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机械工业 作者: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编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对于经济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经济的迅速企稳与成长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进入201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央重视,媒体瞩目,百姓关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二套节目经济之声适时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中国经济转变100问”,为政府代言,为百姓解惑,以超大的篇幅、新颖的形式,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采访与解读,历时近200天。这是国家经济广播立足经济领域最前沿,引导舆论、服务受众、体现定位的一次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也给国家经济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深广视野。当前,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强,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受众对经济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中央对经济报道舆论引导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国家经济广播需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以更前瞻的思维、更理性的角度、更民生的视点,去观照我们这个时代的宏大主题,释疑解惑,提振信心,助推中国经济健康成长。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经过精心策划,“中国经济转变100问”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基础上,直面矛盾,深入解析,提出了一些破解之道。百问百答,着眼大局看民生,立足民生说发展,既凝结了各界精英的积极思考,也蕴涵了广播人的深情关切,体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 经济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大语言频率,是唯一一个覆盖全国的国家级专业经济广播。201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经济之声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全新改版的经济之声已于12月16日推出。改革的目标是“顶天立地”,即兼顾高端与低端。高端,最大限度地加强权威性;低端,最大限度地强化服务性。“中国经济转变100问”的组织实施,也是改革的一个步骤,追求的是权威性和服务性的有机统一。节目推出以后,受到中宣部、相关部委、业内别人士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广大听众、网友的热议好评,在传媒界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致力于多元化发展。经济之声作为专业化频率更有条件在创新内容、扩大市场、多渠道传播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转变100问”的结集出版是对节目生产的一种延伸。在无线传播、网络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市场传播,通过进入图书市场,实现了广音频产品的增值,有效提升了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开启新的征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改革仍在不断深化,从广播出发,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相信经济之声也会在更广阔的领域开拓创新,逐步成长壮大。 王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内容概要
本书紧紧围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强调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进一步改革开放等方面,对100个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多位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参与了问题的研讨,力求勾勒出中国经济运行与转变的清晰蓝图。
作者简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全国最早影响力的财经广播,也是唯一一套覆盖全国的财经专业广播频率。凭借中、短波和几十个城市的调频网覆盖全国3亿多广播听众。 立足于中央台“国家级现代传媒机构”的宏观定位,2010年,经济之声实施了以“顶天立地”为发展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了从节目到体制、机制的全方位改革创新。2010年12月16日零时起,经济之声全新节目正式亮相,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播出。 新经济之声以评论为旗帜,开辟线性栏目《央广财经观察》全天13次整点滚动播出。围绕最新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经济事件,全天持续跟踪、即时分析点评,全面展现国家电台观点,树立国家电台立场,强势引导舆论。
书籍目录
序综合篇 第1问 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非转不可? 第2问 中国经济该向哪里转? 第3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力在哪里? 第4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需要转什么? 第5问 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调整经济结构? 第6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避免简单化? 第7问 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避免走环境污染的老路? 第8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第9问 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改革创新? 第10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怎样的市场环境? 第11问 中国的进口战略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第12问 怎样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生篇 第13问 民生为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14问 收入差距为什么越来越大? 第15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16问 如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变收入分配格局? 第17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增加全民财产性收入? 第18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19问 农民工融入城市该最先解决什么? 第20问 扩大就业为什么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第21问 如何让老百姓敢花钱? 第22问 如何稳定和壮大中等收入者群体? 第23问 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第24问 奢侈品热销真能促进消费升级吗? 第25问 医保创新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26问 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27问 扩大内需还需要促进哪些消费模式? 第28问 消费需求怎样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擎?地域篇 第29问 中国城市规划立足国情了吗? 第30问 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如何引导? 第31问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难点在哪里? 第32问 资源富集地区如何保障良性发展? 第33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 第34问 如何在转变中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35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加速城镇化进程? 第36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走怎样的城市化之路? 第37问 北京向服务业转变如何再突破?金融与资本篇 第38问 经济转型为何需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39问 如何建设更完善的资本市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40问 人民币汇改如何推动出口企业创新升级? 第41问 民间资本如何在经济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42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何要鼓励民间资本回归实业? 第43问 淘汰落后产能资本市场能做什么? 第44问 怎样发挥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先导作用? 第45问 创业板如何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46问 金融业如何促进低碳发展和产业升级? 第47问 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转型、助推经济发展? 第48问 中国银行业如何摆脱低端依赖? 第49问 村镇银行为何步履维艰? 第50问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如何优化外资结构? 第51问 中国的资本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52问 金融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53问 期货市场如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第54问 财税制度改革怎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企业篇 第55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第56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企业应当怎样走出去? 第57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实施国有企业重组战略? 第58问 国有企业如何转变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第59问 “中国制造”为什么老在低端徘徊? 第60问 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路该如何走? 第61问 中国产品如何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第62问 加工制造业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实现新的突破? 第63问 制造服务业如何带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第64问 纺织服装业转型突破点在哪里? 第65问 流通产业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先导作用? 第66问 中国的生物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第67问 中国钢铁业如何通过转变谋求国际竞争力? 第68问 中国汽车业如何从产销全球领先转向品牌全球领先? 第69问 中铝公司如何走出大型企业的转型发展之路? 第70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营企业路在何方? 第71问 外资企业如何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产业篇 第72问 互联网产业如何激发创新活力? 第73问 电子商务如何在经济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74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75问 如何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转变中的先导性? 第76问 新型工业化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第77问 如何用物联网创新成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78问 中国电影产业应当热在哪里? 第79问 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创新促进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80问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实现中国创造? 第81问 家庭服务业如何为 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82问 如何让 第三产业助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能源篇 第83问 新能源如何走出“产能过剩”的怪圈? 第84问 落后产能该由谁来淘汰? 第85问 煤矿整改为什么这么难? 第86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推进绿色矿业? 第87问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耗能企业怎么办? 第88问 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建筑节能产业? 第89问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驶向何方? 第90问 低碳为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篇 第91问 人力资源大国如何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92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需要提高人力资本效益? 第93问 中国教育的发展如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 第94问 面对涨薪潮企业如何加速实现战略转变?农业篇 第95问 高价大蒜为什么会引发对农业的担忧? 第96问 绿色农产品如何扩大内需市场? 第97问 如何促进中国种业健康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第98问 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怎样面对外资的进入? 第99问 为何要始终强化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 第100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何要守住18亿亩耕地?
