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作者:李引擎//王清勤//张靖岩  页数:252  字数:350000  

内容概要

我国在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防灾减灾科技人才匮乏和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灾害抵御能力的提高。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防灾减灾总的指导思想,把防灾减灾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环节中,而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掌握重大灾害的基本防治技术,了解灾难到来时的正确应对措施。出于此目的,编者特编撰此书以飨读者。    本书采用较为通俗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地震、火灾、地质灾害、风灾、洪灾和生物灾害的概念和我国防灾减灾的现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避难、救助方法,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汲取一些防灾减灾的基本应急常识,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合理、迅速地逃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作者简介

  李引擎,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自1987年起一直从事建筑防火研究工作至今,共编写专著5本,公开发表论文过百篇。  率先在我国开展属于国际前沿科学的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并主持多项攻关课题,多次获得国家、部、院级奖项,其中1996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奖励。  现兼任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消防协会“城市规划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安全与防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学术职务。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篇  地震篇 1  了解地震   1.1  地震是怎么回事   1.2  地震浅谈   1.3  地震的分布 2  建筑地震灾害   2.1  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2.2  建筑地震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形态    2.3  我国的建筑地震灾害  3  防震减灾   3.1  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    3.2  建造能抗震的建筑    3.3  地震应急与抗震防灾规划 4  科学避震与救助   4.1  防患于未然——地震发生前作什么防备   4.2  冷静应对——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震   4.3  顽强求生——遭遇特殊危险时的自救   4.4  齐心协力,拯救生命——互帮互救减少伤亡   4.5  震后生活和恢复重建第2篇  火灾篇 1  揭开火灾的秘密   1.1  火的使用与火灾   1.2  火灾的基本知识   1.3  建筑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2  火灾探测与联动 3  火场逃生与救援   3.1  科学逃生   3.2  火场急救及外部救援   3.3  一些错误的逃生现象 4  火灾扑救   4.1  火灾初期的主要灭火工具——灭火器   4.2  固定消防灭火系统   4.3  建筑火灾扑救举例第3篇  地质灾害篇 1  走近地质灾害   1.1  地壳与地质作用   1.2  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成灾特点    1.3  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其基 本属性     1.4  崩塌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5  滑坡形态特征和产生的条件   1.6  泥石流形成条件、特征和工程分类   1.7  地面塌陷形成的条件和形态   1.8  地面沉降形成的条件   1.9  地裂缝形成的条件 2  地质灾害的防治   2.1  地质灾害的防治途径与防治原则   2.2  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方法   2.3  崩塌(危岩)灾害的防治措施   2.4  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2.5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2.6  岩溶塌陷灾害的防治措施   2.7  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监测   2.8  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监测第4篇  风灾篇 1  风气候与风灾害   1.1  风的气候与特性   1.2  风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2  抗风减灾技术   2.1  抗风减灾(风工程)研究的方法   2.2  城市建筑及构筑物的抗风减灾   2.3  城市风环境及风致振动的舒适性   2.4  村镇民居的抗风减灾 3  防风减灾及应急反应   3.1  风灾的预报及预警   3.2  政府风灾应急体系   3.3  财产保险及重建   3.4  居民风灾应急小常识第5篇  洪灾篇 1  洪水灾害基本知识   1.1  洪水和洪灾   1.2  洪水的形成、分类和成灾的原因   1.3  洪水灾害   1.4  防洪减灾基本策略 2  城乡建筑的洪灾防御技术   2.1  洪水对建筑物的作用与破坏机制   2.2  建筑抗洪减灾技术措施概述 3  洪水灾害紧急救援措施   3.1  抗洪抢险、救援组织构成   3.2  抢险救援计划   3.3  减少洪灾损失的其他措施 4  科学避洪与自救   4.1  洪水来临前我们能做什么   4.2  洪水爆发时如何自救   4.3  洪灾期间的卫生保障   4.4  洪灾期间疾病防治措施第6篇  生物灾害篇 1  了解生物灾害   1.1  生物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1.2  生物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   1.3  常见的生物污染种类 2  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   2.1  经空气传播   2.2  经水体传播   2.3  经食物传播   2.4  接触传播   2.5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2.6  经土壤传播   2.7  垂直传播   2.8  医源性传播   2.9  生物实验室传播   2.10  生物武器传播 3  防止生物灾害的对策   3.1  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侵扰   3.3  搞好环境卫生,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3.4  应用优化设计技术,打造健康居住环境   3.5  合理选用生物污染控制设备和材料   3.6  杜绝生物污染通过通风空调系统传播   3.7  杜绝生物污染通过给排水系统传播   3.8  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救援策略 4  管理体系、防治机构及生物安全实验室   4.1  我国防治生物污染的立法情况   4.2  生物污染管理体系   4.3  生物污染防治机构   4.4  生物安全实验室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篇 地震篇  和刮风、下雨、滑坡、火山爆发一样,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绝大多数地震在发震前没有预先征兆,人们猝不及防;二是震动持续时间短,一般持续几十秒钟,时间长的通常也不超过一分钟,其中震动幅度大的时段也仅有十秒钟左右;三是能量释放集中,能在十几秒钟内释放绝大部分能量。  地震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如果地震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洋或人烟稀少的荒漠,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有当地震发生于人类居住地并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财产)损失时,我们才称其为地震灾害。  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500多万次,其中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破坏性地震年均仅十几次,绝大多数地震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微小地震。尽管破坏性地震所占比例很小,但却会给人类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破坏性地震会使没有抗震设防的房屋破坏甚至倒塌。地震灾害调查表明,人员的伤亡和80%以上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房屋破坏造成的。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能量的高度集中释放,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房屋破坏或倒塌,人们往往因为来不及逃离而造成伤亡。在过去的20世纪里,地震在全球范围内大约造成100多万人死亡,其中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高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平分发育,导致我国地震频发并且灾害严重。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伤亡最多的强烈地震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造成23.55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5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  破坏性地震在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瞬间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地震导致房屋倒塌529万问,列车出轨,桥梁坍塌,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破坏,总经济损失130多亿元人民币。又如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毁坏房屋10万多栋,城市生命工程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道路、桥梁大量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达1000亿美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