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鼎钧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你的第四卷回忆录一度打算名叫《文学红尘》,最后改成《文学江湖》,通常书名都有作者的寓意,《文学江湖》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文学也是红尘的一个样相,所以我记述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取名《文学红尘》。后来知道这个书名早被好几位作家用过,就放弃了。 “红尘”是今日的观照,“江湖”是当日的情景,依我个人感受,文学在江湖之中。文学也是一个小江湖,缺少典雅高贵,没有名山象牙塔,处处“身不由已”,而且危机四伏,我每次读到杜甫的“水深江湖阔,无使蛟龙得”,至今犹有余悸。 你把自己的历史分割成四大段,每段一本,这个布局是“横断”的,可是每一时段的历史经验又记述始末,采取纵贯的写法,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自然形成的,大时代三次割断我的生活史,每一时段内我都换了环境,换了想法,换了身份,甚或换了名字,一切重新开始。“大限”一到,一切又戛然而止。举个例子来说,我小时候交往的朋友,到十八岁不再见面(抗战流亡),十八岁以后交的朋友,到二十一岁断了联系(内战流徙),二十一岁交的朋友,到五十二岁又大半缘尽了(移民出国),所以“我只有新朋友,没有老朋友”,这是我的不幸。 当然我也知道藕断丝连,但细若游丝,怎载得动许多因果流转,既然“四世为人”,我的回忆录分成四个段落,写起来也是节省篇幅的一个办法。 你把十八岁以前的家庭生活写了一本《昨天的云》,你把流亡学生的生活写了一本《怒目少年》,你把内战的遭遇写了一本《关山夺路》,你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年,青壮时期都在台湾度过,这段岁月经验丰富,阅历复杂,为什么也只写一本?材料怎样取舍?重心如何安排? 确实很费踌躇。我的素材一定得经放大和照明,我也只能再写一本,篇幅要和前三本相近,这两个前提似乎冲突,最后我决定只写文学生活,家庭、职业、交游、宗教信仰都忍痛割爱了吧,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文学江湖》。 您的回忆录不但记录了您个人的步履,更反映了几十年来中国人的颠沛流离,家国之难,还不时回到现在的时空环境。书中许多细节,让人如临其境,请问这些资料是如何来的?(靠记忆?当年写的日记?买书?到图书馆收集资料?海外找这些资料困难吗?) 五十年代我在台湾,多次奉命写自传,由七岁写到“现在”,到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做什么事,读过哪些书报杂志,都要写明白。为什么要一写再写呢,他们要前后核对,如果你今年写的和五年前写的内容有差异,其中必有一次是说谎,那就要追查。因此我常常背诵自己的经历,比我祷告的次数还要多。 至于台湾的这一部分,本来想回去找资料,因健康问题久未成行。后来一看,也用不着了,我抗战八年一本书,内战四年一本书,台湾生活三十年也是一本书而已,材料哪里用得完?我自己记忆犹新,也有一点笔记,一点剪报,也可以在纽约就地查找,各大图书馆之外,还可以上网搜索。台北国家图书馆的“当代文学史料”网站尤其详尽可靠。 还有,我合得买书,前后买了五六百本,看见书名就邮购,隔皮猜瓜,寻找跟我有关的人和事,了解当时的大背景,查对年月人名地名,有时一本书中只有三行五行对我有用,有些书白买了。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写是苦还是乐?是享受吗?不写时是什么感觉?写不下去时,怎么办? 写作是。若苦能甘”,这四个字出于鹿桥的《人子》,我曾央人刻过一方图章。写作是提供别人享受,自己下厨,别人吃菜,“巧为拙者奴”。我做别的事情内心都有矛盾,像陶渊明“冰炭满怀抱”,只有写作时五行相生,五味调和,年轻时也屡次有机会向别的方向发展,都放弃了。我是付过“重价“的,现在如果不写,对天地君亲师都难交代。 咱们华人有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活到百岁,据说常在祈祷的时候问神:“你把我留在世界上,到底要我为您做什么?”我劫后余生,该死不死,如果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留下我来写文章,写回忆录回馈社会。我写文章尽心、尽力、尽性、尽意,我追求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己之性。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漏声有尽,我言有穷而意无尽。 说个比喻,我写作像电动刮胡刀的刀片,不必取下来磨,它一面工作一面自己保持锋利。当然,现在不行了,动脉硬化,头脑昏沉,有些文章“应该”写,可是写不出来,那也就算了。 