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邹德侬,王明贤,张向炜 著 页数:354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基础上,为迎接建国60周年而撰写的。以1949年以前建筑发展的概述为背景,把共和国成立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中国建筑师在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下,按计划经济的轨道运行,取得了巨大的建筑成就和进步,也留下了经验教训;后30年,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建筑师力求创新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全书分五个阶段描绘了这60年的主要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以及个别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60年来我国建筑历史的客观、完整总结,具有很好的史料和学术价值,是一部兼具学术和资料性的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著作,为建筑进入新的年代提供了生动的参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49~1959年经济建设高潮中对建筑现代性和纪念性的探索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的现代性延续(1949~1952)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共和国初建时的国际国内背景 (三)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现代性延续 二、“一五”计划时期建筑民族形式与纪念性(1953~1957) (一)“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156项 (二)梁思成的建筑理论及其悲剧 (三)民族形式对人民胜利的纪念 (四)摆脱宫殿式的其他探新活动 (五)建筑中的第一次反浪费运动 三、建国十年建筑纪念碑及现代性再探索(1958~1959) (一)“三面红旗”指引方向 (二)首都十大建筑巡礼 (三)建筑技术革新初潮 (四)探索建筑理论高潮 (五)域外建筑初试锋芒第二章 建筑在国家发展低潮中的全局停滞和局部前进(1960~1978) 一、大跃进大天灾的大调整 (一)大天灾加苏联撕毁援助合同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三)政治左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二、文化革命自设计革命始 (一)打破苏修的条条框框 (二)解剖麻雀和下楼出院 (三)建筑领域的空前劫难 三、全局的停滞局部的前进 (一)政治建筑象征性 (二)自发自强地域性 (三)得天独厚领域性 (四)隔而不绝现代性 (五)文革建筑的句号第三章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建筑自发的中国特色探索(1980~1989) 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一)政治拨乱反正 (二)经济战略转移 (三)建筑文化开放 (四)重塑创作环境 二、繁荣建筑创作纠正千篇一律 (一)学界谈论着焦点话题 (二)建筑理论与历史重建 (三)砸烂之后的古典复兴 三、地域建筑是繁荣创作先锋 (一)福建:风景区大城市同时并举 (二)江浙:主流地区的传统和现代 (三)川陕:民居是建筑风格的源泉 (四)新疆:民族形式向地域性转换 (五)北方:延续旧城文脉有机更新 (六)景园:由传统而创新的新消息 四、自发中国特色建筑的重启 (一)小型建筑起步,朴素的经典现代建筑原则 (二)立足现实国情,从现代性出发探索新形象 (三)整体建筑语言,建筑艺术中的整体性观念 (四)技术观合国情,低技术和适宜技术的应用 五、几项影响深远的建筑探索 (一)旅馆带头:探索设计新观念 (二)特区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重建唐山:废墟上的新家园 (四)城乡住宅:人本主义的回归第四章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建筑大潮(1990~1999) 一、理论带动建设高潮 (一)南巡讲话奠定建设理论 (二)上海浦东开发掀起高潮 (三)全国性的房地产大开发 (四)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施 二、超越经典现代建筑 (一)经典建筑类型的新表现 (二)建筑环境意识的新觉醒 (三)建筑创作文化观的重建 (四)基于本体的象征与隐喻 三、建筑理论家贡献之管窥 (一)周卜颐(1914~2003) (二)汪坦(1916~2001) (三)戴念慈(1920~1991) (四)吴良镛(1922~) (五)罗小未(1925~) (六)陈志华(1929~) (七)吴焕加(1929~) (八)刘先觉(193l~) (九)张钦楠(1931~) (十)彭一刚(1932~) (十一)侯幼彬(1932~) (十二)曾昭奋(1935~) (十三)顾孟潮(1939~) (十四)布正伟(1939~) (十五)郑时龄(1941~) 四、作品的外出和外来 (一)从援外到开拓国外市场 (二)外来作品经验超越形式 (三)对引进建筑理论的观察 五、迎接21世纪的花束 (一)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总结新意识 (二)国家大剧院预示新观念 (三)国际建协大会的新方向第五章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21世纪初建筑探新概览12000~2009) 一、中国经济渐融入全球化 二、打开新视野寻求新答案 (一)建筑创作发挥个性 (二)集群设计的新实践 (三)旧建筑城区的新生 (四)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五)数字建构的新手段 三、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新 (一)海归建筑师的实验 (二)本土建筑师的探新 (三)建筑展与建筑创新 四、外来建筑作品的再思考 (一)外国建筑师新作的启发 (二)对外来建筑作品的争论 五、引世界瞩目的奥运建筑 (一)绿色、科技和人文奥运 (二)通过奥运场馆总结体育建筑 (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六、汶川大地震与灾后重建 七、小结参考文献附录 《中国现代建筑史》大事年表(1949~2009)
章节摘录
第一章 1949~1959年经济建设高潮中对建筑现代性和纪念性的探索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的现代性延续(1949~1952)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起源及其发展 智慧勤劳的先贤们,留下了灿烂的古代建筑,感动着一代代后人,直到我们。 这种古代建筑,具有科学而精美的结构体系,支撑起丰富的内部空间和外部体量;它适应从治理国家到百姓生活的全部功能体系;它体现了上至皇家下至黎民建筑理念的思想体系,创造出优美的建筑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制定了以官方法式为主流严整而缜密的制度体系,保证了从建筑设计到施工的完美品质。中国古代建筑,是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手工业社会,从城市到建筑群体,从个体建筑到园林环境,举世无双的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利用野蛮的方式在中国开辟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打头的是炮舰,炮舰后面是经济,经济之中就有建筑。这个时期,也是西方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新建筑——现代建筑的发源和成长时期。西方世界这些发展中的新建筑与成熟的古代建筑形式一起,沿着炮舰开辟的道路来到中国。这就形成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挥之难去的情结: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送来先进事物,而中国在反对侵略、振兴民族的同时,如何对待外来先进事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