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汤铭潭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城镇化道路是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约5.9 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 %,比1982年的21.1 %提高了23.8 个百分点。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现有建制镇约2万个,集镇2万多个。小城镇在中国特色城镇化中作用显著,不仅吸纳了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而且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功能突显。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管理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这将进一步突出小城镇的作用。 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日益重要。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在按照科学发展观、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引导和调控小城镇建设中,小城镇规划及其规划质量将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小城镇规划及研究基础薄弱,规划建设存在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规划标准很不完善,规划水平较低,规划编制内容深度达不到要求,套用指标千篇一律,缺乏切合实际的分类指导和科学分析。 2)一些地区缺乏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造成城镇体系网络层次不清,小城镇职能难以正确定位。 3)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偏高,各地差别很大。 4)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滞后,配套混乱。 5)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些小城镇环境污染严重。 6)防灾减灾能力薄弱,一些小城镇发生灾害频繁。 7)规划各自为政,缺乏城乡统筹。 上述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中最突出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规划标准问题。 我国“八五”到“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几十个小城镇课题研究,特别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小城镇重大发展项目就有22个小城镇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小城镇规划及相关技术标准”、“小城镇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与住宅建设标准化研究”以及“小城镇区域与镇域规划导则研究”,其中前两个课题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第13项的22个课题中仅有的两个重点课题,这足以看出国家对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急需解决的规划标准问题的重视。 本套“小城镇规划设计实用丛书”的编写正是基于上述小城镇规划标准及导则相关的课题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基于上述成果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以全国重点镇为主的小城镇试点应用综合示范实践,以及基于编者和研究者一直从事的规划、教学一线的工作实践。可以说,本套丛书也是上述多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集成文献。
内容概要
本书编写基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课题中小城镇所在区域、镇域、镇区、住区道路交通及道路景观规划相关的4个不同专题研究。全书内容分为小城镇与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和小城镇与住区道路景观规划上下两篇。本书侧重介绍交通组织和道路网规划优化及相关的路网布局、道路线形、横断面、沿街建筑、沿线绿化、路面铺装、环境色彩、道路照明、街头小品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以及住区道路的人文、环境景观复合设计,突出镇域、镇区、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联系与衔接。同时,用实例系统分析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与用地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突出景观性道路、滨江道路与住区道路功能的复合化理念和人性化、可持续规划方法。 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工作的指导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规划专业教学参考用书和规划建设行业的相关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汤铭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阳建筑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小城镇规划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专题负责人完成和即将完成国家攻关课题和部级重点课题9项、国家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国务院重大装备办科研阶段成果奖1项、改革开放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3项、银牌奖1项、三等奖2项;为地方解决基础设施工程技术难题40多个;出版和即将出版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现代城市信息通信网综合规划等著作20本;发表论文100余篇。
书籍目录
丛书前言前言上篇 小城镇与住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章 小城镇道路与道路分级 第一节 小城镇道路的作用与特点 一、小城镇道路交通的作用 二、小城镇道路交通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小城镇道路的分类与分级 第二章 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的编制要求 第一节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 第二节 镇域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 第三节 镇区总体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 第四节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 第五节 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 附录 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指引 第三章 小城镇交通需求预测 第一节 交通需求分析 一、交通需求相关因素 二、对外交通需求分析 三、镇区交通需求分析 第二节 小城镇交通量预测方法 一、按年平均增长量估算 二、按年平均增长率估算 三、按车辆的年平均增长数估算 四、按生成率估算 第四章 小城镇内外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 交通组织及规划优化 一、对外交通组织及规划优化 二、镇区交通组织及规划优化 第二节 道路系统规划及优化 一、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二、镇区道路系统形式优化比较 第三节 镇区道路网布局规划及技术指标 第四节 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一、道路横断面规划宽度与横坡度的确定 二、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下篇 小城镇与住区道路景观规划
章节摘录
3)道路分级加尽端路的布局方式使各组团间缺乏直接联系,虽然在保护住区安全上有着积极意义,但削弱了居民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在整个住区内创造良好的生活气氛。 4)道路分级加尽端路的布局方式往往还会在住区内留下一些消极空间,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变成治安盲区。 随着住区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道路交通设计模式的不足已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随着国外TOD模式住区的不断发展,以前多运用于城市中的方格网形道路逐步进入了住区道路交通设计领域,与传统方式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了道路交通的等级划分,网络状的布局使人流、车流均匀地分布于住区之内,为人车和谐共存创造了条件。 2)网格状的道路布局使居民具有极大的出行方式和路线选择的自由,为步行、骑自行车、滑旱冰等各种方式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3)网络状的道路布局使各种交通流线遍布于住区内部各处,从空间使用上将住区完整地联系起来,杜绝了消极空间的产生。 当然,方格网形道路系统也存在着其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缺点,如安全性较差,干扰影响大等问题,但经过精心设计,许多问题也可得到减弱甚至化解。目前,我国住区交通规划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主要包括上海徐汇新城等。 上海徐汇新城是一个22万m2的优质社区,获原国家建设部“2003住宅设计示范楼盘”称号。小区道路只分为区级道路及庭院道路两级。道路设计放弃了传统的尽端路手法,而以变形方格道路网形式代替。几何形的庭院道路纵贯整个住区,将区内各居住组团便捷地联系在一起,为住区居民出行提供了多种路线。小区道路网络的另一特色是将景观设计与道路布置紧密结合在一起,道路设计遵循了景观设计手法,满足景观营造的要求。住区居民可通过这些直线型景观道路方便地到达住区的各个角落,充分享受休闲散步观景的乐趣。 4.大量运用直线道路创建线形空间,强调邻里交往、公共活力 线形空间的创造在目前的住区规划设计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前住区规划设计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传统住区仅由居住单位和交通体系(里巷、胡同)组成,现代居住小区则层次丰富,有小区、组团、单体、单元、居住单位;空间也细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相对来说,传统居住模式简单明了的结构更易于居民的定向和识别,而现代住区的多重结构,层层布置,常使人陷入住宅楼的迷阵之中。传统居住的公共活动随交通空间做线状延伸,空间属性的模糊较之明确严格的划分反而更具有实用性,一些里巷、胡同的生气和人情味就是证明,而在现代小区中,一些集中布置的活动中心常难以吸引居民光顾,一些组团精心设计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是冷落,这可能与这种过于严格按照功能与结构的划分而不适合人的环境行为及尺度过大有失亲切有关。线形空间创造的探索就是简化住区规划的结构层次,以线形空间组织交通、邻里交往、公共活动,使居住环境更加方便、亲切、有吸引力和认同感。当然新的线状空间不是传统街巷那么简单,而应是立体化、多元化,更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以容纳现代居住更丰富复杂的内容,如多样化的交通方式、不同年龄组的活动交流等。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其尺度之亲切性。因为这种居住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居住生活的多种内容,因此可以取消组团层次,直接以这种富有生气的巷院作为住区的基本构成,通过设置巷院系统、绿化散步道系统和车流系统,形成新的件区规划模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