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陶永谊 页数:332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20世纪的大萧条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市场可以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再度统治经济学的讲坛。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似乎在提醒人们,历史是不能忘却的。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对本次次贷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最为普遍的解释都将其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监管的缺失。我手头上有一本美国人写的有关次贷危机真相的书,书名就是《贪婪、欺诈和无知》。这倒有点奇怪了,哪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是在讲,自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哪一位经济学家不会引用亚当·斯密有关“看不见的手”的那段名言?自利与最大化难道不是贪婪的学术式表达吗?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不是可以自动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吗?政府监管怎么又成了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贪婪真是次贷危机的原因,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华尔街不是今天才变得贪婪的,建立在自利原则基础上的经济学是不是一开始就写错了?至于欺诈和无知,则与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和完全信息的假定相背离,在经济学中,是没有欺诈和无知这种概念的。因为,理性的经济人被假定为无所不知,自然,他们也不会受欺骗。如果对次贷危机这样重大的经济事件都要借助经济学以外的概念去解释,我们有理由怀疑,经济理论本身是否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承认政府监管的缺失是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就等于承认那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仅靠它的调节,市场并不会自动走向均衡,弄不好还会出大乱子。在危机面前,人们只好重新拾起曾经备受质疑的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手段,正当各国政府为救市忙得手脚朝天的时候,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如暴风雨过后的又一道霹雳,使本来已经荆棘遍布的复苏之路再度布满了浓重的阴霾。这就好比一个溺水的人,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救生圈,却不幸地发现这个救生圈居然是漏气的。一向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这次也有些自身难保,沦落到要被别人来救的地步。这又如何是好呢?凯恩斯也没有告诉我们,政府干预经济会捅出这样的娄子;当然他也没告诉我们,出了这样的娄子应该怎么去补救。像冰岛、希腊这样的小国也就罢了,问题是像日本、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是一塌糊涂,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如果这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来救它们?又有谁能救得了它们呢? 经济的危机其实反映的是经济理论的危机,我们用来指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很可能出了问题。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失灵的时候,有必要对我们曾经坚信不疑的理论信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审视。 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之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个体本位的方法论传统演变的。这个传统的特征是:以个人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以个人追求财富的动机作为经济行为的动机,并以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原则。根据几个由内省方式得出的“自明”假定,通过逻辑演绎,推导出整个市场的运行模式,如供求法则和市场均衡,等等。即便是“凯恩斯革命”,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这一传统。问题在于,主流经济学逻辑演绎的前提假设是否可以成立。以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为例,笔者以为,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中间至少要涉及两个行为主体、两种不同的商品。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最原始的单元应该是一个二元结构的交换单元,而不是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一个厂商和一种商品的一元结构。从交换的二元结构,我们还能推导出商品经济的基础是互利,而不是自利。没有利他成分的自利行为只能导致交换无法完成,或对交换形成破坏。经济学家鼓吹的自利原则其实是对商品经济的一种误导。被称为经济学中心原则的最大化原则,在广泛推演的过程中,会导致无法解释的悖论。而理性原则和完全预期原则由于缺乏现实性的基础,不仅与心理学的测试不相符合,而且也不能产生与现实相一致的预测。通过对经济学所有基本假设的重新审核,本书得出了一个结论:经济学很可能在根基上就出现了偏差。 正是由于前提假设上的问题,在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中,经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正统经济学一方面承认各种投资类别在收益上的差异,如利息、利润和地租,同时又假定未来收益可以预期。我们知道,不同投资类别的不同收益率,正是基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未来收益可以预期,理性经济人的正确决策肯定是进行收益最高的直接投资,而那些低收益的间接投资,如借贷及土地出租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同的投资收益与未来收益可预期是两个自相矛盾的假定,它们不可能同时成立。类似的问题,在正统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会重复出现。笔者在正文中对此逐一进行了分析。 对于曾经一度占据过统治地位,并且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凯恩斯经济学,笔者也同样持保留态度。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是由于市场自发调节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但这种对经济波动的理解是表象性的,并没有触及波动的根本原因。基于这种表象性的理解所提出的政府干预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起了瓢。刺激经济就要引发通胀,而遏制通胀又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而且,政府在干预经济活动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经济体对政府的救助形成路径依赖,其结果是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经济体的活力却日趋减弱,日积月累,形成笔者称之为“凯恩斯死结”的结果——主权债务危机。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各国政府仍然执行的经济措施,完全建立在这些漏洞百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当所有的招数都已用完,经济仍然无法摆脱困局时,是否会促使一筹莫展的政府采取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呢?最近,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争相实行货币贬值的做法,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到了该对正统经济学进行全面清理的时候了。 本书共分15个章节,前10章涉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后5章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信凡是学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都不难理解本书的观点。也希望通过此书,与经济学同仁就这一课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坚信,在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之后,经济学会再次赢得人们的尊重。
内容概要
当20世纪的大萧条被人们逐渐淡忘后,市场理论再度统治了世界。可历史终究是不能忘却的,全球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
一方面,大多数经济学家将本次危机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监管的缺失。可是华尔街并非今天才变得贪婪,自利和最大化原则一向都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
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又不得不重新拾起凯恩斯主义,为救市忙得手脚朝天。但是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却告诉人们:这个救生圈也是漏气的。一向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这次自身也难保。除了冰岛、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即使像日本、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是一塌糊涂。如果这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能来救它们呢?
