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二十年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池田信夫  页数:216  译者:胡文静  
Tag标签:无  

前言

日本2009年的大选结束,民主党大获全胜。时隔15年,日本实现了政权的更替。300多个议席压倒性的胜利体现了日本国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日本政治失败、经济停滞不前的强烈不满。日本国民对现状的不满情绪表达得非常充分,但这种不满将把日本经济引向何方,却仍然不清楚。    虽已过去多年,但之前那次政权更替的情景总是出现在我的眼前。1993年6月18日,即宫泽内阁不信任案通过的那天,我正在NHK,碰巧负责国会实况转播工作。自民党分裂?事出突然,大家还以为是落语中的包袱,都在等着结句。但当听到会谈破裂,召开众参两院全体会议的消息时,转播车里顿时喧闹起来。那感觉像是听到历史车轮在轰轰前进。    日本,终于要重新振作了。我当时这么想的(估计大多数国民和我一样)。最高权力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小泽一郎却选择弃自民党而去。没有风险,哪来突破?受他鼓舞,细川政权建立后没多久,我也辞掉了在NHK的工作。    但是,现在看看,结论下得过早了。10个月之后,非自民联合政府倒台,继而是自民党和社会党这样奇怪的组合上场。在野党不断分化,日本仍在“失去的20年”里徘徊。而这次15年之后,新诞生的民主党政权,能否让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变成现买呢?    现在做结论似乎为时尚早,但从民主党的宣言书中,确实看不到多么令人可喜的期待。16年前小泽宣称要建立“小政府”,而现在鸠山民主党则提出儿童补助金等措施,希望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建立“大政府”。但问题是,如今日本社会闭塞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寻求这种结果上的平等就可以得到解决吗?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国民的平均收入属于高水平。即使是“穷忙族”(working poor),年收入虽然只有200万日元,却也是中国人平均工资的:5倍。但与此相对的是,日本年自杀人数已经连续11年超过3万人,这个数字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混乱期还要高。平均每10万人里就有23.7人自杀,自杀率位居世界第八,比G7中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高。所以我认为,日本当前的问题并不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日本长期的社会停滞导致人们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对未来深感不安,这种不安感在不断扩散。关于时代的闭塞问题,早在100年前,石川啄木就曾写道:    围绕着我们青年的空气是不流动的,纹丝不动的。强权势力遍布国内。现代社会的各类组织也在发展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这种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日益显现的过程。    这是他在“大逆事件”@爆发大受打击后写给《每日新闻》的稿件中的文字,只是当时并未刊登出来。之后,幸德秋水等人被处以死刑。第二年,年仅26岁的石川啄木也离世远去。再后来,整个日本被军部引到了一条毁灭的道路上。现在这个时代,应该不会再发生同样的悲剧,但是置身闭塞时代的那种窒息感,那时的啄木和现时的我们是无异的。    2007年,自由职业者赤木智弘这样写道:“打破这种闭塞状况,为社会重新带来流动性,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争。”在他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啄木时代的青年将校急于打破闭塞状况去做“暴走族”的身影。当然赤木并非真的希望战争,但他希望靠个人自身的努力从闭塞的社会中逃脱的焦虑,同啄木是一样的。    要是在40年前,年轻人或许就选择加入学生运动了,而现在,这种激情已然失去。因为现在已经没有能让他们激情澎湃的“理想宏大的愿景”了。在现实社会中,被社会主流排除在外的年轻人,只有在网吧里,在2che的帖子上构建自己的虚幻空间。    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但是现在这种“抢板凳”的游戏已经结束了。正式职工的凳子全被老一辈的人占据着,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一辈子当自由职业者,漂泊无依。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前人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建议和工会联合,另一派则提议像赤木那样寻求“战争”。前者看起来好像非常有建设性,其实并不能带来什么。因为他们所要依靠联合的工会,就是那群占着椅子不愿下来的人,有时工会也许会出于同情让你临时容身,但绝不会将椅子让给你。赤木认为唯有将整个“抢板凳”游戏体制全部摧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观点看似要引发混乱,其实把握到了问题的本质。    