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鼎钧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本来没有序,现在发现序言必不可少。    书前有序,等于一个陌生人来到你家先拿出一封介绍信。    《山里山外》的主要人物,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    时至今日,“流亡学生”这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当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军队大举侵华,占领中国广大的土地。在日军占领区(当时称为沦陷区),日本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许多青年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冒险穿过封锁线到后方流亡,即所谓流亡学生。在广大的后方有很多专设的学校收容他们,这种学校常为了战局变化而游动迁移,被称为流亡学校。    《山里山外》就是以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为背景写成的。    笔者是因为做“流亡学生”而少小离家的,流亡期间,历经匮乏残破的种种场景。后来年齿增长,阅世渐深,回首前尘,发现了画面之瑰丽奇伟。    那些流亡学生,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腋毛初生,夜间尿床的习惯未改,竟也辞枝离柯,漂泊在兵凶战危的边缘。他们的父母是怎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呢?    那些流亡学生,有些来自富商巨绅之家,既来之后,苍白惨绿的青年,立刻剃光头发,穿上有虱子带汗臭的军装;血色艳丽的大姑娘,立刻脱下丝袜,换上能磨出血泡来的草鞋。他们又是怎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呢?    当时,整个大后方的门户为流亡学生打开,任何机关都会为你提供你需要的消息,任何家庭都可以接待你一宿一餐,从没有人向你要证件,没有人卑视你是乞丐,怀疑你是间谍。    那时,社会又怎会有如此的坦荡宽容呢!    据我所知,流亡学生是一群梦游的人,杀风景的是,周围有许多精于测算长于透视的眼睛注视他们。有人设想流亡学生很浪漫,在半饥半寒中行吟大地,那是只看到(或说出)一个层面。    八年抗战有似一条弹道,有升弧、降弧,最后弹头落地开花,炸醒了各式各样的梦,包括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和流亡学生的。身为大气流中的一尘,流亡学生也走过升弧和降弧。    无论如何,对日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总算躬逢其盛。日军侵华是中国的大灾难,青年人及时接受了这场灾难的磨炼,却可以视之为得天独厚,不管后来造化怎样弄人,都不能夺去我们的收获。    弹头落地也能成为跳弹,重新创造一个升弧。    我中年以前崇拜英雄,中年以后把感情交给无名的苍头众生。所以致此,是因为我发现了“英雄不仁,以群众为刍狗”。我不能控制情感的转移,我的机遇、处境、文学旨趣都起了变化。    我们那群流亡学生都是天地预设的小人物。“江山代有英雄出,各苦生灵数十年。”数十年音讯断绝,他们的遭际常使我惊疑忧念。如果一颗陨星沉落了使人震撼,那么满河繁星流泻一空又何以堪?    不仅此也,我虽在乡镇生长,对农村农人却甚陌生,对土地亦不亲切。战时流亡,深入农村,住在农家,偶尔也接触农事,受农人的启发、感动,铸印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象。抗战八年,实在是农民牺牲最大、贡献最多,军人是血肉长城,其兵源也大半是农家子弟。他们的形象和我的意念永远联结。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    做流亡学生扩大了我关怀的层面,这份关怀,多年以来是我精神上的郁结,纾解之道,对我来说只有写作。有一次(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和一位电影导演同赴基隆演讲,事后又同乘一辆吉普回台北,路上谈天,才知道彼此都曾是流亡学生。我们在车中同唱当年的歌曲,泪眼相看,彼此都说要用流亡学生做题材完成一部作品。那时已有人听不懂我们唱的歌。那时已有人说,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抗战经验,对抗战的题材没有兴趣。那时我就说,如果欣赏作品以重温自己的生活经验为限,世上将没有几本小说几部电影可看。我们正要从作品中看别人的生活,看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生活,以增进我们对人的了解与谅解,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境界。时至今日,又是多少年过去,我的意见没有改变,——别人的意见似乎也没有改变。    《山里山外》在一九八四年由台北的洪范书店出版,最后一章写得很差,常引以为憾。今日海峡两岸已打破隔绝,故人的消息陆续传来,得以重新回顾当年的甘苦,当年懵然不知或知而未详的事件也得以补充。现在把原书最后一章删去,另写三章增入,少一缺陷,了一心愿。书成,商得洪范同意,由我自己继续印行。    无论如何我得感谢当年创办流亡中学的人,他提供机会使我们有书可读。事无全美,读书便佳。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中自有人师。估计沿着沦陷区边缘设立的数十所中学,吸纳造就了大约二十万青年。在非常时期、非常地区创办这样非常的学校,定非寻常人物,事到如今,那些人一世勋业皆成镜花水月,唯有“偶尔”办了这么个学校,是不可磨灭的一大功德。    俱往矣,但是你做的好事,人们永远记得;你做的坏事,人们也会永远记得。    然而本书并不是某人某人的传记,也不是某一学校的实录,它的内容有许多来源,作者再加以综合变奏,以纳入文学的形式。它努力扩大了现实,也隐藏了现实。书中人物只能作“甄士隐”看。来,我们何必穿凿附会?我们一同激浊扬清。