写回忆录,要怎么样才不会折损回忆,或者尽量省着用?NABOKOV说他最珍惜的回忆轻易不敢写的,写到小说里就用掉了,以后想起来好像别人的事,再也不能附身,等于是死亡前先死一次。然而花总不可能一晚开足的,势必一次次回顾,特别是那么久远的回忆。如何在写作时保持回忆的新鲜? 用天主教的。告解”作比喻吧,说出来就解脱了。天主教徒向神父告解,我向读者大众告解。写回忆录是为了忘记,一面写一面好像有个自焚的过程。 用画油画作比喻吧,颜料一点一点涂上去,一面画一面修改,一幅画是否“新鲜”,这不是因素。 还有,怎么样才能正心诚意?我丝毫不怀疑先生的真诚,这正是先生作为大家的要素之一。然而人总是要作态,被自己感动了,希望自己能换个样子——写作时如何扬弃这些人之常情?面对年轻的自己而不宠溺,不见外,不吹毛求疵——您是怎么做到的? 我很想以当年的我表现当年,那样我写少年得有少年的视角,少年的情怀,少年的口吻,写青年中年亦同。我做不到,也许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做到。我只能以今日之我“诠释”昔日之我,这就有了“后设”的成分。 “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要紧的是真有那个。小姑娘”。至于“打扮”,你总不能让她光着身子亮相,事实总要寓于语言文字之中,一落言诠,便和真谛有了距离。我们看小姑娘的打扮,可知她父母的修养,品位、识见还有“居心”,而生喜悦或厌恶,小姑娘总是无罪的。 当时的局面有太多棋步是您不知道的,重新拼凑的过程您也曾提及,但如何从拼凑历史的所得汲取养分而又不磨灭、干扰原先的认知? 您所说的“重新拼凑的过程”,就是我说的“一面画一面修改”。我在《关山夺路》中已显示许多“原先的认知”大受干扰。坦白地说,内战结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经破碎,台湾三十年并未重建完成。 你跟同时代别人出版的回忆文学如何保持区隅? 有句老话:“不得不同,不敢苟同,不得不异,不敢立异。”我们好比共同住在一栋大楼里,每个人有自己的房间,房间又可分为客厅和寝室,或同或异,大约如此。 恕我直言,今天谈台湾旧事,早有意见领袖定下口径,有人缺少亲身经验,或者有亲身经验而不能自己思考,就跟着说。我倒是立志在他们之外,我广泛参考他们的书,只取时间、地点、人物姓名,我必须能写他们没看到的,没想到的、没写出来的,如果其中有别人的说法,我一定使读者知道那些话另有来源。 说到这里趁机会补充一句:有些话我在台北说过写过,有些事我出国以后写过说过,这些材料早有人辗转使用,不加引号。我深深了解某些写作的人像干燥的海绵吸收水珠一样对待别人的警句、创意、秘辛,这些东西我当然可以使用它,本来就是我的。我已出版的散文集里也有几篇“回忆文学”,那些内容我就不再重复了。 你在《关山夺路》新书发表会上说,你写回忆录一定实话实说,那时你用感慨的语气设问:“到了今天,为什么还要说谎呢,是为名?为利?为情?为义?还是因为自己不争气?”写远事、说实话易,写近事、说实话难,台湾生活环境复杂,忌讳很多,你是否把所有的秘密都说出来了? 台湾的事确实难写,这得有点儿不计毁誉的精神才成。 我没有机会接触政治秘密,我写的那些事件,大都是和许多人一起的共同经历,只是有些事情别人遗忘了、忽略了,或是有意歪曲了,现在由我说出来,反倒像是一件新鲜事儿了,可能引起争议。 我说出来的话都是实话。叙事,我有客观上的诚实·议论,我有主观上的诚实。有一些话没说出来,那叫。剪裁”,并非说谎。 《文学江湖》顾名思义,我只写出我的文学生活,凡是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我只能写出我认为有流传价值、对读者们有启发性的东西。 还有技术上的原因。一是超过预定的篇幅,实在容纳不下,还有我叙述一件事情,总要赋予某种形式。内容选择形式,形式也选择内容,倒也并非酗足适履,而是碟子只有那么大,里面的菜又要摆出个样子来,有些东西只好拿掉,那些拿掉的东西也都对我个人很有意义,无奈我不能把文学作品弄成我个人的纪念册是不是? 可以说,我的回忆录并非画图,也非塑像,我的这本书好比浮雕,该露的能露的都露出来了。塑像最大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任何人写的回忆录最多是一百八十度,我没有超过,也不应该超过。 最后我说个笑话助兴吧,有一对年老的夫妻,结婚六十年了,一向感情很好。有一天老两口谈心,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有一个问题我从来没有问过你,现在咱们年纪都这么大了,没有关系了,可以谈谈了。”什么事呢,他问老太太;“你年轻的时候,你还不认识我的时候,也有男孩子追过你吧?”老太太脸上飞起一朵红云,柔声细语:“我十六岁的时候,有个男孩写信给我,还到学校门口等我,要请我吃冰。”老先生一听,伸手就给老太太一个耳光,“好啊,到了今天你心里还记着他!”老太太掩面大哭,老先生站起身来怒气冲冲而去,儿媳妇孙媳妇围上来给老太太擦眼泪,连声问这是怎么了,老太太的回答是:“不能说啊!不能说啊!不能说的事到死都不能说啊!”