或许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并不是所谓的周期性经济萧条,而是像啄木若干年前窥到的那样,是大变动的开端。经济从发展到停滞,而后衰退,这是每一个国家的必经之路,而我们现在走到了最后一站。若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做到节制有度,倒也能质朴地生活,还顺应了绿色环保的潮流。日本是否也会像欧洲那样渐渐走向一个沉静有序但有阶层差别且阶层固化的社会呢?大部分的文明,好像都是这样步入成熟的:毅然抛掉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期待,学会知足常乐,然后意外地发现长期停滞期的生活也还算舒适安逸。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已经有这种倾向了。    针对目前长期停滞的状况诊断开方本是经济学者的工作,但在日本,有关政策性的问题经济学者们是一概不参与的。或许他们认为经济学者就应该写学术论文,这类偏重经济评论的工作应当交给那些经济评论者。但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实用性学科,纯粹的理论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记得凯恩斯曾把经济学者比做牙医。    经济学者和牙医唯一不同的是,他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经济问题。就像驾驶技术,这是需要大部分人掌握的东西,但开车的人没有必要知道车的制作过程。同理,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去写经济学论文,但总还是需要懂得经济原理的人,特别是政策的相关负责人、法律方面或是行政方面的人员。如果没有大学式的学科知识积累是会出问题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知识、为政策提出合理意见,这些事情和研究学问一样重要。凯恩斯在给他恩师马歇尔写的悼文中就曾说经济学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写实用手册。    所有的经济学家应当把著书立说的荣誉交给亚当·斯密。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此时此事写实用手册。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写的小册子,就算有幸获得了不朽的声名,那也不过是抓住了当时的偶然。    (《人物評伝》)    现在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业结构和雇用体制已然走到了死胡同,目前面临的是涉及整个经济体制的问题,若仅从金融、财政等宏观政策层面着手或是仅看成劳资纠纷问题的话,是找不到出口的。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停滞不前,眼看着“失去的20年”也要走到尽头,我们还看不到出路。    政治家也好,握有实权的官僚也好,都没有意识到摆脱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才是问题根本所在。这不免让人忧心忡忡,或许日本还是无法重新振作?还要再等上一个10年?现在还有人知道葡萄牙曾经是世界的海上霸主吗?听莫扎特音乐的人们会了解当时的维也纳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吗?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日本这样的小国,即使有过短暂的辉煌,也终会被迅速遗忘吧。    上述这些思考我曾在博客或是杂志上发表刊登过,而这本书则是经过全面整理后作为日本经济论书重新同读者共享。书中的内容,涉及现代经济学常识时,我力求解说的简明扼要。书中不涉及过于艰深的专业性话题,有一些专用术语在每章结束后的“延伸阅读”中有详细解说。这本书若能起到“实用册子”一样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常识,笔者将深感荣幸。    2009年9月

内容概要

  日本已经陷入了连续二十年的经济停滞状态,史称“失去的二十年”。这段历史引起了各国尤其是中国的高度重视。虽然研究者众,但缺少对日本社会真实的了解,更多的是臆测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声音很少被引入。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读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读其来龙去脉的。作者其经济学家兼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更是赋予本书独特的洞见,他从日本的现状、历史、经济学角度出发,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的很多传统看法:
  终身雇佣制真的是日本的优良传统吗?
  日本经济停滞是源于广场协议吗?为什么经济一停就是二十年,而且有继续停滞的迹象?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经验究竟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还是日本传统产业结构的最后辉煌?
  日本真实的社会现状到底是怎样的?
  日本与中国如何竞争?日本未来可能的出路在哪里?会对世界带来何种影响?
