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陶永谊  页数:332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20世纪的大萧条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市场可以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再度统治经济学的讲坛。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似乎在提醒人们,历史是不能忘却的。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对本次次贷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最为普遍的解释都将其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监管的缺失。我手头上有一本美国人写的有关次贷危机真相的书,书名就是《贪婪、欺诈和无知》。这倒有点奇怪了,哪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是在讲,自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哪一位经济学家不会引用亚当·斯密有关“看不见的手”的那段名言?自利与最大化难道不是贪婪的学术式表达吗?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不是可以自动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吗?政府监管怎么又成了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贪婪真是次贷危机的原因,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华尔街不是今天才变得贪婪的,建立在自利原则基础上的经济学是不是一开始就写错了?至于欺诈和无知,则与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和完全信息的假定相背离,在经济学中,是没有欺诈和无知这种概念的。因为,理性的经济人被假定为无所不知,自然,他们也不会受欺骗。如果对次贷危机这样重大的经济事件都要借助经济学以外的概念去解释,我们有理由怀疑,经济理论本身是否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承认政府监管的缺失是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就等于承认那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仅靠它的调节,市场并不会自动走向均衡,弄不好还会出大乱子。在危机面前,人们只好重新拾起曾经备受质疑的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手段,正当各国政府为救市忙得手脚朝天的时候,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如暴风雨过后的又一道霹雳,使本来已经荆棘遍布的复苏之路再度布满了浓重的阴霾。这就好比一个溺水的人,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救生圈,却不幸地发现这个救生圈居然是漏气的。一向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这次也有些自身难保,沦落到要被别人来救的地步。这又如何是好呢?凯恩斯也没有告诉我们,政府干预经济会捅出这样的娄子;当然他也没告诉我们,出了这样的娄子应该怎么去补救。像冰岛、希腊这样的小国也就罢了,问题是像日本、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是一塌糊涂,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如果这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来救它们?又有谁能救得了它们呢?   经济的危机其实反映的是经济理论的危机,我们用来指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很可能出了问题。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失灵的时候,有必要对我们曾经坚信不疑的理论信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审视。   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之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个体本位的方法论传统演变的。这个传统的特征是:以个人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以个人追求财富的动机作为经济行为的动机,并以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原则。根据几个由内省方式得出的“自明”假定,通过逻辑演绎,推导出整个市场的运行模式,如供求法则和市场均衡,等等。即便是“凯恩斯革命”,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这一传统。问题在于,主流经济学逻辑演绎的前提假设是否可以成立。以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为例,笔者以为,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中间至少要涉及两个行为主体、两种不同的商品。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最原始的单元应该是一个二元结构的交换单元,而不是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一个厂商和一种商品的一元结构。从交换的二元结构,我们还能推导出商品经济的基础是互利,而不是自利。没有利他成分的自利行为只能导致交换无法完成,或对交换形成破坏。经济学家鼓吹的自利原则其实是对商品经济的一种误导。被称为经济学中心原则的最大化原则,在广泛推演的过程中,会导致无法解释的悖论。而理性原则和完全预期原则由于缺乏现实性的基础,不仅与心理学的测试不相符合,而且也不能产生与现实相一致的预测。通过对经济学所有基本假设的重新审核,本书得出了一个结论:经济学很可能在根基上就出现了偏差。   正是由于前提假设上的问题,在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中,经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正统经济学一方面承认各种投资类别在收益上的差异,如利息、利润和地租,同时又假定未来收益可以预期。我们知道,不同投资类别的不同收益率,正是基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未来收益可以预期,理性经济人的正确决策肯定是进行收益最高的直接投资,而那些低收益的间接投资,如借贷及土地出租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同的投资收益与未来收益可预期是两个自相矛盾的假定,它们不可能同时成立。类似的问题,在正统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会重复出现。笔者在正文中对此逐一进行了分析。   对于曾经一度占据过统治地位,并且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凯恩斯经济学,笔者也同样持保留态度。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是由于市场自发调节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但这种对经济波动的理解是表象性的,并没有触及波动的根本原因。基于这种表象性的理解所提出的政府干预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起了瓢。刺激经济就要引发通胀,而遏制通胀又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而且,政府在干预经济活动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经济体对政府的救助形成路径依赖,其结果是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经济体的活力却日趋减弱,日积月累,形成笔者称之为“凯恩斯死结”的结果——主权债务危机。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各国政府仍然执行的经济措施,完全建立在这些漏洞百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当所有的招数都已用完,经济仍然无法摆脱困局时,是否会促使一筹莫展的政府采取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呢?最近,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争相实行货币贬值的做法,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到了该对正统经济学进行全面清理的时候了。   本书共分15个章节,前10章涉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后5章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信凡是学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都不难理解本书的观点。也希望通过此书,与经济学同仁就这一课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坚信,在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之后,经济学会再次赢得人们的尊重。

