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建筑书店(原建筑社)  作者:渡边邦夫  页数:148  字数:14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着关于“什么叫设计”这个问题。如果十分简单地谈论设计本质的话,可以说就是通过分析“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新的相互秩序。    例如说,我们要设计一支钢笔的话,首先要把它的功能性摆在第一位来考虑吧?流出墨水的系统和笔尖的关系,粗细、角度、稳定性,以及和纸张的关系,和人的手掌、手指之间的关系,感触、视觉等等与人的感性认识的关系;进一步说,不光是功能性还有时尚性的要求,与插放的西服口袋的搭配,颜色、造型的欣赏性;还有,作为商品的生产性、生产工厂的状况、制作者的技术水平、制作单价、制造工时、销售价格、销售路线…这一切都说明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分析一个个的“人、物、事”之间的联系之后,制定出总体的形象,这就是设计一支钢笔的过程。    在建筑的设计方面,由于这个问题的相互有关联的因素非常之多,所以要进行的分析和统一的工作十分繁杂,需要极度地消耗精力。不过,这也是一项相当有趣的工作。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还有单个的人和成群的人的性格又不同,因此也必须将这些内容都纳人考察范围。这样的考察永无止境,也不会令人厌烦。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的时候,设计也就完成了。因此,我的设计从接受委托开始,到现实中的建筑物建成为止,贯穿始终。

作者简介

渡边邦夫, 193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63年,毕业于日本大学理工学部建筑系。同年,进入横山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就职。1964年,转职木村俊彦结构设计事务所。1969年独立创业,成立结构设计集团(SDG),直到现在。     由他负责结构设计和监理的主要作品如下:武藏学园(Bcs奖,19

书籍目录

序言 “结构设计”的探讨第1章  “结构学”的创始者们  “结构学”的学问   技术革新的革命性/结构设计的立脚点/“结构”是什么  结构学的始祖   达·芬奇的统一/笛卡儿的哲学第2章  “结构设计”的意义  人与自然   把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作为目标  结构设计的构成因子   领会隐藏的重要因素  结构设计与力学   从荷载论到安全系数论  结构设计与材料   任何地方都没有国际性的原材料  结构设计与施工   左右设计的施工方法和生产系统  结构设计与五次元设计   何谓“五次元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中的时间坐标轴/决定方案之方向性的精神坐标轴第3章  PC和层积材的结构   海洋博物馆·海洋美术馆  PC的收藏库   与内藤广的相遇/在伊势湾的小高地上看到了梦/建在海边的收藏库的屋顶和结构/以初浅的力学创造的梦幻般的空间 PC的魅力   称为Pc的新型结构材料/何谓PC结构的设计/建筑师为了使建筑得以实现而进行的探讨 层积材的复合结构   创造出木结构的现代美/构件的结合/这个创造依靠集体的努力和体力完成了/持久不衰的坚强意志是创造新型空间的原动力  RC和混合木造   应用简单的结构,以合理性和美为目标兴建的海洋美术馆第4章  挑战大跨度的空间框架   幕张博览会  参与大型工程的策划   去见模文彦/充满戏剧性的动态空间/把大型空间的结构简单化  以立体横梁为基本的国际展览会场   展览大厅的巨型屋顶/建筑是人的群体所创造的物体/展览馆其他的结构方式  圆筒和圆锥薄壳结构的结合   支撑大屋顶的结构  张弦梁桁架   支撑大空间的结构  将三种结构并列应用构成大屋顶   Ⅱ期工程的机会/悬链、波浪形的屋顶/完美的几何学创造了富有刺激性的空间/整体和部分的配合性第5章  钢铁和玻璃的可能性   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建筑师和结构设计者的共同劳动   功能性的组织者/给拉菲尔·维诺里的两个提问  结构法的架构形成   包含建筑物的大架构  玻璃大厅的结构设计   从长方向考虑结构架设/玻璃大厅的7种结构  玻璃挑棚第6章  开闭式的玻璃屋盖第7章  预制混凝土与张拉结构的足球赛场第8章  冲出“黑箱”谢辞登载作品出处