章节摘录
第12问 怎样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就要结束。回顾即将画上句号的“十一五”规划,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GDP总量从2006年的全球第六位上升到了现在的第二位;贸易总量从第八位上升到了第二位,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一位,进口是第二位;外商直接投资从第十二位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从世界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以能源为例,2004年国家中长期能源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亿吨标准煤。而据专家估算,201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32亿吨标准煤,意味着我们将提前11年突破这个标准。 显然,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自然资产索取和透支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方式,激化了中国人口和环境资源的矛盾,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深入采访 目前中国经济旧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与新的、现代的发展方式并存,旧的发展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客观地说,通过持续努力,传统的发展方式在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即便如此,它依然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加剧、产品竞争力不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等一系列问题。仅以空气污染为例,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十个里面就有四五个在中国。这样的情况表明,传统的、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而且要加快转变。在经济之声2010年度行动“中国经济转变100问”系列报道即将完成之际,记者专题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 胡鞍钢:过去十年,中国抓住了战略机遇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每隔五年上一个台阶,每隔两个五年跨一大步。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世界地位将要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将从现在的9 000万达到1.8亿,增加一倍。从事研究与发展实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大体上也要翻一倍。相当于美国和27个欧盟国家从事研发人数的总和。因此,未来的十余年仍然是中国快速发展和进步的黄金十年。 机遇稍纵即逝,错过机遇就会丧失很多发展的条件。在采访胡鞍钢的过程中,记者能感受到他作为国情研究专家的急切心情,更深切地体会到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的紧迫性。 应当看到,多年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仍呈粗放状态。“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存在。特别是当前,转变的步伐更是明显落后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经济之声系列报道“中国经济转变100问”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方面面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值得认真思考。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亟待我们找到破题之道。经济学家胡鞍钢强调,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积极因素。 胡鞍钢:所谓“天时”就是经济全球化,知识革命、科技革命、绿色革命以及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地利’’主要指所谓东亚及亚洲集体崛起,特别是新生的经济体迅速崛起,加快了我们与东亚和亚洲的经济贸易一体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贸易便利化, 同时也会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打破美元的霸主地位。世界银行几年前就讲到,这次的东亚复兴是从中国兴起, 中国的复兴有利十促进东亚的复兴。 “人和”就是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安居乐业的社会。 怎样利用好我们所拥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些切实的措施。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我们将不再把生产总值作为地方政府的评审指标,引入了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节能减排等新的指标。这些新指标将使地方政府从追求GDP转向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的传统观念,充分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发展。 胡鞍钢: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内需,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一步降低关税,来使我们享受到美国公民享受到的世界市场的效益,利用我们国内本身扩大内需的优势。 此外,我们还必须转变“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传统发展方式。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唯有紧抓历史机遇,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新世纪的新10年即将过去,崭新的10年正向我们走来。站在新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经历了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困惑,体会到了转变的艰巨性,我们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经济,有了从初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深化过程。 展望未来,我们认识到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世界经济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始终与时俱进,才能找到符合时代要求、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更深知,加快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 ●权威声音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两年来中国抗击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表明,只靠加投资、增贷款的短期政策,并不能使我们走出危机的阴影,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唯一的出.路。 余永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席。 余永定:任何结构性的调整都十分痛苦。但延误越久,调整的痛苦就越剧烈。中国今天强大的财政实力赋予了它成功调整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 李稻葵,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李稻葵: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为中国经济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30年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强调深层次的改革、高水平的开放。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经济转变100问》百问百答,形式新颖,敢于直回矛盾,敢于揭示问题,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力面面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提出了破解之道,难能可贵。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姚景源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国经济转变100问》提供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大背景,相信会给每一位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国家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创新传媒方式,搭建交流平台;报道典型事例,回答百姓关切;破解转变难题,推动科学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一鸣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轨、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机制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转变100问》有针对性地把现实生活里的问题及专家解答提供给读者,为经济转变问题答疑解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 康 经济之声,始终紧扣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深度挖掘其规律和本质,用事实说话,服务于听众和读者。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本书紧扣100个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方面面,回答如何从“我”做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为公务员、企业家、管理者以及广大群众提供了急需的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沈骥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