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史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作者: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  页数:576  译者:王贵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对欧洲与北美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观念所作的具有先驱性的评论式综览。它详细介绍了自维特鲁威以来的世界建筑历史和理论,揭示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所展现的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克鲁夫特教授在书中对于每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的阐释,都是奠基在他对于原始文本的亲自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文本中包括了维特鲁威的,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们那些论著、实用手册和范例模式性书籍,一些乌托邦哲学的或更为宽泛的美学、考古学或文学著作,和较为晚近时期的建筑师自己的一些表述,也关联其中。外文文献的引证,都是用的英语译文,并在尾注中附上了所引段落的原始文本。 图例是建筑理论著述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包括了200多幅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图版实例。书中还附有充实可信的尾注,以及极其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 本书于1985年以德文版的形式问世,随即又出版了英文版。本书因其宏大视野的主题以及在这一专题领域中所具有的国际性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经典著作而广泛受到人们的欢迎。 本书对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一本极好的研究世界建筑历史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书籍目录

德文版序英文版序中文版序导言 什么是建筑理论?图版第一章 维特鲁威与古代建筑理论第二章 维特鲁威的传统与中世纪的建筑理论第三章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第四章 阿尔伯蒂尔后--15世纪的建筑理论第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维特鲁威的传统第六章 16世纪建筑典籍的编纂第七章 帕拉第奥和北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第八章 反宗教改革、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第九章 关于筑城学的理论第十章 16世纪的法国第十一章 17世纪法国对于古典的综合第十二章 法兰西建筑学会的成立和它所面临的挑战第十三章 相对主义建筑美学,启蒙运动与革命性建筑第十四章 16世纪的德国和荷兰第十五章 17、18世纪的德语地区第十六章 意大利对18世纪的贡献第十七章 18世纪的古代建筑观第十八章 16-18世纪西班牙的地位第十九章 16-18世纪英国的发展第二十章 园林的概念第二十一章 19世纪的法国和巴黎美术学院第二十二章 19世纪的德国第二十三章 19世纪的英格兰第二十四章 美国:从托马斯·杰弗逊到芝加哥学派第二十五章 德国及其邻国:1890年代-1945年第二十六章 法国:1900年代-1945年第二十七章 未来主义和理性主义第二十八章 苏联的建筑理论第二十九章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总注释参考书目及文献人名索引译者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筑理论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建筑理论被定义为“任何基于美学标准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完整或局部的建筑学体系。”克鲁夫特教授对于每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的阐释,都是奠基在他对于原始文本的亲自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文本中包括了维特鲁威的,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们那些论著、实用手册和范例模式性书籍,一些乌托邦哲学的或更为宽泛的美学、考古学或文学著作,和较为晚近时期的建筑师自己的一些表述,也关联其中。外文文献的引证,都是用的英语译文,并在尾注中附上了所引段落的原始文本。
      作者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所展现的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柱式的起源及其正确的比例;一些概念,如“个性”、“材料的真实性”、“功能”等,以及流行式住宅的提供,和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为人类个体的幸福而寻求某种物质的形式。
      图例是建筑理论著述整体中不要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书中包括了200多幅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图版实例。书中还附有充实可信的尾注,以及极其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
      自从于1985年以徳文版的形式问世以来,这本书就在这一专题领域中确立了其所具有的国际性影响之关键著作地位。目前的这个译文版本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是正合其时的。
      “这本书可能会为我们永久地保存下建筑理论的历史。它那资料丰富,内容充溢的文体,为逃生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考工具。”
  •   国内建筑专业学习中普遍欠缺对于西方建筑理论史系统地梳理.
    这本书以时间为序系统地介绍了理论发展历史中的人物和其思想精髓.受篇幅所限没有事无巨细,但如一本字典铺开,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读者理清脉络,再去其它书籍中对自己欣赏的单个建筑名家或著作贡献追根溯源.
    建筑理论史上也有诸多位"诸子百家",先泛读,再自求各家之妙,开启开放式阅读/研习之门.
  •   理论的历史,西方建筑理论必读
  •   很厚的一本书,但是,对于1945年以后的建筑理论,比较概括。
  •   建筑历史方向的必读书,不是这个专业方向的不要凑趣了,到时候看不懂还没图,会郁闷的
  •   这是考某所大学研究生的半必备书籍。此书的内容我还没有看,不过该书的质量非常的好,浏览感觉虽然书很厚,但字和图比例比较适当,没有让人看不下去的感觉,总之买了该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   对于提高理论水平很有帮助
  •   早就该入手了,什么时候都能记住书中内容就OK了,我都激动了!!
  •   对建筑史有了很好的认识,书很厚,需要慢慢品读
  •   这本书可以啊,很好.发书也快,谢谢!
  •   内容丰富,长不少知识
  •   对于读建筑史有很大帮助,看他的评论,学会读史读出自己的见解
  •   在《建筑学报》上看到介绍,看了之后果然不错,值得细细品味。
  •   好厚的一本。 建筑学考研用书。老师推荐。
  •   王贵祥老师翻译的书,有很深刻剖析,非常好。
  •   砖头啊,佩服作者细致的学术精神,看得很慢,不是浑沦吞枣能消化的
  •   很好,值得阅读~
  •   同事推荐买的,还没有认真研读内容,等有时间的时候一定会看的
  •   很值的!
  •   严谨!德国人的学问值得信赖
  •   确实是好书,谁看谁知道
  •   厚了些......
  •   不是对风格的阐述,不是对地域的陈列,而是对历史上出版的建筑理论文本的叙述,包括理论文本的流传,及各种译本的出版。特别重要的文本的章节也做了重要的叙述,以及比较。是从文本的角度,去叙述建筑史的发展,以及建筑理论的发展。

    特别有个特点是,对重要理论的译本,以及手抄本有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调查。
  •   德国大学建筑系的建筑理论教材之一,非常系统、客观地介绍了欧洲(西方)的建筑理论发展。但也较有冗长,对于东方人还需要了解某些欧洲历史、人物等背景。

    本书缺点:1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编撰者个人观点,2虽然总体保持了原书风貌,但该中文译本的某些翻译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
  •   书讲得挺好的
    可以做理论索引,然后慢慢展开
  •   书还行价钱贵哈哈内容还是好的
  •   好厚的书,内容讲得很细致,就是太厚了,有点蒙~
  •   还在看,外国建筑史的教材是容易理解的,但这个确实是初学者难于考究的,像大多数男性喜欢历史,但是真的能看四库全书的人少之又少。有待时间的考验呀!
  •   建筑学有中西,看看西方,是为了更好了解本国
  •   还须再看。理论性强的书需要多看几遍,才有收获。。。
  •   内容较庞大
  •   每天都看几页,这可不是通俗读物。
  •   很系统也很全面
  •   还不错,物超所值
  •   课本,有老师讲的话好一些,否则有些枯燥
  •   太厚了看不懂
  •   额,买书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买建筑理论史还是买卡彭的建筑理论。看了大家的评论对这本书的好评不少。刚买到书大致浏览了一下,就向楼上一位说内容平述,没有作者的个人观点,我赞同,而且认为这点很重要。最初感受还有一点,内容统筹,无关话语太多,语言也没有其他专业书严肃。这是我初看之下的肤浅见解。
  •     王贵祥老师版本翻译的真不错。按照惯例,这一方面是清华的同学们基础不错,特别是给王老师干这活儿的那几位基础不错,另外就是王贵祥老师把关得当。里面的内容虽然杂碎,但是能够补充自己的知识盲点,也因此成为了读这书的唯一动力。。。。。。。
      