  《失去的二十年》在日本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相信中国政府、经济学家以及对经济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池田信夫
  1953年出生于日本京都。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NKH(日本广播放送协会)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策划等职务。因揭露政府滥用财政项目费用以及深入的经济报道而在业内享有盛名。后被提升至管理岗位,觉得无聊而离职,成为自由撰稿人。之后历任国际大学国际社会研究中心教授、经济产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等。现任上武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经营管理研究科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经济长期下滑
 出口立国模式的“猝死”
 没有希望的国家
第2章
 失去的二十年
 问题出在哪儿
 如何看待20世纪90年代
第3章
 经济政策的局限
 财政政策的缺陷
 金融政策的功与过
第4章
 日式公司走向终结
 公司是谁的
 日式官僚社会的构造
第5章
 “制造立国”的神话
 “磨合优势”失灵
 2IT总承包商的末路
第6章
 创新和经济增长战略
 股东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回避风险到迎接风险
 创新是什么
 创造性破坏的可能性
第7章
 不平等的真相
 不平等出现的原因
 新的身份社会
 事后的正义
第8章
 闲散富裕族
 内部失业人员
 蚂蚁的出路
第9章
 终身雇用的神话
 终身雇用是日本的传统吗
 日式网络的局限
 雇佣的组合模式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没有希望的国家 生活共同体的解体 日本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僵化,产业结构的再调整面临重重困难。对正式员工的保护过度所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使得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以上这些都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但是去规制化后,已经习惯之前那种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们能否适应新的状况,做到在企业间来去自由吗?另外这真的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吗? 变化并不会马上到来,但是这种趋势却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不论情感上是否接受,企业和及相关的调整体系在“二战”后曾经作为中间集团是日本社会的中心力量,但现在它们的向心力在逐渐减弱,社会正在被个人分解,这些趋势是不可逆的。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破坏了传统的区域社会。《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远古以来的民族产业遭到破坏,并且每天都在遭受破坏。而推动它们的则是新兴产业,能否应用好新兴产业这关乎所有文明国民的生死存亡……过去是地方上、民族里内部联系,自给自足,而现在则是通过与外界、与各民族之间进行各种交易,相互依存。 这写于1848年,但是他们预言得太早。“民族产业”遭到摧毁,全球“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这是现在才开始发生的变化。马克思肯定了这种变化,他认为资本主义将在世界范围内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传统的共同体。并且在此之后,他还展望到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结合,他们摧毁资本主义,进行世界革命。然后资本家的私有企业将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当中,最终成立起劳动者的共同体——“自由王国”。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预言并论证了社会将会被个人分解这一观点。不同于一般保守派给人的感觉,他认为英国保守党所尊崇的“传统”不过是既得权利的别名,对这种部族社会道德大加批判。哈耶克将近代社会称作“GreatSociety”,就是为了区分地域性的部族社会,他认为“大社会”的道德不同于部族社会的道德,是在普遍的法支配下形成的。 正如哈耶克看到的那样,能够维持大社会正常运行的只有价格机制。它在增加人类财富这一点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但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压力的增大,人们的生活陷入不安,精神上处于绝对的孤独。老人们困在公司这一共同体之中,他们渴望交流沟通,而年轻的派遣员工则求助于手机或电脑宣泄自己的孤独。 但是哈耶克没有提到传统的部族社会在交流中所起到的媒介作用。人们正月回老家探亲时总能感受到不同于东京的那种氛围,古稀老人们或许未曾相识但亲切友好,让人心情舒畅。今后日本这种亲密的共同体也将渐渐解体,整个社会将会向着强调个人能力的方向发展。哈耶克曾预言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现在看来正确无疑,但是人们究竟能否因此获得幸福,答案尚不确定。 放弃日本 产品的数码化带来产品周期变短,企业经营处于时刻变化中,劳动需要也时有变动。但是在日本公司内部仍然保留着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的农本主义的秩序,公司内部员工每天都能感到那种需要同集体保持一致的压力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会在公司内部口口相传,说不定哪句话就会成为今后升职的障碍,所以人们在职场里有太多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压力越积越大。最后能够排遣这种压力的也就只有小酒馆或是宴会上开怀畅饮的时候了。 在日本,2ch等非实名制的论坛以及相当数量的匿名博客都成了这种压力的宣泄口。欧美人写博客更多的是表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日本人写博客则是列出自己在人前一直想骂又骂不出的话。经常上博客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被共同体排除在外的自由职业者。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典型传统的日本人的形象:人以群分,遇见不同于自己群体的就“村八分”,对其加以驱赶排除。 然后日本出现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景象。在这种巨大的负面能量作用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软弱的工薪阶层和年轻人,他们面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合理的现状丝毫没有反抗之心。这也是“二战”后日本企业体系的镜像。日本发展成这样,就是因为日本企业这种家长式的结构,还有从不反抗只知在酒馆或是网络上寻求发泄的软弱的工薪阶层。 2ch还有“hatena”(网络书签)就成为这些卑怯者最好的宣泄工具,他们无需背负任何责任,就可以在网上大肆开骂。有人分析说警察之所以不取缔2ch就是因为取缔之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地下网站。所以保留这些网站或许是相当有意义的,人们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后记