内容概要

当20世纪的大萧条被人们逐渐淡忘后,市场理论再度统治了世界。可历史终究是不能忘却的,全球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
一方面,大多数经济学家将本次危机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监管的缺失。可是华尔街并非今天才变得贪婪,自利和最大化原则一向都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
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又不得不重新拾起凯恩斯主义,为救市忙得手脚朝天。但是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却告诉人们:这个救生圈也是漏气的。一向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这次自身也难保。除了冰岛、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即使像日本、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是一塌糊涂。如果这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能来救它们呢?
经济的危机其实反映了经济理论的危机。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失灵的时候,我们用来指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很可能已经出了问题,有必要对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理论信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审视。

作者简介

陶永谊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硕士。之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朱绍文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思想史。
先期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参加中国外贸经济体制改革、中国2000年国际经济环境等重大课题研究,并获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一等奖。发表过“中国外贸经济效益研究”、“社会经济领域的测不准效应”、“人类重新寻找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等文章。曾出版专著《旷日持久的论战: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影响力至今不衰。
后期任深圳国际经营战略研究中心证券咨询部主任、深圳新兰德证券投资培训中心主任、深圳巨澜投资分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全天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光大证券证券投资分析师。
当过兵,下过乡,经过商,也做过学者。现为独立投资人。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对主流经济学的致命性批判/左大培 
推荐序二 检讨经济学的对与错/贺力平 
前言 
第1章 选错地基的经济学大厦 
 1.1 个体本位的方法论谬误 
 1.2 交换的动机:自利、利他还是互利 
 1.3 经济领域的合作共生现象 
 1.4 我们为何放弃交换:互利的底线 
 1.5 蛋糕如何分配:交换比率问题 
第2章 我们在和谁交换 
 2.1 有许多竞争者价格就会保持水平吗 
 2.2 垄断者会不会让火车票打折 
 2.3 下次不再乘坐这家公司的航班 
 2.4 靠时空套利生存的资本 
 2.5 钱生钱的游戏 
 2.6 最容易出现偏差的公共职能 
第3章 新古典的效用误区 
 3.1 吸烟者的苦恼:效用的冲突 
 3.2 法式大餐与音乐会如何换算 
 3.3 你会在家里摆满电视机吗 
 3.4 人类在欲望的阶梯上攀登 
第4章 我们在用什么东西生产 
 4.1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还远远不够 
 4.2 咖啡馆服务生与桌子匹配的难题 
 4.3 菜价上涨我们要不要去当菜农 
 4.4 你拥有哪种生产要素 
第5章 因果颠倒的供求法则 
 5.1 你会在价格下跌后买第二架钢琴吗 
 5.2 卖出所有的存货还不能算大功告成 
 5.3 价格的诱惑与误导 
 5.4 人人都在影响着价格的涨跌 
第6章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 
 6.1 完全预期的尴尬 
 6.2 不确定性与凯恩斯革命 
 6.3 “两个剑桥之争”的方法论分歧 
 6.4 自我实现与自我偏离:测不准效应 
 6.5 不确定背景下的决策模式 
第7章 最难以实现的经济理性 
 7.1 谁赋予我们如此的功力 
 7.2 上帝并没有按自己的样子来塑造我们 
 7.3 缺乏理性的日子更加精彩 
第8章 最大化原则可以休矣 
 8.1 非洲猎豹为何停下了脚步:我们经常选择放弃 
 8.2 上下求索而不可得的最大化途径 
 8.3 巴菲特也会犯错:最大化实现的标准 
 8.4 最大化原则的悖论 
 8.5 收益的最大化与风险的最大化 
第9章 市场在走向均衡还是走向震荡 
 9.1 一般均衡实现的条件 
 9.2 瞎猫碰上死老鼠:产品出清 
 9.3 市场崩溃的前奏:资本出清 
 9.4 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劳动出清 
 9.5 南辕北辙的帕累托最优 
第10章 博弈论对经济学的挑战 
 10.1 假定你的敌人不会还手 
 10.2 如果对方背叛,你会怎么做 
 10.3 两情相悦与同床异梦:两种均衡 