      与其他史不同,这本理论史在介绍理论的变迁(虽然变迁感不强烈不够延续)之外,还关注了理论的表述问题,一方面是文体,比如一般性的论述,对话录等,一方面是图的表达作用。这是建筑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特点。这一点可以参见圣伊利亚(桑特埃利亚)的那章。
      
      评论性的书,要是零碎成这样,看起来会非常之累,不过能看出克鲁夫特自己在使劲儿,他在努力的寻找章节内各个理论家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过穿插其间的理论家实在数量庞大。虽然章节之间的分类缺乏必要的逻辑(可能我没看出来),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延续性(至少时间是连上的),跳跃最大的部分在17,18世纪到19世纪,由于缺乏铺垫和准备,这种从天而降的现代主义理论让人适应不过来。此外,克鲁夫特也没有履行自己在前言中的观点,比如对于建筑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断层过大,斯坦纳住宅的路斯和写书的那个路斯感觉像是两个人。
      
      这书的最恰当读法是理出一个理论家的完整目录,编好对应的章节,方便在阅读其他书籍的
      
      时候用这本书来当做字典。
      
      
      从前言开始,当翻开一本很有名很有阅读欲的书时,真的很难想象中文的序竟然是吴LY这类的老先生老前辈写的,于是顿时没有了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但是思想再三,本着做事做到底的原则又翻开书继续读下去。就像大三上中国建筑历史专题课,卢S老师用无尽的废话和没有底线的装X摧毁了我对园林的兴趣,好在我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连看了四五本书加上董豫赣的化境八章才找回兴趣。
      
      
      吴先生的序言讲了两个要点:对于本书的评析和对于中国建筑理论的自己的看法。对于本书的评析,吴先生认为他受到了下面几点启发,西方建筑理论是个连续而漫长的沿革过程,西方的建筑理论一直在关注诸如功能,形式等基本的建筑问题,西方的建筑理论容易英雄主义
      的夸大建筑师个人的作用,理论是在往复的发展,西方建筑理论很关注城市问题。小标题的七八九则难以归为本书的评析。
      
      后面克鲁夫特自己的导言则更实在一些,讲述了下面五个问题:
      1,神马是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可以归结为一种关于理解和实践的建筑表达系统的表达。
      2,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艺术史,考古学,纯技术,关系
      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学的表达方式,其他不然。
      3,实践关系
      两方面:建筑理论可以成为建筑实践的口号宣言,同时也可以作为实践之前的准则。
      4,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建筑理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准则,规范等等。
      5,本书的具体说明:
      本书的著述限制,对于背景的关注,写作的范围(中欧,南欧,西欧和北美)等等。
      
      
      
      
      正文泛读的架构:
      
      第一章 维特鲁威和古代建筑理论
      
      讲了七个要点,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其影响(侧重于对后世的考古学以及建筑师的指导)建筑十书是同时期或者相关时期最全面的建筑学著述;维特鲁威的生平;对于建筑十书前言的简要说明和主要内容的简介;建筑师的教育;坚固实用美观的三要素以及在公共建筑中这
      
      三要素的关系;美的范畴的六个概念:秩序,布置,整齐,均衡,得体和经营;比例;
      
      
      第二章 维特鲁威的传统和中世纪的建筑理论
      
      愈发的觉得这书的考据意味浓厚了。
      
      此章开头的很大一部分都在考据维特鲁威的影响,例如在后世的有关建筑著作中的引用程度之类的,总结起来就是,维特鲁威老祖宗的影响力在中世纪盛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影响力很大,但是之前属于鲜有人知的地位。直到中世纪人文主义学者开始引用维特鲁威的著作,渐渐
      的,维特鲁威才成为真正的老祖宗。从而经历了中世纪的微弱继承,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发端的古典主义的基础之一。而另一有趣的现象是,中世纪的建筑论著的实例都集中在少有的几个建筑中,比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等。
      
      随后提到的是经院哲学对建筑的影响,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新柏拉图等对后来几何学的追求。中世纪其他的建筑理论则逐渐出现了对 建筑制图,建筑的砖石营造技术,以及建筑装饰的关注。
      
      
      第三章 阿尔伯蒂
      很明显,作为理论史,这章的重点是《论建筑》。
      就像介绍维特鲁威的套路一样,先介绍了阿尔伯蒂的背景生平。然后才开始详细的论述阿尔伯蒂的书:1,论建筑与建筑十书的联系与区别,继承了书得结构和部分内容,但是对威老祖宗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古代建筑遗迹);2,对某些问题进行了原理性的探究:建筑学的意义,建筑师的意义;3,论建筑一书的结构,按照坚固实用美观的三原则进行的;4,著作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专业目的,而是为了献给XXXX;5,建筑的六个基本要素:区域,基址,细致分隔或平面,墙体,屋顶,和通道;6,对于建筑标准的思考,认为古代的建筑遗迹只能是一种参考,而不能成为教条。7,观点的矛盾性:处理古代形式的专断;8,将用途进行细分:必须的,便利的,和娱乐愉悦性的;9,阿尔伯蒂的美学观点:数字,比例和分布,而三者统一与“和谐”。10,柱式,可以看到这时对柱式的追求还没有变态;11,装饰和装修:得体;12,建筑师的培养。最后着重的评价了阿尔伯蒂大神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不缺乏联系”。
      
      
      第四章 15世纪阿尔伯蒂大神之后的建筑理论
      
      阿尔伯蒂之后的建筑理论除了思想上的延续和内容上的略微扩充外,在表达上,用克鲁夫特的话说,是更加走向“有趣的表达方式”。于是就有了菲拉雷特的建筑学论文,他的理论是通过“对话录”的形式来进行表述的。他观点主要包括:建筑产生于需求,原始棚屋,延续的人体比例的思想,每座建筑都应该独一无二,将建筑和人体相联系后延伸出的有机理论,以及理论中显露出的功能主义思想。观点之外,这章着重介绍了菲拉雷特的“斯伏金达”城的构想。
      
      随后介绍的马蒂尼则仍然延续了前辈的思想,关注人体比例,用图形来行文的方式,建筑特征由气候决定等等。
      
      佩鲁齐的理论稍微一提,基本没有内容。
      
      达芬奇则由于大部分的理论和观点集中于草图和笔记中未发表而影响了其理论特性。但是达
      
      芬奇的米兰公国的城市规划则意义十足:立足于功能的规划,关注交通分离,解决卫生问题,城市居民的等级结构等等。克罗纳的理论更文学化,也更非逻辑,更难以理解。伯拉孟特的理论集中于比例的讨论和米兰大教堂穹顶的建议。帕西奥里则貌似首先在建筑理论中提到了黄金分割……
      