内容概要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旋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书籍目录
代自序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 十年灯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 匪谍是怎样做成的 我从嘹望哨看见什么 投身广播见证一页古早史 张道藩创办小说研究组 小说组的讲座们 胡适从我心头走过 广播文学先行一步 反共文学观潮记 特务的显性骚扰 我与《公论报》的一段因缘 难追难摹的张道藩 走进广播事业的鼎盛繁荣 十年乱花 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魏景蒙一半是名士一半是斗士 方块文章画地为牢 艺术洗礼现代文学的潮流 霓虹灯下的读者 我能为文艺青年做什么 特务的隐性困扰 省籍情结拆不完的篱笆 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 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亮光 十年一线天 你死我活办电视 乡土文学的旋涡 与特务共舞 我和军营的再生缘 我与学校的已了缘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上)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下)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王鼎钧台湾时期文学生活大事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觉得太滑稽了,笑出声来:“你的消息太不灵通了,被捕的是崔小萍,李荆荪怎么会被捕?” 第二天,李副总没来上班,第三天依然找不到他,第四天早晨,“中广”总经理黎世芬预料李荆荪难以全身而退,隐瞒无益,透过左右亲信间接公布。据转述,黎总连声长叹,“这个人完了!一个人才,可惜了!”说着说着流下泪来,左右深为黎总的情义所动。 我听到消息失声大哭,跑到新闻局去找“冯大爷”询问,冯氏曾任“中广”公司公共关系部主任,他是李的好朋友。冯大爷对我说:“不要打听他的事情,不要谈论他的事情,不要到他家里去,不要打电话给李太太。”语气凌厉,显示案情十分严重。 李被捕后,马星野、周至柔、黄少谷各位大老愿意联名作保,商之于新闻局长魏景蒙,魏表示“等一等”。第二天“行政院”开院会,“副院长”蒋经国主持,会后魏局长上前低声报告:“昨天调查局逮捕了李荆荪。”魏局长当然知道蒋经国用不着他来报告,他只是要看看院长的反应,据说蒋“面无表情,口无答语”,好像没有听见。魏氏回到新闻局,立即打电话通知各位大老,告诉他们不能作保。 我纳闷的是,跟我一同吃烤肉的那位作家,怎么能在前一天向我提出预告?他的表情为什么那样奇怪?我只能有一种解释,他是特务,他奉命刺探我和李荆公“同心”到何种程度,看我当时是否惊惶失措,归来后是否举止失常。天可见怜,他攻我个措手不及,我反而因此心中无猜,做出幼稚坦率的回应,轻轻松松过了这一关。 没过多久,调查局沈之岳局长约我谈话。他的手法细致,第一步,他约了新闻界十几位中坚分子见面沟通,我也应邀而往。那天沈局长谈笑风生,解释外界对调查局的误解,他说调查局不是死牢,绝不用刑逼供,调查局也不是黑店,进来工作的人可以辞职脱离。那天沟通的效果很好。第二步,他约我和“新闻联络室”的人一同谈话,“调查局是否可以对社会大众宣传自己的业务?”他说调查局没这么做过,人人觉得这地方很神秘,他考虑如何向社会展示这个机构,改变大众固定的印象。 第三步,就是约我单独对谈了。他主动提起李荆荪,单刀直入:“你看‘中广’公司内部还有没有问题?”我的回答是:“李荆荪先生是上司,是党国培养出来的领导人,只有他考察我,我没办法考察他,只有他怀疑我,我不能怀疑他,我实在不知道有没有问题。”他沉吟一下,又问我:“你看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我赶紧说,这是非常专门的工作,外人不能随便说长道短。他说“好”,起身送客。我也不知道应对是否得体,沈先生门槛高,不容易一步越过,还有后续发展。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鼎钧的书)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 ——高华
编辑推荐
《文学江湖:回忆录四部曲之四》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文学江湖:回忆录四部曲之四》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名人推荐
为什么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 ——高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