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发展成熟的大国了,要想维持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人们也未必期待它的高速发展。据多份调查数据显示,人均GDP和“幸福度”没有太大关联。日本的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但是幸福度指数在世界上的排名为90位左右。较之单纯的财富增长,更多人期待的是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公平。所以现在这个时期,不能只想着怎么去增加收入,而是应去考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经济学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将幸福(welfare)和财富(wealth)视为等同,所以一直以来经济学的目的都是在追求资源分配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行动经济学的实验已经证明更多人更看重的是公平而非效率。经济学一直将效率和公平分开讨论,但实际上这两者是一对矛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日本正面临着的社会问题:不平等(身份不平等)。之前日本的年功序列体制之下实行的工资体系是企业同年轻的劳动者之间达成默认的契约:为提高年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向他们保证年老之后可以得到不平等(超过边际生产力)的工资以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在这里,效率和公平实现了统一:劳动者年轻的时候向公司里“存钱”,年老了从公司取钱,终其一生,达到一个平衡。这种公平是以劳动者的一生为单位的。    但是现在市场的变化周期的单位已经变成了几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想继续之前那种跨度长达几十年的契约就相当难了。再加上协约还是默认的,这意味着企业如果中途毁约,劳动者将无处申诉。所以日本的工会只有竭尽全力保障这种默认契约的延续,保障已签约的劳动者不被辞退,哪怕劳动者年事已高,已经成为公司的闲置人员。最后雇主选择了削减新进劳动者的雇用量这种做法,实际上这是将负担转嫁到年轻一代的身上。    劳动问题的特点在于其处理对象不是物化的产品而是人,所以处理这个问题时不能套用通常的市场机制。尤其是现代社会,已经告别了奴隶制时代,企业没有劳动力的所有权,所以和劳动者之间不是单纯的人身买卖关系而只能是长期的雇佣关系。但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以及技术革新的步伐越来越快,长周期的劳动力市场和短周期的最终产品市场之间这种周期单位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    这种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关注。就像摩尔定律揭示的那样,当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劳动力的剩余成为必然时,20世纪前半期形成的这种调节机制即工会已经无力处理了。此时进入人们眼帘的是资本市场带来的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企业收购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20世纪之初,像通用汽车这些垂直统合型企业也是企业收购的产物。只不过在当时,企业收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经营范围,用“看得见的手”实现市场支配的一种手法。    但是80年代以后,出现了LBO这种形式,其目的是缩小企业的规模,将资本集中于核心部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由于这种行为破坏了劳动者和企业之间默认的契约,所以引起了很多批评的声音,认为企业夺走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但是迈克尔·詹森认为,为应对瞬息万变的资本主义,企业有必要打破之前的那种契约进行企业收购和卖出。    可是日本的资本主义却恰恰相反,将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默认契约置于优先地位,完全不考虑资本效率的问题。这一方面与交叉持股带来的股东对资本效率监督力过弱这一问题有关,更基本的原因在于日本的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以劳资共同体这一形式运行的。    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种企业系列体制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动,是日本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企业调整机制在应对资源价格还有需求水准出现变动这种渐变式的变化方面显得游刃有余,但对现在信息产业中国际分工的构造变化以及新兴国家制造的超低价冲击却无能为力。这时能够通过解体或是重组既存的企业,实现新旧企业更新换代的是资本市场机制。可是日本的劳资双方对这种变化都显示出极度的恐惧。    日本的经团连一直以来极力反对海外企业通过股票交换并购日本企业,并将2005年通过的公司法的修改的有效期又延长了2年。他们害怕外资进来是因为日本公司的资本效率(股票也一样)过低。用Google公司一成的股票就可以通过股票交换将整个日立集团买下来。    日本的经营者和工会串通一气在削减公司新进员工一事上达成一致,将非正式员工作为调节缓冲的工具。结果就是现在日本社会的身份不平等固定化的问题:出现了“新士农工商”等级。但是政治家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一个劲儿地关注眼前的问题,以“景气回复”、“缩小差距”之名,实行低效浪费的财政支出。现在重要的不是对差距已经趋向缩小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问题,而是对资源进行再分配,资源分配问题才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所在。