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贾俊民 等 著 页数:217
前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势。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下,要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扎实推动。
内容概要
《中国新型农民的培养与组织》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政府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但如何建设新农村对于政府基层领导和农民来说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本丛书旨在使建设者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提供帮助。 本丛书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个是农民问题,包括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和农民组织化问题,这些内容是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生活宽裕所必需的;第二个是村庄建设问题,包括村庄规划、村庄整治与改造,这些是实现村容整洁的必需知识;第三个是村庄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这些内容有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 本丛书语言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能够阅读,特别适用于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尤其适用于乡村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也适用于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书籍目录
总序一总序二前言第一章 传统农民特征与历史地位第一节 农民诞生与发展一、农民的诞生二、农民的发展第二节 传统农民特征一、传统农民的界定二、传统农民的特征第三节 农民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一、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二、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二章 培养新型农民任务的提出与新型农民特征第一节 农民的转型一、农民的初步转型二、农民的全面转型三、培养新型农民任务的提出第二节 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与特征一、新型农民的内涵二、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三、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一、农民在我国现代化中的地位二、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第三章 培养新型农民的总体规划与体系第一节 培养新型农民的总体规划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总体规划的背景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总体规划三、农民工培训规划四、“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第二节 新型农民培养体系一、新型农民培训体系二、农业人才建设体系第三节 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与措施一、培育新型农民的政策与措施二、培养农业人才队伍的政策与措施三、培养新型农民政策实施的成效第四章 新型农民的培养第一节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一、社会公德教育二、家庭美德教育三、诚实守信教育四、文明生活方式教育五、农民文化教育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内容二、农业劳动力培训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节 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二、农民经营能力的培养三、农民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五章 国外农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第一节 国外农民教育的三种模式一、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盟模式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三、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第二节 国外农民教育的基本经验一、立法保障,依法规范二、主体多元,体制合理三、注重实际,方式灵活四、资金来源稳定,支付方式多样第三节 国外农民教育经验的启示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实行依法管理二、理顺主体关系,完善教育体系三、围绕新型农民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四、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市场机制第六章 新型农民组织建设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组织的要求一、农民组织的定义与分类二、当前农民组织现状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组织的要求第二节 新型农民组织建设一、村庄“两委”组织建设二、农民维权组织建设三、农民经济组织建设四、农民群众组织建设第三节 农村家族组织的引导一、农村家族组织的复兴二、传统家族组织的特点三、农村家族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四、引导家族组织的对策附录农业部:《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实现这一新战略需要大量的新型农民。实行这一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尽快提高,以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但是,与过去不同,它是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长期生活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民,具备适应新要求的新理念和思想文化素质。如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改变原先的地方农业封闭自守的小生产的陈旧意识,树立开放观念、城乡统一协调发展观念,具备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经营素质;就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一方面要求提农业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这就要求农民改变过去务农为本、安土重迁保守思想和习惯,树立城乡自由流动就业的新思想,改变原来世代传承的田园式生活方式,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生活环境。如果没有大量的具有新思想和多方面素质与技能的新型农民,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就不可能实现。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障 增加农民收人,是目前我国和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从目前收入的来源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劳务报酬收人)、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三大类。其中前二者是主要部分,分别占50%和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其中哪一种都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工资性收入,以农民工工资收入为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