 10.4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合作的效率 
第11章 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迷雾重重的总量概念 
 11.2 增长模型的陷阱 
 11.3 谁动用了我的存款 
 11.4 奥巴马的困惑 
 11.5 经济王国的阿拉丁神灯 
第12章 我们是否可以避免经济危机 
 12.1 经济周期的判定标准 
 12.2 需求调整的节奏 
 12.3 创新与新周期的支点 
 12.4 反周期措施的效果 
第13章 看得见的手可以做些什么 
 13.1 生存条件决定政府职能 
 13.2 公共职能的成本与效率 
 13.3 市场与政府的职能互补 
 13.4 主权债务危机与凯恩斯死结 
第14章 印钞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吗 
 14.1 都是货币惹的祸? 
 14.2 恶币泛滥与金银窖藏 
 14.3 成也货币,败也货币 
 14.4 在纸可以当银子使的时候 
 14.5 种瓜得豆的货币政策 
第15章 国际贸易的是是非非 
 15.1 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货:比较利益 
 15.2 国际分工让工程师去挤牛奶? 
 15.3 饭碗丢了可能找不回来 
 15.4 如果可以印钱去还债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假定你是一位农民,辛苦一年之后,把你生产出来的4000公斤小麦的一半——2000公斤小麦拉到集市上去卖,你会怎么做呢?你肯定不会和第一个上来和你搭讪的布贩子成交。你可能和张三(B1)商谈的交换比例是2000公斤小麦换4匹布,与李四(B2)谈的比例是1900公斤换4匹布,与王二麻子(B3)谈的比例是1800公斤小麦换4匹布。那么你会和谁交换?当然是和王二麻子。因为你与王二麻子交换分别会比与张三和李四节省200公斤和100公斤小麦。这200公斤小麦和100公斤小麦就是你与王二麻子交换的替代成本,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替代成本很高,你不会放弃与王三麻子的交换。如果情况反过来,你本来准备和张三成交,但发现和王二麻子成交更合算,那么,你与张三成交和与王二麻子成交的替代成本就是一200公斤小麦,所以你要放弃与张三的成交。   替代成本的出现是由于在二元完全竞争模型中的小麦生产者和布匹生产者不仅要和交换对方进行博弈,而且要在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进行博弈。如果你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最大化追求者,你会与每一个布匹生产者逐一询价,找到最佳的交换比例吗?这个问题之所以必须回答,是因为它涉及到完全竞争模型的定价方式。新古典经济学定义完全竞争模型有水平的价格曲线,是因为它假定所有的交易当事人都可以找到最佳的交换比率。   假定你还是那位农民,你会不惜工本的去追寻这个最佳比率吗?要知道,这意味着你必须询问每一个布贩子,并和他们逐一进行讨价还价的心理战。这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多人连计算它的勇气都没有。就算你精力过人,不知疲倦为何物,那多出来的仓储费和差旅费以及为此失掉的其他机会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市场参与者的交换成本,交换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也含仓储成本)和决策成本,等等。假定有一个最佳的交换比率,比如2000公斤小麦交换6匹布,但你为找到它却多支付了2000公斤小麦,你还会去寻找它吗?有了交换成本的概念,所谓的最佳交换比率就没有意义了。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你来到市场,随机性地找了三位布匹生产者(所谓的货比三家)询问了交换意向,并顺便观察了一下其他小麦生产者的出价动向。当对市场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你会向一个你认为交换比率相对有利的布匹生产者进行讨价还价,并用诸如一次性交换的大数额(等于降低对方的等待成本)来换取对方在交换比例上的让步。如果交换比例不是太离谱,你通常会完成这次交换(毕竟,晚上有可能下雨,如果今天完不成交易,还要多支付住宿费等等),况且,谁又知道这不是最佳的交换比例呢?那要等所有交换完成之后,去问所有其他的小麦生产者才能知道。你只要认为这一比例高于自己的重置成本,即比自己织布划算,并且这个交换比例不是太差就可以了。既然每一次交换都不太可能是最佳的交换比率(而且,对你是最佳的,对你的交换对象就是最差的),价格就有了波动的空间和可能。   在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新古典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任何一个单一的生产者都无法对价格产生影响。这首先是一个逻辑上的混乱,每个生产者都无法影响价格(在我们的二元结构中是指交换比率)与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价格是否水平的是交换双方产量和需求量的彼此消长,以及每一方的竞争结构。猪肉、大蒜、绿豆、生姜、白糖都应该是经典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符合新古典关于完全竞争的全部要件:参与的人足够多,每一个生产者都无法影响产品的价格。但最近几年,这些产品的价格却像过山车般疯狂。坊间流传的“算(蒜)你狠”、“逗(豆)你玩”、“将(姜)你军”、“唐(糖)高宗”的说法,应该不是民众对水平价格曲线的描述吧。与我们的二元结构市场模型最贴近的是外汇交易市场,这里每一个交易者是拿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相交换,它涉及的是两种特殊商品的交换比率。参与人也是多得不可胜计。但我们什么时候看到外汇市场的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每一个生产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并不能得出价格趋向水平的结论。