章节摘录

  第1章 “结构学”的创始者们  “结构学”的学问  技术革新的革命性  18世纪是英国发起了产业革命的时代,继而是我们在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计算机革命的时代,像这样根本性的技术革新在漫长的时间中进行时,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无法直接地认识到它是一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传统的革命性的变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是人类被推向机械文明的过程,尽管人们直观地察觉到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是时代的洪流吞没了一切。和政治革命、军事革命、思想革命等短时期的变革不同,“技术革新”是在漫长的时间当中的连续的变革,所以很难作为一种现象来捕捉。然而,它把社会的各个部门、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革命”。  在17世纪以前,除了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上层人以外,人们利用当地出产的木材和石头、砖块、布等材料来建造自己的住房,生活至今。各种地域性、风土性、传统性的建筑,在世界上留下了它的材料和造型变化的痕迹。人们的生活和构成建筑的材料之间、在构筑方法和空间里面,关系越深越能够看出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千锤百炼的风格。  但是,通过产业革命,“钢铁、混凝土、玻璃”这三种依靠工业力量生产的建筑结构材料成为建筑界的主要材料,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筑物的形状就完全改变了。工业生产基本上以多品种的大量生产为前提进行发展,以全球普及和由此而来的利润追求为目的,含有巨大能量,具有在全世界扩展的力量。其结果,就诞生了建筑的国际式样,它的普及和发展遍布世界每个角落。在伦敦、巴黎、北京、纽约、东京、在世界的各个都市里,都林立着完全根据同样的技术建造的同样形态、样式的建筑物,真是可怕的现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结构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做结构人必须有这本书
  •   就是包装太多灰
  •   一拿到这本书,感觉挺薄的,就像一本小册子;看看内容,虽短小却精悍,就像一个引路人
  •   技术性的知识没有很多,只是一般的说法与作者从事过的项目的介绍。
  •   一般设计工程师别看。别买。小日本的这书,不咋的。我眼花了。
  •     早就买了这本书,当时是为了毕业论文准备的,想从具体的项目上借鉴空间与造型的手法,结果没什么收获,便把书搁到一边了,连作者的名字都没记下。这本书不是用来借鉴具体解决方案的,如果以这个目的来读它,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三个月前做广安金融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收集了好多城市中心区高密度开发的实例,其中一个项目是日本东京皇居旁边的丸之内地产项目,有一个建筑是自己知道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这个项目十分著名,连当时的北京建院都投了标,最后是美国建筑师拉斐尔维诺里种了标,而结构设计师是便是本书的作者渡边邦夫。本书中的第五章专门讲了这个项目的过程和结构方案。
      这本书的内容排列很有意思,前两章作者探讨了结构学与结构设计的意义,这些内容当然比较抽象、提纲挈领,但是讲的很平实,不至于看不懂,关于五次元结构设计的概念,对于建筑师也很受用。后面五章,详细记述了作者主持设计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结构设计案例,这些案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从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设计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轨迹。最后一张冲出黑箱,探讨了运用非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考设计问题的方法以及一些作者在结构设计中的独到见解。
      书中对于项目的介绍,不局限在结构本身,而是涉及到相当多建筑空间,造型,甚至构思方法的内容。这让我们看到一个负责人的结构工程师是如何深入参与到设计当中来。书中描写了很多项目进程当中的故事,以及与建筑师,甲方,建设单位合作的点滴记录,可见作者对事业的用心与动情。
      自己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建筑师,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并不了解,随着以后经验的增多,再度此书或许或有更多体会。
  •     这是一本建筑学的人看得懂的书,通篇没有太专业的术语,最多篇幅是围绕作者亲身设计的实际工程展开。每一个建筑涉及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都不尽相同。RC和木材,钢和玻璃,大跨度,预制混凝土,这些东西都像是有个性的人,怎么去跟他们交流是很重要的事情。实际工程中,总是有那么多人之间的矛盾、妥协、共同奋斗,很多的东西是隐藏在建成的背后,不被使用者和参观者所了解的。制度和人情之间的徘徊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总之,这种记叙文式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看上去很轻松和有趣。其实,对此书题目的阐释出现在书末的最后一节中,破除各个专业之间那道鸿沟,消除专业“黑箱”,带着一颗勇于怀疑传统和挑战的心去做每一个设计。
      ps:看完此书有一股学数学的冲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