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页数:315 译者:闾佳
Tag标签:无
前言
最早接触明茨伯格,是在通用的管理学教科书上读到他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大概是在199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本科生学管理,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其实读什么也都是过眼烟云,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1999年我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读博士时,因为明茨伯格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访问教授,我才开始注意认真学习明茨伯格的各种管理理论。那时,他待在INSEAD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印象中,学校里挂着他名字的办公室的门,大多数时候都是锁着的。初见到明茨伯格是一次他给新来的MBA做晚间讲座的时候。那时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尚未出版,但他反思MBA的教育方法已经有很多年了。在座的都是MBA,所以,明茨伯格那些批评MBA的话相当于是“当着秃子的面,非要说亮”,MBA也不示弱,双方唇枪舌箭,妙语连珠。当时的印象是明茨伯格批评问题很尖锐,很严厉,非常不留情面。参加了INSEAD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的项目小组后,我与明茨伯格的接触逐渐多起来,慢慢发现,生活中的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一点管理大师的架子都没有,用我的话来说,是一个“terribly nice guy”。同时我还发现西方国家很多优秀学者都像孩子一样单纯,所谓的“赤子之心”也不过如此吧,我想这应该与西方成熟的科研体制有关。谈起管理,西方有两个圈子,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大众界,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例如,这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德鲁克、柯林斯、彼德·圣吉等人其实都属于大众界,而学术界的大师如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估计大多数人也是闻所未闻。而明茨伯格是极少数能够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人。我想,这应该与他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真正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关。我曾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告诉我,秘诀很简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章,他往往也要改上一两星期。也许世上确实有那种传说中的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型写手,但很明显,明茨伯格不属于这种类型。
内容概要
本书全方位地展现了明茨伯格在组织战略、结构、权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整体智慧。作为“自下而上式管理学”的祖师,明茨伯格打破常规,深入企业内部观察其真实的运作状况,从根本上对传统的经济假说及答案提出了挑战。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享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译者:闾佳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学会主席,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伦敦商学院、埃克斯-马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他曾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所颁发的年度最佳文章“麦肯锡奖”。他最知名的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奠定了其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至今无人能超越。除此之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管理者而非MBA》《明茨伯格论管理》《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等。
书籍目录
总序 明茨伯格的背影推荐序 错过明茨伯格译者序致谢前言 我们的组织世界第一部分 论管理 第1章 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现实 管理工作的一些传说与现实 再谈对管理工作的基本描述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第2章 塑造战略 战略既是对未来的规划,也是源自过去的模式 战略不一定全都来自事前的深思熟虑—也可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有效战略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形成 战略调整是极为短暂的剧烈变革 故此,战略管理指的是:塑造思想和行动,控制与学习,求稳求变 第3章 左脑规划,右脑管理 人类大脑的两个半球 源自右脑的管理 对左脑的启示 第4章 在管理中把分析和直觉结合起来 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西蒙当前的直觉观 分析与直觉的长处及弱点 战略决策中分析扮演的角色 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中的角色 战略决策中规划(和规划者)的角色 第5章 培训管理者,而非mba 申请者的输入 内容的生产 mba的产出第二部分 论组织 第6章 源起结构—并附组织的基本属性 组织各部分及员工 组织结构的本质 环境中的结构 组织的基本类型 第7章 创业家型组织 基本结构 创业家型组织的环境 创业家型组织里战略的形成 与创业家型组织有关的一些问题 第8章 机械化组织 基本结构 机械化组织的外界条件 工具式机械化组织和封闭系统式机械组织 与机械化组织有关的若干问题 机械化组织的战略形成 第9章 多元化组织 基本的事业部制结构 形成多元化组织的条件 向多元化组织演变的各个阶段 与多元化组织有关的一些问题 第10章 专业化组织 基本结构 专业化组织的形成条件 专业化组织的战略形成 与专业化组织有关的一些问题 第11章 创新型组织 基本结构 创新型组织产生的条件 创新型组织的战略形成 与创新型组织有关的一些问题 第12章 意识形态和教会型组织 组织意识形态的发展 教会型组织 教会型组织的形式 覆盖在传统组织上的意识形态 第13章 政治和政治型组织 组织里的政治 组织中的政治博弈 政治型组织的形式 政治型组织的生命周期 传统组织结构中的政治 政治在组织中的职能角色 第14章 结构之外—有效组织的力量和形式 汇总与分解 七巧板和积木 形式和力量 组织结构 结合 转化 矛盾 能力 后记:组织的生命周期模型第三部分 论我们的组织社会 第15章 该由谁来控制企业 “企业国有化” “企业民主化” “给予管制” “向企业施压” “信任企业” “忽视企业” “诱使企业” “归权于股东” 结论:倘若鞋子合脚…… 第16章 谈谈“效率”这个脏字眼 第17章 由于管理,社会变得难以管理注释附记最后的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最早接触明茨伯格,是在通用的管理学教科书上读到他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大概是在199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本科生学管理,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其实读什么也都是过眼烟云,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1999年我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读博士时,因为明茨伯格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访问教授,我才开始注意认真学习明茨伯格的各种管理理论。那时,他待在INSEAD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印象中,学校里挂着他名字的办公室的门,大多数时候都是锁着的。初见到明茨伯格是一次他给新来的MBA做晚间讲座的时候。那时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尚未出版,但他反思MBA的教育方法已经有很多年了。在座的都是MBA,所以,明茨伯格那些批评MBA的话相当于是“当着秃子的面,非要说亮”,MBA也不示弱,双方唇枪舌箭,妙语连珠。当时的印象是明茨伯格批评问题很尖锐,很严厉,非常不留情面。参加了INSEAD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的项目小组后,我与明茨伯格的接触逐渐多起来,慢慢发现,生活中的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一点管理大师的架子都没有,用我的话来说,是一个“terribly nice guy”。同时我还发现西方国家很多优秀学者都像孩子一样单纯,所谓的“赤子之心”也不过如此吧,我想这应该与西方成熟的科研体制有关。谈起管理,西方有两个圈子,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大众界,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例如,这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德鲁克、柯林斯、彼德·圣吉等人其实都属于大众界,而学术界的大师如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估计大多数人也是闻所未闻。而明茨伯格是极少数能够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人。我想,这应该与他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真正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关。我曾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告诉我,秘诀很简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章,他往往也要改上一两星期。也许世上确实有那种传说中的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型写手,但很明显,明茨伯格不属于这种类型。
编辑推荐
亨利·明茨伯格如是说:我们当中有些人,公众生活应对组织,私人生活逃离组织。《明茨伯格论管理(珍藏版)》为他们而写。不管是好是坏,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组织的社会。我们在组织里出生,在组织里受教育,日后在组织里工作。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管理者如何工作;组织如何运作。如何制定决策,如何发展战略,如何构建自身;权力关系如何包围组织,又如何分布(也包括社会如何应对下属的组织)。组织培养我们。剥削我们,教育我们,折磨我们。我们偶尔能逃离组织,少数人甚至能相对独立地自行其责,但我们大多数人必须从公共和私人生活里抽出大量时间应对它们。我们都需要更好地理解组织。明茨伯格深入企业内部,观察其真实的运作状况,犀利的笔锋挑战传统管理学说,垒方位地展现了在组织、结构、权力和政策等方面的智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