要线索展开,一,受福柯关于“异托邦”思想的影响,注重对差异性和边缘性的空间所进行的研究;二、受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影响,坚持从日常生活出发,发掘建筑或设计最本源的因素;三、受女性主义思想影响,对建筑学中的男权中心思想进行批判,并试图颠覆建筑的视觉中心主义;四、以现象学的维度对当代建筑文化现象的阐释。
作者简介
汪原 1964年11月出生,1986年进入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获建筑学学士、建筑学硕士,毕业后曾在中南建筑设计院工作多年,1999年考入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攻读博士,2002年11月获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2003年5月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工作站。学习研究西方哲学,出站后
书籍目录
前言迈向空间的生成过程“异托邦”概念的两个文本比较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问批判 一、思想历程 二、日常生活批判 三、空间理论批判 四、空间的生产 五、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 六、从城市理论到城市实践 七、结语“异托邦”对当代建筑学的启示“日常生活批判”与当代建筑学女性主义与建筑学 一、本质主义或社会性别差异论 二、构成主义或社会性别构成论 三、女性主义建筑学的可能性 四、结语建筑,一个时代的面相——本雅明建筑体验之现象学维度当建筑学遭遇现象学视域与手段——艺术家与建筑师的当代融和零度化与日常都市主义 一、现代都市与零度化 二、日常都市主义 三、日常都市主义的空间实践 四、结语“生成”、“创造”以及形式化的悖论 一、“生成”与“创造”:人类两种基本思想维度 二、世界观的生成论与分析方法的理念论 三、源于日常生活的建构 四、结语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 一、意识形态的城市空间 二、生产性的城市空间 三、列斐伏尔对城市发展与研究的影响从“fla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 一、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的出现 二、城市中的“flaneur” 三、城市中的“步行者” 四、结语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城市意象》之批判 一、“行为革命”与城市意象研究 二、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局限性 三、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传统城市起源说的颠覆——简·雅各布斯《城市的经济》之解读 一、“新黑曜石”——一个“源初城市”的模型 二、社会分工、城市起源以及生活的城市 三、启示理论与实践的趋近——关于“汉正街”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思考 一、介入汉正街 二、“金昌大厦”与日常性 三、“扁担”:汉正街的陌生人 四、“打货”者与“零度空间” 五、结语立面:作为一种方法一读《立面的误会》所想到的 一、关于梁思成中国建筑思想的“矛盾”和“悲剧” 二、立面:作为一种方法现代建筑史的书写与规训——解读《我的建筑师:一位儿子的旅程》从“华南现象”迈向岭南学派 一、“行动”与“效果” 二、技术理性与社会述求 三、走向“岭南学派”
章节摘录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年)是法国最多产并有着传奇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在横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其理论思想曾多次被法国思想界推上高峰,成为学人趋之若鹜的显学,也曾多次淡出中心,备受学术界的讦难和冷落。尽管如此,亨利·列斐伏尔早年对马克思著作的译介和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由于政治原因,他在20世纪70年代转向了社会学研究,并在1974年出版了集其哲学和社会学思想于一体的《空间的生产》一书。在书中,他对空间概念及其历史的系统研究和重新诠释至今对法国的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文学批评以及建筑学和城市科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