经济的危机其实反映了经济理论的危机。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失灵的时候,我们用来指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很可能已经出了问题,有必要对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理论信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审视。
作者简介
陶永谊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硕士。之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朱绍文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思想史。
先期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参加中国外贸经济体制改革、中国2000年国际经济环境等重大课题研究,并获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一等奖。发表过“中国外贸经济效益研究”、“社会经济领域的测不准效应”、“人类重新寻找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等文章。曾出版专著《旷日持久的论战: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影响力至今不衰。
后期任深圳国际经营战略研究中心证券咨询部主任、深圳新兰德证券投资培训中心主任、深圳巨澜投资分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全天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光大证券证券投资分析师。
当过兵,下过乡,经过商,也做过学者。现为独立投资人。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对主流经济学的致命性批判/左大培
推荐序二 检讨经济学的对与错/贺力平
前言
第1章 选错地基的经济学大厦
1.1 个体本位的方法论谬误
1.2 交换的动机:自利、利他还是互利
1.3 经济领域的合作共生现象
1.4 我们为何放弃交换:互利的底线
1.5 蛋糕如何分配:交换比率问题
第2章 我们在和谁交换
2.1 有许多竞争者价格就会保持水平吗
2.2 垄断者会不会让火车票打折
2.3 下次不再乘坐这家公司的航班
2.4 靠时空套利生存的资本
2.5 钱生钱的游戏
2.6 最容易出现偏差的公共职能
第3章 新古典的效用误区
3.1 吸烟者的苦恼:效用的冲突
3.2 法式大餐与音乐会如何换算
3.3 你会在家里摆满电视机吗
3.4 人类在欲望的阶梯上攀登
第4章 我们在用什么东西生产
4.1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还远远不够
4.2 咖啡馆服务生与桌子匹配的难题
4.3 菜价上涨我们要不要去当菜农
4.4 你拥有哪种生产要素
第5章 因果颠倒的供求法则
5.1 你会在价格下跌后买第二架钢琴吗
5.2 卖出所有的存货还不能算大功告成
5.3 价格的诱惑与误导
5.4 人人都在影响着价格的涨跌
第6章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
6.1 完全预期的尴尬
6.2 不确定性与凯恩斯革命
6.3 “两个剑桥之争”的方法论分歧
6.4 自我实现与自我偏离:测不准效应
6.5 不确定背景下的决策模式
第7章 最难以实现的经济理性
7.1 谁赋予我们如此的功力
7.2 上帝并没有按自己的样子来塑造我们
7.3 缺乏理性的日子更加精彩
第8章 最大化原则可以休矣
8.1 非洲猎豹为何停下了脚步:我们经常选择放弃
8.2 上下求索而不可得的最大化途径
8.3 巴菲特也会犯错:最大化实现的标准
8.4 最大化原则的悖论
8.5 收益的最大化与风险的最大化
第9章 市场在走向均衡还是走向震荡
9.1 一般均衡实现的条件
9.2 瞎猫碰上死老鼠:产品出清
9.3 市场崩溃的前奏:资本出清
9.4 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劳动出清
9.5 南辕北辙的帕累托最优
第10章 博弈论对经济学的挑战
10.1 假定你的敌人不会还手
10.2 如果对方背叛,你会怎么做
10.3 两情相悦与同床异梦:两种均衡
10.4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合作的效率
第11章 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迷雾重重的总量概念
11.2 增长模型的陷阱
11.3 谁动用了我的存款
11.4 奥巴马的困惑
11.5 经济王国的阿拉丁神灯
第12章 我们是否可以避免经济危机
12.1 经济周期的判定标准
12.2 需求调整的节奏
12.3 创新与新周期的支点
12.4 反周期措施的效果
第13章 看得见的手可以做些什么
13.1 生存条件决定政府职能
13.2 公共职能的成本与效率
13.3 市场与政府的职能互补
13.4 主权债务危机与凯恩斯死结
第14章 印钞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吗
14.1 都是货币惹的祸?