最关键是要把人才从衰退产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才向成长产业的转移,另外还必须重整竞争力低下的企业,调整产业构造以适应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要求。    “二战”后日本的制造业高速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承担起财富再分配这一职能的是政治,官僚机构的权力也正是来源于此。但是到了90年代,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出口产业受到了全球化的威胁,竞争力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还延续之前的“政治分配”,就会出现下代人为上代人买单的局面,上一代人享受了经济发展的果实之后,拍拍手走人了。现在日本社会上年轻人之间弥漫的闭塞感也正是源于他们对上一代人的不信任。    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必须改革这种不公正且低效率的经济构造。实行再分配需要有经济发展做资金保障。所以这里首先需要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而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如本书所论证的一样)人们对于未来的不安。要消除这种不安,唤起整个社会的生机,就必须让人们重拾信心,让他们相信人人享有机会,相信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    这里不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需要的是重新审视“二战”后延续至今的产业结构。要改变这种僵硬的资源分配体系,通过规制改革和制度重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要意识到这种政治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过时,撤去种种既得权利,发挥市场的作用,淘汰效率低下的企业。另外现在这种效率低下且欠缺公平的福利政策是无法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保障的。唯有负所得税那种透明的制度才能实现持久有效的运营。    “改变官僚主导政治”,这是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本书所说,这种国家的形态源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深处。这不是改变法律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可能要花上数十年的时间。而这首先需要日本的领导者认识到这种大规模变化的必要性,可现在日本还没能摸清起跑线在哪儿。    之前黑船来袭以及战败之际,每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出现,带领着全体国民一起进行彻底的改革。可是现在,不论是90年代的小泽一郎,还是2000年的小泉纯一郎,改革推到一半后就怎么也走不下去,或许经济高速发展期间留下的财富在客观上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但现在经济停滞延续10年之久后,这种缓冲资源也日渐枯竭,或许从今以后社会各界就能达成一致、协力改革了。所以对于现在的日本而言缺少的不是希望,而是逼迫人们穷则思变的绝望。

编辑推荐

日本人如何看待二十年的经济停滞?中国人又如何吸取邻国的经验教训?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来自日本亲历者池田信夫最犀利、最深刻的反省。读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读其来龙去脉的。作者其经济学家兼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更是赋予《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独特的洞见,他从日本的现状、历史、经济学角度出发,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的很多传统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失去的二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4条)

 
 

  •   与在南京大屠杀上的拼死抵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人对自己的民族性格以及现实处境颇多反思与自省。有些还非常深刻,象我曾经读过的内田树教授的《日本边境论》就是其中一例。个人以为,手头这本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也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本。

    1990年,在经历了战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正处于巅峰状态的日本经济突然失速,象脱轨的火车一样快速下滑,资产价格大幅跳水,股票市场一片萧条,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社会前景一片黯淡,至今仍然未能走出泥潭。这段时间被池田信夫称之为“失去的二十年”。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日本这二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试图对整个经济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对“为什么会失去”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可以视作是日本人对这二十年历程的一个总结和反思。

    池田信夫有着经济学家与资深媒体人的双重身份,他的看法既有经济学家的理性和专业,也兼具媒体人的冷竣与尖刻。在他认为,日本之所以为会陷入长时间的萧条,有以下三条原因:一是政策应对失当。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政府通过实行金融自由化以应对“日元升值萧条”,从而引发泡沫经济。但泡沫崩溃后,又错误的实行过于紧缩的政策,致使经济增长乏力。同时,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出现的人口逆流(从城市流往农村,即劳动力流向低生产效率部门)使得经济不景气的问题一再长期化。二是创新动力不足。他说,所谓的“日本奇迹”,只不过是“20世纪传统产业结构创造的最后辉煌”而已。日本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这种创造性破坏力量,没能及时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革命,没能及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致于投资机会不足,造成慢性的资金供给过剩,自然利率为负,从而始终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三是人才流动停滞。日本僵化的年功序列制度,使薪酬体系扭曲,闲散富裕族不创造价值却占据高位,而大多数年轻人只能沦为穷忙族,得不到机会。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趋于停滞,社会活力不足,阻碍了日本企业的创新以及知识型生产力的提高。这三条原因使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乏力,优势一再丧失,经济自然陷入长期衰退。

