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环境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飞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侯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以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为基点,探索各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建筑生成发展所起的作用,探索气候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现阶段,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技术的进步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消费驱动力的同时,加剧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与环境危机。未来必须改变传统思维观念,恢复建筑与气候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侯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研究将集中在以下部分展开:  第一章:宏观上讨论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现阶段城市建筑发展对宏观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结现阶段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章:对中国夏热冬冷气候区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根据区域温度、湿度及地形特征,将中国建筑气候区划与德国气候物理学家柯本的气候区划方法相结合,以不同的气候因子为基础,对夏热冬冷气候区进行二级划分。研究不同二级气候区域内民居建筑典型特征;寻找特定二级区内气候差异性与不同建筑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气候因子不同所引起的建筑形式变化:总结民居建筑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归纳不同地区建筑建造上的侧重点;为下一步研究风环境对建筑生成、发展造成的影响提供依据。  第三章:研究不同的城市结构及几种建筑类型的风环境特征及其表现,从城市角度集中探索风环境与城市形态结构之间的联系。从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地下空间利用等不同建筑类型上研究夏热冬冷气候区建筑的风环境状况,作为《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侯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的本体论部分,为第三章方法论的展开作铺垫。  第四章:《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侯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论部分,文中对适应气候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过程进行讨论,通过气候资料的收集、编制与分析,从建筑的形式、布局、空间形态及界面的产生演化上研究建筑与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实地分析各种条件下建筑风环境状况,并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建筑实现通风与防风的各种技术条件及构造措施,分析不同的建筑实例所采用的应对策略,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章最后一部分作为方法论的延续与补充,通过制定不同的气候因子相对应的模式语言,从而简化设计过程。  第五章:讨论建筑风环境评价标准及其在整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位置。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有效补充,评价标准的建立作为全书的收尾,使作者的研究更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陈飞,1975年5月出生。先后就读于郑州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低碳条件下建筑生命周期应对策略研究”、“低碳城市”及“上海崇明东滩零排碳城市研究”。

书籍目录

摘要第1章 绪论1.1 建筑与气候研究概述1.1.1 建筑与气候研究范围及内涵1.1.2 建筑与气候研究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1.3 建筑与气候研究的理论及实践1.2 夏热冬冷气候区建筑与气候研究1.2.1 建筑与气候研究意义1.2.2 风环境研究意义1.2.3 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方法1.2.4 研究目的1.2.5 研究框架第2章 夏热冬冷气候区划与民居建筑风环境研究2.1 气候区划2.1.1 世界气候区划2.1.2 中国气候区划2.1.3 中国夏热冬冷气候区划及研究范围2.2 中国夏热冬冷气候区民居与气候2.2.1 民居与气候研究的意义2.2.2 民居建筑风环境与气候区划第3章 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与建筑类型3.1 夏热冬冷气候区城市风环境特征3.1.1 城市发展与风环境3.1.2 城市选址与功能分区3.1.3 城市空间3.2 夏热冬冷气候区住区风环境3.2.1 住区气场与风环境问题3.2.2 住区布局模式3.2.3 住区空间环境3.3 夏热冬冷气候区高层建筑风环境3.3.1 高层风环境问题3.3.2 风环境与高层建筑设计3.4 夏热冬冷气候区传统低层高密度建筑风环境(以上海里弄为例)3.4.1 城市传统低层高密度住宅概述3.4.2 里弄建筑的形成及特征3.4.3 里弄建筑的室内外风环境3.4.4 里弄建筑的启示3.5 夏热冬冷气候区地下建筑空间风环境3.5.1 地下建筑空间利用现状3.5.2 地下建筑空间研究意义3.5.3 地下建筑空间存在的问题3.5.4 地下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第4章 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与建筑节能设计4.1 设计阶段及节能设计模型架构4.1.1 设计阶段划分4.1.2 节能设计模型4.2 阶段一:气候资料的收集、编制与分析4.2.1 气候资料的收集与舒适性标准4.2.2 气候资料的编制与分析4.3 阶段二:节能设计策略展开4.3.1 风环境与建筑场地及布局4.3.2 风环境与建筑形式4.3.3 风环境与建筑界面4.4 阶段三:模式语言制定4.4.1 三种理论方法运用4.4.2 设计策略图表(模式语言)第5章 夏热冬冷气候区建筑风环境评价5.1 国内外评价体系概述5.1.1 风环境评价的意义5.1.2 风环境评价体系特征5.1.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特点5.1.4 评价体系的特点5.2 风环境评价体系建立5.2.1 风环境评价体系的空间结构5.2.2 项目评价5.2.3 评分标准5.2.4 评价阶段5.3 案例分析:上海市生态办公示范楼风环境评价5.3.1 项目概况5.3.2 生态设计中的风环境部分5.3.3 使用后风环境评价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图片来源表格来源

章节摘录

  第1章 绪论  1.1 建筑与气候研究概述  1.1.1 建筑与气候研究范围及内涵.  1.1.1.1 西方古代  公元5世纪收录在希波克拉底医学学派文集里一篇题名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响》(Influence of Atmosphere,Water,and Situation)的文中记载:“但凡拥有广阔面积和多变气候、季节的国家,也拥有广大荒无人烟、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包括众多的山脉、森林、平原和牧场;而在季节变化不大的国度,景色则显得千篇一律”。气候的差异性导致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产生人类文化及建筑形式的丰富性,建筑是对气候环境、地形、地貌条件的被动适应与主动创造的结合(图1-1,图1-2)。  气候(climate)一词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解释为倾斜、斜度,暗示太阳投射角对环境条件的控制,表明古希腊人很早就已经带有朴素的科学思想,并从能流观点上分析出了气候的形成与太阳的关系。这一来自希腊古典时期的学术理念鼓舞了后来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这些学者将地球划分为气候(climate)或地带(zones),对应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的气温差异。热带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正午时太阳垂直于头顶上方;温带地区,太阳在正午时对南北半球都具有适中的投射角;极地周围寒冷地带,太阳入射角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没有太阳。在西方古代,人们对气候的体验一直与观察太阳密不可分。

编辑推荐

  《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适合于建筑学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筑风环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