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青润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撰写过程整整耗费了8年多的时间。回想起来,初次产生写本书的想法是在2002年的4月,当时笔者正在上海做一个企业ERP项目。这个项目完成后,笔者就觉得实验没有完全成功,因为笔者只是亲自验证了需求部分的实践,而没有时间来完整地验证分析、设计和编码的后续过程,与其他人配合开发的过程,以及将一个模型任务分配给其他程序员的实现过程。直到2002年的7月,笔者有机会到南京参加了一个大型信息系统实用性原型的开发,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分析、设计和编码过程的实践。同时,还完成了一本针对高级用户进行培训的开发过程教材。经过笔者一段时间对教程资料的整理,以及在2001年中完成的几个项目的经历,笔者最终完成了本书现有的第3章(分析设计)和第4章(代码模型一致性)内容的第一次成稿。当时命名为《基于:Rose的全程建模实例》,并将前几部分发表于《程序员》杂志2002年第10期~第12期。后来因为全文较长,CSDN就将全文直接合发于《程序员》杂志2002年合订本。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UML建模实现了软件工程的主要过程:需求、分析、设计、代码导出、设计模型维护等。本书采用了大量国内实际工程软件过程中的截图,通过图形和示例来描述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和过程。这在国内原创的软件工程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本书对软件工程领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涉及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过程,以及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和现状,还包括全新的软件组织方法论:交换编程、可度量绩效管理模型、实用知识库体系构建,同时对软件开发中心态对抗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书适合于对UML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同时参加过一些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的人员阅读,也适合对全程建模过程实现和人性化软件开发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青润,原名:自慧冬,1976年生人,祖籍河南。CSDN特约专家,曾任软件工程版总版主8年。是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的探索者、实践者和亲历者。他在国内提倡人性化软件开发管理和全程建模方法论,致力于推动软件开发心理学的研究。他拥有18年编程经验、14年软件协作开发经验、11年工程项目经验、9年项目管理经验。擅长产品规划和问题研究。酷爱算法,视编码为生命,是一位崇尚技术、注重实现的自由职业者。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软件工程概论 1.1 概述  1.1.1 全程建模下的软件工程分类  1.1.2 传统软件工程分类  1.1.3 SWBOOK2004中软件工程体系划分 1.2 软件工程过程  1.2.1 软件工程管理过程  1.2.2 软件工程实施过程 1.3 软件工程方法  1.3.1 软件开发方法论  1.3.2 软件组织方法论第2章 需求工程 2.1 需求的定义 2.2 需求调研  2.2.1 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2.2.2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2.3 新现象的分析  2.2.4 软件外包与编码 2.3 如何和用户交流  2.3.1 交流四要点  2.3.2 什么是用户  2.3.3 参与人员建议  2.3.4 输入输出  2.3.5 UML元素  2.3.6 常见问题 2.4 业务建模  2.4.1 目的  2.4.2 基本操作步骤  2.4.3 建议  2.4.4 参与人员建议  2.4.5 输入输出  2.4.6 UML元素  2.4.7 常见问题  2.4.8 示例说明 2.5 UseCase模型  2.5.1 UseCase图的绘制  2.5.2 如何查找UseCase和Actor  2.5.3 UseCase的处理  2.5.4 如何分包  2.5.5 参与人员建议  2.5.6 输入输出  2.5.7 UML元素  2.5.8 常见问题  2.5.9 楚凡UML工具模型示例 2.6 UseCase阐述  2.6.1 目的  2.6.2 要求  2.6.3 UseCase阐述的格式  2.6.4 参与人员建议  ……第3章 分析设计第4章 代码模型一致性第5章 协作开发第6章 软件组织方法论第7章 软件开发中心态对坑问题研究第8章 技巧和相关文档附录A 全程建模方法论附录B 幼儿教育系统附录C 全程建模培训介绍附录D 作者随笔一附录E 作者随笔二——毕业十年记附录F 文档信息和文档修订历史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1章软件工程概论1.1概述在本书的第1版中,关于软件工程定义部分没有做更多的描述,这是因为本书的第1版定位于方法论的讨论,而本版将在继续丰富完整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更多的内容,以便于展现一套更完善的软件工程体系。在第1版中关于软件工程的定义是: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合适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的实现过程。另外,还有一些定义如下(这部分定义引自8848.com的seconcept.pdf,该文档的总结做得相当不错):软件工程是一类求解软件的工程。它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字等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其中,计算机科学、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Boehm: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设计并构造计算机程序和一些为开发、运行及维护这些程序所必需的相关文件资料。IEEE:软件工程是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系统方法。Frit。Bauer:建立并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则,以较经济的手段获得能在实际机器上有效运行的可靠软件的一系列方法。这些都是以传统软件工程为基础而产生的定义。在这些定义的背后带来的就是如何对软件工程体系的细节划分问题。本节的目的不是改变软件工程的概念和定义,而是详细阐述基于这样的概念和定义,软件工程在应用UML语言情况下具体实用的分类形式。因为,只有较好的分类理论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具体问题的解决。由于本书侧重的方法论表述方式是基于UML语言的模型化表述形式,因此和传统的文字描述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核心就在于表述形式改变了,即开发八员对开发各阶段工件的表现形式的不同,而这种区别使得开发人员在面对一个软件项目时其思维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传统模式下的语言文字描述了图形化表述的改变,使得人们对软件工程全部过程的看法及其具体作用都产生了影响。