      
      第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维特鲁威的传统
      
      此章是略微庞杂的版本考,穿插在版本考之中的是对于建筑表达方式(建筑平立剖面图和鸟瞰图)以及维特鲁威人的论述。
      
      
      第六章 16世纪建筑典籍的编纂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塞巴斯蒂安诺 塞利奥的《建筑学的一般原则》;卡塔尼奥的《建筑学》还有维尼奥拉的《五种柱式规范》。
      赛利奥的书更接近于建筑设计资料集,近乎类似于建筑实践的手册书籍,但是同样涵盖了建筑的一般理论,只是和前辈的阿尔伯蒂,维特鲁威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对实际的建造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卡塔尼奥的书的亮点在于他将城镇规划作为建筑的中心任务,此外还论及了柱式,教堂平面,水,透视学,几何理论等。
      维尼奥拉的书则偏于教条,虽然,就本书所说,教条是后来的维尼奥拉的追随者造成的,文中着重论述了维尼奥拉柱式运用上相较于赛利奥的优点:通过测绘得到的尺寸确定整体的尺寸,然后确定柱式的整体尺寸,再通过柱式的模数来确定柱式中各个部分的尺寸,得到的分数通过一个公式来进行简化,最后成为便于实际操作的柱式运用规范。
      
      
      第七章 帕拉迪奥和北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
      
      首先,帕拉迪奥只是这个大神的外号而已,大神的真名是:安德烈亚 迪 彼特 贡多拉(KAO!)。其次是,帕神的成长史:帕神之所以成为帕神是受到了诸多人文主义学者的影响,这些人文主义学者就是“北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从特里西诺(便利的观点……),科尔纳多,巴尔巴罗,到乔治等等。
      
      此章的重点毫无疑问是帕神的《建筑四书》。四书主要秉持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回归古典,古代艺术,维特鲁威的理论不能和尚存的古代建筑遗物相比,帕神不是古代的模仿者,而是古代的延续者。随后书中说道了柱式比例,建筑类型,建筑的便利性和人体机体的关系,别墅的选址,柱廊和公共建筑的形制问题。
      
      
      第八章 反宗教改革,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
      
      终于发现了近代的微弱曙光,古代部分的理论太苦逼了。
      这一时期的主流理论沿革是伴随着反宗教改革进行的。通过特伦托会议和一系列讨论,为了
      
      反对宗教改革,教廷出台了一系列教堂形制的新的规范(这一点科林斯的书里也提到过(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37418/),于是在此章讲到斯卡莫奇以前,都是庞杂的人名构成的观点综述。直到斯卡莫奇,才讲主要内容转到巴洛克背景下的新古典主义上来,而其主要观点包括了建筑与人体的类比,建筑与气候条件,建筑的材料与特定造型的关系,于是成为了显而易见的古典主义者。贝洛里延续了斯卡莫奇的观点,盖拉奇尼同样如此,反对手法主义和巴洛克风格。
      此外,后文的理论家则零碎而庞杂,我直接忽略鸟。
      
      对于巴洛克,文中指出,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师醉心与各种手法的运用,制造各种新奇的夸张的形象,一方面没有精力来理论著述,另一方面,这种滥用的手法实在是没有什么理论可言,于是巴洛克时期的理论其实是相对缺失的。
      
      
      第九章 筑城学理论
      
      从15世纪开始,筑城理论由于火炮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又由于技术含量的提高而使建筑师逐渐不能胜任这种工作,从而产生了专业分工使筑城工作从建筑师的手中分离出去。
      
      第九章的开头这几段在我看来比后文更重要一些。
      
      随后开始了如同其他章节一样的文献回顾,这本书就是在不停的文献回顾,回顾的过程中还不停地对比和寻找延续性关系。从16世纪的丢勒开始,筑城学已经开始和城镇规划联系起来,很多理论在论及防御性为主的筑城工程外还提到或者将目标指向了"乌托邦“的城市理想,指向了社会结构和城市结构等等问题。丢勒的筑城理论对于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比如他说筑城要雇用事业的穷人,以此来提供就业,压抑反抗势头。
      
      除了城镇的”经济地理“方面,对于城镇或者说筑城的图形的关注,成为了工程要素外很重要的一方面,这一点在目前看来也是如此。而所说的工程要素,则以”弹道学“为主,以此来确定城防的形制,具体怎么确定书中所提不多,只说由以前的高大城堡变为低矮厚实的城墙加低矮坚固的碉堡之类。
      
      
      
      第十章 16世纪的法国
      
      这章是论及法国建筑理论由无到有的过程。
      
      从吸收意大利的建筑理论,到处于民族的自尊心而探索本国的建筑理论(虽然只是变化了形式而已)。初期只是引用和翻译前辈大师大神们的著作,到后来开始产生自己的改进版的理论。
      
      从乔贡多,杜塞西开始,重测古代的建筑遗迹,布兰,德洛姆又演化出了所谓的法兰西柱式。
      
      
      第十一章 17世纪法国对于古典的综合
      
      法国产生了所谓的自己的建筑理论之后,开始发展并演化,朝着古典主义的目标狂奔。法国的理论以民族性格,实用,造价,舒适度,居民的社会地位为主要问题。勒米埃的书,集成了诸多前辈大师大神们的思想理论,他将舒适放在首位则是第一次见。后面讲的尚布雷,在我看来,也依然是延续,只是做了观点的结构性变化而已。不过这个时期,法国异于其他地区的则是气理性主义的兴起,从勒米埃和尚布雷都能发现。
      
      
      第十二章 法兰西建筑学会的成立和面临的挑战
      
      这章主要讲的,我觉得,并非是成立和挑战,而是法兰西建筑学会成立后一系列的理论沿革,因为学会本身支持的理论在变化,因为挑战无从说起。处于同一时期的布隆代尔和佩罗是理论沿革的重点。布隆代尔认为,建筑总是发展的,发展的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完美的,任何东西都要说清楚,解释清楚,所以布隆代尔有点理性主义的。而布隆代尔和佩罗的分歧主要是对一些概念认识的差异,比如比例,比如古代的传统,佩罗很有亮点的提出,古代的比例是依赖于古代的建筑类型的,并非是一种自然法则而是一种约定俗称,因为成为一种经验性的东西,从而使比例等等传统的法则受到质疑。但他有并不反对比例等传统法则,只是觉得不应该固守这些比例等法则。
      
      不懂的是,文中说,17世纪末,布隆代尔过逝之后,继任者开始从古典主义转向了对世纪问题比如技术问题,平面布置,装饰等的关注,为何称之为古典主义淡化了。
      
      文末的巴黎财政部长弗雷曼的观点,关注建筑的本体和环境,使用者,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实
      
      在是很很很很前卫了……
      
      
      
      第十三章 相对主义建筑美学,启蒙运动和革命性建筑
      
      相对主义美学意为审美趋向于“美的感觉”,偏向于主观的美,而非确定的“客观的美”,至于怎么出现,为何出现,文中说的不清。科尔德穆瓦的书在克鲁夫特看来是18世纪法国建筑理论界的大事,的确如此,他的观点虽然依然延续维特鲁威,但是却带有现代主义的特性,比如,他偏好简单的几何形体,对功能的清晰表达。弗雷齐耶显然是相对主义美学的开端,他甚至将建筑理论推向了公众领域………
      
      不过这章得重点显然集中于小布隆代尔,布雷和勒杜。小布隆代尔在教育领域的威力更强大,他依然秉持功能主义的思想,坚持“比例”,将人体比例引入到柱式的理解中,更重要的是,他延伸了前文提到的博法尔的建筑“个性说”,建筑应该依据其类型拥有不同的表情。小布隆代尔之后的建筑理论则带有明显的启蒙思想特点,注重理性,注重事物的由来。不过后面讲的革命性的建筑则略显跳跃,革命性建筑并非和法国大革命有关系,而仅仅是几个建筑师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而已,这些建筑师则以勒杜和布雷为代表。布雷的理论显的有些杂乱和没有逻辑,一些问题也是前人讨论过的,不过对于完美形体——球体的认识倒是第一次见到,并且,他还对这种形体的倾向进行了理论解释,在实践中也有应用(牛顿纪念碑)。勒杜则更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一些,虽然他也有形体的偏好(麦田守望者住宅)。但他将建筑作为表意的媒介和教育的工具(肖镇规划)。
      
