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谈论-东华大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年专家演讲集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鲍诗度 主编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环境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专业,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需求下产生的新兴学科。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东华大学举办了“2007东华大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年”,从2007年4月5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几乎是每周一位专家演讲。请各方面的专家参与研讨是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探讨的方式之一。在众多讲座中挑选出一些精品汇编成册,这不仅是对学术资源的一种珍视,也是对诸多关心者不懈支持的回馈。希望能够借本书将其学术精神、氛围传达开来,让更多的读者共享这难得的知识宴会。

作者简介

  鲍诗度(1956.10—)安徽和县人。擅长中国画,美术理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进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安徽马鞍山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上海东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教授、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获“优秀专家”称号。曾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理论与应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发表和出版“西方当代环境艺术”、“城市景观新概念”、等论文和论著。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作品有《春寒》、《福者贼也》、《觉人间万事》、《天亡吾非用兵之罪》、《古韵新律》等。出版有《鲍诗度意象小品》等。

书籍目录

序前言碰撞·探讨·融合(一)碰撞·探讨·融合(二)意大利新城邦美学的动态设计走进草图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创作漫谈比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景观设计方法探究内向建筑设计·营销·材料:三度空间交响诗拓展思维体验生活承其魂拓其体——留住书籍传统阅读温和的回声建筑师的观念更新诠释手绘设计与表现设计思维与方法方案的实现和创新的代价——关于上海火车站白玉兰广场景观和雕塑工作感想陶瓷与环境艺术城市生态文明的探索实践——从滨江森林公园的案例引发的思考光与空间地域特征与现代建筑创新都市主义的中国性与创新室内外整体环境的设计对话陈丹青设计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论当代艺术和创作中直观感觉元素和隐性思维语言“美观”、“和谐”、“适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之我见

章节摘录

  碰撞·探讨·融合(一)  城市需要规划和设计,就像人们需要空气一样。不可否认,在亚洲,日本是为数不多的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其设计的国家之一。在动态的城市环境中,沟通和对话能让我们看清城市建设现象背后的真实。  一、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  上海与东京都是大规模开发的城市,在经历了一定周期后,更新与保护成为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同文化和制度下,上海与东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佐藤滋:日本的情况是这样的,东京在20世纪60年代前有很多环境恶劣的地区和贫民窟。70~80年代后,日本经济开始发展,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环境最差的地方,如贫民窟由政府来解决;其他不是最差的地方政府就不管了。其问通过了《不良地区住宅改善法》,由行政部门主导转向地域自主改造为主导,东京市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日本政府只需进行法律调整即可。市民自发地改造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其问出现了一次飞跃性的事件——1995年神户大地震复兴计划。这次改造是以地区自发行动为主体,地方辅以行政支援。日本的城市规划就是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郑时龄:上海的发展是很复杂的。20世纪20~30年代,战争爆发,居民向租界地转移,出现了“72家房客”的情况;解放后,“先生产、后生活”,不重视城市的发展方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才更关注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中国现今的居住建筑在量上开始饱和,需要更多地注重内涵的发展。上海以政府为主导,开始发展创意经济,有些开发商也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现在上海市区中心城里有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大约27km2;郊区有32片历史风貌区。上海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上海的发展是对历史进行修补的过程,这一思路好于国内的其他城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谈论-东华大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年专家演讲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