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轶君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前言
做好父母需要大智慧 有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十分默契,让人羡慕不已,教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像四季更替一样和谐美丽;但有些父母和孩子却犹如两个世界的人,你不懂我,我不懂你,甚至水火不容,教育只能成为专制和矛盾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才能和孩子心有灵犀呢? 相传吉普赛人会一种“读心术”,能探测到对方心中的真实想法——他们让人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在一张画满图形的图表中找出与最后所得数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当你默默选定后,他们会准确无误地把你选中的图案显示在水晶球中。这种测试屡试屡中,让人甚觉奇妙。 但科学研究发现,这只是一个精密的“数学游戏”,一切结果其实早已隐藏于提前定下的规律中,万变不离其宗,聪明的吉普赛人只是掌握了游戏中最重要的规律。 细细想来,世界上的一切读心术尽皆如此,无论读数字也罢,读人心也罢,掌握规律就掌握了一切。那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掌握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阵沉默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采取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最符合教育原则的、最尊重和爱护孩子的方法与孩子互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有句话叫“知子莫若母”,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有误解,以为当母亲的一定是最了解孩子的。其实不然,这句话只是说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心灵感应和沟通能力。但在现实中,有多少母亲能把这种先天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呢?肯定是不太多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孩子在抱怨“老妈根本不理解我”。 因此,让父母发挥这种先天优势,掌握最好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真正做到“孩子的心思我最懂”,也是我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很多读者都发现,不同专家、不同教授所介绍的方法和理论经常是截然相反的,作为没有经验的家长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应该听谁的。 其实,家长最应该听的是孩子的!同样的问题,应用同样的方法却无法取得相同的结果;同样的问题,运用截然不同的方法,却能取得相同的结果,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不同! 很多家长在寻求各种灵丹妙药和锦囊妙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事件的主角——自己孩子的情况。自己的孩子平时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会有各种你无法理解的行为?为什么教育中会出现那么多棘手的难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在掌握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 本书从大多数父母最关注的孩子成长问题人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争取让父母一眼读懂孩子的心。 最好的教育简单说就是“两懂”:懂孩子的心理,懂教育的原则。其实,教育中最大的方法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爱、自由、尊重、接纳……这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如果不能和孩子的心理正确结合,那便统统流于形式和表面,成为一个个空泛的大道理,对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很多家长在看过一些家教书籍后却感觉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记住,甚至感觉更加混乱的缘故之一。 本书的另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读者能从科学的心理分析和所举案例中,体悟到最根本的教育原则,并牢记于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非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遇事只需根据基本原则即可找到解决方法。 教育孩子往往是琐碎的、日常的,但却需要父母有一种恒远的大智慧。衷心希望天下父母能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最好的老师,祝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深深的爱和睿智的关怀下快乐成长! 李轶君
内容概要
《孩子的心思我最懂》从父母最关注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入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让父母轻松读懂孩子的心。
作者简介
李轶君曾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现从事儿童、青少年教育研究和文字创作工作,著有多部育儿、教子类畅销书,如《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系列、《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3岁看大,7岁看老》、《7岁前是孩子一生的关键期》、《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等。其作品思想成熟、视角独特,为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书籍目录
序 做好父母需要大智慧
第一章 为什么说父母一定要懂点儿心理学
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前提
孩子都有一颗“水晶心”,纯净、透明、易碎
学点儿心理学,就会杜绝不健康的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一生的保障
帮助孩子心灵强大必须依靠心理学
第二章 0~1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轨迹
幼儿期,小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
学龄前,在自主、愉快的玩耍中发展
童年期,“我要独立,快快长大!”
青春期,充满变数的第二反抗期
第三章 父母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心理
为什么家会伤人
孩子不是大人的玩具或宠物
棍棒教育,贻害无穷
妈妈不是保护神
父母不是监工,教育不能靠“管”
第四章 亲子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学
请父母们务必自己带孩子
同理心——做高情商父母的关键
赞赏是必需的,但不是绝对的
屡教不改的症结在哪里
如何说进孩子的心里——15个语言沟通技巧
如何“撬开”孩子的嘴——倾听孩子更深层的感受
第五章 实用心理学1:培养有益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小孩儿为什么不爱吃饭
为什么有人可以在闹市中读书
“匹诺曹们”谎言的背后
家务劳动是个“宝”
第六章 实用心理学2:让孩子养成好性格
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善良为人是快乐之本
不做孤独的“小刺猬”
一个看到泥土,一个看到星星
第七章 实用心理学3: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学习在快乐和舒畅中进行
谁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学习为什么不如玩游戏愉快
调动三种内感官齐开工
不爱满分,只爱进步
别打扰专心做事的孩子
阅读量够大,走遍天下都不怕
第八章 实用心理学4:让孩子具备高情商
每种情绪都有其正面价值
控制发脾气的办法
豁达地面对挫败
失去心爱之物
化解冲突的本事
帮孩子发现其自我价值
第九章 当孩子迷茫困顿时,父母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发现孩子的心理包袱,并帮他甩掉
该不该和异性交朋友
帮孩子拒绝外界的诱惑
第十章 当孩子受伤脆弱时,父母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不懂事”的父母才和孩子对着干
当孩子被老师冤枉和误解时
“为什么没有男生喜欢我?”
打破封锁孩子心灵的自闭和忧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每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背负心理包袱,孩子有时候看上去无忧无虑、没心没肺,但是他们也像成人一样会为各种琐事烦恼。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所必需的。但是,如果孩子长期背负着过多的心理包袱,将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不适,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某一天,一向乖巧懂事的女儿,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和你大吵一架,你一定非常生气,并且决定“给她点颜色看看”;某一次,一向学习勤奋、成绩出色的儿子,在学校打架、逃课,还跟老师顶嘴,你听到这个消息,也一定会决定“回来好好收拾他”:一向规规矩矩的孩子,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你怎么喊叫,他都不会开门,你也肯定有一种拿把斧头把门劈开,然后进去揍他一顿的欲望。假如真的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变了,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对孩子实行任何“暴力”措施,最好忍一忍,让孩子痛痛快陕地发泄一下,因为这正是孩子心理包袱过大的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小宇宙里装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那种“给他一块糖就不再哭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孩子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将心中的某个角落开辟出来,装进只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孩子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他们的想法也变得天马行空,今天看了一本武侠书就想冲出“江湖”做英雄,明天看了一场电影又想“下海”当海盗,后天看了一部动漫电影又梦想变成白雪公主……就算是一向懂事听话的好孩子,也有当一天“坏”孩子的欲望,他们开始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用为了博得父母高兴和老师的表扬而压抑自己。而此时,父母对孩子的管制与他们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矛盾就产生了。另外,孩子们会忽然感到自己充满了很多的矛盾和困惑。他们的内心烦躁不安,很想找一个人大吵一架,或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管不顾地大喊大叫。这也是孩子心理包袱过大的表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教育家陶行知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那他就会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掩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
编辑推荐
《孩子的心思我最懂:父母教育孩子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把握孩子的心理,把幸福还给孩子。为什么你给的总不是孩子想要的?为什么你向左,孩子却向右?只有当你读懂孩子的心思时,爱、自由、尊重和接纳所换来的才不会是任性与失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