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鲍诗度 编 页数:274
内容概要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崛起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空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本集除继续关注环境审美品质提升外,设计的生态性等方面是本集的侧重点。本集比上一集在内容体量上有所增加,版式风格基本未变。 中国是产竹大国,应该更要利用好这种本土资源。本期“环境生态”栏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各种运用,抛砖引玉,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计师的不断探索,生态、环保、可持续利用的材料能成为传统设计材料的有力补充。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长谷川逸子先生主张建筑应与环境融为一体,应为环境而建。她受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的邀请于2009年6月25日在东华大学举办“环境艺术和建筑”主题演讲,这是长谷川逸子先生在中国的首次学术演讲。本期“环境日本”特别刊登了长谷川逸子先生的演讲节选以及她在上海期间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建筑表皮”和“建筑与环境”进行的两场学术讨论。编者围绕演讲主题精选了三件长谷川逸子先生的最新设计作品,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长谷川逸子先生近年来的设计思想。 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在加快,建筑数量在增多,可是建筑的“寿命”却没有相应延长。很多建筑还未达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就被拆毁或者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第一期的“创意产业园”专题详细介绍了上海的旧厂房改造案例,其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城市新工人——创意产业者的创意工厂。本期“筑·境”栏目的《流俗与脱俗》和《融手山隐于市》两个项目则展现了旧建筑改造的另外两种可能性。这里的“旧”不再只是时间上的判断,任何被闲置或弃用的建筑都可以被称为“旧建筑”,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与“艺术”是两个互相重叠又互相抵触的概念,既要满足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普遍意识,更要考虑公共空间的规划和使用。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公共艺术作品不单是一件简单的摆放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品,而是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过程。《成长中的香港公共艺术》通过对香港“城市艺坊”策划人的采访向大家展示了被誉为香港“六本木”的大规模艺术区。这种先策划后实施的设计方法,商业投资加政府管理的模式,以及为了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而进行的一系列后续宣传,为编者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公共艺术发展道路。 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状况研究一直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编撰的主要栏目之一。继2007年第一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表了对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设置情况的普查结果以来,2009年,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全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课题组”针对此专业的设置情况再次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统计与调查,新数据更新至2009年5月底。目的是真实反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共同探讨和关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问题。
书籍目录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另眼看建筑环境生态 环境与科技的共生体 生态竹子展馆 南京站 生态竹子展馆 重庆站 广州站 竹重重环境日本 彭·第斯周边重建计划 日本珠洲市多功能会馆 日本新澙市民艺术文化会馆 建筑的表情 我是研究环境的建筑师筑·境 流俗与脱俗 融于山 隐于市 雕琢空间 匣体空间策略 弹性转换 匣体空间策略 弹性转换景观·环境 生态平衡 开放 融合 闹市桃源 新诗意山居 乐章描绘的丹青水墨 沙田的隐喻公共艺术·设施 成长中的香港公共艺术 艺术的实用 彩灯流转室内·环境 品静谧 味沉浮 设计的诠释 跃动的激情 室内山地景观 现代 古典 融合之美 用设计勾勒生活 穿越时空的童话 规矩 自由 沐浴在光中的体量 魅影无限 当酒吧遭遇艺术教育 全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专业设置情况2008记事 北京——第四届设计艺术博览会/大连——第三届中国设计节/卡塔尔——贝聿铭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上海——国际建筑节能展 杭州——跻身全国首批绿色建筑标识建筑前列/台北——首届海峡两岸南系古建艺术学术研讨会/北京——举行星级酒店环境艺术高峰论坛 上海——最大的素混凝土“绿色”建筑/上海——2008中国国际建筑文化交流会 香港——全球第二大斜拉索桥将于年底竣工/南京——建筑设计融合中国传统/北京——“北京大学第六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 上海——第二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上海——东华大学中国环境艺术材料馆揭牌仪式暨空间设计国际论坛
章节摘录
插图: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m。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全长10km。2007年,杭州市政府针对大运河杭州段制定了“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三大目标,对运河两岸进行系统性设计规划,同时决定为杭州市中心10km长的运河沿岸创造美妙的照明,在晚上吸引国内外游客,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杭州“塞纳河”。通过对运河夜景的现状分析,对运河和杭州的地形和历史研究后,对运河提出整体照明设计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运河未来夜景规划设想,帮助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杭州市政府最初提出的运河照明要求是:亮、富、秀(show)、美,设想的照明将是色彩绚烂、节奏强烈,灯光被用来体现当地的富庶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R0ger和中泰的设计团队在深入地研究杭州的城市特质和历史文化内涵,反复多次实地考察和勘测后,提出了与业主最初期的设想“背道而驰”的概念。中法设计团队研究发现,杭州的历史与它的地理和水文紧密相连。运河作为杭州城市庞大水系的一部分,贯通西湖、西溪、钱塘江,既孕育了一方水土,又作为主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而在新的运河夜景规划方案中,杭州这一庞大水系的独特氛围首次被照明所表现出来。杭州的气质婉约、含蓄、优雅,不同于拉斯维加斯般的喧嚣、嘈杂,当年隋炀帝不惜工本开凿大运河,除了实现南粮北运外,更是因为看惯了宫廷的满目奢华之美而神往江南内敛的秀美。中法设计团队认为,适合杭州的照明就应该是有节制的“亮”、能让人品味和感受的“富”、收敛而不张扬的“秀”、不矫揉造作的“美”。10km的大运河杭州段上,承载了太多内容:20多座不同时代、体量、材质和色彩的桥,100多幢现代建筑,60多个亭台楼阁、支流、植被、雕塑,还有游客们可以停下来拍照的景点,这些元素就如同一个个音符跃入人们的感官。设计方意识到,要为运河谱写一个宁静、舒缓、优雅的乐章,描绘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并把大运河和它沿岸的所有元素共同组成这篇乐章,如同美妙的旋律一样使人陶醉。
编辑推荐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03)》: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状况的年鉴一本具有专业学术品位、确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概念的年鉴一本保持独特视角、客观立场,并具有前瞻性姿态的年鉴一本视野开阔、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年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