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个人的理性行为,并且假定了行为人追求最大收益的动机,那么,面对同样的价格信号,交易当事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只要这个价格对交易当事人是有利可图的,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采取同样的行动——扩大生产。也就是说,他们会像同一个人一样行动。那么,千百万生产者的共同行动还会对价格没有影响吗?2006年,中国的大蒜价格出现暴涨,分散的蒜农对大蒜的行情有了共同的乐观预期,开始加大对大蒜生产的投入,导致2007年大蒜产量过剩,价格一路下跌。到2008年年初,跌到0.2元一公斤的水平。因此,断言分散的生产者不会影响价格,完全没有事实的依据。   在规定了想当然的价格曲线后,新古典经济学又假定生产者会以这个固定的价格为边际收益,如果价格高于生产者的成本,理性且追求最大化的生产者就会加大生产,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才会停止生产,因为这时,他已经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没有办过实业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我们不妨把它还原成真实的生产情况。假定你还是那个种麦子的农民,你在给麦子浇水的时候,知道明年麦子和布匹的交换比例是什么(价格不变),如果你用布匹支付劳动工资(唯一的要素支出),你也知道你的边际成本是多少,在浇水的过程中,你计算机般地计算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浇水量和麦子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当增加浇水量的成本与增加麦子产量的收益相等时,你就会停止浇水。因为,这时,你的收益是最大的。但如果明年麦收时节,别的小麦产区突然连降暴雨,小麦歉收、价格暴涨,回过头来看,你当时停止浇水的决定肯定是错了,因为如果那时多浇点水,多打点小麦,可以多赚很多。可是,你能预见到天气的异常变化吗?如果不能,就意味着你在生产的时候,并不知道边际收益是多少,从而也不知道你的边际成本是多少(因为交换比率不确定)。而且严格说来,你也不知道浇一吨水能增加多少麦子的产量,你只知道一个交换比率变动的大致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你用小麦去交换布匹比你自己织布合算。所以,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浇水,你只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并祈祷明年能卖个好价钱。   所以,你每年生产的小麦不太可能正好在利润最大化的点上,有时候多一些,价格降到成本也卖不出去;有时又少一些,价格还在上涨,但手中的余粮已经卖光。反映两种商品交换比率的价格也会随机波动,如果你有幸或不幸种过小麦,你一定知道,经济学家说过的竞争市场会有水平的价格曲线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过程中,对它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前提的批评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在最近30年中,我国的经济学界过于急切地要从西方全盘引进其主流的经济理论,以致忽视了主流经济理论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上的无能为力,忽略了引进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根本性批评,更缺乏本国经济学者对主流经济理论的恰当的根本性批评。对主流经济理论的迷信和根本性批评的缺乏,导致了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缺乏思想准备。在这样的环境下,由纯粹中国本土的经济学者写出的这样一本书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正在走向成熟。   ——左大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学流派,只有西方经济学的跟从者,但《互利:经济的逻辑》的作者是例外。陶永谊先生力图从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原点出发,构建现实经济运行规律的假说与体系,具有开拓与创造性的经济学思想。希望这一创新的思想与假说,不会埋没在世俗功利的尘埃中,而能在今天和未来更久远的岁月里像宝石般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但斌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每一章都针对流行经济学教科书中某个重要问题展开论述,并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力图告诉读者,流行经济学教科书的许多观点和推理是不对的,现代经济学借以自豪的分析方法有着重大缺陷。   ——贺力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经济学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经济学的应用更不能基于脱离现实的种种假设。教条式地理解和应用西方经济学ABC,在过去很多年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决策的质量。陶永谊先生的这本著作对传统经济学的各种假设条件提出全面质疑,相信他的研究能够推动经济学在中国更好地应用。   ——滕泰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著有《财富的觉醒》

