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郊区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刘澜  
Tag标签:无  

前言

您热爱文艺,尤其喜欢造诣高雅、不降格趋时的作品,想来您对各种书籍都很重视,因此我冒昧把《思想的郊区》依托您鼎鼎大名的荫庇出版。我怀着对您的无限崇敬,求您惠予保护。我这部书不像饱学的著作,没有博雅的外表,要依仗您垂庇,才敢出头露面,不怕一般无知妄作的批评家吹毛求疵,一笔抹杀。把这种小东西作为献礼,实在不足挂齿;也许您明鉴我的一片愚诚,不致唾弃吧。刘澜2012年12月

内容概要

一本“教育”徐小平们的书。
一本词语之书:表演、偶然、身份与我们,这些词语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本人生哲学之书,由四个词语构成的人生哲学。
一本管理之书,讨论一个终极的自我管理问题: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
一本“轻”口味的学术之书,或者说是一本“重”口味的随笔。
一本通往“思想的郊区”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说:“郊区——这是世界的开始,而不是它的结束。这是习惯性世界之结束,但这是当然大得多、多得多的非习惯性世界之开始,对吗?原则上思想是这样的,来到郊区你离世界上的一切更远,来到真正的世界。”

作者简介

刘澜:领导力的学生和老师,思想者和写作者,曾任《世界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曾任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硕士,北京大学硕士、学士。作者其他著作:《领导力十律》 即将出版,《领导力沉思录2》 2011,《管理十律》 2011,Conversations on Leadership 2010,《领导力沉思录》2009,《管理的10大真相》 2008,《在哈佛学管理》2007。

书籍目录

序  /001   第一章  表  演  /015第二章  偶  然  /061第三章  身  份  /105第四章  我  们  /155后 记  /201

章节摘录

“徐小平们”之书    2011年,在朋友Q的推荐下,我读了哲学家罗蒂的《偶然、反讽与团结》,之后写了几则读书笔记,并分享给一些朋友。让我有些惊讶的是,很久没有联系的徐小平读到这些笔记后,竟然激动地给我打了电话。    朋友Q跟徐小平也是老熟人。他知道这件事后说:你可以专门给徐小平写本书,就叫《罗蒂十讲》,用来“教育”徐小平。    徐小平现在的身份是风险投资家,跟我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我没有资格教育他,也没有资格讲罗蒂。不过我想,我也许可以写一本书给徐小平,把他,以及有着与他相似的思想阅历的“他们”,带到我时常散步的“思想的郊区”的一角。    郊区之书    这是一本通往“思想的郊区”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说:“郊区——这是世界的开始,而不是它的结束。这是习惯性世界之结束,但这是当然大得多、多得多的非习惯性世界之开始,对吗?原则上思想是这样的,来到郊区,你离世界上的一切更远,来到真正的世界。”。    “徐小平们”通常居住在思想的“城区”之中。他们走在理性主义的街道上,逛着市场经济的购物中心,游着现代性的小区花园,哼唱着来自启蒙时期的歌曲。有些人,比如徐小平,偶尔能听到来自郊区的一两声鸟鸣,但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郊区不是世界之一部分,尽管那是一个“大得多、多得多的非习惯性世界”,布罗茨基眼中的“真正的世界”。    更准确地说,有两个思想的城区,一个是徐小平们居住的“思想的CBD”,另一个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天安门”。前者认为自己更摩登、更进步、更现代,比后者的居民更代表历史的必然潮流。    而从“思想的郊区”看过去,这两个城区都只是历史的偶然波澜(其实这两个城区往往离得很近——从天安门沿长安街往东不远,就是北京的CBD)。    中国大部分的城市,都在经历一个城区越来越大、郊区越来越小的城市化过程。城区与郊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  关于偶然之书  这本书是一首偶然的颂歌。  与可以被称为“常识主义者”的徐小平们不同,罗蒂自称为“反讽主义者”,他说:“反讽的反面是常识。”。    所谓反讽,就是对偶然的信仰。反讽主义者就是偶然主义者。    偶然是对常识的反动,对必然的反动。因此,所谓的“必然的潮流”“众所周知的常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都视偶然为照妖镜,避之唯恐不及。    著名的“知识分子”萨义德说,偶然主义者“视情境为因偶发的机缘而生成的(contingent),而不是不可避免的;视情境为一连串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人类造成的社会事实,而不是社会的或神赋的(因而是不能改变的、永恒的、不可逆转的)”,而他认为“这种知识立场的伟大原型”是哲学家维柯。。    人名之书    这是一本“名字的海洋”之书,因为这是一本读书之书。    “救救我们吧,阿拉,让我们摆脱名字的海洋!”据说,这是伟大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者伊本·乌尔.阿拉比的诗句。。而这本书却是曾经浸入过名字的海洋的一小块海绵,随便一挤就会有好几个名字流淌出来:罗蒂、布罗茨基、萨义德、维柯……    这既是不得不如此,也是有意为之。本书可以看做一本读书笔记,并且试图在书与书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建立联系。    这本卑微的小书怀着一颗雄心:说明所有的书都是一本书,都是作家博尔赫斯笔下的“沙之书”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个句子、词语、标点,或者一个伏笔、一行眉批、一道折痕……    书只有一本。如同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喜欢引用的一句印度教经典格言:“真理只有一个,圣贤以许多不同的名字称呼它。”。    尽管本书不曾像朋友Q的设想,开成罗蒂的专场演奏会,但是罗蒂仍然跟邓晓芒、阿马蒂亚·森等一起,作为主线穿起了众多名字的项链。    词语之书    最重要的说法或许是:这是一本词语之书。    本书探讨了“表演”、“偶然”、“身份”与“我们”四个主要关键词,以及引申出的一系列次级关键词,比如“模仿”、“表现”、“真诚”、“真理”、“面具”、“角色”、“自我”、“孤独”、“暴力”、“残酷”……    维特根斯坦说:“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种在讨论的土壤里。”。    这些词语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它们如何在真理的蛛网中相互联结和缠绕在一起?这是本书的主题。P4-8

