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机械工业弱出版社 作者:叶蕾蕾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生有许多事情发生于偶然。 2003年在一次会议上的偶遇让我和郑洪走到了一起。郑洪是一位古生物学博士,当时刚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回到故土北京后,她被农民工的困境触动,联合了朋友和众多志愿者一起建立了专门教育流动儿童的蒲公英中学。当时在北京已经有了一些流动儿童小学,但是还没有一所专门的中学,使得不少流动儿童小学毕业后失去了在这座城市继续求学的机会。我一直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活动。郑洪与我的共同兴趣激发了我们合作的愿望,这个愿望促成了蒲公英中学的环境转化工程。当时我正准备离开怡乐村(The Village of Arts and Humanity),它是一个位于美国北费城贫困社区里的非营利艺术组织,我是创建人之一。在这里,我工作了18年,使一个创伤累累的社区转化成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欢乐的家园。在怡乐村,我曾与数百名师生合作,他们来自不同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有时我们开办短期课题,有时发展长期项目。我们一起设计旗帜、绘制壁画、建造花园、制作镶嵌艺术作品,还创作舞蹈、故事和诗歌,甚至排演具有全套道具的舞台剧。有一件事我一直很想做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做,那就是将一个学校加以改造,让绚丽的色彩和振奋人心的艺术形象充满整个校园,使校园成为一个充满灵性的学习场所。费城的很多公立学校都有厚重且刻板的砖墙,窗户用铁丝网保护起来;校园的地面通常是用大片的灰色水泥铺就,既可用做停车场,又可以廉价维护;学校周边是用连锁铁丝的网架圈起来的。走进那样的学校通常会让人觉得是进了禁闭区。这样的环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蒲公英中学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现梦想的机会——动员学校全体成员参与进来,把艺术创造融入整个学习环境。要衡量由于外部环境的转变而产生的影响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将项目开展前后的照片加以对照就不难看出转换工程的影响。但是,当整个社区的成员亲身投入到改变自身环境的活动中时,这个过程往往还会引发其他方面的转化,会触动人们的思考力和心灵,并通过个人将变化的能量传递到整个社区。这些深层次的改变,尤其是这些变化将会产生的长期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评定和衡量的。我撰写本书的目是为了与对此类工作有兴趣的人分享我的经验,并贡献我的方法。我希望书中述及的反思、评论以及故事能够帮助读者察觉到发生在这所学校的变化,这是一些非常重要但又并不直观的转化,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转化。我的希望是学生们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身创造力量的信心,从而更坚强地追随梦想,付诸行动去塑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叶蕾蕾
内容概要
《唤醒创造力:绽放的蒲公英》记录了艺术家叶蕾蕾女士,怀着一颗爱心带领北京城郊的蒲公英中学的师生,通过校园转换工程,触动学生的思考力和心灵,点燃其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通过艺术创作让学生们反思自己的身路历程,学会认识自己并唤醒其创造力,勇于接受未来的挑战。
作者简介
叶蕾蕾,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她曾经在卢旺达、中国、厄瓜多尔、海地、加纳、肯尼亚、叙利亚、格鲁吉亚和美国等地的社区工作过。她还建立了一个旨在通过艺术的力量来振兴穷困社区的志愿者组织——“赤足艺人”。同时,叶蕾蕾也是著名的“怡乐村”的创办人。该组织在美国北费城最贫困的地区用艺术对200多个被废弃的街区进行改造,使其重获新生。如今,叶蕾蕾已经获得了多个享有盛名的奖项和美国6个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当我在许多支离破碎的社区中看到贫穷、颓废与暴行的时候,我也看到了社区转换和再生的机会。我创造的艺术来自内心深处,反映着人们心底的悲哀和痛苦,但同时也饱含着欢乐、美和爱。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在蒲公英中学的叶老师推荐序二 我所认识的叶蕾蕾教授推荐序三 叶蕾蕾教授的艺术责任感前言1 我的艺术成长道路2 蒲公英大家庭:艰难社会的缩影3 蒲公英中学转换工程介绍4 2006年秋:初识、倾听、鼓励和探讨5 2007年秋:发现内在创造力6 2008年春:团队活动、激发新人才和领导力、再创造7 2008年秋:身路历程、文化传承、扎根本土和全球意识8 2009年春:保存共同经验,持续转换工程9 意犹未尽的影响10 有机方法后记致谢作者介绍照片提供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多次回国做研究、演讲、展览、建立交流互换项目。最令人难忘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杨先让教授及他的研究小组一起到民间采风的黄河之行。认识杨先让教授是我的幸运。他是一位多才多艺、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人物。他在油画、水彩、中国水墨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洒脱高雅。他大气磅礴的木刻,反映了中国近50年的演进。他的著作对艺术、生活和社会都有深刻的描述。他生动感人的近著《徐悲鸿》对中国20世纪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他呕心沥血创作的有关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三大本专著《黄河十四走》,为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当年我在费城遇到杨先让教授时,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创始人并担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是直属教育部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是中国最好的艺术学院,它是艺术精髓、成就和名誉的象征。