编辑推荐

   一本颠覆你的经济学信条应对真实世界的独一无二的书!   陶永谊所著《互利:经济的逻辑》一书,对当代西方主流的经济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进行了系统性的批评。   《互利:经济的逻辑》共分15个章节,前10章涉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后5章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信凡是学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都不难理解本书的观点。也希望通过此书,与经济学同仁就这一课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坚信,在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之后,经济学会再次赢得人们的尊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互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经济学的再建
    评《互利》

    经济学自《国富论》出版以来,200多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也接受到很多的挑战和质疑,但是经济学却兼容并包,一直发展到今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政界人士和学界研究人员都在反思危机的成因,并极力从各种角度出发探讨治理方案,防止危机的再发。事实上这种反思还不够深刻,诚如《互利》中提及的,更多人将危机归因于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监管的确实;得出的建议方案就是要约束华尔街,加强监管这样有气无力的老生常谈。《互利》从批判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自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开始,按照“互利”的原则为我们重新构建了经济学的大厦,不仅让我们对金融危机的成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令我们开阔了思路,让我们从传统经济学中的束缚中走了出来,重新用新的思路和理论观点看待我们的经济生活。

    从经济学的本质开始,作者便开始对正统经济学的批判,以商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不应该以单独的厂商和个人作为分析对象,交易至少是涉及到两个行为主体,应当建立一个完整交换体系的二元结构。经济学不仅是本质有问题,他的很多假设和原则也存在问题,包括自利原则、理性原则、最大化原则、边际效用递减、价格原理等,这些原则、定理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误区,并不能真正“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作者首先用二元思维替代了一元思维,让我们对经济学的思考有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在新的角度上看,原来与经济学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的博弈论,在新的二元经济中显得更具有可实现性:商品交换在承认交易双方的底限和上限的前提下,通过博弈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这才是商品交换的真正意义,按作者的说法,博弈论将成为一元经济学向二元经济学过度的最佳桥梁。作者在剖析正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和解决的办法,可以说这种批判显得系统而又具备科学性。

    相信喜欢经济学的读者们和我一样,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是在慢慢解开一个心结的过程,那就是中国经济学问题。改革开放开始以来,我们吸收了外面的经济,也引进了西方的经济学,30多年来更多的经济学者只是西方经济学的宣传教化者,而不是中国经济学的创建者。《互利》令我们耳目一新,对经济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虽然这种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学术研究还不能谈到一种新经济学的创建,但陶老师敢于批判和努力建设新经济理论的勇气更让我们相信,中国即将拥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了。希望如此。
    2011-7-11
  •   是从中央台经济之声的节目中知道这本书的,就买一本来看看。本人不懂什么主流经济学,只是上高中时学过那点剩余价值知识而已。本书作者的观点很新,通过讲道理服人。推荐读一读
  •   新的经济观念,更有利于认识这个世界。不错!!!
  •   国内经济学家有分量的作品,值得好好研读
  •   观点比较独特,值得一读!
  •   送货速度非常快!满意
  •   新颖的观点,值得辨别着读,增进学识
  •   朋友看后也买了一本
  •   这是难得的一本在正确的假设上推理的经济学书籍!
  •   是一本能帮我更深的理解书本知识的好书。
  •   经济学,大部分的学习,都追从着主流的看法,尤其是在学校当中。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对其的盲目信任——不管主流的怎样叛离现实,但是经济学就是经济学。而在西方的经济学领域里,也有着多数的经济学家对其主流提出的种种质疑。而我们国家,对于其原理性探讨似乎并不是一股热流——大概是我们在经济学这一学科步入太晚的缘故吧。