后记

词语是思想的挂钩    2012年8月,我带着两个儿子来到美国。我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新的身份——普渡大学的访问学者。两个儿子分别在当地的中小学读书。    小儿子教室外的走廊上,有一些儿童装饰画。其中一幅是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词语是思想的挂钩。”    这本书用四个词语,以及它们衍生出来的众多词语,挂起了一些思想。没有词语,思想无处悬挂;没有思想,词语失去意义。    关键词    1976年,学者雷蒙德·威廉姆斯在英美同时出版《关键词》一书,作为理解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的“挂钩”。该书在1983年出版修订版。’2005年,另一群作者推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就这样被悬挂在某些关键词上。我们是否拷问过自己:我的思想,是挂在哪些关键词上的?    人生关键词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关键词。如果你还没有,我把“表演”、“偶然”、“身份”、“我们”这四个词借给你。    我有哪些“偶然”?我的“身份”是什么?我认同哪些“我们”?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表演”。    两种行动    许多思想家区分了行为与行动。比如说,有人重重打了你一拳,把你打倒在地。你的倒地是行为。你倒地之后,你可以躺在地上喊娘,也可以爬起来还击,这就是行动。    行动不一定是表演。在第一章《表演》里,我其实谈到了两种行动:一种是表现,是在自己的生物性、社会性或者文化性的主宰下的行动,比如人饿了要吃饭(生物性)、跟领导一起吃饭要让他坐上座(社会性)、吃饭时用筷子(文化性)。另一种就是表演,是在对自己的生物性、社会性或者文化性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之下做出的选择。第一章讲的贝佐斯的智力炫耀的故事,是表现;而阿西莫夫压抑住自己的智力炫耀的本能欲望,是表演。    个人是时代的普遍化的单数    萨特问:    我们怎么能了解人?因为一个人永远不是一个单数,把他称为普遍化的单数更合适。他是他的时代的总结,被时代所普遍化,反过来,他也以单数形式在自身中延续时代。他是普遍化的,是人类的历史的单数的普遍化;他也是单数的,是他的工程的普遍化后的单数——需要同时从这两端对他加以省察。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方法。。    我们的表现行动,往往就是我们普遍化的那一面;我们的表演行动,才是我们非普遍化的单数,是我们真正的个性。    蔡洋的故事    2012年9月1 5日,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保钓游行”——因为中国和日本就钓鱼岛的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反日游行。伴随游行出现的,是针对日系车的暴力。    最引入注目的一起暴力事件发生在西安,受害者为李建利,凶手为21岁的泥瓦工蔡洋。    市民李建利的日系卡罗拉轿车遭游行队伍固堵后,蔡洋开始用一把U形锁猛砸李建利的车。当时,李建利的妻子恳求说:“我们买日本车不对,以后不买不成吗?都是血汗钱,别砸了。”但显然沉浸在宣泄中的蔡洋无动于衷,情急之下,51岁的车主李建利拿起一块板砖拍在蔡洋的头上,鲜血从蔡洋头上流下来。暴怒的蔡洋将手中的U形锁向着李建利头部猛力砸下,一下,两下,三下,四下,其中伴随着一声颅骨被击穿的闷响,李建利倒在血泊中。而被砖砸得头晕脑涨的蔡洋用T恤衫捂在头上止血,跟随着队伍继续向前。    蔡洋最终被警方抓捕。他的人生故事也被记者发掘出来。他从小玩着打日本鬼子的游戏;作为乡村的辍学少年,他成为了打工大军的一员;他为挣上了200元一天的工资而高兴,为找不到爱情而烦恼。    他只有必然,没有偶然;只有表现,没有表演;他是单数,但是你往他身上看去,满眼看到的都是普遍性。    求助于“我们”    蔡洋不会认同泥瓦工这个身份,但是他没有别的自我。蔡洋没有能力享受孤独,因此他更加急于逃避孤独。    那些急于逃避孤独、没有自我的人,往往求助于“我们”。终于,他在反日游行队伍中找到了“我们”——所谓的“爱国的中国人”。    制造出来的“我们”    一首歌这样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是一个制造出来的“我们”,一个命运很少交集的“我们”。    官员和企业主、农民工和下岗工人……这些名词,才代表着更接近于命运共同体的一个个更小的“我们”。但是,这些更加真实的“我们”被一个虚无缥缈的“我们”所掩盖。    制造出来的“他们”    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指出了三种制造“我们”的方法。。最不加掩饰的一种,是说:“我跟你一样,都……(比如,都读过北京大学,都有儿子,都爱吃川菜,等等)”最具迷惑性的一种,是直接使用抽象的“我们”。比如,“我们都要为公司的优良业绩而努力工作。”而比使用抽象的“我们”意图更加明显的一种,是制造一个“他们”。    反日游行者的“他们”,本来是日本人,但是日本人太遥远,于是一个更近的“他们”被制造出来——日系车主。    