      相信革命性的建筑和启蒙运动的思想是有一定联系的,虽然文中没有指出。
      
      
      
      第十四章 16世纪荷兰和德国
      
      荷兰在这个部分提的真是不多,只有文首讲的基本荷兰语的前辈的建筑理论的译本。其他篇幅则尽情的讲了克鲁夫特本国的理论。
      以荷兰和德国为首的北欧古代建筑理论则依旧将注意力放在了柱式,透视和比例上,而柱式的份额由其的大,虽然德国人并没有像法国人那样希望创造“德国柱式”。
      
      
      
      
      第十五章 17,8世纪德语地区
      
      虽然克鲁夫特在本章说会偏向于对建筑体系的叙述,但是免不了得对细节进行了无规则的论述。富滕巴克的亮点在于他的理论基本包含了所有现存的建筑类型,但是体系的感觉依旧不强大。其他的理论著者大部分从出版和论述古代遗迹的测绘稿开始,转向出版图集,然后才
      是少数的建筑体系论述。德国的特色在于出现了以基督教为视角的建筑理论,比如戈尔德曼和斯图尔姆。他们强调建筑的理性,将柱式作为整个建筑组织的一部分,而非是一种装饰形式,事实上,大部分的理论家都这样认为,以后的情况就南辕北辙了。
      
      章节内的理论家基本上市按照普遍的理论的继承关系发展的,但是觉得章节之间的断层好大。
      
      
      
      第十六章 意大利对18世纪理论的贡献
      
      意大利是古代建筑理论部分的重镇,也因此产生了两位大人物:革命大神洛多利和皮拉内西。和这两位相比,什么瓜里尼,维托内,万维泰利就黯然失色了。洛多利之所以革命来源于他的观点:设计艺术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的;理性是建筑学的核心概念;建筑的任务是造型,装饰和展示;建筑的表达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建筑材料的真实性);建筑要服从功能的安排,并且还要表达功能。
      
      这里产生了一个自己的质疑,古代建筑从古希腊开始,就是用石结构对木结构进行的模仿,到古罗马时期,出现了砖石技术的小革命,大量使用的了拱券,帆拱,穹窿等才回归砖石材料的材料使用原则,但是在细部装饰上,对柱式的沿用仍然是延续了对木结构的模仿,就像明清时期的斗拱一样。所以,现代建筑从功能,装饰,到外形上的爆发式出现,并非是基于工业革命的,而是一种积累性的回归。
      
      皮拉内西的理论则大失所望,我本以为克鲁夫特会讲讲皮拉内西的画,但是作为理论史,克鲁夫特用了大段的文字阐述了皮拉内西在希腊和罗马风格争端中的立场和观点。
      
      
      
      
      第十七章 18世纪的古代建筑观
      
      18世纪欧洲各个国家的理论家对古希腊建筑遗迹的测绘,出版,形式的利用,并没有太多的观点。另一点奇怪的是,为什么古代建筑只包括古希腊而不包括古罗马?
      
      
      
      第十八章 16-18世纪西班牙的地位
      
      跟其他国家一样,开始的理论仅仅是翻译著作,后来就产生了自己的理论,产生了两种支流,一支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形式辨析,另一支是寻求本土的历史和审美传统。如同法国产生了法兰西柱式,西班牙也产生了西班牙柱式“所罗门柱式”。到十八世纪时,西班牙的理论渐渐被法国和意大利的淹没。
      
      
      
      
      第十九章 16-18世纪英国的发展
      
      早期其实没有什么理论可言,不过早期的乌托邦的理想国家著述,比如托马斯摩尔,可以算作是理论中的极品了。后来的理论,用克鲁夫特的话说,是“成就”开始集中在对建筑风格的选择上,比如早期的巴洛克倾向,哥特倾向,后来由英国自己发展而来的帕拉迪奥主义,而对于这些理论的著述则是在实践之后的,比如很晚时候才有人,比如雷恩对哥特建筑进行思考,提出了哥特建筑优越的结构性能。而中国风则是英国的独创,从哈夫潘尼到钱伯斯,引用和著述进一步深入。
      
      在英国建筑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和政治是相互联系的。保皇党和辉格党所持的建筑风格和立场都不尽相同。中国式的风格对于帕拉第奥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面的园林,则影响更大。
      
      值得主义的是,作为帕拉第奥主义者得艾沙克韦尔认为,“建筑的装饰不仅仅要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由外观表现出来的强度感。”
      
      
      
      第二十章 园林的概念
      
      不知道这里的园林是Gardening还是Landscape,因为文章里面儿也挺混乱的。此外,对于园林的概念,虽然是文献回顾式的理论史,但克鲁夫特和他叙述的理论家们都没有提及。
      
      而涉及园林的国家,在文中也只有英国,法国(提及了意大利)和德国。在英国早期的园林论述中,对园林的看法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翻版:戒严整,戒拥挤,戒一览无余,戒真实。后面甚至直接提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对后来英国园林的自然观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数落有致“也成为了英国不规则形自然园林形式的一个标准。后来,这种自然观的园林理论逐渐深化,加入了”场所“的观点:通过对遗迹的保护达到与环境交融的目的。
      
      随后的理论探索和讨论就成为了”几何化园林“和”自然化园林"的论战,但是在英国风向一直是偏向自然化的。场所和遗迹理论之后就是“如画风格”,对于什么是如画风格,克鲁夫特显然也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他提到的理论家也是。不过这种如画风格则类似将园林当做风景画那样的构图来进行设计和欣赏。
      
      德国的园林则有明显的步后尘嫌疑,总是在借鉴和吸收,对于自我的创造做的也不是很多。
      
      
      
      第二十一章 19世纪的法国和巴黎美术学院
      
      开头讲了布雷和勒杜的革命性的建筑没有得以延续的原因:他们本身的观点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而他们的学生则避免了这种影响力的夸大从而注重适宜和实际目标。克鲁夫特的章节标题没有仅仅是“巴黎美院”,是因为除了巴黎美院外,19世纪的法国建筑还有另外的分支,不过无论有没有,此时的建筑理论延续了历史上的所有时期,仍然关注与对建筑学本身的定义和对于历史建筑,从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建筑的利用整理和评价。
      
      不过,进入19世纪,各个理论家对于功能,形式,材料的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力。这一时期和以往一样,对建筑的看法部分上等同于对历史建筑的看法。比如迪比提到一座建筑的外部装饰并不取决于格调和个性,而是取决于平面和材料的特征。随后的迪朗:1,对于建筑的定义回归阿尔伯蒂,但是对于公共建筑则认为应该满足使用,坚固持久,和人的愉悦;2,迪朗用适宜和经济代替了维特鲁威的的其他原则;3,建筑中,迪朗优先的考虑布置;4,形式对于材料的特性有依赖,但承认约定成俗的形式;5,建筑的形式是由水平,垂直,以及两者结合的构成的网格体系。不过迪朗最后的这种构成在克鲁夫特看来已经很接近“标准预制结构”了,然后迪朗自己确没有意识到。
      