14.2 恶币泛滥与金银窖藏
14.3 成也货币,败也货币
14.4 在纸可以当银子使的时候
14.5 种瓜得豆的货币政策
第15章 国际贸易的是是非非
15.1 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货:比较利益
15.2 国际分工让工程师去挤牛奶?
15.3 饭碗丢了可能找不回来
15.4 如果可以印钱去还债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假定你是一位农民,辛苦一年之后,把你生产出来的4000公斤小麦的一半——2000公斤小麦拉到集市上去卖,你会怎么做呢?你肯定不会和第一个上来和你搭讪的布贩子成交。你可能和张三(B1)商谈的交换比例是2000公斤小麦换4匹布,与李四(B2)谈的比例是1900公斤换4匹布,与王二麻子(B3)谈的比例是1800公斤小麦换4匹布。那么你会和谁交换?当然是和王二麻子。因为你与王二麻子交换分别会比与张三和李四节省200公斤和100公斤小麦。这200公斤小麦和100公斤小麦就是你与王二麻子交换的替代成本,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替代成本很高,你不会放弃与王三麻子的交换。如果情况反过来,你本来准备和张三成交,但发现和王二麻子成交更合算,那么,你与张三成交和与王二麻子成交的替代成本就是一200公斤小麦,所以你要放弃与张三的成交。 替代成本的出现是由于在二元完全竞争模型中的小麦生产者和布匹生产者不仅要和交换对方进行博弈,而且要在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进行博弈。如果你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最大化追求者,你会与每一个布匹生产者逐一询价,找到最佳的交换比例吗?这个问题之所以必须回答,是因为它涉及到完全竞争模型的定价方式。新古典经济学定义完全竞争模型有水平的价格曲线,是因为它假定所有的交易当事人都可以找到最佳的交换比率。 假定你还是那位农民,你会不惜工本的去追寻这个最佳比率吗?要知道,这意味着你必须询问每一个布贩子,并和他们逐一进行讨价还价的心理战。这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多人连计算它的勇气都没有。就算你精力过人,不知疲倦为何物,那多出来的仓储费和差旅费以及为此失掉的其他机会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市场参与者的交换成本,交换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也含仓储成本)和决策成本,等等。假定有一个最佳的交换比率,比如2000公斤小麦交换6匹布,但你为找到它却多支付了2000公斤小麦,你还会去寻找它吗?有了交换成本的概念,所谓的最佳交换比率就没有意义了。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你来到市场,随机性地找了三位布匹生产者(所谓的货比三家)询问了交换意向,并顺便观察了一下其他小麦生产者的出价动向。当对市场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你会向一个你认为交换比率相对有利的布匹生产者进行讨价还价,并用诸如一次性交换的大数额(等于降低对方的等待成本)来换取对方在交换比例上的让步。如果交换比例不是太离谱,你通常会完成这次交换(毕竟,晚上有可能下雨,如果今天完不成交易,还要多支付住宿费等等),况且,谁又知道这不是最佳的交换比例呢?那要等所有交换完成之后,去问所有其他的小麦生产者才能知道。你只要认为这一比例高于自己的重置成本,即比自己织布划算,并且这个交换比例不是太差就可以了。既然每一次交换都不太可能是最佳的交换比率(而且,对你是最佳的,对你的交换对象就是最差的),价格就有了波动的空间和可能。 在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新古典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任何一个单一的生产者都无法对价格产生影响。这首先是一个逻辑上的混乱,每个生产者都无法影响价格(在我们的二元结构中是指交换比率)与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价格是否水平的是交换双方产量和需求量的彼此消长,以及每一方的竞争结构。猪肉、大蒜、绿豆、生姜、白糖都应该是经典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符合新古典关于完全竞争的全部要件:参与的人足够多,每一个生产者都无法影响产品的价格。但最近几年,这些产品的价格却像过山车般疯狂。坊间流传的“算(蒜)你狠”、“逗(豆)你玩”、“将(姜)你军”、“唐(糖)高宗”的说法,应该不是民众对水平价格曲线的描述吧。与我们的二元结构市场模型最贴近的是外汇交易市场,这里每一个交易者是拿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相交换,它涉及的是两种特殊商品的交换比率。参与人也是多得不可胜计。但我们什么时候看到外汇市场的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每一个生产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并不能得出价格趋向水平的结论。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个人的理性行为,并且假定了行为人追求最大收益的动机,那么,面对同样的价格信号,交易当事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只要这个价格对交易当事人是有利可图的,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采取同样的行动——扩大生产。也就是说,他们会像同一个人一样行动。那么,千百万生产者的共同行动还会对价格没有影响吗?2006年,中国的大蒜价格出现暴涨,分散的蒜农对大蒜的行情有了共同的乐观预期,开始加大对大蒜生产的投入,导致2007年大蒜产量过剩,价格一路下跌。到2008年年初,跌到0.2元一公斤的水平。因此,断言分散的生产者不会影响价格,完全没有事实的依据。 