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陈清侨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詹明信 译者:陈清侨
书籍目录
再版序 编者序言 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历史性——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访录(代序) 上编理论 文本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 拉康的想象界与符号界——主体的位置与精神分析批评的问题 时间川流中的阿多诺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德国批评传统 法国批评传统 下编境遇 60年代:从历史阶段论的角度看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样,在分析巴特的意素,或“人的语码”时,我们就能像他那样开列一份有关作者整理的类似人物性格速记符那样的指号的清单(因此,描绘萨拉辛涅强横地进入布夏东的画室,就不仅是解释了他以后作为一个画家的发展,还表明了隐含的性格特征:顽固)。但这份清单看上去也只有词汇学上的意义,即使某些意素由于具有文化上的个性特质而被分离出来(只有19世纪法国人才认得出这种姿势的符号特性),或者作为一种特定的个人风格被分离出来(只有巴尔扎克才会通过这种行动表达特定的本质)。更具争议的问题是在精彩的插白中顺带提起的,也正亏得有这些插白,S/Z才成其为S/Z,在此巴特从个别人物的意素或指号转向保持人物整体性的那种实质上的统一体,即专有名词本身:“就像富莱耶那样称呼人物,‘贾沃特’,‘尼科德’,‘贝拉斯特’,正是(在并不完全脱离半资产阶级,半古典主义者语码的基础上)强调姓名的结构功能,表述其独断的本质,即非人化,使姓名如纯粹成规般地流通。说‘萨拉辛涅’,‘罗歇菲’,‘兰蒂’,‘赞比涅拉’(更不用说‘布夏东’了,还真有这么个人),也即是说用(市民的、国家的、社会的)人来‘填充’作为父姓的替代;也就是坚持普通名词的流通如黄金货币一般稳定持久(而且并不是任意决定的)。所有的颠覆和顺从,都始于专有名词。”(S/Z,PP.95/101.102)有了这样一种观点[实为列维一斯特劳斯《野性思维》(Pensee sauvage)中有关命名系统的经典章节之回声],我们也就开始接触到叙述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即“人物”与构成既定人物的认知内容(特征,思想,象征主义)两大范畴之间的关系了,叙述的结构分析来自对叙述本身的表层现象的拒绝。它用自己的术语来代替这些现象,正如化学或物理学用基本粒子的语言和范畴来代替泥土、灰尘、石头、木头等物质的日常经验性的描述。不过,人物概念本身已被证明是抗拒这种分析性的转化的,很难看到叙述的结构分析在不挑战这一特殊问题(即这种人物范畴的顽固的拟人化特征)的前提下能有什么新的理论进展。显然。在这一点上,这问题与更广泛的有关主体本身的历史本质的哲学问题相交,但巴特不过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明有关自然化(naturalization)的更基本的主题(例如,专有名词给予根本性的人的历史决定一个自然的外貌),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谈到。
编辑推荐
《现代西文学术文库: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