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日)布野修司 主编,(日)亚洲城市建筑研究会 编著 页数:384 译者:胡惠琴,沈瑶
Tag标签:无
前言
黎明前的泰姬陵,那完全被白色大理石覆盖的建筑,令人难以置信是这个世界的;来自沙·贾汗国王曾经被幽禁过的安哥拉城的眺望也令人百感交集;坐在吴哥窟山顶,望着渐落的夕阳感到风光无限。我也曾几度登上过巨大的曼陀罗的婆罗浮图寺,每次攀登都顺时针地漫步环视那述说着佛陀生涯和教义的浮雕,将浮雕中描绘的建筑无一遗漏地收入相机,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土间式的建筑。伊斯法罕的伊玛姆清真寺,其精美的几何学令人叹为观止;星期五清真寺无数的小圆顶,其创意感人至深;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简洁、素朴但是强有力的空间,原本是基督教的教堂后转用为清真寺;而多次增建的伊斯兰建筑的杰作科尔瓦多清真寺则被转用为基督教的教堂。印度的建筑转用为清真寺的例子有德里的库特卜清真寺,其尖塔可以从遥遥相对的州立回教堂尖塔上看到。伊斯兰传到印度尼西亚后清真寺也变成木结构的了。北京的天坛,可以称之为宇宙建筑,从景山望去与紫禁城的屋顶毗连,是名副其实的“庙宇之美”;四合院虽是相同元素的反复运用,却创造出富于变化的景观;万里长城则已经是地球规模的建筑了。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级的建筑,小建筑也有珠宝般的珍品。越南河内的一柱寺,在一根柱子上端坐着圣堂,我也曾想尝试这样的建筑;庆州的石窟庵,据说佛像的额头内的水晶玉正好与冬至的太阳入射角相交;被誉为“印度尼西亚的高迪”的荷兰建筑师M·蓬特建造的小爪哇婆娑朗教堂有着手工制品的韵味;马哈巴利普拉姆小印度寺庙有5个拉塔,这或许是该种建筑的雏形吧,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爪哇井里汶王宫中看到的法塔赫布尔西格拉古城内谒殿中央柱那种木柱……
内容概要
《亚洲城市建筑史》是日本“亚洲城市建筑研究会”的学者多年以来研究成果的积累,有着很浓厚的功底。该书的特点是多层次地展现了亚洲城市、建筑历史的多样性。特别是关注了城市与建筑的密切关系。关于建筑的介绍除了基础的数据外,重点放在其空间构成及设计手法上。其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的采集、生动的案例,使《亚洲城市建筑史》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资料性的价值。 阅读《亚洲城市建筑史》应着眼于以下几点:首先,今日亚洲仍然有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乡土建筑的世界中,而处于强势的现代化住宅理念正冲击着地域多年来培育出来的生活秩序,今后的城市住宅应该是怎样的形态?其次,亚洲各城市留下了许多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活用这些存量,特别是对欧洲留下的殖民建筑如何评价?第三,迄今跨越地域的建筑文化的谱系将亚洲地域相互联系在一起,维持了地域的生态结构。今后在地球环境问题的大框架中是否会产生“基于地域生态系统的建筑体系”?这些对建筑师来说是关于亚洲城市及建筑共同的课题。如今建筑书店的专业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详细介绍亚洲城市建筑史的专著却凤毛麟角,在《世界建筑史》等图书中亚洲占的分量很低。这是译者翻译此书的动机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日)布野修司
书籍目录
序章 亚洲的城市与建筑panorama 多元建筑文化的谱系 201 “亚洲”与“欧洲”02 “亚细亚”与“东洋”03 “亚洲是一体”04 寻根溯源法隆寺05 日本建筑的起源——东洋建筑史的开端06 东洋艺术的体系07 东洋建筑体系史论I 乡土建筑的世界panorama 世界单位与住居 2201 亚洲的传统住居02 南岛世界——日本建筑的原型03 原始入母屋造(歇山屋顶)——结构发展论04 迁徙式住居——蒙古包,帐篷,圆锥形住居05 叠木墙式——井干式木屋06 石砌,砖砌——圆顶、拱顶、穹隅的起源07 高床式住居08 中庭式住宅——court house09 家庭与住居形式10 作为宇宙的家column 1 水牛与船——山墙饰column 2 竹与木Ⅱ 佛教建筑的世界史一佛塔传来之径panorama 佛教的诞生与传播01 