在规定了想当然的价格曲线后,新古典经济学又假定生产者会以这个固定的价格为边际收益,如果价格高于生产者的成本,理性且追求最大化的生产者就会加大生产,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才会停止生产,因为这时,他已经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没有办过实业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我们不妨把它还原成真实的生产情况。假定你还是那个种麦子的农民,你在给麦子浇水的时候,知道明年麦子和布匹的交换比例是什么(价格不变),如果你用布匹支付劳动工资(唯一的要素支出),你也知道你的边际成本是多少,在浇水的过程中,你计算机般地计算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浇水量和麦子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当增加浇水量的成本与增加麦子产量的收益相等时,你就会停止浇水。因为,这时,你的收益是最大的。但如果明年麦收时节,别的小麦产区突然连降暴雨,小麦歉收、价格暴涨,回过头来看,你当时停止浇水的决定肯定是错了,因为如果那时多浇点水,多打点小麦,可以多赚很多。可是,你能预见到天气的异常变化吗?如果不能,就意味着你在生产的时候,并不知道边际收益是多少,从而也不知道你的边际成本是多少(因为交换比率不确定)。而且严格说来,你也不知道浇一吨水能增加多少麦子的产量,你只知道一个交换比率变动的大致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你用小麦去交换布匹比你自己织布合算。所以,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浇水,你只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并祈祷明年能卖个好价钱。 所以,你每年生产的小麦不太可能正好在利润最大化的点上,有时候多一些,价格降到成本也卖不出去;有时又少一些,价格还在上涨,但手中的余粮已经卖光。反映两种商品交换比率的价格也会随机波动,如果你有幸或不幸种过小麦,你一定知道,经济学家说过的竞争市场会有水平的价格曲线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过程中,对它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前提的批评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在最近30年中,我国的经济学界过于急切地要从西方全盘引进其主流的经济理论,以致忽视了主流经济理论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上的无能为力,忽略了引进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根本性批评,更缺乏本国经济学者对主流经济理论的恰当的根本性批评。对主流经济理论的迷信和根本性批评的缺乏,导致了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缺乏思想准备。在这样的环境下,由纯粹中国本土的经济学者写出的这样一本书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象征着中国经济学界正在走向成熟。 ——左大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学流派,只有西方经济学的跟从者,但《互利:经济的逻辑》的作者是例外。陶永谊先生力图从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原点出发,构建现实经济运行规律的假说与体系,具有开拓与创造性的经济学思想。希望这一创新的思想与假说,不会埋没在世俗功利的尘埃中,而能在今天和未来更久远的岁月里像宝石般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但斌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每一章都针对流行经济学教科书中某个重要问题展开论述,并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力图告诉读者,流行经济学教科书的许多观点和推理是不对的,现代经济学借以自豪的分析方法有着重大缺陷。 ——贺力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经济学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经济学的应用更不能基于脱离现实的种种假设。教条式地理解和应用西方经济学ABC,在过去很多年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决策的质量。陶永谊先生的这本著作对传统经济学的各种假设条件提出全面质疑,相信他的研究能够推动经济学在中国更好地应用。 ——滕泰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著有《财富的觉醒》
编辑推荐
一本颠覆你的经济学信条应对真实世界的独一无二的书! 陶永谊所著《互利:经济的逻辑》一书,对当代西方主流的经济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进行了系统性的批评。 《互利:经济的逻辑》共分15个章节,前10章涉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后5章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信凡是学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都不难理解本书的观点。也希望通过此书,与经济学同仁就这一课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坚信,在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之后,经济学会再次赢得人们的尊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