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加里•贝克尔,吉蒂•贝克尔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    市场归市场,生活归生活,恐怕是世人对经济学最深的误会。他们以为,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择,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不难想象,当本书作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最初提出“生儿育女”可以与“购买耐用消费品”相提并论时,别说经济学的门外汉,就连专业经济学家,绝大部分都坐不住了。    令人坐不住的论述,在本书里比比皆是:政府不应该管制油价、最好的产业政策就是不扶持任何产业、义务兵役制只会对军队造成危害、应该废除保障工人利益的劳动法、“同工同酬法”只会伤害妇女权益、资源将要耗尽的预言只是庸人自扰、政府不应该直接资助公立学校、毒品应该合法化……这些似乎都不是“经济”问题。    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这些题材不仅都变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领域,上述观点也逐渐构成了自洽和相联的体系。换言之,本部文集所讨论的种种话题,成了检验市场经济信念的试金石。一位读者,如果反对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经济学思维一无所知的;如果他赞成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那他很可能已经融会贯通了经济学分析方法;如果赞成和反对各半,那他很可能还需要加强举一反三的练习。    这是说,本书精彩纷呈的观点,背后有着一以贯之的逻辑: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需求之间的取舍,哪里就适用于经济规律,哪里就自然是经济学研究的地盘。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经济学本身,还有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在过去半个世纪都经历了视角和方法的革命。这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革命,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而加里·贝克尔教授本人,正是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1955年,加里·贝克尔以论文《种族歧视经济学》取得博士学位。他认为歧视者必须付出代价,而市场竞争能减少种族歧视。作者深信,人们总是以稳定的偏好,根据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在谋求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有鉴于此,他继续把经济分析用到犯罪、毒瘾、执法、刑罚、家庭、离婚、生育和教育等领域,从而引发了经济学对社会学、法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他的贡献也在1992年得到了诺贝尔奖的嘉许。    本书是加里·贝克尔教授(在其夫人吉蒂·贝克尔的协助下)在长达10年时间里对日常经济现象做深刻思考和浅白解释的结晶。它尤其适合三种读者:一是数学训练有余、世事所知甚少的经济学学生,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是乏味的维生素,而是香甜有肉的苹果、鲜橙和香蕉;二是道德感有余、分析力不足的时事评论员,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因果规律;三是对经济学怀有戒心的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他们在这里感受不到咄咄逼人的气势,有的只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新范式。但不管是谁,看完本书都会说: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    薛兆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2013年5月4日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内容概要

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教授写文章的时候,光是开场白就要用上5页的篇幅。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却连续10年写出了多达130多篇、每篇只有800多字、短小精悍的专栏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做到了思路清晰、观点旗帜鲜明。
这些文章以其扎实的经济分析,与随处可见的个人意见区别开来,广受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经典不衰。
通常,专栏所谈论的当代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加里•贝克尔的这些文章,即使是讨论那些已经忘却的问题,其分析也有助于学者、企业主管、经济爱好者及其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随时出现的问题。
这些文章证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告诉我们,人们做出何种选择,是与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的,这是政治、社会、心理等角度所看不到的。

作者简介

作者:(美)加里·贝克尔、吉蒂·贝克尔 译者:章爱民、徐佩文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因“把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推广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贝克尔教授是以经济理论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先驱经济学家之一,著有《生活中的经济学》《反常识经济学》《人力资本》《家庭论》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等作品。吉蒂·贝克尔(Guity Nashat Becker)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执教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在芝加哥念书期间,认识了加里·贝克尔,并结为夫妇。