    或许是因为这些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而引起的世界经济的动荡,所以对于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也开始逐步走向了正规的舞台——而所谓批判,我们不妨说是一种想在其本身的基础上,为其加上多个支架,以保证其的稳固,其中真正击中要害的并不多。而这本《互利:经济的逻辑》或许可以称得上是这些少数中的一本。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那样,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一说。也就是理性的,并且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供应商”。而在这一最基础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当然,经济学还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模型,在大多数研讨时,我们只是在讨论这个“模型”是非,而却没有看到其“假设”是否真正正确。而陶永谊似乎就是要拔萝卜带泥将其批判。或许听起来有些狠,但是不得不说,这是经济学的另一种全新的思路,至于主流不主流,接受不接受,这或许不应该是我们读者去考虑的,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能够从事物、学科看到他们不同的几个方面,然后从中权衡,得到最好的知识。

    书中系统的阐述了经济学基础的重要问题,分章节的展开讨论、分析。一一的批判,然后提出自己全新的构架模型。当然,这就是对于经济学数百年的基础提出的挑战。每一章节都是传统与创新的激烈碰撞,有着作者自身理论由简到繁的构架,也有对基础经济的逐一剖析击破——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可以批判一个社会学科的缺陷——只要不符合常理、现象就可以——而对其的重新铺垫则需要深厚的功力。“互利”,这是作者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也是他要重点说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诉说了,稀有资源需要怎样的合理分配,怎样能够做到双方都得到满意的结果。除了这些理论性的探讨以外,作者还引用了国内许多的经济案例,这样有着相同的阅读背景,会让我们看来更为的简单易懂。

    虽然,这种批判与构建在许多人眼里,这是经济学需要勇敢迈出的一大步。“也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正在走向成熟”,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所说要达到的境界,与之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再好的理论,也会因为其的实施者导致错误的结果。然而主流的经济学能成为主流,是因为从他基础出发,代表着他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也适用了大部分的范围。而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制度的建立,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需要人得执行,只有两半都好,才是真正的好。”所以,究竟是经济学基础对错的问题,还是施法者对其错误的引用判断都是不可替换、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们不能光去批判一种思想或者学科,而是更要从主观的角度去看待经济行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都不断的完善,真正达到一个“互利”的境界。
  •   本人从小学习不好,与数学相关的都不太学得进,经济学无疑是以数学为基础产生的应用科学,所以相度的书我基本都不敢问及——怕看不明白,让人笑话。《互利》这本书应该是个例外,一来是由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陶永谊先生写成,陶先生在这方面研究很深、功能了得自然要看;二来也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文字平实、有国内案例,让人易于理解,并不像其它经济学著作很难读懂。
    经济学都是基于若干假设,对数据加以分析后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再抽象成数学模型而成。书里基础质疑了大部分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就是通过质疑相关的假设在现实从的不可行开始。从理性人、博弈论再到有关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部分。结合国际形式和中国国内的现状,能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作者经济学功力深厚,对国内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举的案例不少涉及国情,这是绝大部分国外教材或者经管图书所不能做到的。立足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应该是本书的初衷,“不为书、不惟上、只惟实”的作风在书中处处都有所体现。
    也许只有“互利”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才能在现实中生存与壮大,只有能指向“互利”的经济政策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经济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陶永谊先生用整本书诠释了这个基本而实用的逻辑。
    书中几个例子让我感受很深,现试列举分析如下:P35用“地王”现象解释赢者诅咒,中标者所得地价已高出周边地区楼盘的价格,因为“面粉贵过面包”,所以地只能被闲置。赢者诅咒即一个卖者众多买家时。出众合理是得不到会给我的,如果竞价者志在必得,一旦竞标成功能就会发生所得之物大大低于中标者预期的现象。(垄断的效率低是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没竞争自然没什么压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谁都想在股票价格最高时卖出手里的,想在股票价格最低时买入股票从而获利——其实散户就是这个逻辑,但是书里告诉我们股神都有失手的时候——P162 用巴菲特买石油股票赔钱的例子说明,不可能做在现实市场中做到最高点卖出最低点买入,能在相对高点卖出相对低点买入已经非常好了。决定价格的因素很复杂,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作者全书都是质疑相关观点,但是每一次都是在有效分析、小心假设与求证的基础上进行的,让人十分信服。
    Leo张大志
  •   经济的危机其实反映了经济理论的危机。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失灵的时候,我们用来指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很可能已经出了问题,有必要对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理论信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审视。
  •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原本以为的铁板条条的经济学原则原来也应如此。陶永谊的这本《互利,经济的逻辑》算是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系统化的梳理,一些显而易见被炒得烂熟的经济学名词如供求关系、最大化、均衡、博奕论、经济增长等等逐一由浅入深体系化地加一重新整合。现状,问题点,以及分歧,关于未来的变革探讨等等都有所提及。可以说,这本书横向提纲契领,纵向纲张目举。自成一家。

