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杰里米 J.西格尔(Jeremy J.Siegel) 页数:323 译者:范霁瑶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些人认为统计数据的过程非常烦琐,另一些人将其视为 一项挑战,杰里米-西格尔则把这个过程转变成了一种艺术形 式。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对西格尔教授在论述他的长期股票投 资理论时显示出的广阔的眼界、清晰的思路和极大的远见深感 钦佩。 当然,除了题目中所提到的那些内容,你还将从这本书里学 到一系列经济学理论,了解资本市场和美国经济的悠久历史。通 过从历史中寻找经验从而使投资效率最大化,西格尔教授赋予了 那些无趣的数据以生命力和在其他状态下从来不曾有过的重要意 义。而且,他还勇敢地挑战历史上那些可能与他的论点相冲突的 案例以及一些突发状况,包括市场失控的20世纪90年代。 在第4版中,杰里米·西格尔继续用他轻快而令人印象深 刻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能够指 导读者如何在股票市场上找到最佳的投资机会。第4版新增的 关于行为金融学、经济全球化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 的描述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定位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 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论据。西格尔对全书进行校订以后,又在 第4版中增加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和有力的新论据来 支持其股票长期投资的观点。无论你是一个刚刚入门的投资者 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顾问,都能从本书中学到很多知识。 杰里米·西格尔从来就不是一个羞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 新版里的论述更是表现了他一如既往的勇敢姿态。这本书最鲜 明的特点是,他认为利好消息固然可以让投资者获利,但上市 公司的某些坏消息也不见得就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使得股票平 均市 盈率高于过去,但是市盈率升高有好也有坏,因为它可能意味着未来的平均 回 报率低于过去。 我并不打算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但是在过去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 繁荣 还是萧条——已经出现过了相似的例子。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学者宣称:长期 投资 在任何一种经济环境下都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预测遥远的未来— —这 个未来可能是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些事会对 市盈 率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西格尔教授对未来股市最有价值的贡献不仅仅 在于 他对高市盈率和低回报率的看似矛盾的论点。他说:“尽管未来回报率可能 比过 去低,但是仍然存在强有力的证据让我们相信,对于所有追求经济平稳和长 期利 益的投资者而言,股票还是最好的投资方式。” “强有力的证据”只是一个保守的陈述而已。如果整个资本体系保持稳 定, 那么长期股票投资所获得的风险溢价就不会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体系中, 长期 债券的风头不能也不应该盖过股票。债券是在法律上可以强制执行的合同, 而股 票却存在风险——股票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它要求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走势非 常有 信心。因此,股票并不是天生就优于债券,但它的高回报率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弥 补其高风险。如果债券长期预期回报率高于股票的长期预期回报率,那么我 们就 可以完全确定资产价格,也就不存在风险产生收益一说了。但这种情况不可 能持 续很久,所以股票“对于那些追求稳定的长期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必须是最 好的 投资方式”,否则我们的经济体系就会瞬间崩溃,甚至不给我们任何的缓冲 期。 彼得·伯恩斯坦
内容概要
本书自1994年首次出版以来,将长期投资的观念带给了无数投资者。历史数据表明,买入并持有股票的策略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打败其他各种投资品种,包括债券、黄金及其他固定收益资产。曾被认为反复无常、容易在低迷时期放弃股市的公众们开始学会坚守自己的股票。
即使你在1929年大股灾每月购买15美元的股票,用不了4年,收益也将超过用同样多的钱投资于国库券的收益。而到1949年,其股票投资组合累积资产将近9
000美元,回报率为7.86%,比债券年回报率的2倍还要多。在此期间,人类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实际上,若非面对此种特殊情况,我们还将获益更多。
本书作者将枯燥的投资数据上升为一种艺术,读者能够津津有味地纵览美国股市百年来估值水平的变化,书中涵盖了大中小盘、新概念老概念、价值股成长股等各类股票的表现,以及各类投资策略和股市周期等有趣的现象。这本长线投资圣经在原有3版的基础上推出了第4版,不仅更新了数据和案例,还增加了对全球股票市场的分析,并向读者介绍了股票指数的最新发展。
作者简介
