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郭亚军 页数:213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消费经济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规律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稳定)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波动。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在波动中提高的,这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实物与劳务消费量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改善等方面得到了验证。从历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较中,发现其属于滞后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益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尽快使这种滞后型的消费模式过渡到同步型消费模式,使之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促进消费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纵向上考察,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吃穿住用行等消费支出比例变动较大,在总支出中的次序退后;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中自给性消费的比例下降,货币性消费的比例上升;精神生活消费的比重上升,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若从横向上进行考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正在显著扩大,但是高低收入组的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并不像其他类商品那样明显;第二,城乡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食品类、交通通讯类等方面的消费差异较大;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与结构方面的差异很小。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为明显,消费结构正向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方向演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尚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 最后采用可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利用纵向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进行了数量实证分析,以便了解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基本消费需求、收入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 纵向时间序列(1993—2006年)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农村居民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城镇居民。就分类项目来看,农村居民在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家庭用品、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居民,而在衣着、文教娱乐、其他等方面低于城镇居民;第二,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在食品、衣着、家庭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其他等方面均大于城镇居民,并且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居住、其他等方面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反映出他们对这些类商品的需求旺盛,这些类别的商品将成为其消费的热点。 横截面数据(2006年)的分析显示出:第一,2006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20,小于其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从分类项目看,其边际消费倾向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食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衣着、家庭用品、医疗保健、其他,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在家庭用品、医疗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地低于其他类项目;第二,2006年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为3 543.12元,城镇困难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这一标准,说明这组居民需要社会救济,结果还显示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刚性较强的主要是食品、衣着、居住、文教娱乐、医疗等支出;第三,2006年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支出标准为1974.48元,低于这一标准的农村户数为贫困户,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支出标准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标准,说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第四,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06,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从高往低排序依次为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衣着、家庭用品、其他。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农村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表明在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约束及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开拓农村工业品市场的难度较大;第五,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分析表明,其交通通讯、居住、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收入弹性较大,而衣着、食品等方面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居住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城镇居民,反映出农村居民对住房投资的偏好仍未改变;第六,城乡居民价格弹性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在各大类商品上对价格的反应都要高于农村居民,但对居住、食品和医疗的价格变动反应灵敏度小,结果还显示出农村居民对交通通讯、居住、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等的价格变化反映强烈;第七,对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表明,城乡居民的食品价格变动后对其他七大类商品的需求量影响最大,说明稳定食品(或农产品)的价格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进一步考察收入因素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本书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多种建立模型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分别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从收入角度而言:第一,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相关程度很高;第二,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性支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因素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相对于收入则小得多,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特别是提高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第三,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尽管从长远来看,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将会逐渐增强,变得越来越显著;第四,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提高的主要因素不是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量,因此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五,在不同的时期,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时变性,在1990年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弹性系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促使他们把一部分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以防不时之需。 为了力求全面、客观地估计和测算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首先在深入剖析预防性储蓄产生机理的前提下,讨论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引入流动性约束后的情况,从数学上初步证明了流动性约束对于预防性储蓄的强化作用,并利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数据对这一命题给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流动性约束对于中国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动机具有明显的强化效应,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储蓄高增长和消费不振问题极可能同农村居民所受到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接着在考虑数据平稳性的基础上,估计了考虑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情况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在具体计算时,为了更客观、全面地说明和反映问题,对每个模型我们都同时采用多组方差进行了估计,并对各个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不确定性和效用函数的谨慎动机共同决定了预防性储蓄行为,流动性约束可以通过强化消费者的谨慎动机,从而引起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并且这种强化效应在农村居民那里的表现最为明显,对城镇居民的作用效应最不明显;第二,改革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还是全体居民,他们的消费行为都受到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利率对消费都是微弱的负影响;第三,估算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所面临的流动性约束程度要高于农村,而农村居民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则更为敏感,不仅如此,农村居民消费对实际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也要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人均最终消费长期收入弹性系数整体上要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最终消费的长期收入弹性系数。 制度111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亦很大,本书着重从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定性分析表明农村城镇化具有收入、消费、资源配置效应,定量分析则表明城镇化的消费效应是显著的,这表明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有着积极意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消费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它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加重了农村居民的负担,而且还直接制约着许多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本书就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旆。