内容概要

这是抗战期间流亡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作者的亲历为基础,经过艺术处理,多层次展现抗战时期流亡学生和基层民众生活的纪实长篇。它描写流亡学生的生活实况,他们的感怀、理念、梦想和抱负,以及对前途的焦虑与信仰的空虚。黑暗中见光明,困苦中有诗意。又以另一只眼,观察到号兵、教官、难民、壮丁、保长、山里村民等普通民众境况、心态,堪称抗战社会史。这是一本饱含深情的书:“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王鼎钧)席慕容这样评价这本书:“读王鼎钧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读着一个灵魂在战乱里的烙印,读着一颗心在烈火里的锻炼。流泪是因为他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微笑是因为幸好他有着一个真诚的灵魂。”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书籍目录

序言 天鹅蛋  1 号圣的传人31 申包胥  63 谁在恋爱  91 战争压力  123 捉汉奸  163 车上车下  201 山里山外  247 小媳妇  299 分久必合  339 合久必分(一)  371 合久必分(二)403 跋(袁慕直)445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 这样闹了半个月,我们得到通知,明天早晨有一次大集合。一次重要的大集合,病号、伙食委员、打扫清洁的值日生一律参加。果然与往日不同,我们整好了队伍,西天还有残星,熹微中,全体教职员都穿着整齐的军服到场,一向清瘦的分校长在春寒中也没有穿大衣。他登台讲话,说是“天天跑警报,把你们都跑糊涂了,也跑懒了”。他警告大家不许懒,也不许糊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警报呢?“你们都自己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写一个左右的右。”我没有在手心里写。我照着字帖摹过这个字,一横特别长,一撇特别短,口字特别大,尽量向右下方扩占地盘,和那一横的左端、那一撇的末梢在对角线上取得均衡。由于横长、撇短,整个字的重心降得很低,常常使我联想到伏地碉堡。这个字跟跑警报又有什么关系呢?有。“那一横是一条铁路,那一撇也是一条铁路,那个口字是一片平原,我们的学校就在口字里。现在敌人从那一撇一横交叉的地方往下边打,想打通这一条铁路。” 我们怎么办?分校长说:“你们不要操心,现在国家要你们念书,你们就好好念书。”他宣布从今改变上课的方式,每天天亮以前各班就离开学校,深入农村,在敌人飞机骚扰不到的地方露天上课,中午由炊事班送饭,黄昏后各班同时回校。如果老天下雨,那就不必疏散了,因为敌机在雨天是不会出动的。我们并不像分校长说的那么糊涂,我们都曾经伏在地图上推测战局的演变,但是我们的想法是应该手里有一支枪。当初,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听说这儿的学生是佩带手枪的,上午打靶,下午上课,晚上唱歌演戏,那时我们都心跳得厉害。手枪既然没有,有支步枪也好。想起枪,就想到徒手上军训的滋味,教官说:“你在这里,这里是机枪阵地。”“你在这里,这里是哨所,发现了敌人鸣枪为号。”他一会儿说现在机枪射击,一会儿说现在步枪射击,大家两手空空,像被人缴了械一样难过。比较顽皮的同学,在奉到射击命令时由口中发出砰砰的响声,逗得我们发笑,笑得很酸涩。现在听了分校长的讲话,知道战火打乱了我们的生活秩序,心里想枪就更想得苦,回教室收拾书本的时候有几分心不在焉。