佛教的圣地——释迦的一生与佛迹02 佛教的系谱03 佛塔的原型04 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石窟寺院和伽蓝05 佛塔的各种形态06 佛教寺院07 佛教的宇宙观——诸神的万神殿column 1 玄奘三藏之道column 2 佛陀的形象——佛像的确立column 3 五轮塔column 4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Ⅲ 中华的建筑世界panorama 中国建筑的世界01 紫禁城——王权的空间02 四合院03 “明堂”与礼制建筑04 陵寝建筑05 木结构建筑的发展06 文庙和道观07 西藏建筑与蒙古建筑的关系08 中国庭园的世界column 1 皇帝的日常生活column 2 大佛样的特异性column 3 风水说Ⅳ 印度的建筑世界一诸神的宇宙panorama 印厦世界01 印度教的诸神02 印度建筑03 最初的印度寺院——北方型寺院的形成04 石窟寺院与石雕寺院05 五座拉塔——南方型寺院的原型06 遮娄其的实验07 荣华似锦的希诃罗——北方型寺院的发展08 高耸的瞿布罗——南方型寺院的发展09 印度风土——土著化的印度建筑10 传自海外的众神——东南亚的印度教建筑column 1 瓦拉纳西的迦特column 2 白亚的宇——耆那教寺院的兴感Ⅴ 亚洲的都城和宇宙观panorama 都城是城郭城市吗01 都城和宇宙论——两个亚洲02 古代印度都城思想——A1地带03 古代中国的都城思想——A2地带04 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的都城思想比车05 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原初形态06 印度都城的巴洛克式展开07 中国都城的巴洛克式展开08 元大都09 越南的都城10 日本的都城column 1 港口大城column 2 中国的王都column 3 都城的条坊Ⅵ 伊斯兰世界的城市和建筑panorama 伊斯兰建筑01 城市国家的诞生——伊斯兰以前的西亚02 最初的清真寺03 岩石圆顶——麦加,马迪尔,耶路撒冷04 瓦利德I世和三个清真寺——大马士革05 圆形城市和方形城市——巴格达和萨马拉……Ⅶ 殖民地城市与殖民地建筑终章 现代亚洲的城市与建筑
章节摘录
插图:05 日本建筑的起源一东洋建筑史的开端1 “日本建筑”“东洋建筑”东洋建筑史学领域的建立,在概念和理论框架上支持对建筑的见解上有内在的联系。奠定“东洋建筑史”基石的先驱被公认为是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后继者有藤岛亥次郎,村田治郎,竹岛卓一,饭田须贺斯……另一方面,“日本建筑史”的创始人也是伊东和关野二人。因此可以认为“东洋建筑史”和“日本建筑史”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两者都是与“西洋建筑”相对立的概念。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而带来“建筑”概念之后,构筑能抗衡于“西洋建筑(史)”的“日本建筑(史)”成为主题。于是,不可避免地遇到“日本建筑”的起源和根据的问题。同样“东洋建筑”也出现了探寻“日本建筑”的起源与“东洋”间关系的问题。如上所述,伊东忠太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人。他的学位论文是《法隆寺建筑论》(1898年),将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法隆寺作为与西洋建筑相匹敌的建筑来定位是其论文最大的动机。伊东试图寻找法隆寺与帕提农神庙相媲美的论据。虽有些见解稍显幼稚,如认为法隆寺柱子的隆起是来源于帕提农神庙的圆柱收分线。当然,不仅这些,法隆寺各部位的比例遵循黄金分割率等属于西洋美术史的体系是他的论点。此外,表明古希腊的建筑文化是通过犍陀罗传入古老日本的是他绘制的示意图。当然,他最关注的是法隆寺的祖先,佛教建筑的起源。当初有一种假说认为传入日本的佛教建筑有两大体系,是中国汉魏时期吸收了西域风格的三韩式即推古式(从佛教的传入到天智天皇)和六朝时期吸收了西域风格的隋唐式即天智式。为证明此假说,伊东沿着示意图上的路线出国调研了7次。当时的建筑学者和技术人员都是去欧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这种形势下,伊东的形迹显得极为另类。
编辑推荐
《亚洲城市建筑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