作者简介
郭亚军,男,1971年12月出生,陕西潼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长期从事《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计量经济学》及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0年毕业于陕西省水利学校;1990—2001年在陕西省潼关县农业局工作;2001—2004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2004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序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点第2章 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对象 2.1.2 相关概念 2.2 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2.2.1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2.2.2 消费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作用 2.2.3 消费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 2.3 消费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2.3.1 绝对收入假说 2.3.2 相对收入假说 2.3.3 基本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u—PIH) 2.3.4 随机游走假说 2.3.5 较为现代的生命周期储蓄函数——确定性等价(CEQ)模型 2.4 现代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 2.4.1 标准的预防性储蓄模型 2.4.2 缓冲库存储蓄模型 2.5 现代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流动性约束假说 2.5.1 流动性约束的生命周期模型 2.5.2 包含预防性动机的流动性约束模型 2.5.3 流动性约束消费函数的主要特征 2.6 小结第3章 农村居民消费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 3.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过程 3.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 3.1.2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 3.1.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3.1.4 农村居民实物消费量和劳务消费量的变化 3.1.5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3.1.6 消费水平的三种模式 3.1.7 消费水平三种模式评价的标准 3.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3.2.1 吃穿住用等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 3.2.2 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 3.2.3 自给性消费和货币性消费的变动 3.2.4 精神生活消费比重上升,物质生活消费比重下降 3.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3.3.1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3.3.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3.4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地区性差异 3.4.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差异 3.4.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地区差异 3.5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3.5.1 线性支出系统 3.5.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3.5.3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3.5.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横截面数据分析第4章 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因素分析 4.1 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模型 4.1.1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因素分析 4.1.2 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非收入因素分析 4.1.3 实证分析结论 4.2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长期均衡的消费敏感性分析 4.2.1 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基本理论 4.2.2 消费敏感程度及其模型分析技术 4.2.3 数据的平稳性及格兰杰因果分析 4.2.4 实证分析 4.3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非参数分析 4.3.1 非参数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核估计 4.3.2 窗宽的选择 4.3.3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非参数回归模型 4.3.4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变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4.3.5 实证分析结论第5章 农村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因素分析 5.1 基本模型 5.2 预防性储蓄的产生 5.3 风险、谨慎和预防性储蓄量 5.3.1 不确定性的程度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 5.3.2 边际价值函数的凸性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 5.4 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的谨慎特征 5.4.1 流动性约束和二次型效用的谨慎 5.4.2 流动性约束和非二次型效用的谨慎 5.5 农村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关系的实证分析 5.5.1 建立计量模型 5.5.2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5.5.3 实证模型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5.5.4 实证分析 5.6 考虑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的居民消费函数的ECM模型 5.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5.6.2 时间序列数据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5.6.3 时间序列数据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第6章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 6.1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居民消费 6.1.1 城镇化的收入效应 6.1.2 城镇化的消费效应 6.1.3 城镇化的资源配置效应 6.2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 6.2.1 农村公共产品的含义及范围 6.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负面效应第7章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增加有效需求 7.1.1 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7.1.2 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7.1.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 7.1.4 大力发展农村居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7.2 采取金融措施化解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 7.2.1 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消费市场的金融支持 7.2.2 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扩展农村消费市场中所起的作用 7.2.3 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 7.2.4 适当开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 7.2.5 开展信贷业务促进农村消费环境改善 7.2.6 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经营机构 7.2.7 设立农业发展基金 7.2.8 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 7.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化解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约束 7.3.1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7.3.2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7.3.3 规范农民社会保障各项机制的运作 7.3.4 拓宽渠道多方筹措农民社会保障资金 7.3.5 创造有利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7.4 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消费需求 7.4.1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7.4.2 将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 7.4.3 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7.5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7.5.1 实行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一体化政策 7.5.2 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补贴 7.5.3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与供给机制的转变 7.6 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7.6.1 启动农村市场应由开拓转向培育 7.6.2 加快农村市场培育的措施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摆脱短缺状况,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相伴而来的问题是:主要消费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我国经济面临的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内需、开拓国外市场的政策。