书籍目录

致谢推荐序  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引言  走出象牙塔/ / 1政府管制与民营化/ / 13■管制/ / 15  在自由市场,宗教也兴旺(1996)/ / 15  解决过度捕捞的最佳方法,就是针对捕鱼量征税(1995)/ / 17  国会,请给电信业松绑(1994)/ / 19  残疾人法案将如何削弱企业(1992)/ / 21  美国不应该插手国内油价(1990)/ / 23  不必让所有人都买得起汽车保险(1990)/ / 25  事实证明:政府过度干预会扼杀经济增长(1987)/ / 27  燃油效率标准:一个过时的观念(1985)/ / 29■民营化/ / 32  邮政系统沉疴难治,民营化是唯一的解决良方(1994)/ / 32  为什么国营企业应该改为民营企业(1986)/ / 34政府与税收问题/ / 37■政府/ / 39  要遏制腐败,得先精简政府(1995)/ / 39  是缩减政府规模的时候了(1995)/ / 41  以不当的研究为依据,只会制定出不当的政策(1995)/ / 43  别管国会,真正的改革行动在各个州(1995)/ / 45  要根除贪腐,就得精简政府(1994)/ / 47  政府的支出规模实在不容易控制(1993)/ / 49  改革国会:为什么限制任期不能解决问题(1990)/ / 51  联邦工资改革的唯一标准:民间工资水平(1989)/ / 53  正确看待平衡财政预算的政策(1987)/ / 56  与流行观点相反,经济繁荣的确福泽底层(1988)/ / 58  实行短期补救措施,未来可能会有麻烦(1986)/ / 60■税收/ / 63  实行更扁平的税制就可以留住球队(1996)/ / 63  警告:调高香烟税不会增加税收反而会带来不少副作用(1994)/ / 65  税收在起作用,只是在起反作用(1990)/ / 67■企业/ / 70  不该强迫企业增加支出来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1988)/ / 70  慈善成本加大,没有必要为之感到寝食不安(1986)/ / 72  应该调高的是酒的税率,而不是饮酒年龄限制(1985)/ / 74■法院/ / 77  最高法院的提名审查不应局限于法学修养(1991)/ / 77  法官终身制的理念已经过时了(1990)/ / 79  法院不应该成为解雇行为的裁判(1989)/ / 81利益集团和政治决策/ / 85■利益集团/ / 87  无家可归的游民“危机”被过分渲染(1994)/ / 87  削减养老开支(1994)/ / 89  新总统上任,政策不会改变(1993)/ / 91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污染问题只是幌子(1993)/ / 93  农业补贴等平权行动的效果如何(1992)/ / 95  道路破损及警力不足等问题备受冷落,原因何在(1988)/ / 98■产业政策/ / 101  给克林顿的备忘:日本的强大,并非源于产业政策(1993)/ / 101  美国企业仍具国际竞争力,政府不必过度干预(1993)/ / 103  产业政策的迷思(1992)/ / 105  不制定产业政策,就是最好的产业政策(1985)/ / 108■军费问题/ / 110  让义务兵役制回归历史的故纸堆(1991)/ / 110  国防开支没有阻碍美国经济的正常发展(1991)/ / 112  为什么义务兵役制只会对军队造成危害(1991)/ / 114股市与衰退/ / 117  你认为日本股市受到操控了吗(1990)/ / 118  股价涨跌通常和市场心理有关(1989)/ / 120  为什么不可能出现萧条(1987)/ / 122  下一次的经济衰退究竟会有多严重(1989)/ / 124国际贸易与国际协议/ / 127■国际贸易/ / 129  放弃货币联盟——加强欧洲各国货币的竞争(1995)/ / 129  竞争是独联体国家的必由之路(1992)/ / 131  用美元汇率贬值来解决贸易赤字(1988)/ / 133  所谓的“公平”贸易,就是为国内厂商谋利(1987)/ / 135  对于中国台湾和韩国,应该赞扬,而不是惩罚(1987)/ / 137■小国问题/ / 140  国际贸易的扩张推动了小国经济的蓬勃发展(1994)/ / 140  民族独立声浪高涨,但全球市场正走向整合(1991)/ / 142  小国也能发展得不错(1990)/ / 144■环境问题/ / 147  以市场经济制度来解决人口增长的难题(1994)/ / 147  处理全球变暖的问题需要冷静的头脑(1992)/ / 149  世界末日的种种预言总是不攻自破(1996)/ / 151反垄断与卡特尔/ / 155  棒球联盟:如何制定合适的政策(1994)/ / 156  问题不在于CEO的薪酬,而在于把他们撵走(1992)/ / 158  如果高校实行价格垄断,就该启用反垄断法(1989)/ / 160  是时候废除那些过时的劳动法了(1988)/ / 162  反垄断唯一合理的针对对象:串谋(1987)/ / 164  全美大学体育协会——披着羊皮的卡特尔(1987)/ / 166  低油价依然是一件好事(1986)/ / 168  大学生运动员理应得到应得的工资(1992)/ / 170  管理者为什么会在乎股东的利益(1985)/ / 173人力资本与学校教育/ / 175■人力资本投资/ / 176  收入差距未必是坏事(1995)/ / 176  第三世界要提高经济实力,更应关注基础教育(1994)/ / 178  克林顿的助学贷款计划应该得“不及格”(1993)/ / 180  有关人力资本的辩论:布什胜出(1992)/ / 182  高中辍学者,应该接受完整的职业训练(1989)/ / 184  为什么美国不能像亚洲国家那样重视教育(1988)/ / 186  