    大概每个读这本书的中国人都会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当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情形与上世纪80年代,即衰退前的日本有着惊人的一致——同样的房地产暴涨,同样的内需不足,同样的高度依赖出口,同样的本币不断升值,同样是老龄化袭来……正是有鉴于此,现在社会上有关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争论也甚嚣尘上,乐观者有之,悲观者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两者的情况也并非全然相同。第一,现在中国的情况只会比当时的日本更差,在内部,中国的人均收入还较低,贫富差距巨大,官民对立严重,社会诚信缺失,各个阶层之间断裂,各类矛盾问题高发;在外部,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受到很多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当前次贷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波澜又起,而且周边边境争端不断。第二,中国面临的压力更大。当初,日本进入衰退之前已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层次较高,即便停滞也仍然保持了稳定。然而,中国一但陷入衰退,接踵而来的则不仅仅是发展的停滞,而且很有可能是社会的剧烈动荡。第三,中国也并非没有优势——因为自身的巨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以及地域之间的不平衡和较大的城市化空间,还拥有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事实上,这二十年的日本具有龚自珍所说的“衰世”的一切特征——发展停滞,人们了无生机和希望。而中国历史上,曾不至一次进入到所谓“衰世”的阶段,也深受其害。愚蠢的人看到别人跌倒只知道嘲笑,聪明的人却能够从中看到警示而懂得避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以日本为镜鉴,从池田信夫对日本深陷衰退的原因分析中,从日本这“失去的二十年”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反思中国近些年来发展的成功与失误,继而思考中国的因应之策,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便是这本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所在。
  •   作者引用了大量数据和案例,生动地记录了日本经济停滞的二十年。放眼中国,历史的进程惊人地相似,一切会再次重演么?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整整经历了“失去的2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银行体系遭到打击,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甚至衰退的状况;美元压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减少,而内需市场迟迟难以拓展……看到日本的这些经历,是不是觉得与中国过去十年的经历竟然如何类似?日本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日本学者池田信夫试图回答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这些思考对房价高企、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中国而言,尤其值得关注、反思。如果我们不转变我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许,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日本这个对手,我们知道的太少而不是太多。潜下心来,了解日本这个对手,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任务。
  •   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是上世纪80年代,但后来经济增长停滞。日本和中国都是亚洲的大国,有相近的文化背景,日本在极度繁荣的时候却被击沉了,错过了20年的时间。反观中国,现在也是中国史无前例的繁荣时代,但中国不仅有内忧,更有更严重的外患,所以,中国应该好好借鉴邻国的例子。
  •   好书,很受启发。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离不开官僚和大企业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日本这二十年经济不振更是死抱着所谓的“传统”经济模式不放手,为了所谓的社会和谐扼杀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导致的恶果,值得我们中国经济人反思,最后一句,发改委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不亡,中国经济没有未来。
  •   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   作者的论述比较科普,没有过多经济述语。虽然几个章节衔接性稍差,但仍然给我们展现了很多泡沫崩溃后日本社会多个方面的状况,与中国的现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我们有很多启发。

    有点遗憾的是,有些词语的翻译不通俗,不大众化,让人有些费解。
  •   对经济学有一定研究的人看了有收获。了解日本经济没落,对中国有很大借鉴意义。
  •   讲述日本经济的诸多原因。和什么改变中国一起看
  •   深刻揭示日本经济衰落的原因
  •   讲得很到位,反省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不正跟20年前的日本很相似吗?
  •   对日本20多年的经济低迷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   这本书运用图文并茂的手法以及到位的分析,指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弊端。值得国人去吸取日本经验教训!