一个如此杰出的艺术学院为什么愿意设立一个独立的系,来研究和学习那些大部分由居住在偏远乡村的普通农民创作的艺术作品呢?这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经在费城看到一组色彩绚丽的上海农民画。作品清新芬芳、生机勃勃、喜庆洋溢,让我惊讶不已。有些画面构图平板,人物和景物却又充满立体感,看上去很有现代感。这些画作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它们一面描绘着人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同时又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多少世纪以来,中国的民间艺术被挑剔的权威艺术家和学院派的画家所鄙视。但在这些作品中,我发现了一种我从未在主流艺术里见过的深厚的生活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我想我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民问艺术。为此,我在1987年参加了由杨先让教授带领的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考察队。我们的目标是收集民间艺人的作品,并向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的陕西、山西与河南等省的民间艺人学习,这次旅行让我认识到中国民间艺术对中国文化是何其重要。当中国古代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已从主流艺术中逐渐淡出时,民间艺术却像一个聚宝盆顽强地承载着它的璀璨。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和商业高度发展的冲击下,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迫在眉睫。除此之外,这些无价之宝将有助于我们年轻一代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从哪来的。简而言之,中国民间艺术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中国的“魂”。回顾自己的旅程,我认识到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强烈兴趣,源于一个炎黄子孙渴望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根。通过游历中国的腹部地区——中国远古文明起源和发祥之地,我学到了许多。但奇怪的是,直到我在北费城工作时,才发现我对传统的意识,已经进入自己的内心,并扎根于生命的源泉。为了回“家”,回到那“无尘世界”,我努力学习宗教、多国的文化和艺术,我游历世界找寻它。直到有一天,在破旧贫困的北费城,我发现了我的回归之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叶蕾蕾是一位全球性的天使,她不仅相信参与到行动中来的人们所蕴涵的能量,更通过她自己创作的炽火去激发和点燃人们的内心。叶蕾蕾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也会因为这些由爱而产生的、充满活力的艺术行为而发生改变。 ——Terry Tempest Williams.作家,《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求美》,《照亮沙漠,难民营和其他》对任何一位关注孩子、关注美、关注重塑教育使其引发更多的乐趣、表达和领导力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种启迪。叶蕾蕾展示了艺术用于传播和支持人转化的深邃能力,其方法无疑富有远见卓识,而又非同寻常地有用和实际。 ——Matthew Fox博士,作家,《创造力和“The A.W.E”项目,重塑教育,重塑人性》这个故事讲述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与生俱来的美,在生命中任何时候都潜在着的重生的可能,以及一个受到激励而行动起来的社区的能量。这本书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全情投入时的双手、眼睛和头脑。它最大的成就在于揭示了一颗艺术家的心,及其带给我们所有人的思考。 ——Glenn Holsten,纪录片制作人和导演,《社区的天使——叶蕾蕾在北费城社区工作纪实》叶蕾蕾是自由艺术家,却把艺术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她是心灵教母,却亲力亲为,相信弱势群体在艺术活动中能重树自信和尊严;她是独行侠,却有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和人群——包括我。这本美丽画册只是她奋斗成果的片段,但已能让我们感受到像大海一样澎湃的爱的力量。 ——何韵兰,画家,中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我从《艺术世界》杂志上知晓叶蕾蕾在美国北费城非洲裔社区创建“怡乐村”的艺术活动。2002年,在举办“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艺术展览时,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这位女艺术家的作品。自此,叶蕾蕾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界的一批人。2003年在美国,叶蕾蕾成为获得“改变世界的领袖奖”的唯一华人。2007年,我参加美国费城刑事司法艺术全国会议,在参观葛莱特福德重刑监狱时,一位黑人囚犯让我代向一个中国女人——叶蕾蕾问好,我得知他是无数受惠于叶蕾蕾艺术活动的一员。这让我对叶蕾蕾充满敬佩。后来,我又目睹叶女士带领北京蒲公英中学打工子弟进行艺术创作,通过环境转换工程促进人的心灵改变。艺术在创造中唤醒人的想象力,人在享受创造快乐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在此期间,个人和群体美学价值的形成与创造力的作用达到平衡,个人心灵也发生着改变。