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蝗虫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编  页数:281  字数:416000  

内容概要

  在我国数千年与农业灾害斗争的历史中,蝗灾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蝗虫灾害的预测预报与综合治理工作。20世纪50~60年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重点蝗区建立了蝗虫测报防治站,开展了测报防治工作。1998年以来,结合“植保工程”建设,再次在蝗区投资建立了125个蝗虫应急防治站,使我国蝗虫灾害预测预报与综合治理能力上升一个台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我国蝗灾发生概况
一、东亚飞蝗
二、亚洲飞蝗
三、西藏飞蝗
四、其他蝗虫
第二节 蝗灾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
一、社会因素
二、科学技术因素
三、自然因素
第三节 蝗灾发生规律
一、地区性规律
二、群发性规律
三、周期性规律
四、生态、经济和社会性规律
第四节 国外蝗虫的监测治理
一、澳大利亚蝗虫发生情况及监测治理
二、非洲沙漠蝗发生情况及监测治理
三、启示
第二章 飞蝗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第一节 东亚飞蝗
一、分布与为害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四、预测预报技术
五、综合防治技术
第二节 亚洲飞蝗
一、分布与为害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四、预测预报技术
五、综合防治技术
第三节 西藏飞蝗
一、分布与为害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四、预测预报技术
五、综合防治技术
第三章 农牧区土蝗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
第一节 主要种类、分布与为害
一、土蝗种类组成与区系分析
二、农区土蝗优势种类及其为害区划
第二节 土蝗优势种形态识别与发生规律
一、中华稻蝗EOxya chineis (Thunberg)]
二、日本黄脊蝗(Patanga japonca Bolivar)
三、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
四、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 fernalis Saussure)
五、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
六、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Ikonnikov)]
七、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Ikonnikov)]
八、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 luctusun(Stoll.)]
九、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ibipes(F.-W)]
十、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Bolivar)]
十一、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is Bolivar)
十二、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Fabricius)]
十三、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Thunberg)]
十四、二色嘎蝗[Gonista bicolor(Haan)]
十五、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
十六、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Thunberg)
十七、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is Will.)
十八、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italicus(L.)]
十九、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
二十、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S.)kraussi kraussi(Ingen.)]
二十一、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
二十二、黑条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decorus(Germar)]
二十三、朱腿痂蝗[Bryodema gebleri(Fisher-Waldheim)]
二十四、斑角蔗蝗(Hieroglyphus annulicornis)
二十五、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
第三节 土蝗预测预报技术
一、土蝗田间调查监测方法
二、土蝗的预测预报
三、土蝗预测预报技术
第四节 土蝗综合防治技术
一、土蝗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
二、土蝗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
三、土蝗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第四章 近年部分蝗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论文
一、河泛蝗区东亚飞蝗残蝗基数与下代发生量的预测模型研制
二、河泛蝗区东亚飞蝗发生与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三、温度对西藏飞蝗分布的影响
四、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is Chen)耐寒性的几种理化指标研究
五、白洋淀地区长翅素木蝗、短额负蝗生物学特性初步饲养观察
第五章 附录
一、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三个亚种的识别
二、蝗虫主要天敌名录
三、东亚飞蝗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T 15803—2007)
四、西藏飞蝗测报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NY/T 1855—2010)
五、笨蝗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1281—2009)
六、土蝗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内蒙古地方标准,DB15/T 380—2002)
七、土蝗测报调查技术规范(黑龙江地方标准,DB323/T 1026—2006)
八、GPS导航飞机治蝗精准施药技术规程
九、部分土蝗种类的预测预报方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四)技术人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蝗虫灾害基本上依靠政府组织当地的农民进行防控,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蝗灾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根据农业部要求,各主要蝗区均配备了专职或兼职蝗情侦查员,如河北省配备了1500名蝗情侦查员,负责蝗情调查,并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另外,随着蝗虫防控技术变革,对防控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蝗区省份纷纷建立了蝗虫应急防治队伍,应急防治队员相对稳定,集中开展防治器械、防治方法等技术培训,蝗灾突发时能够快速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随着蝗灾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提高,近年来我国蝗灾预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长期预报准确率在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蝗灾防控中,防控效率明显提高,防控事故率则明显降低。  二、科学技术因素  受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影响,蝗虫的防控技术也是逐步成熟、完善的。随着对蝗灾发生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蝗虫防控方法,包括种植蝗虫不喜食作物等生态控制措施;春耕、秋耕等农艺措施;掘卵、开沟、捕打蝗蝻和成虫等人工防控措施;以及运用鸭群控制蝗虫等生物控制措施等。这些措施在蝗虫灾害不是十分严重的年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当蝗灾严重,种群数量较大的时候就难以控制其为害。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级部门对蝗灾的防控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多部门开展协作研究,在蝗虫发生为害规律、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投入,一大批新技术逐步运用到蝗虫灾害监测与控制工作中,对有效控制蝗虫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基础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蝗虫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世骏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治蝗专家提出了“改造蝗虫发生地,根除蝗害”的理论与措施,即因地制宜地改变影响蝗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采用有效综合措施,及时控制蝗害,以达到“立足治本,标本兼治”的目的。这一时期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密切合作,积极开展了飞蝗发生动态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飞蝗蝗区的生态地理特征及形成、演变和转化规律,以及蝗区生态因子和气候因子对飞蝗数量变动和空间分布的综合作用等方面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蝗虫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