为什么候选人在大学成本问题上不得要领呢(1988)/ / 188  用免税债券来解决学费问题是错误的(1988)/ / 190  上大学难道不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吗(1986)/ / 193■教育券与学校之间的竞争/ / 195  教育经费改革:不要放弃教育券(1993)/ / 195  教育券:一张摆脱贫困区的通行证(1992)/ / 197  公共资金用于宗教学校,无可厚非(1991)/ / 199  竞争是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良药(1989)/ / 201  让所有家长在择校问题上有话语权(1986)/ / 203劳动力市场和移民问题/ / 207■劳动力市场/ / 209  道理很简单: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1995)/ / 209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惨痛经验,美国应引以为戒(1993)/ / 211  让家庭购买医疗健康保险(1993)/ / 213  长期失业者需要得到长期救助(1991)/ / 215  员工持股制度不能做到一劳永逸(1989)/ / 217  劳动力市场也应该推动自由化政策(1986)/ / 220■移民问题/ / 223  加利福尼亚187法案不错,但联邦移民法应该修改(1995)/ / 223  非法移民潮:如何扭转(1993)/ / 225  是野蛮人登门,还是经济的福音(1991)/ / 227  为技术新移民大开方便之门(1990)/ / 229  香港顶尖人才:为我所用(1988)/ / 231  为什么不让移民为快速入境付款(1987)/ / 233  真正的移民改革错过了一次良机(1986)/ / 235家庭问题/ / 239■家庭行为/ / 241  为什么人们应该减少对政府补助的依赖(1995)/ / 241  让逃避责任的父亲承担起子女抚养义务(1994)/ / 243  挑错“无过错离婚”(1992)/ / 245  孩子的幸福应该是改革福利制度的出发点(1992)/ / 247  儿童抚养理当加大投入,但要理性为之(1989)/ / 250  通过婚姻契约来降低离婚率(1985)/ / 252■老年问题/ / 255  如何保证社会保障的未来(1993)/ / 255  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原因何在(1990)/ / 257  只有贫困老人才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障金(1989)/ / 259  破坏老年人就业市场的罪魁祸首(1986)/ / 261歧视问题/ / 265■对黑人的歧视/ / 266  平权行动计划应该取消(1995)/ / 266  证据对银行不利,但并不能证明银行有歧视(1993)/ / 268  改善生产率是最佳的平权行动计划(1987)/ / 270  南非在黑人经济斗争中的重要角色(1986)/ / 272  美国黑人终究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美国梦”(1986)/ / 274■女性问题/ / 277  家务劳动:应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1995)/ / 277  市场供求法则能真正保障职业女性的权益(1991)/ / 279  市场如何对女性实行平权行动(1985)/ / 281犯罪和上瘾问题/ / 285■犯罪问题/ / 287  加重惩罚,是震慑持枪犯罪者的最佳方法(1994)/ / 287  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才能打击犯罪(1993)/ / 289  根据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来惩罚企业犯罪(1989)/ / 291  根据实际情况惩罚白领犯罪(1985)/ / 294  打击犯罪的经济分析(1985)/ / 296■上瘾问题/ / 299  赌场经营应该合法化,但目的不在于增加政府收入(1993)/ / 299  提高“道德”税,是对穷人的无耻盘剥(1989)/ / 301  越来越多的人同意毒品合法化(1988)/ / 303  应该让毒品合法化吗(1987)/ / 306资本主义及其他经济制度/ / 309■资本主义/ / 310  民主是资本主义繁荣的最佳土壤(1991)/ / 310  亚当斯密眼中的世界奇迹(1992)/ / 311■经济制度/ / 314  阿根廷转轨,受到世界欢迎(1993)/ / 314  过多的政府干预会对第三世界国家造成伤害(1988)/ / 316■转轨乃大势所趋/ / 319  实现转轨的头号法则:行动要快(1995)/ / 319  苏联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外国援助(1991)/ / 321  苏联的最佳选择是彻底转轨(1990)/ / 323  作为榜样,瑞典还不够格(1990)/ / 325  为什么团结工会必须在经济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1989)/ / 327经济学家/ / 329  来自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叫醒电话(1992)/ / 331  反垄断的先驱者(1991)/ / 333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可或缺(1987)/ / 335

