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张书敏 编 页数:286
内容概要
《河北省东亚飞蝗的发生与治理》共七章。第一章概述了东亚飞蝗在河北省发生与防治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东亚飞蝗的生物学特性与河北蝗区分布以及蝗区的演变、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东亚飞蝗的天敌、东亚飞蝗的监测预报技术、东亚飞蝗的综合治理技术等内容。第七章则重点阐述了蝗灾控制中的政府行为。同时在附录部分摘编了古今关于治蝗的诗词、民间传说和有关东亚飞蝗防治的法律、法规。《河北省东亚飞蝗的发生与治理》融通俗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资料性于一体,供植保业务部门工作参考和资料保存,亦可供植保教学科研部门参阅。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河北省蝗虫、蝗灾发生与治理发展史简述第一节 历史上的蝗灾发生与防治一、河北省蝗灾发生为害史略述二、历史上的治蝗组织形式三、历史上的蝗虫防治措施四、历史上对灭蝗工作的奖惩措施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蝗灾治理一、1950年以来的东亚飞蝗发生动态二、治蝗组织机构和技术队伍三、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四、令人瞩目的治蝗成就第二章 河北省的蝗虫与蝗区分布第一节 东亚飞蝗一、东亚飞蝗在蝗灾中的地位二、东亚飞蝗的形态特征三、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四、东亚飞蝗的各虫态历期五、东亚飞蝗的生活习性六、影响东亚飞蝗发生的主要因素七、1990年以来东亚飞蝗在河北省的发生动态第二节 其他蝗虫一、黄胫小车蝗二、中华稻蝗三、短星翅蝗四、大垫尖翅蝗五、中华剑角蝗第三节 河北省东亚飞蝗蝗区分布及演变概况一、20世纪50年代蝗区概况二、20世纪80年代蝗区概况三、21世纪蝗区变化新特点四、不同蝗区的东亚飞蝗发生频率第四节 蝗区演变及成因一、蝗区演变二、演变成因三章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第一节 东亚飞蝗的发生特性一、聚集性二、迁移与扩散三、迁飞性四、暴食性五、暴发性第二节 东亚飞蝗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一、温度二、湿度三、降水、积水与干旱……第四章 东亚飞蝗的天敌第五章 东亚飞蝗的监测和预报第六章 东亚飞蝗综合治理技术第七章 蝗灾控制中的政府行为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大蝗群在迁飞前,经常有一个试飞练翅阶段,于每日中午和日落前,有部分飞蝗飞至距地面十数米以上的空中盘旋约1h后,再飞返原地降落。蝗群起飞时,先有少数飞蝗飞至空中盘旋,然后多数飞蝗先是在地表跃跃欲试,跟着群飞,形成大的蝗群,经过稍长时间的盘旋后,即向一定的方向飞行。飞行方向与风向有关,小风时(3级以下)顶风飞行,逆风向移动,大风时(3级以上)顺风向移动。但头部位置仍保持逆风方向。飞蝗迁飞的飞翔时间,可持续1d以上,夜间亦可继续飞行。在空中飞行相当长时间后,如需要取食、饮水时,蝗群即可停止飞行,降落地面取食、饮水。如遇降雨和气压有显著突变,亦可迫使蝗群停止迁飞。一般在夏蝗阶段,如气温不太高,且防治比较彻底,虫源基数小,则不常出现蝗群迁飞的现象。秋蝗发生时期因天气炎热,植被密度高,降雨较多,治蝗工作难度较大,如防治不及时或漏治,在虫源基数大的情况下,则易造成蝗群远距离迁飞为害。散居型的飞蝗成虫亦可较远距离迁移,迁飞情形同群居型的一样。在密度很稀的情况下,一般是零星地飞,一段一段地飞。据有关资料记载,散居型飞蝗迁飞距离近者10~15km,远者40km。散居型成虫起飞时间以傍晚最盛,有时在晴天有月亮的晚上,在半夜12时以前亦有起飞现象。由于飞蝗常在远距离迁飞降落后即进行交尾、产卵,所以,迁飞来的蝗虫数量常成为降落地区飞蝗发生的虫源基数。在一般情况下,交尾产卵后的东亚飞蝗不再迁飞。 飞蝗迁飞的原因,据考察,不单纯是寻找食物,因为在禾本科食料丰富的苇草大洼和荒草滩地通常是东亚飞蝗起飞的基地。蝗虫的起飞迁移与性器官成熟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据观察,飞蝗迁飞最盛时的温度为31~34℃,当温度低于19℃时不再迁飞。还有的记载,蝗群在白天地面温度在36℃时起飞,土表温度在15℃以下或在40℃以上时,停止迁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