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农耕文化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胡泽学 著  页数:411  

内容概要

  《三晋农耕文化》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重要农业区域山西为对象的农业文化研究著作。主要叙述了农业地理环境与区域优势,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独具特色的农业物质文化,丰富多彩的农业非物质文化,华夏文明演进中的历史地位,书中配有数百幅图片。

作者简介

  胡泽学,1 964年生.湖北红安人.现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农具的研究、陈列与藏品征集.以及中国农业文化研究等工作:主持了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之一“中华大典·农业典·农具仓储分典”的编纂工作、”中国农业博物馆园区文化内涵与陈列项目研究”、中日合作的”中国山西传统农具使用现状田野调查”等多个课题:主持了“中国传统农具展”,”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展”等多个陈列展览项目。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犁文化》、《图说中国传统农具》等,发表了有关农业史、博物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区域农业史研究之力作——《三晋农耕文化》序日本东海大学教书导言一、“晋”与“三晋”的由来二、本书的主旨与结构第一章 独特的农业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第一节 山西农业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区划一、地理环境二、气候特征三、水资源四、耕地土壤五、山西农业经济分区第二节 山西的区位与地缘优势一、丰富的黄土资源与天然的植物基因宝库二、特殊的地缘环境第三节 天然的民族熔炉与发达的商业贸易一、天然的民族熔炉二、发达的商业贸易第二章 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第一节 远古时期一、旧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三、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一、农业生产工具种类丰富二、农业耕作制度发生重大转变三、作物种类增加,重视选育良种四、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五、畜牧业的发展第三节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铁农具的推广与农具的进步二、旱作农业耕作技术——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三、作物种类的增加四、农田水利、运河及堤防工程五、畜牧技术的发展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三、作物种类的多样化四、蚕桑业与纺织业发达五、农田水利建设六、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一、先进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三、作物品种增加四、农田水利五、畜牧业的发展与兽医侯第六节 明清时期一、农业生产发展与《马首农言》二、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三、汾河流域农田水利的发展第七节 近代的山西农业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二、农耕技术的提高三、良种的引进推广,选种技术的提高四、农艺学家张维藩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农业物质文化第一节 犁一、耕犁二、犁铧三、犁壁四、阳城犁镜第二节 整地播种工具一、松土翻土工具二、整地工具三、播种工具第三节 中耕灌溉工具一、中耕除草工具二、中耕追肥工具三、灌溉工具第四节 收获运输工具一、收获工具二、运输工具第五节 脱粒加工工具一、脱粒工具二、晾晒与储藏工具三、加工工具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农业非物质文化第一节 与山西农耕有关的民间传说一、炎帝的传说二、嫘祖养蚕三、尧制石饼四、舜的传说五、稷王的故事六、牛郎织女传说七、洪洞古大槐树第二节 山西农业习俗文化一、农业节日二、农业习俗三、窑洞文化第三节 粟文化一、山西有关粟的传说二、山西有关粟的习俗第四节 山西民间艺术中的农业文化一、剪纸文化二、礼馍文化三、民间绘画与泥塑艺术中的农耕文化第五节 醋文化与酒文化一、醋文化二、酒文化第五章 华夏文明演进中的历史地位第一节 中国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晋东南一、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者的观点分析二、粟作农业起源的基本条件三、晋东南地区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核心区域的依据第二节 古代山西旱作农业的辉煌成就一、山西农业是我国旱作农学理论的践行者二、山西农业是我国旱作农业精耕细作体系的探索者三、山西农业是我国旱地耕作技术发展的亲历者四、山西农业是旱地农业耕种工具的推进者五、山西农业是旱地农作物品种的推广者第三节 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晋南地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东部太行山地和山间构造盆地区分为南北两区:  晋东北山地和山间盆地。包括阳泉一平定及其以北地区,由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地和山间盆地组成。自北而南为恒山一六梭山断块山地,广灵一灵丘断陷盆地,五台山断块山地,五台山山前拗陷盆地,系舟山溶蚀山地,寿阳阳泉构造盆地等。山地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岩系,上部露出寒武岩系和奥陶岩系地层。海拔高度一般大于2000米,相对高差超1000米,为山西全省海拔最高和高差较大的山地。山体多北部翘起,以大断裂与盆地相接,北坡陡峭,沟谷深切;南坡则较和缓,少见岩壁。各山间盆地,充填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晋东南山地和沁潞高原。东部和东南部是太行山,西北为系舟山,西为太岳山,西南为中条山,除系舟山外,其余山地都是背斜构造,外围多以大断层与华北平原和汾河中、下游平原及黄河谷地相接,高差从百米至千米以上。周围山地之间是一个起伏和缓、被抬升的构造盆地,被称为沁潞高原。周围山地除中条山西段露出前寒武纪变质岩外,其他多为寒武、奥陶纪灰岩。这里相对高差大,形成多级夷平面。山地的陷落部分形成盆地,如黎城盆地,由于溶岩作用,这里发育有多层溶洞和岩溶大泉。沁潞高原内部,受沁、漳、丹诸河的切割,增加了地面的起伏,但在构造上,却是一个宽阔的向斜形势。在向斜构造中有若干充填湖相沉积、红土及黄土的堆积小盆地。如有沁县、武乡一褒垣、长治、高平、晋城和阳城等盆地。盆地中发育着已被分割的黄土原地和黄土丘陵地貌,周围多为相对高度较小的中山。  (二)中部断陷盆地区本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5大盆地: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地势较高,是一个向中心倾斜的洪积、冲积平原。盆地东部阁老一带,为迭加火山熔岩流的波状平原,山阴县城北的黄花梁一带,为黄土覆盖的熔岩台地。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是山麓倾斜洪积平原,整个盆地在洪积、冲积物之下,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早期的湖相沉积。  忻定盆地。包括滹沱河上游谷地和忻州盆地,四周被云中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环绕,是山西中部断裂沉降带的一部分。滹沱河上游为一断裂谷地,倾斜洪积平原十分发育,南端与忻州盆地相连。忻州盆地海拔800米左右,冲积层分布广泛,地势平坦。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忻州盆地曾与太原盆地相连,后因滹沱河改道东流,把两个盆地分开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晋农耕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