    比如作者论述效用误区一节中指出,各经济学派由事实的描述引论而出的效用的概念,其实本质是一致的,即人们在一次性消费时的主观感受。一次性消费作为特别的强调。也就是再次,多次消费时,效用可能为零或为负值。作者指出,把效用和消费的主观感受等同是正统经济学效用理论的一个错误。正统经济学是以人本性自私为前提条件作出的一种假设。然而这个效果的描述一出,效果即与这个假设有了相悖之处。从描述上来看,这其实已是非正统的行为经济学的范畴。

    作者继而分析总效用,边际效用,以及平均效用等,并从效果引出需求的概念。并从新古典经济学家和正统经济学家解决不同商品间的效用关系的不同方式分析这两类的差异。这也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方法论的使用,也使得论述深入而有针对性,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有破有立中,显得可信。
    有人说,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系统地说明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上,完全的理性和均衡都是不存在的。从对正统经济学的思考和把握,再加入亲和普通人的论述立场,让这本原本非常专业的经济学著作通俗而易于理解,并于轻松的气氛中知道这些热门的经济学术语的来龙去脉。相比正统经济学,此书作者更侧重阐述了经济行为中的一些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从而说明为何主流经济学对此无力解释。

    如果主流经济学到如今,真的是未路黄花,即将走上了黄泉路,那么是否有新的一套经济学解释体系取而代之?

    从人的假设入手,再回归人的行为解释。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利真的是下一轮论争中提倡的重点。我想随着对正统经济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批判,随着时间的推进,对经济学认识的逐步深入,正统经济学落下帷幕,而新生的行为经济学一定会在经济学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
  •   现实层面对经济理论的探讨。
  •   新视角解读经济
  •   不过,另外的一个订单还没到啊。
  •   通过她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
  •   这是一本难得的经济学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具有较高水准的原创性经济学著作,看后受益匪浅!
  •   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   现在的书越来越贵了,薄薄的一本,二百多页要卖近四十元,只有在当当买了!但就算五折六折还是不便宜!
  •   提出了一点新意,但是水分较多
  •   纠正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更好的观察周围的事情。
  •   买这本书是因为读但斌的博文时看到他的推荐,但读后觉得没什么感觉,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仅作为多了些见识的读物差不多。
  •   本来打算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关于经济学的客观评价,没有想到看到一个愤青模样。要想给任何一个理论找出不足和问题还不容易,建立一个体系却是很难的。
  •   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学者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奖,也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学流派,但更希望中国的学者们能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报着谦逊的态度从事这种理想。而不是哗众取庞,为了反对而反对出版所谓的“著作”。最后,对这本书的个人评价,继续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