      在这一时期,建筑理论出现的一个新特征是,部分理论家兼而为力学或者工程学上的专家,从而在理论上推动了结构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理论对象为色彩装饰,这种理论起源于对古迹的复原,认为古代色彩的装饰为建筑的保护层。
      
      此时期的重要人物非拉布鲁斯特和勒迪克莫属了。拉布鲁斯特认为建筑是对当地材料的展示,是已有功能,历史和文化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勒迪克的观点:1,认同法国的哥特式风格;2,抽象出哥特中内在的结构理性的精神;3,建筑是纯粹建造的产物,而建造就是依照材料特性和本质来运用,并表达出最简单和最有利的方法的意图;4,设定了建筑的“普遍原则”和“特殊原则”。前者是对材料的应用而后者包括历史和社会因素;5,建筑修复要将一个建筑修复成一座想象的状态。6,强调建筑中的技术要素,7,坚持建筑中的“真实性”问题,了解材料特性,赋予材料建造要求和功能,强度,然后表达这种功能和强度,寻找这种功能,强度的尺度,比例和装饰,设定不同需求的变化幅度。
      
      
      
      第二十二章 在19世纪的德国
      
      19世纪德国的理论和法国一样,对于功能和目的的强调加强,比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斯蒂格利茨。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度定程度下降,关注建筑的经济性,比如认为廉价和使用年限一定的建筑优于持久性的建筑。同时,对建造的关注也空前提升,这从申克尔和森佩尔的理论中可以发现。
      
      其实现在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很多著名的建筑师都是一杆甚至不止一杆强有力的笔杆子,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令人吃惊的数目的建筑的论述。
      
      申克尔很早就对中世纪建筑和建筑技术的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功能,申克尔认为,功能是基于材料,房间部署和结构产生的,而装饰和建筑的个性也会随之产生,这里,这种功能的看法就跳出了仅仅局限于使用目的的功能看法。而申克尔本身的理论也是从哥特式想古典主义转变的,后来,在功能,材料,形式之外,申克尔又发展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同时建立了美和结构的联系,认为应该展现自然是美的结构。
      
      而对结构和材料的关注,克鲁夫特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缘由,黑格尔和叔本华都对建筑做了论述,叔本华还认为,重力,刚性和聚合力的法则对建筑具有特别的意义。
      
      除了申克尔,森佩尔是本章另一位重要人物:1,建筑师需求的反应,建筑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产生;2,“让材料自己说话”;3,绘画和装饰对建筑是有保护作用的;4,建筑有自己的规则,应该按照建筑的自己的规则来创造形式和进行表现;5,建筑的四要素:壁炉,屋顶,围墙和土台;6,反对结构外露,认为结构外应该有覆盖层。后面德国的整体理论倾向是“新哥特主义”,不过克鲁夫特说的真是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西特的城镇规划理论具有明显的预言性,他已经提前预见了雅典宪章的城市
      
      规划理论的弊端,并提出了很有远见的观点。
      
      
      
      
      第二十三章 19世纪的英格兰
      
      19世纪时孕育现代主义的世纪,虽然克鲁夫特不喜欢科林斯,但是我更喜欢科林斯那种“勤劳”而全面的观点。
      
      19世纪英国沉浸在古典复兴之中,所以大部分的理论集中于对古迹的描绘,重新测绘和复原,而所作的改变则是尝试用古代的形式来适应现代的雪球和习惯,比如开头就提到的霍普。与此同时,英国此时的乌托邦概念也引人注目,协和新村则是这种概念的实践。从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一直具有的哥特倾向,也表现了出来,理论家们通过用途和功能的标准来为提倡哥特式提供借口。
      
      拉斯金则是19世纪各理论的第一个综合,对功能,材料的认识到材料的真实性,古建保护等都提出了具有阶段性的观点。弗格森是第二个综合,只是不同点在于他更倾向于自然,认为建筑应该对自然进行模仿。第三个综合是莫里斯。
      
      
      
      
      第二十四章 从托马斯杰斐逊到芝加哥学派
      
      早期美国的建筑理论就像所有建筑理论的荒漠一样,一开始是从对欧洲古典建筑的选用和辨析开始进行补课的。而后面出现了所谓的“美国风格”——简单,实用,经济,无装饰,功能完善。这种观念在格里诺那里实现了完善和归纳。后来随着巴黎美院风格的影响,美国又开始进行古典的复兴。
      
      沙利文部分的阅读略有启发:形式服从功能外,还有另外一条:形式表现功能,在表现功能外,还有另外一条,表现组织结构。对功能的推崇取决于沙利文对美国政治,社会的理解和表达,这种美国式的表达后来遭到了滥用。沙利文并不反对装饰,他反而正擅长装饰,但认为装饰应该进行合理的利用。路特则对装饰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看法近似于路斯。路特的观点没看明白。
      
      
      第二十五章 德国及邻国 1890年到1945年
      
      首先克鲁夫特澄清了一个基本的建筑历史常识,国际式风格不等于现代主义风格,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先说路斯,路斯很激进,不过实践上他的作品有点纯粹主义的味道,他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形式语言;建筑的初试形态并非是结构而是空间,所以针对此观点,他的设计有一种对应;3,他痛恨装饰但并非痛恨所有的装饰,只是认为现代建筑不应该有装饰。
      
      后来的理论缺乏继承的连续性,比如亚内克又质疑功能,结构,和材料的地位,突出建筑的表现力。穆特休斯的理论是从介绍英国住宅建筑开始的,认为英国住宅的价值在于它的绝对客观性,非历史风格,艺术上的朴素。与亚内克不同,穆特修斯又认为每种材料都应该特别处理,这种重视材料特性的观点又与路斯,森佩尔相一致。穆特修斯其他的观点则集中在工业化上,提倡将工业与建筑结合,建筑向工业学习理性的工程原理等。一次衍生的标准化的观点,则在后来引发了很大的讨论。特别的人物是布鲁诺陶特,他的思想变化跨度极大,从乌托邦到客观主义理性的观点,再发展到重视比例的古典主义观点,这样的人的大脑真是难以想象。
      
      有机的观点在芬斯特林的著作中发现,不过影响力有限(克鲁夫特说的),后来是神智学,人智学的影响下有机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荷兰的贝尔拉格:1,崇尚几何学的设计;2,重视理性;3,建筑三要求(几何,停止历史风格,理性客观);4,装饰也要几何。荷兰后来的重头戏是风格派,奥德,夏隆,范德费尔德一一登场。范德维尔德认为,要寻求新的风格;接纳所有的新材料新结构,遵从实用,提倡纯粹美;反对无意义的装饰。
      
      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克鲁夫特看来也不得不提,但对于格罗皮乌斯来说,他的观点仅仅局限于工业化以及将工业和艺术,手工艺结合上。梅耶是包豪斯的继任校长,他的观点更接近柯布(虽然克鲁夫特没有说),他认为:房屋是机器,提倡标准化。密斯是继任继任的校长,除了工业化和标准化,他更倾向于材料特别是钢和玻璃的材料表达,也提出了时代精神之类的抽象的概念。
      
      本章的结尾是大批的纳粹建筑理论家,他们综合了之前所有的理论,风格和建筑实践的方向,目的只有一个,为纳粹的专制统治服务。
      
      
      
      第二十六章 法国 1900年代-1945
      
      
      加尼耶第一个被克鲁夫特讨论,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总之论述的重点为加尼耶的“工业城市”的乌托邦式规划。
      佩雷(建筑史课本上的翻译太蛋疼了)则将关注力集中于混凝土的利用和表现,而这种表现披上了明显的古典的外衣——比例,尺度,和谐。
      
