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机械工业 作者:弗雷德里克 S.米什金 页数:5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弗雷德里克 S.
米什金教授专门为那些课时安排不多却重视货币理论的教师撰写的,是美国商学院目前最新流行采用的货币金融学教材。
全书涵盖了所有教师希望涉及的核心内容,并且非常关注金融理论,不仅包括非银行金融(活动)和金融衍生品的章节,还用完整的一章分析金融行业内部的利益冲突,但作者尽量不涉及IS-LM分析框架,以及分析理性预期的政策意义。
最新版特色
作者精心改编使内容更精炼且更具有实践性。
特别增加了大量反映次贷危机的最新内容,新增一章“金融危机与次贷崩溃”。
更新、更全面地介绍了货币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阿尔弗雷德·勒纳(Alfred Lerner)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助理研究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银行研究部的高级顾问,东部经济协会的主席。自197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以来,他曾先后执教于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名誉教授。1994~1997年,他担任过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部执行副主席和主席,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助理经济学家。
米什金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总体经济的影响。他曾先后出版了十几本书,包括《理性预期在计量经济学中的运用:对政策无效性和有效市场模型的检验》(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货币、利率和通货膨胀》(Edward Elgar,1993)、《通货膨胀指标制度:国际经验和教训》(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货币金融学》(第7版)(Addison—Wesley,2004)。另外,他还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
米什金教授曾供职于《美国经济评论》编委会,并任《工商业和经济统计》、《应用经济计量学季刊》和《经济学展望季刊》等杂志的副总编;他还曾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政策评论》的编辑。他目前担任6本学术杂志的副总编(编委会成员),这些杂志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季刊》、《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文摘季刊》、《国际货币和金融季刊》、《国际金融季刊》、《印度金融》、《经济政策评论》。同时,他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顾问,也是韩国金融监管服务局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目前,他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学术顾问。
马君潞,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至今已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
张庆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近10年主讲货币银行学,目前还主讲行为金融学课程,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多篇论文发表。
刘洪海
刘洪海,200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后,参与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序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1.1 研究金融市场的原因
1.2 研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原因
1.3 研究货币和货币政策的原因
1.4 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的原因
1.5 我们在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1.6 网络练习
1.7 结束语
本章小结
问题与思考题
网络练习
网络参考
附录1A 对于总产出、总收入、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定义
第2章 金融体系概览
2.1 金融市场的功能
2.2 金融市场的结构
2.3 金融市场工具
2.4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2.5 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间接融资
2.6 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
2.7 金融体系的监管
本章小结
问题与思考题
网络练习
网络参考
第3章 什么是货币
3.1 货币的含义
3.2 货币的功能
3.3 支付体系的演变
3.4 货币的计量
3.5 货币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本章小结
问题与思考题
网络练习
网络参考
第二篇 金融市场
第4章 理解利率
4.1 利率的计量
4.2 利率和回报率的区别
4.3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
本章小结
问题与思考题
网络练习
网络参考
第5章 利率行为
5.1 资产需求的决定因素
5.2 债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5.3 均衡利率的变动情况
5.4 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
5.5 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均衡利率变动
本章小结
问题与思考题
网络练习
网络参考
第6章 利率的风险和期限结构
第7章 股票市场、理性预期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
第三篇 金融机构
第8章 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第9章 金融危机与次贷崩溃
第10章 银行业与金融机构管理
第11章 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第12章 银行业:结构与竞争
第13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14章 衍生金融工具
第15章 金融行业内的利益冲突
第四篇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16章 中央银行和联邦储备体系
第17章 货币供给过程
第18章 货币政策工具
第19章 货币政策的实施:战略与策略
第五篇 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
第20章 外汇市场
第21章 国际金融体系
第六篇 货币理论
第22章 货币需求
第23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第24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第25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术语表
章节摘录
19.1货币目标制 在货币目标制(monetary targeting)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中央银行一般会宣布其将要实现货币供应总量每年以一个确定的数值(即目标)增长,比如Ml以5%的速度增长或者M2以6%的速度增长。这样,中央银行就担负起实现这一货币目标的责任。 19.1.1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货币目标制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采用了货币目标制,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包括德国、瑞士、加拿大、英国、日本和美国。货币目标制的实施情况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选择货币总量为目标并且保证其以恒定的速度增长的建议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在所有这些国家中,中央银行在实现货币数量增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遵循这一严格的规则。在其中的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并没有认真地执行货币目标制的有关规定。 美国1970年,阿瑟·伯恩斯被任命为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此后不久,联邦储备理事会就宣布自动采用货币目标制进行货币政策的实施。1975年,作为对于国会决议案的回应,联邦储备理事会开始公开宣布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尽管这一目标经常不能够真正实现。1979年10月,保罗·沃尔克成为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主席的两个月之后,联邦储备体系改变了货币政策操作流程,将重点转向非借入准备金以及对于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减少了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视程度。虽然货币操作流程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但是联邦储备体系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表现却变得更糟糕:从1979年至1982年整整3年中,联邦储备体系都没有能够达到Ml的增长目标的区间范围。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美国经济在此期间受到了几次冲击,使得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更加困难:金融创新和放松金融监管进程的加快,创造了诸如NOW账户等新型存款工具,为货币供应总量增添了新的内容;联邦储备理事会在1980年3~7月强制实施的信贷管制措施,限制了消费和企业贷款;还有就是1980年和1981~1982年接连发生经济衰退。 然而,对于这次失败的货币控制事件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沃克尔货币政策改革的实际意图中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包含在内。虽然沃尔克表明了建立货币供应总量目标制的必要性,但是他并没有承诺实现这一目标制。相反,他更关心的是使用利率的变动来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因素。沃克尔改革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操作流程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可以由此自由地操纵利率,从而消除通货膨胀问题。在经济增长减缓而需要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沃尔克想要大幅度地提高利率,那么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利率目标制。对于沃克尔所实施战略的一种观点认为,联邦储备理事会宣布以货币供应总量作为政策目标可能仅仅是个烟幕弹,它可以使联邦储备体系免受对于其新一轮利率政策所导致的利率上升的指责。 1982年,在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联邦储备体系降低了其对于货币目标制的重视程度。1993年7月,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国会公开声明,联邦储备体系将不再使用任何货币总量目标作为货币政策执行的导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