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中国式管理研究团队 页数:375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这个西方世界眼中的“庞然大物”,高举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议的姿态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广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经济领域。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国是以军事力量为手段,以地域征服、资源掠夺为标志的;而历史走进20世纪下半叶之后,大国则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技术引领、市场认同为标志了。 研究经济,离不开对企业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众多企业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诠释中国企业成功的“神话”?答案颇多: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但又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一般的经济因素,难以对中国很多产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甚至成为新兴领先者企业的现象做出较为全面、深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说在20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业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其担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 我们有理由相信:既从西方管理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又闪烁中国人独特智慧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模式将渐行渐成;以众多成功企业的丰富实践支撑的中国式企业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内容概要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总报告》分为“中国式管理研究团队”;“创业型企业家的独特优势与潜在风险”;“与管理体系相容,辐射影响强大”;“先做到再创造的集成创新过程”等数部分内容。
书籍目录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总报告研究组成员总序第1章 筚路蓝缕:30年中国企业的成长与管理的成型蓄势待发:与中国崛起主旋律共舞的企业群英应运而生:企业成长发展的“中国式”环境第2章 中的精神:实用理性的辩证智慧智慧的力量: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传承与进化知与行的熔炉:中国共产党对管理者和管理思维的影响现实理性与权变:当代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假设第3章 变的战略:高度权变的调适思考战略思考强于战略规划中国式管理研究团队构建独特竞争能力,适时战略转型第4章 强的领袖:企业家的德、魅与愿高事业成就动机杰出商业才能,在商言商在得到一致性的拥护和“崇拜”中收获高度执行力创业型企业家的独特优势与潜在风险第5章 家的组织:中国色彩的组织控制“人治”的文化传统,讲究忠诚与奉献家长制与兄长式的混合以人为本,关怀尊重员工需求制度建设过程中仍重视制度层面的人情色彩第6章 融的文化:个人价值与时代共鸣企业家特征、民族精神在企业成长中升华与管理体系相容,辐射影响强大第7章 和的环境:政治分寸与关系和谐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人情社会的认知对政府高度重视,政商共赢从交道到交情,从规则到默契承担社会责任,关注舆论媒体第8章 集的创新:标杆模仿与整合再造虚心学习,全面引进吸收先做到再创造的集成创新过程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持续创新第9章 搏的营销:从草根到极致的战争由制造导向迅速转为市场导向营销策略错位组合人民战争式的强势营销整合资源构筑品牌提升.兼收并蓄,本土为先第10章 敏的运营:恰当高效的基础管理高度重视管理细节,不断提升管理基础打造关键流程,稳固市场领先性运营管理持续跨越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公司化改制的要求,并分别强调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公司化改制的要求,并分别强调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1998年以后,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进入股权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的阶段。很多国有企业(包括中石油、中国移动、宝钢股份等大型企业)将核心资产从原来的企业中剥离出来,进行股份化、IPO和上市,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通过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大量负债高的企业进行了债转股。 1998年以来实施的“抓大放小”政策促使大量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或者出售,成为非公企业,大量集体企业也改制成为公司,从而使非公企业获得飞跃式发展。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一些专业部被撤销,使原来专业部直属的企业与专业部脱离了直属关系。部分大型企业仍由中央政府管理,分别由财政部、企业工委、组织部行使具体管理职能;部分企业下放到地方的企业,同地方政府挂钩;一些行政部门翻牌成为控股公司,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开始了大量讨论和探索。 1993—1997年是第一小阶段,总体看国有企业数量、收入或产值和就业的比重均缓慢下降,利润比重则大幅下降,集体企业数量比重有升有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降,建筑业企业升),但幅度不大。 1998—2002年是第二小阶段,总体看各行业国有和集体企业数量的绝对值与比重均出现明显或大幅降低,私营企业数量的绝对值和比重则大幅上升。 《公司法》的制定和公司制改革促使公司形态的企业迅速增加。有限责任公司的数量在1995~2000年增加了近2.5倍,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增加了7倍多,而其他形态的企业数量仅有30%左右的增加。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也相应大幅升高,如表1-1所示。 标志性事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2003年5月《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颁布,明确国资委对企业负责人、重大事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规定。到2004年年中,全国31个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国资委全部建立。 2004年7月,国务院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提议,加入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国资委从2005年起核定了大多数中央企业的主业,推动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进行了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企业调整重组、处置不良资产的探索,加强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检查,同时推进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规范运作。 继续推行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公司制企业数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开展了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试点工作,数次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 在这个阶段,各行业的各类企业的格局均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和建筑业的国有企业数量和就业大幅下降,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尤其是利润比重增幅惊人;商业国有企业数量、收入、利润和就业均有一定或较大程度增长,但比重均大幅下降;各行业的集体企业各类指标比重大幅或明显下降;私营企业的各类指标比重大幅上升。 (3)对外开放对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改变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渐进式的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使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地面对由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而引起中国企业在战略、管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或调整,这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特质的情景基础。 战略思维与战略选择的转变 从封闭到相对开放的对外开放改革中,中国企业通过抓住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与外资合作、进入国际产业分工、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等方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会,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逐渐认识以及融合本土要素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技能和理念,其中比较核心的是战略思维和战略选择的转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计划思维或传统文化下的“治”“理”思维,到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下的战略思维;从生产导向、销售导向、营销导向到战略导向。 第二,从关注机会带动到关注建立核心竞争力;从静态战略思维模式到动态思维模式;从追求做大到追求做强,建立世界级企业。 外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企业的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技能 中国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竞争互动、观察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了外资的知识(包括先进技术以及管理技能)转移,这成为中国企业成长中中西融合形成独特管理模式的不可或缺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理论。 中国企业成功发展的实践,为总结中国式企业管理提供了实践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对中国优秀企业的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帮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和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昊敬琏 中国企业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的,不断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到规律。对进一步做长做大非常关键。企业的实际运营好比炒菜,而总结企业管理规律则是研究如何写菜谱,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地道的中国菜谱。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 对中国企业特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给予理论的说明。是对中国和世界企业界的贡献。 ——上海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
编辑推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