后记

全书到了这里基本上也就画上了第一个句号,至于这个句号划得是否圆满,是否像个圆(阿Q?),还需要各位读者去评价。笔者在这本书中主要做了一些抛砖引玉的铺垫。笔者在第一本书出版后的6年多时间里又经历了多个企业的项目,这些项目规模不大,但有些接近涉密,有些技术难度较高,从传统的行业应用转移到一些专用软件系统,涉及的范围从软件扩展到硬件,从常规行业系统延伸到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同时,笔者对外提供了多次技术咨询和专场培训,很多参加培训的朋友也都在各自的企业行业内进行了全程建模的实践,本书中有不少内容来自这些朋友的建议和经验总结。笔者针对书的看法是:书上能记录下来的都是过去的东西,能够成书就说明这些东西经过了很多次的考验(至少本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这样的),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了。比如说本书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2009年以前笔者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不能成书的,或者说来不及成书的才是真正及时的崭新的知识。但是,新生事物必然也带来新的风险,那就是没有经过多次考验的新生事物可能具有不稳定不够安全的风险。

编辑推荐

《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主要介绍如何使用UML建模方法来实现软件工程的主要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代码导出、设计模型维护等,对协作开发团队开发所要求的必备知识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作者在书中采用国内实际软件工程中的大量截图,通过图形和示例描述工程中UML的实际应用,深入解析了软件开发中的各种难题。书中对UML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急需学习和了解UML语言如何应用于实践的软件开发人员。书中也针对软件项目管理者和软件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与软件项目市场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软件开发心理学内容的补充,深入剖析了问题根源,答疑解惑。《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适合有UML基础知识。并且实际参加过一些工程项目开发又对UMI实际应用或者全程建模实现感兴趣的人员阅读。也适合作为软件工程培训机构的辅导材料。《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附光盘内容:书中示例——便于读者亲手操作全程建模培训视频——视频指导,建模无忧学习指南——实现过程指导,指点迷津讲座PPT-汇聚精华,拓展思维延续实用风格,扩展最新研究成果直击建模过程中的用户问题,有的放矢建模工具rose、EA和trufun组合出击,突出重点配有讲座视频,指导性强随书附赠丰富学习资源十年磨剑——CSDN原软件工程大版主心血凝聚之作新版再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中,你将:●学习最新的软件工程领域的划分模型:●体会到UML开发的无文档化建模开发过程:●学会展现给他人你曾经为工作付出的努力:●做到项目每天都有进展和变化。甚至。你还可以看到未来软件开发的新模式和新办法。那将是超越MDA的一种全新开发方式。我们将把工作重点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集中精力实现业务分析、系统设计和架构层。当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我们将不再需要进行那些简单的代码逻辑实现和不断的重复实现,只需把精力放在有挑战的代码实现上,而把基础的代码和已经实现的代码交给系统自动完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帮老公买的。他指定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