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出版时间:1999-11  出版社:中国农业  作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四川卷》编辑委  页数:435  

内容概要

  《中国农业全书:四川卷》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中国农业全书:四川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书籍目录

序序前言农业概述一、农业发展梗概(一)早期的农业(二)民国时期的农业(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2.“一五”时期(1953-1957年)3.“二五”时期(19'58-1962年)4.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5.“三五”、“四五”时期(1966-1975年)6.“五五”时期(1976-1980年)(四)农村改革给农业带来巨大变化二、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农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关系(二)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系(三)农业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关系三、四川农业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一)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二)畜牧业在全国的地位(三)林果业在全国的地位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分布一、幅员及土地分类(一)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二)土壤分类及分布1.水稻土2.紫色土3.黄壤4.红壤5.冲积土6.山地草甸土7.沼泽土(三)地貌地形分类1.平原2.台地3.低丘陵4.高丘陵5.低山6.低中山7.中山8.高山9.极高山10.山原11.高平原(四)地貌地形分区1.四川盆地区2.盒周山地区3.川西南山地区4.川西高山峡谷区5.川西北高原区二、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三、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一)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二)耕地的深度开发利用1.“吨粮田”、“双千田”建设2.冬水田综合利用3.低产田土改造4.改革耕作制度四、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评价及发展方向(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城镇居民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土地(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三)土地利用方针及原则(四)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第二节 气候资源及其分布一、气候资源特征(一)气候特点1.东部中亚热带气候,西部寒冷高原气候2.气温年变化不大3.冬干夏雨,春雨少于秋雨,春多旱,秋多绵雨4.日照东少西多,四川盆地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5.山地垂直气候变化显著6.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冷暖干湿各种气候类型(二)光热水资源分布特征1.光照资源2.热量资源3.水分资源二、气象灾害及其变化规律(一)干旱1.各类干旱的时空分布2.干旱灾害的历史演变(二)洪涝1.洪涝的时间分布2.洪涝的地理分布3.洪涝出现频率及分布趋势(三)低温1.春季低温2.初夏低温3.秋季低温(四)霜冻(五)秋绵雨(六)冰雹(七)大风三、农业气候分区及其开发利用(一)四川盆地亚热带农林牧区1.盆南暖季长伏旱双季稻三熟区2.盆东伏旱酷热稻麦二熟区3.盆中多旱夏热稻麦二熟区4.盆西春夏旱微热稻麦二熟区5.盆南边缘山地亚热带农林牧区6.盆东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林牧农区7.盆北边缘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林牧农区8.盆西边缘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最湿林牧农区(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农林牧区1.攀西金沙江河谷双季稻热作区2.西昌、会理稻麦二熟区3.大凉山山原暖温带、温带林牧农区(三)川西高山峡谷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林牧农区1.巴塘-雅江干旱半干旱区2.丹巴-松潘半湿润区(四)川西北高原亚寒带牧区四、气候与重要农事活动(一)水稻与气候1.播种2.苗期管理3.栽培管理4.病虫害5.引种原则(二)小麦与气候1.播种期2.冬小麦苗期到抽穗扬花期的生产管理3.病虫害4.引种的气候(三)玉米与气候1.播种期2.地膜肥团育苗3.生育期的需水特点4.适当密植5.引种的气候(四)红苕与气候1.育苗管理2.发根分枝结苕期3.蔓、苕并长期4.苕块盛长期5.垄作栽培,合理密植(五)川西北高原自然牧草与气候……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第四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五章 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第六章 农村市场第七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第八章 农村收益分配第九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十章 农业机构第十一章 地县农村经济四川农业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1)耕地保护不力,逐年锐减,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由1949年的5730万人,增加到1987年的10458.4万人,年均增长15.5%;耕地由767.13万公顷下降到632.53万公顷,人均耕地资源已由1949年的0.122公顷下降到1987年的0.06公顷。1987年四川省成立了各级国土管理机构,加强了土地管理,耕地锐减的势头得到控制,平均每年只减少耕地0.86万公顷,是1965年后的最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还在减少。耕地锐减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稳步发展,也严重地制约了全省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全省无地农民20多万人,使四川成为我国人地矛盾最紧张的省份之一。  (2)土地环境恶化,土质下降。由于人口压力,使大量不宜耕作的陡坡地开垦成耕地,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这在盆地内尤甚,有19个丘陵县的森林覆盖率仅在1%左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近几年全省每年因灾损毁的耕地就有0.67万公顷。加之工业和城镇发展缺乏环保配套措施,“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土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土壤有杌质下降,结构变坏,肥力衰退现象较普遍。  (3)土地利用调控不力,尤其缺乏中长期计划统筹安排。长期以来,计划以总量增长为目的,安排非农业建设项目时往往只考虑投资规模,饥不择食,有的甚至牺牲耕地去争项目,忽视了土地的利用、规模的合理性和资源补偿问题,使有限的耕地负担越来越重。加之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各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短期行为,对长远、整体、全局利益考虑不够,造成土地利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部门、个人违法用地屡禁不止,计划执行也缺乏有力可行的监督措施与手段。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农业全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