后记

袁慕直    我和鼎钧兄是抗战时期流亡中学的同窗,数十年来虽流离播迁,却常常不约而同住在一个城市,音问不断。他以流亡学生为背景的《山里山外》写成,我是第一个读者。现在他把这本书增删改写,重新出版,希望我写几句话,我当然不能推辞。    抗战八年,流亡学生极多,情况不尽相同。有大学、有中学,有的在战事初起全校集体内迁,有的在沦陷几年后个别弃家投奔;有的读书环境甚为安定;有的随战局推移辗转游动。《山里山外》的背景,是收容个别投奔的青少年组织而成、因日军进逼而横越三省的一所中学,那是我们熟悉的生活,也是变化极多、磨炼极大的一种生活,我想,当然也就是最宜作为文学题材的一种生活。    对于我和鼎钧兄这一代人来说,抗战是我们的峥嵘岁月,因为:第一,我们曾全力投入;第二,我们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皆受其影响;第三,无论如何抗战最后是胜利了,给我们一个圆满的安慰。自此以后,一人一家仍有其兴奋欢乐,但再也未能跻登“普天同庆”的层面与之融合。鼎钧兄以“过来人”身份,为“未来人”说出色声香味触法,一片心血,无限天机。无论如何这才是他最重要的一本作品。    我们流亡的时候幕天席地,全班四十人只有三本几何,那时我说这样的学校将来只能出文学家不能出科学家。鼎钧兄数十年来写作不辍,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效忠;他这本书不突出自己,不粉饰丑恶,不埋没善良,不阿谀权要,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效忠。至于写作技术,如章法之严谨,描写之生动,寓意之深远,那真是“余事”了。流亡学校何幸,当年收了这么一个学生;有志于文学的鼎钩兄又何幸,得进入这么一个“作家预备学校”。    我特别指出:《山里山外》虽以流亡学生为干,却又巧妙地向外延伸,有枝叶繁茂花果鲜美之盛。以“山”来说,“抗日靠山”,鼎钧兄对山自有其体会。他写到流亡学生入山之后:    ……有一座山叫飞母峰,这个名称的来历是:一个母亲带着她的孩子走那悬藤般的小径,下面是一泻千里的河。突然,孩子失足掉下去了,母亲看见波浪接住孩子,缠裹着孩子,以惊心动魄的速度,把孩子冲到下游去了。她,一个弱女子,长啸一声,绝命追赶,竟然赶上了孩子,竟然飞到波浪的前面,立时化作一座大山,挡住了河的去路,要河交出她的孩子。那凶神恶煞似的河水吓了÷跳,急忙转个弯儿,翻了个筋斗,兔脱而去。而那母亲,已经化作了山,不能移动,眼睁睁看着孩子消失,至今待在原处无计可施。    这一段小穿插可谓奇峰突起,它固然影射了“儿行千里路,母担万里忧”的场面,但更进一步也可以说有“服食求长生,多为药所误”的感叹。今人所说的“无力感”,也可以借此表露无遗了。    再看一段:    山是怒气,山是冤魂。当初(天晓得那是什么时候)这里是平地,是良田美池鸡犬人家。在某一次改朝换代的时候,这里的人誓死反抗,征服者来了个尸骨如山、血流成河。一夜之间(夜可以变出许多奇迹来)这里忽然涌出一群山峰,像一锅沸腾的水涌起,泻落,拒人千里,家畜都化为山中的虎狼。新皇帝征服了这片土地,可是没有办法统治。据说这些山本来还要拔高,还想扩大,玉皇大帝知道了说不行,说此事应适可而止,唯恐山峰戳破了天,山脚压翻了地。天帝命仙女用金针刺每一座山的尖顶,山就停止发育,并且露出了受挫折的模样。这样写山已是“前无古人”,更警人的是接下去:    山披着灰衣,是一群沉默的吊客,可是太阳出来了,山换了浅色的上衣,梳洗过,用筋骨脉络显示了仪容。太阳升高,山的眼睛亮了,服饰灿烂了,身段架势摆出来了,由天地舞台的一角走到中央来了。山是在举行时装表演,我看不出它蓄怒反抗,不共戴天。也许那是历史陈迹,是它们祖先的事,现存的山已是子孙,没有切肤之痛。也许自从挨了天帝的金针以后它们就软化,代久年湮,由不甘而自然。    凡是懂得“象征”的人,都不须别人注释。这“看山不是山”的写法,贯通人性,笼罩历史,极高明而道中庸。    本书的大事件大情节并无传奇浪漫之处,它的手法十分写实,作者不曾也不该把流亡学生写成嬉不知愁的少年游。流亡学生主要的心结是前途的焦虑和信仰的空虚,此二者,这一代和前一代都有的吧,下一代青少年也会有的吧,那么,表现此二者的文学作品,不论其背景是历史宫闱,十里洋场还是边疆荒原,都是可以通古而贯今的吧!    我们熟知的抗战文学俱以写实手法完成,《山里山外》亦然,前述我认为象征的部分,也放在民间传说名下,以沿途见闻处理,好使风格统一。抗战前后正值写实主义挂帅,那时期抗战文学是此一风尚的重要产物,鼎钧兄为后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早有追逐现代主义的倾向,如今以抗战为题材,却又纳入故道。鼎钧兄在《文学种子》里说写小说的人有记录癖,尤其是长篇小说。(也许可以加上一句:尤其是写抗战背景的小说!)只有写实手法最能满足此一癖好。