日系车主并非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我们”——他们中同样包括官员和企业主、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但是在2012年9月15日这一天,他们短暂地经历了共同的命运。    他们亲身体会了历史的轮回。如同坎贝尔所说的20世纪的历史一样,21世纪的历史,同样是“我们”把“他们”找出来痛打一顿的历史。2012年9月15日在西安的李建利,就是第四章《我们》中的1944年在达卡的卡德尔·米亚。    “五岁儿童的心智”    我们和他们的对立,就是把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加德纳把这称为“五岁儿童的心智”,因为大多数人在五岁左右就学会了这样思维。但是,年龄大了,思维方式还在——在成人当中,普遍存在五岁儿童的心智。。    所以,制造一个“他们”,往往是把这些“普遍化的单数”操纵成一个“我们”的便捷手段。    老孙的故事    就在2012年9月1 5日这一天,就在西安,还有一个老孙,他本来也是“蔡洋”的“我们”中的一员。    整整一天,西安人老孙和妻子都在游    行的队伍中。亲友圈里,他们是“激进爱国者”的代表,看到日系车被砸、日餐厅被毁,老孙始终表示:“应该砸,就得矫枉过正!”    但是,当他结束游行返家时,正好看见一辆日系轿车朝着人群砸车的地方驶来。就在那一瞬间,老孙透过挡风玻璃,看见了车主的脸。“我也不知道我是咋了”,他迅速伸手拦住了那辆车,并将它引进自己住的小区避险。    “其实都是咱自己人么!”事后老孙低声说起缘由。    老孙不知道自己咋了,我知道。这就是第四章《我们》中所说的关键词“移情”。    因为他看见了一张活生生的脸,一张跟他一样,在为生计而奔波、为子女而操心的中年男人的脸。他看到了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西安人,一个……他通过移情,把这个陌生的日系车主看做了“我们”。    挂钩与U形锁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移情,把蔡洋看成“我们”,为他陷入的悲剧而痛心。    不能说蔡洋没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没有挂钩。因此,他把自己的思想挥舞在了一把顺手抄起的U形锁上。    你如果不找到自己的挂钩,就很可能顺手抄起一把u形锁——尽管在你身上,它也许是一张文凭、一份工作、一场婚姻、一次IP0,但是对你来说,它就是蔡洋手中的U形锁。    更好的人生    本书原题为《人生就是表演》。但是,如果问“我怎样能够表演得最好”,很可能问错了问题。更合适的问题也许是:我怎样才能表演得更好?    最好往往是更好的敌人。就人生表演而言,这句话有两个启示。第一,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所有人的人生标准。是赫伯特·西蒙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还是鲍勃·迪伦的人生?    第二,就某个具体的个人而言,也没有最好的人生的标准答案。这个最好的人生的答案,是在跟自己的对话过程中形成的,也是随着对话的持续进行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跟自己对话,就是问:怎样表演自己的人生,才能比现在表演得更好?    这样的表演需要真诚。而真诚,就是忠实于一个自己对话出来的内心。你需要拷问出自己的内心:我有哪些“偶然”?我的“身份”应该是什么?我想要认同的“我们”是谁?

编辑推荐

《思想的郊区》编辑推荐:一本“教育”徐小平们的书;一本讨论终极自我管理问题之书;一本人生哲学之书。堂吉诃德、波诺、苏格拉底的表演,思爱情、真理、法国大革命的偶然,想阿马蒂亚•森、鲍勃•迪伦的身份,问阿西莫夫、罗蒂、许倬云、马友友的我们。表演、偶然、身份、我们,以及善良、聪明、真诚、真理、面具、角色、自我、孤独、暴力、残酷,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词语跟“我们该怎样度过人生”有什么关系?音乐家波诺、鲍勃•迪伦、马友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哲人孔子和苏格拉底,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疯子”堂吉诃德……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共同之处?最跨界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中国哲学学者邓晓芒,组织研究的学术大师詹姆斯•马奇,他们共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想的郊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一点才去买的。蛮有意思的作品呢。
  •   人生就是表演,每个人都要做表演艺术家,把自己的人生创作为一件艺术品,这是这本书的主旨。
  •   细嚼,慢嚼,深嚼~回归思想郊区~
  •   表演、偶然、身份、我们,每个人都做不同的表演每个人都会偶到不同的偶然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身份每个人都在经历不同的我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