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斯科特 L.蒙哥马利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关心的是问题和观念,而不是数字和单位。当然,本书中的确有数字和单位,还有很多事实以及其他显然的智力产物。社会中的能源属于科学和工程学范畴,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能源也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现实,受很多力量和因素影响,比如你可能会想到的有技术、经济、政治和历史,还有文化、心理和信念。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我想换个角度探讨能源问题的原因。本书不仅仅是描述和分析,更是反思,我希望帮助读者了解全球能源系统的本质和方向。通俗点儿说就是这个系统是怎样形成的,现在有哪些能源,在致力于哪些替代能源,我们可以抱有哪些现实的期望,如今有哪些政治活动和问题在起支配作用,这个系统似乎在走向何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认真思考这一切的含义。毕竟,自从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有些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比如丰富与稀缺的概念、知识的作用、技术的力量和限制、能源关系中的民族主义、进步的后果等。如果说在这些细节中有一个潜在的主题在静静等待的话,那么它就是:我们的能源格局尤其依赖于受现实左右的观念——政策、计划、抱负、希望和误解。还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些内容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本书不是宣言,也不是曝光,关注的重点不是哪一次“危机”,也不是为了实现能源可持续和能源安全我们很可能必须做什么。如今,有关石油、气候变化和其他问题的担忧都是绝对有道理的,都使得能源问题以及新一轮的诊断和布道变得更加紧迫。相关的文献源源不断,甚至可以说是潮涌而来,布道坛也已应接不暇。但是,我们还需要别的东西;或许,我们不该急于做出不成熟的定论,而首先应该理解和反思。如今,大家对能源已经非常担忧甚至感到恐慌。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全球的石油产量已经或者即将达到峰值,因此从汽油到刮胡膏,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一切都将涨价,直到文明走向黑暗和消亡;或者,燃油的价格会变成5美元一升,我们全都骑自行车出门并放弃航空旅行。然而,十来年后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种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将终结的说法有点儿言过其实。另外还有一种科学或者工程学的观点,倾向于赞成严肃的定量方法。然而,我们可能会非常激动地阐述这些眼前的问题,“这些数字必须合乎情理。”当涉及气候变化或者核废料这样的问题时,伦理、道德和政治的因素可能就会影响我们,但不管言辞多么尖锐激烈,讨论必须始终“基于事实”。这种观点的第一部分无可否认,而且至关重要。结果已经证明,有很多代表某种资源或技术的主张站不住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然而有时候,仅有能源数字还不够,经济因素也同样关键:资本投入、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都不容忽视。即便这些都想到了,成功也还是未定之数——一座风电场或太阳能装置的各方面指标都令人满意,但却可能因附近居民的不满和抗议而停止运行。有句心理学的老话说得好,事实并不总是替自己辩护;就像末日恐惧问题一样,事实往往也无助于解决道德伦理问题。真正的困难又重新回到了以现实主义(数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基础的观念。“能源”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化学的或经济的现实,而且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其中容纳了信念、进步的概念和社会变革的哲学,甚至还有关于我们是什么人的概念。三十年前,我们的能源格局与现在比起来并没有显著的不同。然而再过三四十年,情况几乎可以肯定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共有的长期敏感性推动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趋势和变革动机是影响深远的。如今有数十亿人等在现代能源消费的门口,而高超的技术则完全有能力马上把他们放进来。这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些人将如何加入现代世界,这两个问题意义重大。这种规模的转变将再也不会发生。因此,我们的了解和认识至关重要。有一种倾向会阻碍我们去认识,那就是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所强调的“把不熟悉误认为不可能”。帮助读者克服这种“不熟悉”,就是本书的用意。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现实主义烙印来自我在能源行业中二十多年的研究、写作和教学经历。我非常熟悉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比如钻油井、评价前沿的作业方法或技术、与工程师和管理者讨论公司的目标等,这为我写作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能源为主题的写作不必是件枯燥、愤怒或者充满恐惧的事。除了通俗易懂的风格(希望是这样),本书还采用了简单直接的结构。尽管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和兴趣按顺序阅读。诚然,即便如此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不完整的,但却很有可能是丰富多彩并且有价值的。在写作本书期间,我得到了很多热心的帮助。自2003年以来,在华盛顿大学的教学机会一直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丹尼尔•齐洛特。作为一个项目,本书的灵感最早诞生于亨利•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主办的专门讨论会结束之际,也就是美军入侵伊拉克的一周前。真正动笔是几年以后的事了,而最终成书则多亏了罗宾•孔茨(Robin Koontz)的艺术才能。我应该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要一一列出的话,恐怕难免会有遗漏。因此,我决定只提最先想到的两个名字:苏珊•艾布拉姆斯(Susan Abrams)和克里斯蒂•亨利(Christie Henry)。苏珊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为本书的构思和成书提供了很多帮助和督促。作为朋友、同事,我深深地怀念她。克里斯蒂是苏珊的继任者,也非常优秀,她的耐心和通情达理是我平生仅见的。最后,和往常一样,我得感谢凯尔、卡梅伦和玛丽莲。作为家人,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宽容,而我不辞劳苦地写作本书也首先是为了他们。