  •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广岛协议导致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对完此书后,我对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广岛协议只是一个导火索。这本书值得拜读
  •   未看,是买给老板的。就知道是说日本经济的。估计还会买一本
  •   日本的经济,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对于了解日本历史和经济学有帮助。
  •   看这本书就可以看到未来的中国的某种景象,日本的社会是抢板凳游戏已经结束,所以P民只能住胶囊公寓,睡网吧,而中国的社会现在算是还在抢板凳,抢不上的,子顺后代也没机会了.
  •   值得一读,经济学家分析日本,比较客观
  •   解密日本失去的两个十年
  •   新的角度,从各方面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日本,只有满地的尘埃,好像日本真的快玩了......
  •   日本人的反思极其深刻,但是中国不管怎样都绕不过去日本的发展道路,步其后尘只是时间问题。
  •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写,比国内看的要朴实深刻些,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   日本人自己的反省,值得我们借鉴
  •   以史为鉴,从日本的历史中学到中国应该如何面对!
  •   了解真实的日本
  •   日本人反思自己的问题
  •   很真实的用数据告诉了我们日本这20年的故事
  •   日本血的教训,就在我们眼前。希望习总力挽狂澜,走出一条富民强国之路!
  •   还没有仔细看,希望能从日本的历史能收到些启发
  •   看后能粗略地了解了日本的发展
  •   中国能否不步日本的后尘?则国民何之幸焉!
  •   结构比较严谨,观点也公允。考虑到是一位日本作家在探讨关于自己国家的这个题材,很不容易。
  •   分析很透彻,是了解日本的好资源
  •   作者是决策圈中之人,这是对当下中国经济有借鉴意义的书。看后会带给我们思考和忧虑。
  •   中国经济别一蹶不振,前车之鉴!
  •   原因说明的非常详细,不光是广场协议签订的这么简单....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真的好多地方都一样。真是令人担忧.....
  •   内容不错,但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好书
  •   不错,值得借鉴和反省,希望未来的中国不会重蹈覆辙
  •   书的印刷很不错 至于内容方面,作者长期为财经类观察员 不过说实在的,他的角度比较凌乱,思路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方向 更多时候,感觉是抛出了很多观点并加以汇总。不过看一看也算有趣
  •   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
  •   了解历史,了解今天,展望明天
  •   真的是值得一看,有好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对于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有借鉴意义
  •   看到专家的分析,长了不少见识。
  •   写得比较深刻,立场新颖,有一定阅读难度
  •   很喜欢,写的很深刻
  •   深刻的书,推荐购买
  •   很好。内容很独特。
  •   与人相比,天上地下!
  •   非经济系毕业的果然看起来比较吃力
  •   作者原先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所以文笔很好,不错!
  •   值得我们去读的一本书
  •   这个商品不错,这个商品不错
  •   流水,感觉没找到想要的东西
  •   别人推荐的书,还未看。但这逆天的性价比实在没得黑。
  •   分析的很透彻,具体的还没读完,但是还是很受启发的,印刷的也是很好的,所以总体是很满意的哦。快递也很给力,提前一天就到了。
  •   书还是印刷不错的,买书主要是看内容和印刷。送货速度可以。
  •   书很好,值得细细看,配送速度很快。
  •   朋友翻译的特意买来看看!!佩服~好书~
  •   不过个人阅读水平不够
  •   值得细读和思考的书。
  •   送货速度和快
  •   好书啊 有点专业
  •   20年前的他就是今天的我
  •   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   很好的书。。。一点一点细读中。。
  •   一本很好的书。写的挺不错的。受益~
  •   超值的产品,非常满意
  •   确实很深厚
  •   收获颇丰,谢谢出版方
  •   帮同事买的,头天买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快,太方便了
  •   书还是很不错了,看了很受益,推荐大家看看
  •   正版很赞,书很好,值得一读
  •   虽然有点粗,但有的内容很不错
  •   快递能不能不要是国通!这个十分不喜欢的!!!!
  •   看不太懂哦!!