章节摘录

管制    在自由市场,宗教也兴旺(1996)    要求宗教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安。但我认为,只要各个宗教在争取信徒方面是自由竞争的,而且没有哪个宗教得到政府的特殊关照,那么这一现象就不值得担心。    在竞争的环境中,福音派基督教、正统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组织要想吸引新教徒入教的话,它们只有在满足精神需求和道德需求方面比主流教派做得更好才行。大多数人认为,个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他们是在困难的环境下长大的,也是如此。他们希望通过宗教的布道来重申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主流教派没有强调人们需要发挥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这些主流教派正在流失信徒,而这些信徒正在流向那些宣扬更多传统教义的原教旨主义团体。原教旨主义者也一直战斗在攻击那些分裂家庭、、色情和藐视权威等行为的前线。    美国等一些国家形成了开放的宗教“市场”。不同的教派和宗派通过精神引导和其他诱惑来为争夺新信徒而展开竞争。竞争对宗教是有益的,就像对普通商品有益一样,因为在竞争压力下,宗教团体不得不学会比在他们处于垄断地位时更好地满足信徒的需求。保持竞争的态势    早在200年前,亚当·斯密就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到了竞争对宗教组织行为的重要性,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一章。他列举的大量证据表明,英国国教在英国政府赐予的特权地位的庇护下,已经开始对英国民众的宗教需求变得漠不关心了。斯密言之凿凿地声称,结束教会领袖的懒惰和冷漠的唯一途径就是解除他们的特权,让英国国教和其他新教派之间展开竞争。    托马斯·杰斐逊等美国开国元勋明白,建国后的教会和政府应该分离。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既不能立法支持宗教的建立,也不能禁止宗教的自由活动。”政府和宗教之所以要分离,一个原因就是要强迫各个宗教在和竞争者争夺信徒的过程中保持竞争的态势。    圣塔克拉拉大学的劳伦斯(Lawrence)利用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新教国家中的宗教虔诚度作为证据,检验了斯密一杰斐逊原则。他以定期去做礼拜的人数和宗教信仰的忠诚度作为衡量标准,结果发现,与单宗教国家的情况相比,在拥有多个宗教且宗教之间相互竞争的国家,宗教对人们的重要性更大。比如,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宗教感兴趣,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路德教会拥有特权地位,且大部分资金由政府提供(当然,宗教和政府在瑞士已经开始分离)。相反,在美国,不同宗派和教派之间为了争夺信徒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宗教在那里也很繁荣兴盛。受到压制的宗教组织    在南美,天主教逐渐失去其强大的垄断地位,而原教旨主义新教正取而代之,发展迅速,原因就在于太多牧师在一门心思追求政治目标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政府补贴神道教(日本宗教教派的起源),并歧视其他教派。战争结束后,神道教的保护地位被废除,现在有成百上千个新教组织在日本兴盛起来。这些宗教团体满足了神道教明显未能满足的精神需求。    在当代,可以用来证明宗教需要竞争的最好例子来自东欧国家和苏联。然而,自从苏联解体以后,宗教开始兴盛起来。接受采访的俄罗斯人中,超过22%的人承认自己以前是无神论者,但现在信“上帝”了。俄罗斯的6 000多所东正教教堂和修道院重新开放,而且许多其他宗教已经开始吸收信徒。    这些例子表明,当宗教团体不得不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争夺信徒时,不论是自由的还是严格的宗教团体都会更加有活力。健康的竞争要求宗教市场保持开放,在这个市场中没有哪个宗教团体享受政府给予的特权或特殊保护。    解决过度捕捞的最佳方法,就是针对捕鱼量征税(1995)    每年我都会到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海滨去消夏,因此我知道,对当地民众来说,捕鱼这件事,不仅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居民维持生计及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不过,该地区正为应该如何控制滥捕鲈鱼而伤脑筋。鲈鱼是一种味道鲜美的白鱼,长期以来深受当地食客喜爱。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政府要做出智慧的管制,总是存在磕磕绊绊。    20世纪70年代,从缅因州到马里兰州外海一带的鲈鱼数量严重枯竭,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干旱、繁殖海域的环境受到污染、过度捕捞等。针对这种状况,马萨诸塞州及该地区其他各州决定对商业性捕鱼和休闲性捕鱼设定严格的配额。过度捕捞未必是鱼类供应逐渐减少的主因,但环保主义者鼓吹,只要对捕鱼量设定配额限制,就能恢复鱼类的数量。    马萨诸塞州对鲈鱼的商业性捕获量设置了上限。遗憾的是,以此来控制捕获量是个很糟糕的方法:它鼓励每艘渔船在捕鱼季节开始之初,就抢在其他渔船之前先行大肆捞捕,以免当年的配额先被用完。    “无鲈鱼可售”    1994年就发生了这样的状况——马萨诸塞州政府为商业性捕获设定的上限是20万磅,但这个配额在7月底以前就用完了,往年渔季通常要到9月才会结束。人们提前大量捕捞鲈鱼的结果是,在配额用完之前,渔民手上有大量鲈鱼待售,鲈鱼批发价格大幅度滑落;但在配额用完之后,市场上没有足够的鲈鱼可售,价格自然急剧上扬。这种对捕鱼量设定上限的做法提供了不当的激励,给当地渔民的生计增加了困难。    P15-1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位读者,如果反对这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经济学思维一无所知的;    如果赞成这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那他很可能已经融会贯通了经济学分析方法;    如果赞成和反对各半,那他很可能还需要加强举一反三的练习。    ——薛兆丰