      对于柯布的论述与建筑史上的没有太大出入,看来是讨论过多。但是对于柯布理论的来源,克鲁夫特做了比较合适的提及。
      
      
      
      第二十七章 未来主义和理性主义
      
      在克鲁夫特看来,未来主义和理性主义是意大利能够在20世纪拿得出手的一前一后少数两批人了。未来派的开端是马里内蒂的未来派宣言,显然这不是未来主义建筑的宣言。而未来主义建筑理论的真正意义代表人物是桑特埃利亚(罗小未版的历史书上翻译为圣伊利亚),无论是未来派还是未来主义,他们都是技术乐观的,而作为建筑师,桑特埃利亚关注更多的是建筑作品,利用每一种技术,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大体上是各种新技术拼凑成一个牛X的现代城市,高架桥乱飞,桥可以直接通道各种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的房子里去。虽然,桑特埃利亚后面对自己的观点又做了改动。未来派继续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未来派气质的建筑师,观点愈发的狂野,比如,范尼认提出了动态建筑,一空中楼阁的建筑形式。在未来派存在的同时,古典主义的一派也依然存在,不过演化为克鲁夫特称之为国际新古典主义什么的。
      
      理性主义早期,皮皮亚琴蒂尼就提出了建筑存在于环境和历史中,已经开始将趋势向主流的CIAM相反方向驱赶。理性主义的观点主要是崇尚理性,主张严格,清晰,明白易懂的逻辑,并充分重视地形,地貌,气候等。特拉尼是代表,不过特拉尼无耻的站到了墨索里尼一遍,依靠法西斯,甚至真心的拥护法西斯来实现自己的建筑理想,不过他的建筑理想没有他的政治理想反动而已。
      
      意大利的理性主义告诉我们,“建筑在集权主义的名义下,可以被强迫利用到什么程度。”
      
      
      
      第二十八章 苏联建筑
      
      这章克鲁夫特大概略有渊源的讲了苏联从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到塔斯林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或者叫构成主义的发展,理论最为完善的是金兹堡——《风格与时代》。作为另一种意识形态下的《走向新建筑》还提出了其他的观点。
      
      苏联理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城市理论,并没有太多创造的建筑师们于是拿了霍华德,柯布,乌托邦的城市理论来用。
      
      
      第二十九章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
      
      这一时期建筑理论领域完全是莱特的天下,大部分美国建筑在这一时期的前半部分仍然在做折中式的古典建筑,知道现在主义到达盛期为止,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义则遭受着不断的指责和批评。
      
      莱特的主要观点:1,欢迎机器;2,有一定区分和标准的使用装饰;3,草原住宅的六方针;4,有机建筑概念;5,有机分散综合民主的规划思想;6,广亩城市;7,反对国际式,反对复古;8,综合威廉姆里斯,广亩城市的美国特质和CIAM雅典宪章的思想。诺依特拉是另外一种“有机建筑”,认为人的生理需求比技术,功能和主观审美更重要,考虑建筑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
      
      关于城市规划,诺依特拉提出了快速城市,莱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这些东西都成为我们现在城市理论的基础。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
      
      开头介绍了由于书本章节分类而漏掉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北欧,日本。
      
      大部分理论都是对现代主义,主要是国际式的 批判。从生物学建筑理论,生态建筑理论(奥托),到结构主义(范艾克,赫茨伯格),再到后现代主义(约翰逊,康,富勒),晶体城市,文丘里,查尔斯莫尔,新理性主义,建筑象征本质的回归。这部分除少数外,建筑史介绍的很清楚了,只是分类上略有出入。
      
      
      
      
      
      这种评论性的写法,克鲁夫特虽然以历史的角度做到了客观,但是还是能够看出他的观点来。更何况作为评论,是不能没有观点的。“限于篇幅”的结果就是造成了行文的枯燥,认真看文这书要很大的毅力。不过像我这样泛泛而读就另当别论了。
      
      但读的还是很伤。
      
      
      注:这不是书评,而是作为阅读后的验证和闲言碎语(见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3208/)。
      
  •      在师门的学习中,先是被要求远离宏大的问题;之后又被要求去研究宏大的问题;在工作室的准备阶段,再次投入到具体问题之中;而现在,当我浏览自己已经开出的书单时,我发现每一本书都很宏大。不知道这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不是一直循环往复的,希望能像拧螺丝一样,把建筑学在脑子里不断拧紧。
       克鲁夫特的著作如题,汇聚了从维特鲁威到现代的全部建筑理论历史——当然,那绝不是全部。这是史学的矛盾,也是史学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著史者希望忠实的还原历史真相,并从中抹除个人痕迹,但他又不得不在繁杂的历史洪流中选择一条可描述的脉络——那脉络属于历史,却需由人理清。我们读到最多的当然是“英雄的建筑史”,当然,不要忘记王昀老师所痴迷的“没有英雄的建筑史”。克鲁夫特写的是英雄的建筑史,可想而知,在这部学贯古今的巨著中,为那么多大师排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克鲁夫特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敢提供书中所有观点的索引。那意味着在这部通史中任何细节,都将接受断代史的专项评判。“理论史”与“作品史”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作品可以经由个人体验和观点来得出评价,而对理论的总结和评价,则必须在理论作者的思想脉络前提下进行。这是为什么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名为“建筑史”的书层出不穷,且诸多经典的“建筑史”各有千秋,而关于理论的历史寥寥,除本书外,我能想到的佳作怕只有塔夫里的《建筑史理论》。
       出于理论史以著述为基础的现实,该书的内容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丰富的,但我认为克鲁夫特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解读才是最精彩的。我们通常把“坚固”、“实用”、“美”作为维特鲁威的思想脉络,但其实这三要素是从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出版后才得到重视的,克鲁夫特精确的还原了“美学六要素”在《建筑十书》中的核心地位,并从语源学角度对每一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而之后的历史脉络,几乎又都与“六要素”有着血肉难分的关联。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汇聚知识已经不再是奇迹,而人为的建立起近乎“天成”的知识构架,才是思想上的奇观。
       举例分析似乎很难,如果一定要点评细节,那么书中打动我的片段之一是关于法兰西建筑学会中弗朗索瓦•布隆代尔与克劳德•佩罗之间的学术纷争,围绕着对于“Symmetry”一词的含义,“匀称”、“对称”及“均衡”几种近乎同义有存在微妙差别的解读相互纠缠,从理论阅读与思考的角度来看,这段论述是非常过瘾的。此外对于“decor”一词的理解,贯穿整部理论史的从“得体”到“装饰”的不断演变,也娓娓道来。基于著作的宏大与全面,上述不是重点,而仅仅是我个人粗暴裁取的样板而已,仅供未读的朋友管中窥豹之用。
       另外,王贵祥先生的翻译也很精彩,“decor”若如其他《建筑十书》的译本被译作“合适”,则流于感官化且缺乏深度,王先生则译为“得体”,参详《园冶》中“巧而得体”之说,能派生出很多有价值的讨论,当然,他在《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一书中已经将这类讨论展开并系统化了;还有,他将“style”译作“风格”,而将“styles”译作“时尚”,更是意味深长……
      
      
  •     即使是需要群策群力完成的作品,前后的语言都很一致,翻译的已经非常好了,稍稍有几个译名前后没有统一,有几幅图版混了位置。但是翻译的已经是非常好了,对比之前自己做的翻译,真是惭愧。
  •      醉眼朦胧的“误读”
      