创造力的唤醒始终贯穿于叶蕾蕾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活动,而这也正是当前中国艺术教育所缺乏的。我们殷切期盼本书的出版。 ——谢丽芳,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这是叶蕾蕾的选择,她舍弃名利,远离繁华,以自己无限的热情和全部的生命力,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到最需要温暖的地方,和学生、和社区最底层的民众一起,栽种生命树,播撒爱和美的种子,用色彩、音乐和理想,滋润人们的灵魂,点燃创造力和希望之火。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对社会的救赎。 ——董秀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编辑叶蕾蕾老师是艺术家,又是人道关怀者。她的行脚布施,正是“人问菩萨”的表现,完成了艺术与道的无别。 ——黄永松,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总策划本书是一部关于通过艺术改造社区激进的宣言书。叶蕾蕾最情有独钟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她是一位建设者、一位组织者、一位一“炼金子”的人。在地球上那些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的地方,叶蕾蕾义无反顾地成为一位疗伤的人。正是在世界上这些创伤还在淌血的地方,她受到激发,理解了什么是美。她发现人们虽然身陷痛苦和贫困中,却仍然积极参与,创造着能够带来快乐的艺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叶蕾蕾是一位和平的使者。追随她的工作,你会踏上她的变革之途。 ——Terry Tempest Williams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在破碎的世界寻求美》
编辑推荐
《唤醒创造力:绽放的蒲公英》编辑推荐:叶蕾蕾,一位深受国际社会爱戴的艺术家和社会改造的先锋,带领着一群教师、中学生以及志愿者,把北京城郊的一所旧工厂的校舍,转换成一所色彩斑斓、处处有夺人眼目的马赛克镶嵌的蒲公英校园。校园生活和课程也焕发着创造的精神。《唤醒创造力:绽放的蒲公英》展示了在叶蕾蕾的指导下,这种开放、包容、直接参与的方式。在通过艺术进行表达的过程中,这个不幸的社区获得了鼓舞,洋溢着快乐。她的工作,为世界各地的教育与社会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榜样。
名人推荐
在蒲公英中学,“叶老师”是一个极为亲切的称呼!至今已有五届学生千余人和教职员工百余人,见到这位常常出现在校园的美丽长者时,都会由衷地问候一句“叶老师好”,洋溢出真诚的爱戴和祝愿。作为蒲公英中学的校长,我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如果不是有幸得到了叶老师的启发和影响,蒲公英的教育不会有如此生动活泼的局面。与叶老师相遇纯属偶然,是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的一个关于社区工作的研讨会上。作为主旨演讲人,叶蕾蕾老师将她在怡乐村18年的工作娓娓道来。在她那柔婉的声音里,涌出势不可当的用行动追求真善美的决心和力量,震撼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当人们用长时间的起立鼓掌表达敬意时,一颗渴望对理想做出郑重承诺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活泼泼地萌发了。就是这样一次与素不相识的叶老师的偶然见面,却注定了叶老师在后来五年时间里与蒲公英中学结下的不解之缘。五年来,叶老师走进蒲公英中学许许多多在困境中成长的中国流动青少年的心田。她对这些随风飘荡的小蒲公英们身上蓄势待发的生命力给予彻底的尊重,对学生们朦胧的理想给予真心的喝彩,用艺术抚慰孩子们经历过的磨难和创伤,通过诱人的色彩唤起孩子们对未来的好奇和向往,催生了青少年跃跃欲试创造力的自由释放。这一切都渗透和融入蒲公英中学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赋予蒲公英中学一种既是艰苦的又是充满希望的、既是草根的又是意味深长的人文韵味。叶老师是个艺术家,并不是师范出身,但是她在蒲公英的工作却像个神枪手,百发百中地打在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原点。她选择为蒲公英这样一所慈善性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工作,就是在推进社会公平的理念。她带孩子们用艺术的手法重新审视各自的“身路历程”,就是在呵护青少年珍贵的自信心和青少年对人类社会的信心。她和学生们一起把库淑兰风格的生命树用斑斓的瓷片镶嵌在地处尘土飞扬的城乡交壤马路边的校门口,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荒芜之处一定存在美丽。她深思熟虑地把后汉时期的凤凰形象大大地镶嵌在操场的领操台上,就是在提醒学生们向逆境宣战,浴火重生。她把一个关于“彩虹楼”的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就是在教导学生体验畅想和创造的美妙魅力。她带领师生绘制“寿宝庄资源图”,就是在引导学生有志于做社区的服务者和建设者。她年过花甲,攀上脚手架和楼顶去实施设计,是在言传身教,告诫青少年对理想不尚空谈,要真心投入。她愉快的谈吐和笑口常开,更是带给蒲公英的师生们一份贯通人生的思考——简单的物质生活不会阻碍精神的富有,却可以使每天都值得享受。……叶老师所做的这一切,就像她的名字“蕾蕾”一样,合着初春的空晴气爽,含苞欲放在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浮尘笼罩中的晦暗冬季。这股春意舞动着生活历练出的返璞归真的智慧、凄风苦雨后心灵常存的温暖、出污泥而不染的自在洒脱,以及只有坚持不懈才可望达到的本分与幸福!继叶老师在美国费城和非洲卢旺达等地的杰出创作之后,叶老师在蒲公英再一次成功地使用了不受地理疆界阻隔,跨越种族、政治和经济体制差异的人文艺术语言。纵观今日的全球,叶老师的表白发人深省。叶老师领着我们做的,有的我们懂了,有的我们还在学习。我们会一直和叶老师一起前行。——郑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