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效率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晋洪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理性:一个概括性的观点回顾和评价;家庭经济周期理性:一个农民理性分析框架的构建;自给型粮食生产:小康阶段的农民理性与行为特征;河南16村千户粮食生产总体描述等。

作者简介

晋洪涛,1974年生,河南柘城人。201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12)。曾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2006)、台湾中山大学(2011)、西藏大学(2012)从事访学和支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户行为、粮食安全、土地制度。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合著《中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研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等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12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书籍目录

《华村一家丛书》总序 序 前言 摘要 第1章导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提出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研究目标 1.2.2研究内容 1.2.3框架安排  1.3研究假设与方法 1.3.1研究假设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1.4研究范围与对象 1.4.1概念界定  1.4.2研究对象  1.4.3数据来源  1.5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农民理性:一个概括性的观点回顾和评价  2.1 “理性”还是“非理性”:延续至今的争论 2.1.1理性概念在传统经济学中的演变  2.1.2非主流经济学对理性主义的批评  2.1.3理性内涵的扩张与经济学帝国主义  2.1.4简要评论  2.2 “道义经济”抑或“理性小农”:农民理性的经典论题 2.2.1道义经济  2.2.2理性小农  2.2.3第三条道路? 2.2.4简要评论  2.3最优化农民:基于理性视角的农民行为总结 2.3.1利润追求型农民  2.3.2风险规避型农民  2.3.3劳苦规避型农民  2.3.4市场参与型农民  2.3.5简要评论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家庭经济周期理性:一个农民理性分析框架的构建 3.1基本假定  3.2一个概念  3.3两个假设 3.3.1农业外部兼业度假设  3.3.2农业内部兼业度假设  3.4理论构建 3.4.1核心思想:以变化观点认识农民理性  3.4.2基本思路:以农户富裕度为分析视角  3.4.3分析框架:农户理性随富裕度的变化  3.4.4几点解释:家庭经济周期理性的实质  3.5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给型粮食生产:小康阶段的农民理性与行为特征 4.1从温饱到小康: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4.1.1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划分  4.1.2 “小康”是中国特色的阶段划分  4.1.3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4.2从生存到致富:小康阶段农民的理性目标 4.2.1农村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  4.2.2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小康起步发展阶段  4.2.3现金收入最大化是小康阶段农民的理性目标  4.3从高产到自给:现金收入最大化下农户粮食生产特征  4.3.1农户家庭资源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生产  4.3.2农户家庭粮食安全由自我防范转向市场保障  4.4 自给型粮食生产的一个简单例证:河南调查 4.4.1粮食生产“口粮化” 4.4.2农业生产“简单化” 4.4.3非农经营“主业化” 4.4.4留守劳力“低质化” 4.4.5资金流向“生活化” 4.5本章小结  第5章河南16村千户粮食生产总体描述 5.1数据说明  5.2基本特征 5.2.1观察村特征 5.2.2观察户特征 5.3观察村农业生产概况 5.3.1劳动力职业分化 5.3.2农业和粮食生产 5.4观察户粮食生产概况 5.4.1粮食播种面积 5.4.2粮食产量 5.4.3营地农户比率 5.4.4营粮农户比率 5.5本章小结 第6章农户粮食生产与消费行为的联立考察 6.1引言 6.2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决策的理论分析 6.2.1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6.2.2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的分析 6.3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6.3.1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提高引致的产量增加 6.3.2粮食消费:恩格尔定律作用下的口粮下降 6.3.3粮食储售:双重因素导致的粮食商品率上升 6.3.4粮食收支:逐渐趋向脆弱的农家内部平衡 6.3.5简要结论:现金最大化下的粮食生产与消费 6.4本章小结 第7章农户粮食生产劳动力的分配 7.1引言 7.2农户劳动力分配的理论分析 7.2.1女性不参与市场工作的时间配置 7.2.2女性就近参与市场工作的时间配置 7.3农户粮食生产劳动力分配的实证分析 7.3.1劳动力样本特征 7.3.2劳动时间:农业和非农业问的分配 7.3.3性别分工:家庭成员的角色安排 7.3.4粮食生产:不同农户的时间投入 7.3.5简要结论:现金最大化下的劳动力配置 7.4本章小结 第8章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的全面分析 8.1引言 8.2方法和变量 8.2.1研究方法 8.2.2变量定义 8.2.3效率指标 8.3结果讨论 8.3.1小麦生产效率 …… 第9章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华村一家”团队已出版专著名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2.3第三条道路? 实体主义者与形式主义者之间延续几十年的讨论,核心是传统农民是否坚持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实体主义者认为传统社会人们的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关系,其生产和交易行为是以生存为目的,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传统习惯”与“非理性”特征。而形式主义者则认为传统社会人们的经济行为仍旧“根植”于市场而非社会制度,农民在非市场化条件下的生产和交易行为仍是理性的(黄鹏进,2008)。就在两派争论不休的同时,学术界也出现了其他不同的声音。其中颇具影响的,是以黄宗智为代表的试图将二者糅合在一起的“调和论”。 黄宗智(1986)在研究中国华北平原的村庄和农民时指出,中国小农既不完全是恰亚诺夫等实体主义者笔下的生计生产者,也不完全是波普金等形式主义者所描述的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农民。黄宗智认为,坚持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排斥其他方面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采用了“一个综合的分析”,并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开宗明义地描述了中国小农的“综合”特征: “革命前,中国的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作的抉择,部分地取决于家庭的需要。在这方面,他与生产、消费、工作和居住截然分开的现代都市居民显然不同。其次,小农也像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和成本与收益来作出生产上的抉择。在这方面,小农家庭的‘农场’也具备一些类似资本主义的特点。最后,我们可以把小农看作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其剩余产品被用来供应非农部门的消费需要。” 黄宗智认为,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一同一体的一个侧面。他同时也指出,这些特性的混合成分和侧重点随着不同阶层的小农而有所区别。黄宗智以华北平原的棉农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富农或经营式农场之所以种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利润的诱导,但即使是最大、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农场,也会拿出相当部分的耕地种植粮食以供家人食用。而贫穷的农民其生存的考虑则多于利润的追求,由于许多贫农家庭的耕地面积已经缩小到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计,他们甚至被迫冒险以反常的比例面积种植棉花,这是因为,棉花的较高收益有可能让他们赖以维持生计(黄宗智,1986)。

编辑推荐

《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性与效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