杰里米J.西格尔,一直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研究证券投资的权威、美联储和华尔街优秀投资机构的顾问。同时,他也为《Kiplinger‘s》杂志写作专栏,并在《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金融时报》及其他国内外新闻媒体上发表多篇文章。
他的第一本著作《股市长线法宝》出版于1994年,具有重大影响力,被列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十大投资著作之一,此后历经2次改版升级,并于2007年根据最新数据更新到第4版。十年磨一剑,他的第二本著作《投资者的未来》出版于2005年,引起国内外的热切关注和研究。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历史的判断
第1章 1802年以来的股票和债券回报率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富翁”
1802年以来的金融市场回报率
债券的长期业绩
金本位制的终结和物价稳定机制
实际总体回报率
回报率的诠释
固定收益资产的实际回报率
固定收益资产回报率的下降
股票溢价
各国股票和债券回报率:世界长期股票市场
小结
附录1a 1802~1870年的股票
附录1b 算术平均回报率和几何平均回报率
第2章 风险、收益和资产配置:为什么长期股票风险小于债券
风险和收益的衡量
风险和持有期限
市场高点时的投资者收益
风险的衡量标准
股票和债券回报率的多样联系
有效边界
适当的资产配置方式
通货膨胀指数债券
小结
第3章 股票指数:市场代言人
大盘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学会用趋势线预测未来收益
价值加权指数
股票指数的回报偏差
附录3a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12家原始公司的后续情形
第4章 标准普尔500指数:半个世纪的美国企业史
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行业兴替
业绩最佳的公司
公司的坏消息如何变成投资者的利好消息
留存下来的业绩最佳股票
扭转劣势的其他公司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样本公司的超常表现
小结
第5章 税收对股票和债券回报率的影响:股票的优势
收入和资本利得的历史税负
税后总回报率指数
资本利得税延期缴纳的好处
通货膨胀和资本利得税
有利于股票的税收变化
税收延期账户对股票和债券的选择
小结
附录5a 税则的历史演进
第6章 股票投资的不同观点:市场变化如何
超越历史事实
股票投资的早期观点
观点的急剧变化
大崩盘后关于股票回报率的观点
大牛市的开始
过度投机的警示
牛市的巅峰
熊市及其后遗症
第二部分 价值、风格化投资和全球市场
第7章 股票市场价值的来源和衡量方法
不祥的回报率
股票中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收益的定义
收益质量
收益的向下偏误
衡量股市价值的历史标准
小结
第8章 经济增长对市值的影响以及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一位专业投机者的历程
gdp增长和股票回报率
经济增长和股票回报率
促进价值比率增加的因素
老龄化冲击
小结
第9章 战胜大盘:规模、股利收益和市盈率的重要性
战胜大盘的股票
大盘股和小盘股
估价
股利收益
市盈率
股价与账面值比率
规模和价值标准的结合
首次公开发行:新上市的小型成长型公司令人失望的
总体回报率
成长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的本质
对规模和价值作用的解释
小结
第10章 全球化投资和中国、印度及新兴市场的崛起
世界人口、产值和股票资本
外国市场周期
全球市场的多样化投资组合
2050年的世界
小结
附录10a 最大的非美国公司
第三部分 经济环境如何影响股票市场
第11章 金本位制、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
金本位制
联邦储备的建立
金本位制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货币贬值政策
金本位制以后的货币政策
联邦储备体系和货币创造
美联储如何影响利率
股票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套期保值工具
为什么股票在短期内不能规避通货膨胀风险
小结
第12章 股票和经济周期
谁来测定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转折点时的股票回报率
抓住经济周期的好时机而获利
预测经济周期有多难
小结
第13章 影响金融市场的世界大事
导致股市波动的原因
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
民主党和共和党
股市和战争
世界大战
小结
第14章 股票、债券和经济数据
经济数据和市场变化
市场变化规律
经济数据中包含的信息
经济增长和股票价格
就业报告
经济报告周期
通货膨胀报告
通货膨胀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政策
小结
第四部分 短期股市波动
第15章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股指期货和
期权的出现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股指期货
期货市场的基础
股指套利
根据全球期货交易系统预测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
双重魔力时间和三重魔力时间
保证金和杠杆率
如何利用etf或股指期货
指数化投资的分配策略:etf、股指期货或
指数共同基金
股指期权
指数衍生品的重要性
第16章 市场波动
1987年10月股市崩盘
1987年10月股市崩盘的原因
断路器机制
市场波动的特性
股票波动的历史趋势
波动率指数
近期较低的波动率
股价重大变化日的分布
市场波动的经济理论
股市波动的重要意义
第17章 技术分析和趋势投资
技术分析的特性
技术分析师—查尔斯·道
股价的随机性
随机变化股价的模拟
市场趋势和价格逆转
移动平均线
动量投资
小结
第18章 日历异常
季节异常
一月效应
高额月度回报率
九月效应
其他季节性收益
一周内工作日效应