  •   值得学习,有空就读
  •   快速,便捷,质优快速,便捷,质优
  •   书的质量一流,不错,下回还来
  •   国内这些年对日本“失去的十年”讨论的很红火,但是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自说自话,很多人压根儿不懂日语,对日本的经济研究用的都是二三手资料,即不懂什么是社畜,也不懂什么是穷忙族,还喜欢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抓住一些手头有限的“广场协议”道听途说的材料不放。那么真实的日本究竟是怎么样?日本经济为什么会长期低迷,我觉得日本学者池田信夫给出的答案比国内人的著作要深刻的多,而且也更值得信服。作者不仅讨论了很多日本经济疲软的表面现象,更是深层次地挖掘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社会、历史成因。在看完了这些惊人的历史社会背景后,发现了日本银行界和金融界的真实一面,企业之所以丧失活力的现实。日本作为一个上世纪60年代腾飞,并在80年代末走到顶点的东方经济大国,其文化与路径,甚至问题都与我们是相似的,而分析这些相似的问题,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由衷推荐对经济感兴趣的朋友都去读一读这本书。
  •   《失去的二十年》在描写“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社会现状时,池田信夫引用村上龙的名言:“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中国也该好好反思。
  •   书的装帧是很好的,内容也不失望,从日本的角度出发,虽然规避了很多问题,但还是很客观的。很学术的一本书。物流很帅。
  •   阅读了一章后来评价的,书的内容很实在,感觉经济术语不是很多,而且都有详实的解说,对日本经济形式分析的很透彻,读来很有收获但是,我再一次重申,再好的商品也不能弥补快递带给买家的坏印象,我给一颗星就是因为快递已经在卓越买了几次东西了,每次都填的到货刷卡,但是每一次快递都找借口不让刷卡如果你们不提供这个服务,我们也不强求,既然提供了刷卡就要做到快递的理由:刷卡机在下面呢,你刚才怎么没说(我订单里写的就是刷卡,我为什么要再和你废话) pose机今天没电了,如果你要刷卡,就得明天了(当我们消费都是没上过学的啊,你们不让我们刷卡,刷卡就得多等一天,这是什么理由!!!)如果卓越不在天津更换快递公司(今晚报是什么快递啊!!!)我以后真得考虑是否要再从你们卓越买东西了,真不正规!!!!
  •   作者对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论述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非常强,分析到位,有很强的专业性。感谢翻译者胡文静,她在整本书中不断注视一些日本文化和经济的背景知识,使得整本书做到了深入浅出,适合各个层面的读者来阅读,值得细细品味。
  •   是一本了解日本社会的书(从经济角度),但整本书章节的逻辑不强,个人觉得作者讲故事的功力不够
  •   别人推荐的,读一读也好。
  •   日本经历了近20年的衰退,其教训是深刻的。中国目前与20年前的日本有着一些相似,希望中国可以为鉴,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
  •   作者用了很多经济学原理,读起来有些困难。但通过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提供了很多信息。中国人那些媒体上的讨论完全是一叶障目。那些简单把日本的停滞归罪于广场协议和日本财政政策的不利真的是太幼稚和武断了。真正的原因极为复杂,牵涉到了整个日本的制度和国民性。有些部分读起来仿佛是在讲现在的中国,让人感叹啊。
  •   对日本经济拐点和停滞的讨论一直都有,但多是局外人的总结,而且基本都差不多。但看过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从身处停滞社会的普通成员层面观察,是有很多新发现的。这就像老百姓对生活的真实层面的体验与官员、研究者体验很不同一样。所以,这本书里谈的不少内容,像体制内体制外、身份的固化等,都让人感同身受。
  •   挺值的中国企业借鉴。
  •   解读了日本经济,所以,何必为中国的经济奇迹而欢呼呢?推荐给有理性思考的人
  •   不适合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没有参考价值
  •   样本与中国不同,可参照的太少,没读完
  •   终于不用看御用专家假大空的嘴脸了。
  •   还行,一般吧,还好,嗯
  •   对不起,过了一段时间,已经没有印象了。
  •   现在的中国和90年的日本很像,希望不要倒其覆辙。。。
  •   看日本人如何解读“失去的二十年”
  •   喜欢他的书,值得拜读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