       ——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读后之二
      
      佛罗伦萨人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的《建筑论》,大约成书于15世纪上半叶。
      这是西方在中世纪产生的最了不起的学术著作之一。
      他实际上一个写作者,他还写过一部剧本《骄傲的情人》、一本专著《绘画论》、《罗马城记》、一部《数学研究》……
      杀青于1443年至于1452年之间的《建筑论》,则代表他的写作的最高成就而长久芬芳。
      对阿尔伯蒂来说,“美”是从“数字”、“比例”与“分布”的相互关联中的产生的。
      他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美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就如数字、比例和分布,彼此协调一致一样,或者说,这是自然所呼唤的一种规则。”
      这样的美学观点,显然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比例”和亚里斯多德的“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及“美是关系”启蒙派狄德罗是一致的。
      在阿尔伯蒂看来,和谐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模仿,他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多样性反映在了建筑的不同柱式上:
      “在考虑一座建筑与另外一座建筑的不同时,主要是看这座建筑建造的目的,以及这座建筑所承担的用途,如我们在以前的著作中已经读到的,在这些著作中,建筑被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因而,从对自然进行模仿出发,人们发明了三种装饰建筑的方法,并以它们各自的发明者来为之名命。其中一种方法的主要意图是(体现)力量与持久:人们称之为多立克(Doric)柱式;另一种的特点是修长而妩媚,人们称之为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还有一种,与前两者相比较,恰好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人们称之为爱奥尼(Ionic)柱式。总体上来看,它们又都与整座建筑物相一致。”
      这些读起来有些醉眼朦胧的美学话语,实际上,这是一种移情说。“隐喻”的移情现象,是“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的方式,即“对象的人化”。无论的多立克柱式代表的男人的力量,还是科林斯式的女性妩媚,或是爱奥尼的“中性”——也有人将科林式当作中性,爱奥尼当作女性的。在建造上是一种抽象的模仿,在欣赏上为一种投射式内模仿的移情。
      阿尔伯蒂关于美的概念,超越了美学的范围。在他看来,美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力量,阿尔伯蒂大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即使是面对被激怒了的敌人,美也具有这样一样一种效果,它将缓解他的怒气,防止他造成任何伤害。由此我不揣浅陋地说,在抵挡暴力与伤害方面,没有什么比美和高尚更有效、更安全的了。”
      在审美玩味上,看来阿尔伯蒂强调“美”之于对象的作用。在这里“美”有一种“虚静”的优美效果,让人有了平心静气,犹如进入了中国公元前5世纪老子出关时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更似稍后的庄子所说的“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的天乐禅意享受。
      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泄泄。因为,在一座美妙的建筑中,人是不会随便撒野的。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一本的作者,德国的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评价道:
      “阿尔伯蒂以他的论著,在建筑学领域创造了一个被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超越的理论基础。他的美学范畴针对的是他自己的时代,而他的建筑类型学却追溯到古罗马,他没有直接提供任何实际范例。他的有关建筑学的“科学”概念,他使用人文主义者的拉丁语的语言抉择,以及(他论文中的)某些含混不清之处,都导致了其他作者以一种更为“当代”的方式接近建筑学。”
      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相比,作为博学家阿尔伯蒂的“抽象”和在建筑学领域引入的浓烈的审美意味,更能造成了我们的陶醉与“误读”。
      
      
      
       2008-6-17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     
      之东之西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文版,吴良镛•序读后
      
      为了方便起见,先将吴序节要引用如下:
      ……
      一、西方建筑理论有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
      公元1世纪的维特鲁威,就将建筑定义为:“坚固、实用、功能”三个基本原则。
      15世纪初的阿尔伯蒂,其建筑的基本定义仍为:“实用、坚固、美观”。不过在“坚固”这一范畴中,包含了材料、结构、技术等概念;在“实用”这一概念里,进一步深化为“适用”、“便利”、“舒适”,而且包括进了经济、卫生等概念;而在“美观”这一概念中则被不断地讨论并加以深化,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将这一概念外延为愉悦、悦目,并进一步细化为尺度、比例、均衡、对称、和谐、得体,甚至个性等一系列审美观念。
      二、西方建筑中有建立在理性思维与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一以贯的基本问题。
      1. 西方建筑理论的“理性”传统;
      西方现代建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形式服从于功能”。
      2. 西方建筑的文化哲学传统。
      形式美学与心理学,“移情论”,“内模仿”。
      三、西方建筑史上出现了伟大的建筑师,反复论证建筑师的作用与建筑师的培养是建筑理论的重要内容
      西方人的这一传统,体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师作用的重视与强调。如阿尔伯蒂所指出:
      “在我看来,能够与其他科学中最伟大的大师们并列在一起的人物,既不是木匠,也不是一般的工匠;手工操作者并没比建筑师手中仪器作用更大。我所称之为建筑师的人,从完美的艺术与技巧的角度来说,是通过思考与发明,既能够设计,也能够实施的人;是对于(建筑)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的部分都了如指掌的人;是通过对巨大重物的移动,对体量的叠加与联结,能够创造出与人的心灵相贯通的伟大的美的人。”
      阿尔伯蒂认为建筑师在社会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我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公共的服务、安全、荣誉,及美化,我们应该充分地仰赖建筑师;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我们在闲暇时间里,享受到了宁静、愉悦与健康;而我们工作的时间,则得到了帮助与效益;但无论在闲暇或工作时间,我们都获得了安全与尊严。”
      建筑师还应该是(社会)精英中的代表人物:
      “毫无疑问,建筑学是一门十分高尚的科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位建筑师应该是一位天赋极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是一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之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资格声称是一位建筑师。在建筑师的业务中,如果说能够判断出什么是适当的或是得体的,就是得到了最高的赞誉:因为,虽然说建筑是为了满足需求,同时,功能性建筑既要满足需求,也要满足使用;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建造,虽慷慨大方而不失于奢侈,虽节俭朴素而不失于屈辱,这才是那些谨慎、明智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建筑师的作品。”
      四、建筑理论在争论中发展
      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建筑著作是由菲舍尔•范埃拉赫所写出的《历史建筑概览》,最早开始了比较世界建筑史的研究,并第一个将中国建筑引入了欧洲人视野,使建筑与文化的关联更为密切。而18世纪半叶德国的祖尔策,则将建筑归为“美的艺术”;他以“适用”和“坚固”概念为开端,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写它们的“效果”;“钦佩、敬畏、着迷、庄严肃穆……这都是由鉴赏品味引导天赋的效果”,从而将建筑纳入了艺术鉴赏的审美领域。
      五、建筑与城市的关联
      16世纪的德国人丢勒的筑城理念把筑城的实践观察和理想城市的乌托邦构想结合在一起。
      在这本书里(指《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作者还用专门章节论述欧洲园林概念从16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变化,并涉及1772年曾经来过中国的钱伯斯(T•W•Chambers)所写的《东方园林论》一书对西方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园林中借用中国造园思想而创造的“疏落有致”(Sharawadgi)的园林概念,以及对园林中“如画风格”的追求,都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对于西方园林艺术曾经产生过影响。
      六.现代建筑革命,现代建筑之后的徘徊歧路
      20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在理论上呈现出了较为多样的形式,出现了许多思想与流派,从新工艺运动,到风格派建筑,以及功能主义、极少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文脉主义、和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万象纷陈,炫人眼目。对当前种种现象,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人们关注的核心点也仍不外乎功能(实用、经济)、形式(美观、艺术)、结构(材料、高技术)、意义(历史、象征)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第二,其积极求新精神,仍有难能可贵之处。
      七.回归基本原理——向往新的纪元
      ……
      读了吴良镛院士的序之后,想到了对中国建筑的一些特质:中国建筑文化的哲学基础,一、儒家;“非壮丽无以壮威”、入世教化作用;二、道家;顺其自然,适意、超世的养心作用。
      中国建筑的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园林模式。
      中国建筑的“理性”与“教化”与阴阳五行及风水。
      中国建筑中的园林建筑的“感性”与“诗性”文化传统;与中国诗词与中国画的意境生成。
      中国园林建筑的“建筑师”——文人,人人皆可成为尧舜。
      中国建筑的两部重要著作:《考工记》与《园冶》分别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两个方面,城市建筑与民居建筑。以后的便有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宋代李明代的李渔的《闲情偶寄》。
      中国建筑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表现在水体的运用,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运用、择地与地形的运用;中国建筑的伦理教化目的——建筑与人的互动,象征—隐喻,非功利性的功利,充满理想的浪漫主义;西方的建筑的换喻,充满目的性现实主义,极强的功利功能欲望。
      陶渊明的桃花源,只能算着农耕时代中国理想乡镇的纸上乌托邦。
      中国的建筑理论,犹如孔子的《论语》——语录体的格式,语录体的思维。
      在中国建筑中,如果说四合院式的高台宫殿建筑对入世之人一种规训效果,那么代表自然主义精神的园林建筑——隐约在山石花木流水里“城市山林”,则有一种超然出世的心灵抚慰作用。儒道互补,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8-6-13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德]汉诺-沃特•克鲁夫特 著,王贵祥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108•00元。
      