内容概要
美国一直以来都对能源趋势非常关注,不仅研究细致、高瞻远瞩,而且动用了科研、经济、政治、军事、国际组织等诸多手段实现其能源战略。
本书可谓是美国对于能源趋势和能源战略的集大成者。作者细致地研究了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聚变能等各种能源的前世今生和地缘分布,进而提出了未来能源选择和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并非仅为能源开发提出数据参考,而是站在美国立场为其掌握未来能源先机提出战略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的启示性非常重要。
作者在全书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
能源独立很难实现,各国就如同在跳一场华尔兹,虽然不时要互相踩脚,但仍需合作。
以往的能源更替,均由一种在六大方面都占优势的能源主导全球。但在未来,能源多元化将占主导,全球的探索和扩展活动将越来越频繁。
作者简介
斯科特L. 蒙哥马利(Scott L. Mont?gomery)
斯科特L. 蒙哥马利是顾问地质学家和独立学者,著有The Chicago Guide to Communicating
Science和Science in Translation。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是什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第2章 能源的过去:历史能给我们哪些教训
第3章 能源的现在:全球趋势及其意义
第4章 石油的现实: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5章 天然气:轻型化石燃料
第6章 煤炭:昔日能源霸主,来日能否称雄
第7章 大辩论:油井何时枯竭
第8章 核能:新的形势,变化的观点
第9章 一论可再生能源:现实与可能
第10章 二论可再生能源:来源、技术和局限
第11章 氢:是取之不尽的燃料,还是痴心妄想
第12章 聚变能:热情似火
第13章 地缘政治与能源:不断演化的地理
第14章 技术上的当务之急:对人类创造力的一些反思
第15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四大元素随想
第16章 结论:有关新开端的最后一些想法
附录 缩写表
注释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引起焦虑和行将毁灭的感觉。但是,这些感觉跟唯一合理的反应相去甚远。我们需要更详细地算算现实这笔账。事实上,有很多报道可以激起我们对实际进展的兴趣和热情。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转向污染更少的燃料和更完善的技术,并且愿意跟穷国以及新兴国家分享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要想应对上面给出的那些可怕的数字,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中得到些许鼓舞: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一般为10~12年,而且人们往往会不等旧车报废就提早购买新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任何国家的汽车总量当中,都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会在二三十年内更新换代为新技术。 这正是欧洲发生过的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经过20年的时间,燃油效率比汽油车高出30%的柴油车夺取了欧洲一半以上的新车市场。这不是靠魔力或者单纯的市场力量。为了减少排放,欧洲各国的政府直接跟汽车制造商谈判,促使后者同意增产低排放的柴油发动机,以换取燃料税和车辆税方面的优惠,以及向柴油车倾斜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政策。这一转变利用了柴油车技术上的进步,反过来又大大地刺激了新的研发。欧洲的燃料价格居世界首位,因此更高的燃油效率深受消费者欢迎。于是,在几项推动措施的影响下,整个欧洲只用了20年时间就欣然接受了一种不同的汽车。毫无疑问,柴油汽车并没有彻底脱离传统技术。然而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改变的动机非常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事实上,不久前我曾去过德国南部,路上乘坐的就是一辆小型梅赛德斯汽车,它以生物柴油为燃料,燃油效率达到了16公里每升(40英里每加仑)。沿着高速公路,穿过法兰克尼亚中部连绵起伏的乡间,我看到一座座红顶小镇散落在树木葱翠的山坡上和绿草如茵的山谷间,就像故事书中描绘的一样优美。在山脊之上,有很多风力涡轮机在旋转,一座核电站上方飘散着白色的蒸汽,一座燃煤电厂喷吐着烟雾,在法兰克福的郊外则有一个太阳能社区。总之,这样的能源景观绝不会让人联想到审判日。改变不仅在空中,在地上也随处可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改变很单纯,没有自身的复杂性。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辆车。这是一辆2006年款的梅赛德斯汽车,使用了先进的低排放220 CDI柴油引擎。跟20世纪70年代后期那些冒着黑烟、不停颤抖、气味难闻的梅赛德斯不同,这辆车只产生非常少的颗粒物,而且能够使用主要以当地种植的油菜籽为原料的低硫生物燃料。然而,尽管这辆车看起来“更清洁”也“更绿色”,可是制造它的工厂仍然在使用传统发电厂提供的电力。虽然它消耗的生物柴油是从植物油中提炼出来的,但是提炼过程仍然离不开石油。而且,有些作为原料的植物油可能来自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园,在那里,为了种植棕榈树,大片的热带雨林被砍掉和烧毁了。因此,当我们把生命周期的所有投入都考虑在内时,任何“绿色”优势都会变得可疑。此外,生物柴油本身也是碳基能源,尽管总的来说它可以减少排放,但它确实无法消除排放物,因此被有些人看成是通向真正的低碳未来的阻碍,而不县桥梁。
编辑推荐
《全球能源大趋势》是一本重要的能源战略参考。美国的能源战略前瞻,能源主导的六大条件,全球能源安全、能源博弈、能源开发。在每个案例中,新燃料都是由于原有燃料的供应不足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市场力量至关重要,但是需求的力量驱动着一切。技术也非常重要:煤炭是被蒸汽机的活塞举上了王座,石油的加冕则少不了内燃机的功劳。在每个案例中,能源优势催生了一批批的发明、应用和燃料,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交通工具、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向现代社会的不断迈进。因此,概括起来就是:两次资源的短缺和“不可持续”、两次经济困境以及两种发动机改造了我们的世界。或者,这种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短缺﹢社会经济不稳定﹢技术→新的选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