抗战是我们不忍任其与时俱逝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率性恣情笔之于书的时代。    由于写实之故,《山里山外》留下若干社会史的材料掌故,足以入“渔樵闲话”。例如流亡学生生了一身疥疮,男女约会只能背靠背坐着,后脑勺儿摩擦后脑勺儿,由于用火药治疮,爆出顾兰和曹茂本轰轰烈烈的恋爱。流亡学生跑警报,带着“文具板”疏散到野外上课,这文具板是:    我们每人有这么一块木板,如果你坐着,就把它铺在膝上,如果你站着,就把它挂在胸前。它在左上角有一个洞,正好放你的墨盒,它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有一个小孔,穿上一根绳子就是背带。他们把植物的杆削尖,蘸着墨汁写笔记,这是现代的“囊萤、映雪”。到了后来,学生根本买不起纸,于是数学课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场面:    她(数学老师)掏钱买纸,用毛笔大字抄写课文,再把它像壁报一样贴在墙上,学生面壁研习,手拿瓦片树枝,墙根地面权当演算用的稿纸。……她常常从办公室里拉着椅子出来,坐在操场中心,看学生在她四周伏地解题,在烈日下挺着大肚子走满操场改卷子。    这是现代的“欧母画荻”。从这样的学习环境走出来的学生,现在已有人做了大学校长!今人常叹劝学的故事难找,说来说去仍是囊萤、映雪,这真是“卖金的遇不着买金”的了。    《山里山外》几个主要的人物都经用心刻画,工笔白描,一丝不苟,作者对少时的伙伴显然热切怀念,而以“画面写真”遣之。《山里山外》主要的场景在农村,对农村行政则出之以冷酷的观察,作无言的讽刺。在“捉汉奸”一章,当一个跛腿的不识字的村长出现的时候,他说他不知道省府要他照顾流亡学生:    “公文?好像没有,也许是油印的吧。公文到我手里我先用鼻子闻一闻,闻到了油墨的气味,我是不拆封的。”……我仍然要他看公文,他干脆告诉我:“我孙子拿去擦屁股了!”    为什么油印的公文可以不办?我再解释一下。凡是油印的公文都是大量行文,各县各区各镇各村都有一份,当时物质条件很艰难,只能油印,其中大约都是堂皇的空话,或是乡村无法实行的全国性规定,地方基层只有搁置了事,至于“孙子拿去擦屁股”,那就完全无情了。    我还记得,抗战时期有人称保长办公室为“仰止堂”。当年公文程式烦琐,下行文结尾照例有一句:“仰即遵办为要!”中央行到省,要他“仰即”如何如何,由专员公署再往下一层一层地转,到县、到区、到乡,一路“仰即”,到保长为止,保不再往下行文,故日“仰止”。在“仰止”之处抬头看,黑压压一大堆“仰”字如泰山压顶。作者写到《山里山外》一章时干脆把形势点明了:“她们虽然住在山下,却像是压在山底下。”    流亡学生以“学兵”身份借住农家,顺理成章。“这年头,哪家没住过兵?……”“再小农家,也能为路过的大兵挤出一间房子来。”入我堂,据我床,饮我浆,农民哪还有隐私,“军事第一”诚非虚语。写到上英文课时,作者在千万句英文中引了一句英国人说的“吾家者,吾之堡垒也”,恐怕是有心拈来映带前文吧。军民关系如此密切,但日本飞机丢下来的未爆弹却无人代为除去。这颗炸弹插在四合房的天井里,使全家逃迁,房屋废置,军队少了几间可住的房子。庶政失修,细民失所,政府的空间随之缩小,立竿见影,因果有定。于此等处,作者其有意耶,其无意耶?    我细读了最后补写的三章。作者的企图很明显,他想把前面许多独立的线头拢合编结,使全书多完整。全书结束,于主要人物从军出走,当时外侮深入,年轻人慷慨长征自是壮举美谈,但那该另写一本书。“人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人的此种心理常常借阅读反映出来,多数人乐于看见流亡学生修成正果,如果《山里山外》最后没有学潮,没有从军,仍在学业与爱情上做文章,最后作一附录,说书中某某人后来做了大官,某某人后来发了大财,某某人成就了大学问,画龙点睛,何等生动!市场效应必然不同。但鼎钧兄志在写自己的回忆,不在写想象,所以,《山里山外》虽说不是某一人的传记,虽说不是某一学校的实录,“想象”究竟只决定了战术,没决定战略。但愿知音常在,文心不朽,鼎钧兄反映的江山世界,伏设的微言大义,功不唐捐!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王鼎钧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读着一个灵魂在战乱里的烙印,读着一颗心在烈火里的锻炼。流泪是因为他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微笑是因为幸好他有着一个真诚的灵魂。    ——席慕容    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    ——王鼎钧