在构成市场需求的三个要素中,虽然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是经济的原动力,消费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首先,因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次,从根本上说,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最后,所谓净出口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需求,只不过是来自于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罢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然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建立在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作用的基础上,结果是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影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为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障出口和投资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形势却并不乐观。城镇居民消费预期恶化且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整体消费倾向偏低,而住房、小轿车、信息、教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有效供给不足且受到一些过时的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的束缚,城镇居民消费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两次升级变化以后,进入了新的消费升级准备时期,其消费倾向减缓,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消费增长难以持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合理引导农民消费、启动农村市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意识到农村是我国最大和最基础的市场,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9亿农民的消费水平、开拓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无疑对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居民目前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有较大的潜力和开发余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消费主体看,农村市场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至2007年有9亿多农民居住在农村,占全社会总人口的73.36%,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9亿多农民组成的2.4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40多万台件的销量,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需求。 (2)从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看,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农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1999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2.6%,这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说明农村的消费水平比城镇落后15年左右,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大,消费欲望强烈。从人均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看:2000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12.31台、洗衣机28.58台、彩电48.74台,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80.13台、90.52台、116.56台的水平。在城镇流行的空调器、热水器、抽油烟机、微波炉、家用电脑、影碟机、移动电话等耐用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就更低。2000年平均每百户农民比1999年增加彩电10.5台、电冰箱1.67台、洗衣机4.26台,如果未来几年能够继续保持这一增长势头,全国2.4亿户农村居民何年将需要彩电2 520万台、电冰箱400万台、洗衣机1 022万台,这对解决我国家电行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问题,推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 虽然农村市场潜力巨大,9亿多农村居民理应在整个国内消费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仅占人口30%以下的城市居民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的比重超过了50%,1978一198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41%上升到53%,1985年之后这一比重却不断下降,2000年下降到38.2%,15年问下降了15个百分点,几乎每年就下降一个百分点,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这种处境,尽管我国自1997年以来实行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并采取了许多办法,试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开发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启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虽然是一种纯粹个人决策的行为,然而这种决策是在具体的制度环境和资源限制下作出的,它不仅受到农村居民收入低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居民的消费环境、农村市场发育状况、国家的消费体制和消费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过去所采取的开发农村市场的政策侧重于对农村市场的利用而不是培养农村市场,使得农村市场不能有效地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在此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规律,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经济发展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城市化,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特征,分析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增加,培育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和办法。目的在于: (1)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成果和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理论,建立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 (2)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资料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系统地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的水平、结构,了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3)分析制约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和其他相关约束,理解农民现实消费行为不合理性后面的合理成分,认识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现实约束条件,进而寻求改变这些约束条件的方法措施,寻求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以期引导农民的消费在不断扩张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构建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以便更好地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5)丰富中国在居民消费方面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研究。这不仅对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我国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运用现代经济学观点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民的消费行为,研究其现状及发展规律,从定量角度研究各个因素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探寻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的措施和办法。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演化研究,对于研究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用E1ES模型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确定农村居民在各种消费品上的基本需求及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对于构建农村居民消费体系,确定未来的消费热点具有一定的意义;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研究居民消费和收入的动态均衡能有所启发;利用目前经济学中的前沿消费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考察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金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启发;研究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研究外部制约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改变农村居民消费的资源约束和制度约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如何改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二元性特征,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规律的研究对于我国制定正确的消费政策,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扩张程度。目前,城市市场已经趋于简单饱和,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农村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农村的比重在国内市场中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开拓农村市场,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需求不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忽视农民的参与,其现实性值得怀疑。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近8亿为农民,从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来看,虽然城镇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农村,但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使得我国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很低。通过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才会加快,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运用消费经济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规律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稳定)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波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