      
      
      
  •      抬笔撰文我认为是要言之有物的,以前一直鄙视那些所谓的“n纸无驴”,把个影评书评当作日记来写。但是心血来潮尤其是郁闷无比的夜晚,写成是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写着写着自己心情更加郁闷都到浑身燥热大汗淋漓,这种讨厌的心情来自我最近的生活主题,我本科期间的毕业设计。
      
       我不想说是我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是,这可能是个事实,尽管我不知道是么事追求完美。做设计(建筑设计,在这算是给本文电题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真的不是一件一样的事,甚至不能说是相似的事。尤其是对每个人的心情的影响,在这可能又得对别人进行诋毁了,是很多人压根就不在乎自己做了个什么,不想再对他们为什么不在乎继续说明。回到我自己,我很想做好,我喜欢建筑学,理性的将,不错,其实这种事不应该讲理性的,喜不喜欢还有理性的分析一下自己,其实是一种心理畸形了;然后是我在乎我学的这个我喜欢的专业。于是,结果是我在乎我自己做的设计,我在乎自己的毕业设计,我的每一个设计。
      
       这种在乎使我现在不知所措,当然,我不是今天获最近才开始在乎的,于是就是说,从我足够自醒到我在乎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开始面对设计,面对我的建筑的设计不知所措。现在放在我面前的是我的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我的不知所措达到了最顶端。那道题目后场时间的不肯华夏第一笔,找各种理由,于是在最后一个理由也过去了,终于,在复试回来后的第十天左右画下第一笔,这第一笔我想把它比作王羲之在王献之的马字上加的那一笔,饱含“功力”,因为在这之前我不知道做了多少设想,想到了多少我要在这个建筑上投入的风格,细节,我甚至想要把我知道所有关于建筑的事都强加到这个我的建筑中去。
      
       又过了半个月,在离交图答辩不到20天的时候,我看到了在我的电脑上出现的这座垃圾,我甚至不愿意叫他是建筑,他没有我想象的出类拔萃,甚至不中庸,就是一坨垃圾。是什么要他变成了垃圾?是我吗?是的,是我太想要什么了,我用力过猛,结果还没出拳,在蓄力时已经把肌肉拉伤,我想要把肌肉养好在出拳,但是时间不可能了,这样我现在就是劝说自己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我说过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我不可能放弃这次毕业设计,因为我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给自己设计了,但是,我又是个无比现实的人,我更不可能接受自己不能直接毕业。现实的人如果也在追求完美,他会被逼成个疯子,我就站在这边缘。
      
       《建筑理论史》我记得是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有一版,清华版的这本,里面的大概有战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引注图书出处,这使我感觉他是一本很牛的书,起码看起来它很严谨。让人放心。于是我又顺道想到了我对那书中文字的渴望,说实话真的说不清我的在渴望什么,也许在渴望知识吧,渴望在获得他们以后的我自身的提高。可是提高的有是些什么,提高的部分会不会直接的使我的垃圾毕业设计变成精品呢?理论上说是能的,但是实际是很不容易。
      
       我不是想在这说理论与实际间的差距的问题,这毕竟时间太老生常谈问题,可能只是一篇记叙我在作者自己垃圾毕业设计而且快交了美时间重做的牢骚文字。
      
       实际跟丽论之间确实存在差距,我承认,但是像成为牛比铁打天下闻名无所不能通天彻底宇宙霹雳无敌建筑师就的忍着疼顶着可能被自己逼成疯子的风险,像个男人那么走过来。
      
       这是一篇自己对自己的宣言,有可能终于我哪一天疯了,这就算是我正常人时期的遗书了。
      
       最后还是下了个决定,毕业设计已做的那件垃圾我推翻了不要了,从今天开始继续向我的建筑进发。我知道我能够完成,因为我是个现实的人,我不能接受自己不能正常毕业的事实。我也没出现过交不上图的事。
      
       最后,就是祝福自己了,第一次祝福自己,因为我知道我一直是个强者,但是今天真的想是胸中所有被套空了那样的 虚弱 。
  •   非常非常佩服!
  •   敢问,,如果钻研建筑理论与历史必读经典有哪些?对中国学生而言即便英语阅读能力华丽丽,也有着先天难以逾越的专业书籍阅读障碍。而你是怎么做到超越这些的?
  •   建工的建筑历史课本就能提供一个基本的书单,另外读这些书的过程中书籍的参考文献通过粗略的引用频率的筛选,又能进一步提供书单。另外,由于是考研参考书,我读的都是译本啊。
  •   这么大一本书啃下来了,佩服。看的时候作参考,哈哈
  •   你真的太厉害了,我这学期学这门课,上完课,看完书,做完试卷,觉得都没你理解全面。
  •   呀!!!你早就读过了的!!!
  •   所以我发现王老师是按照这书上来讲的。
  •   !!!求大神指点!!!最不会读这种书了。。。肿么办啊!
  •   decor这么翻很钱钟书
  •   没有前后统一的译名……难道是分工翻译的?
  •   应该是分给了学生一些
  •   建筑史家搞建筑,美术史家搞绘画,工具来来去去就是几千年来的几本书,几个词,混世加蒙人。
  •   虽然我还没有做毕业设计,不过祝福你,我明白最后一刻改方案的要命感,但是撑过了会很骄傲
  •   小生我当下的情况是:畜力过猛导致了前期的偏执、中期的起疑、后期的全盘皆悔,不过还好,不是毕业设计……现在反省了,要把前期统领性文本,评估彻底,才继续。
  •   书评写成日记也没什么的啊。这书这么厚,都没力气看下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