投资者的应对策略
第19章 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心理学
1999~2001年的科技股泡沫
行为金融学
第五部分 通过股票积累财富
第20章 基金业绩、指数化投资和战胜大盘
股票共同基金业绩
寻找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人
基金业绩欠佳的原因
一知半解的危险
从消息灵通中获益
成本如何影响收益
消极投资的不断增长
资本加权型指数的陷阱
基本加权型指数与资本加权型指数
基本加权型指数投资的历史
小结
第21章 构建长期成长型资产组合
投资实践
成功投资指南
计划的执行与投资顾问的作用
小结
章节摘录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富翁” 1929年夏天,一位名叫萨缪尔·克劳瑟的记者采访了通用汽车公司高级 财务主管约翰·雷克伯,主题是“个人如何通过投资股票来积累财富”。同 年 8月,克劳瑟在《妇女家庭》(Ladies' Home Journal)杂志上一篇题目十分 新 颖的文章中干0登了雷克伯的观点,文章题目叫做“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富翁 ”。 在这次采访中,雷克伯宣称美国正处于工业大发展的开始阶段。他相信 如果投资者每月花15美元购买一只优质普通股,可以预期在未来的20年内他 的财富将增长到80000美元。也就是说,年回报率达24%。这样高的回报率 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牛市下要想轻而易举地积累这样一 大笔财富并不是不可能的。股市的繁荣刺激着数百万投资者把他们的积蓄投 入股市以期在短期内迅速获利。 1929年9月3日,也就是在雷克伯的观点发表不久之后,道琼斯工业平均 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i'age)达到历史最高的381.17点。7周以后 , 股票市场迅速崩溃。在接下来的34个月里,股价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 力的下跌。 1932年7月8日,当这场灾难最终结束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仅为41.22点 。 世界一EYE家最大的公司的市值难以置信地缩水89%,数百万投资者的毕生 积 蓄付之东流,成千上万借钱投资股票的投资者无奈宣告破产。至此,美国陷 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期。 在以后的几年中,雷克伯的建议受到了无数冷嘲热讽和强烈抨击。如果 谁相信股市只涨不跌或者对股市的巨大风险熟视无睹,那么他就是无知和愚 蠢的代表。印第安纳州参议员亚瑟·罗宾逊公开表示,雷克伯应该为他鼓励 普通老百姓在股市最高点购买股票而遭受股市崩盘的损失负责任。1992年, 《福布斯》在它的封面上加印大字标题“大众幻想和群众性疯狂”来告诫投 资 者不应过高估计股票价值。在一篇股市周期历史回顾的文章中,《福布斯》 提 出,有些人认为股市是积累财富的安全途径,而雷伯克就是这些人中“最 激进的典范”。 传统理论认为雷伯克的武断建议就是周期性横扫华尔街的盲目狂热的缩 影。然而,这样的判断公平吗?毫无疑问,当然不公平。如果一个投资者在 1929年按照雷伯克的建议,每月坚持购买15美元的股票,你会发现用不了4 年,他的收益将超过用同样多的钱投资于国库券的收益。1949年,其股票投 资组合累积资产将近9000美元,年回报率为7.86%,比债券年回报率的2倍 还 要多;30年后他的投资组合的累计资产将超过60000美元,年回报率达 12.72%。尽管这个回报率不像雷伯克预测的那么高,但仍是债券的8倍,国 库券的9倍。那些从来不买股票、常引用股市大崩溃来为其保守思想辩白的 人, 会逐渐发现他们的收益将远远落后于耐心地进行股票投资的投资者。 约翰·雷克伯声名狼藉的预测恰恰阐明了华尔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主 题,即不要在市场高点时盲目乐观,对于一个耐心的投资者来说,最重要 的是保证股票投资的累积收益大于其他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即使像 1929年这样灾难性的股市大崩盘事件也不能否定股票作为长期投资方式 的优势。 1802年以来的金融市场回报率 本章将分析美国及其他国家长期股票和债券收益情况。这两个世纪的历 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02年到1870年,美国从一个农 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这可以同当今拉美和亚洲国家的 “新兴市场的形成”相类比。第二阶段,从1871年到1925年,美国成为世 界政治和经济第一大国。第三阶段,从1926年至今,包括1929~1933年 的股市大崩溃、经济大萧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货膨胀。这一阶段 的数据被当做衡量历史回报率的标准,学术界和专业基金经理人都对其进 行了广泛的研究。图1.1再现了这两个世纪的历史,描述了从1802年到2006 年股票、长短期债券、黄金和商品的总回报指数。这里的总回报指的是把 所有的回报,例如利息、股利和资本利得等自动地再投资于该资产所产生 的累积收益。 从图1.1我们很容易看出股票的总体回报率要优于其他所有资产。即使 是 让整整一代投资者对股票畏而远之的1929年股灾,在股票回报指数曲线上也 仅仅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点。让投资者胆战心惊的熊市在一路上扬的股票总回 报率面前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如果1802年投资者花费1美元购买股票,并 保 证将投资所得再投资于股票,那么2006年总资产将累积至1270万美元。投资 者可以按照股票市值比例来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只要这个组合含有尽可能多 的股票,那么无论公司在2006年存在与否,投资者都可实现上述回报率。 P2-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