编辑推荐

《山里山外》在一九八四年由台北的洪范书店出版,最后一章写得很差,常引以为憾。今日海峡两岸已打破隔绝,故人的消息陆续传来,得以重新回顾当年的甘苦,当年懵然不知或知而未详的事件也得以补充。

名人推荐

读王鼎钧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读着一个灵魂在战乱里的烙印,读着一颗心在烈火里的锻炼。流泪是因为他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微笑是因为幸好他有着一个真诚的灵魂。 ——席慕容 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 ——王鼎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里山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开本小、页码多,观感不佳;封面很素洁,但是与书名似乎没有关联。书后的刊行广告在书名后的附的是“自传体散文”,扉页上则是“自传体小说”,堂堂三联,出现这个低级失误实在不应该。
  •   王鼎鈞的《山里山外》講述了自身作為流亡學生的艱辛。何謂流亡學生?指在淪陷區不願意被日本奴化的學生,流亡到大後方就學。當時,整個社會都會為流亡學生提供方便,任何家庭都可以接待學生一餐一宿,沒人問你要證件,卑視你是乞丐,懷疑你是間諜。正是有了如此寬容坦蕩的社會,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續!
  •   书非常不错,外甥很喜欢。
  •   我们老师说这本书很不错。原来呢,王鼎钧的书我只读过 碎琉璃 感觉很好。老师,经常给我们推荐王鼎钧的书,他是台湾的著名作家。至于这本书,我暂时还没来及看。王鼎钧的书,一般都卖的很火。我力荐大家买王鼎钧的书哦~~另,发货的速度很快
  •   我没买,从图书馆借的。看到下面有说开本小的,我倒还就喜欢它开本小。生平最烦大开本的书。装帧其实也非常有味道,纸质印刷字体大小间距都很满意。唯一的不足是白皮比较不耐脏,我还比较爱惜了【因为借来的时候是新书】书脊上还是不小心蹭到一点脏东西,遗憾。王先生的文字必须点赞一百遍。当然文字倒是其次了,故事里真诚不加矫饰的少年情怀最是难得。
  •   我的这本书《谁在恋爱》一章有15页漏印。过了一个月更换期,该如何办呢?书写得这么好,却看不到。
  •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生动,圆润,通透。文字干净而有质地。
  •   很值得一看的书,记录了一个年代少年的故事
  •   王鼎钧先生的书,很早的时候看过一个集子,印象很深刻,这次买来,果然老味道就是好。让人肃然起敬。
  •   唯一不足的是开本略小
  •   山里山外不错,可读性强
  •   王鼎钧的书文本价值本来很高,之前的回忆录四部曲三联的装帧做得也很好,但是这本的装帧开本小,书皮书页都很薄,手感奇差无比,价格还一点都不降,之后的《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也是这种装帧,直接没了买的欲望,好书做瞎了,很失望!
  •   拿到书一看是小开本就不喜欢,都是为了提高书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