编辑推荐

《生活中的经济学(珍藏版华章经典经济)》是加里·贝克尔教授(在其夫人吉蒂·贝克尔的协助下)在长达10年时间里对日常经济现象做深刻思考和浅白解释的结晶。它尤其适合三种读者:一是数学训练有余、世事所知甚少的经济学学生,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是乏味的维生素,而是香甜有肉的苹果、鲜橙和香蕉;二是道德感有余、分析力不足的时事评论员,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因果规律;三是对经济学怀有戒心的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他们在这里感受不到咄咄逼人的气势,有的只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新范式。但不管是谁,看完本书都会说: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活中的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文是他在《商业周刊》杂志上的专栏文章。大部分写于20多年前。目前来看基本没过时,因为这些问题还是在不停地被讨论。其实主要的问题是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如房价、工资等,政府管的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作者是倾向于政府少管,让市场发挥作用的一派。可惜作者是为美国读者写的。许多问题离中国的现实比较远。远不如看为本书写序的薛兆丰的讨论中国现实的文章。薛兆丰与本文作者基本同属一派。
  •   作者通过以短文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叙说了经济学在生活中的渗透,精辟的观点,让读者从中见识到一个社会经济学的新高度。
  •   就是作者在几十年前的报纸上发的一些文章合集,说实话其实意义不大,没啥感觉
  •   提出的观点还不错,不过很多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讲的,目前来说还没有看完,等看完了再来评论~~~
  •   内容不错,挺好的书~~~
  •   内容一般,看来以后没有什么感觉
  •   送货的速度很快,同时十本很新,也是很好的一本书,适合我们阅读
  •   还行吧,也可能是翻译的不尽人意。
  •   帮同学买的,她很满意~~~~~~~~~~~good~
  •   帮同事买的,书到得很快,应该说是正版,不错。
  •   到手很快,印刷也挺好。看看再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