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出版时间:2012-12-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吴敬琏,马国川  页数:265  字数:26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99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我曾经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的那段著名的话来描绘当时“两头冒尖”的经济和社会景况:“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两头冒尖”的状况却似乎愈演愈烈。    从一方面看,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级跳:从一个典型的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低中等收入国家,再进一步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人口众多,体量巨大,它在全球事务中的分量也变得举足轻重,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国际新星。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图景却远不是那样美妙亮丽。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仍然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政府和国有经济虽然已经不再囊括一切,但还是牢牢掌握国民经济的一切“制高点”,主宰着非国有经济的命运。且不说现行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也呈现出一种缺乏规则和权力多方干预的“原始”状态。    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也逐渐积累。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多方面的改革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下,不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使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威胁、愈来愈靠货币超发和信用膨胀来维持GDP的增长,使资产泡沫形成和资产负债表杠杆化等旧疾牵延未愈,腐败活动愈益猖獗,侵入社会机体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各种矛盾趋于激化,社会面临破裂溃散的危险。    对于这种两极共生现象的存在,多数人都是承认的。但是,对于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以及出路何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先被叫做“北京共识”,后来以“中国模式论”闻名的观点对这种现象的解读是: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的成绩,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具有一个以强势政府和国有经济对社会的强力管控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种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地贯彻国家意志,因而能够创造北京奥运、高铁建设和一些地区GDP连续两位数的增长等“奇迹”。而且由于它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继续保持GDP的高速度增长,为世界市场提供了支持,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各国的楷模。    至于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乱象,在这种观点看来,却是政府的掌控还不够全面有力,“举国体制”的执行还不够坚决彻底,因而市场自发力量还能够干扰国家意志的贯彻。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应当进一步扩大政府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强化这种强政府、大国企、用海量投资拉动GDP高速度增长的发展模式。    我们的看法和上述观点完全相反。    只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前30年和后30年的情况做一番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模式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获得的良好成绩所作的解读,是完全无法令人信服的。如果说强势政府和国有经济的强力管控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那么,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拥有一个较之当下更强势的政府和一统天下的国有经济,为什么中国人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苦难,经历了一次大饥荒就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生命的人间惨剧?相反,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后30年和始终未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前30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的所谓“汲取体制”(extractive institutions)之外,以开放市场为前提的所谓“包容性体制”(inclusive institutions)也开始出现。    30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且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    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被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这具体地表现为:第一,改革为民间创业开拓了活动空间,使中国民间长期被压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喷薄而出。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涌现了3000多万户民间企业。它们乃是中国出人意料的发展的最基础的推动力量。第二,市场的开放和民间创业活动的活跃,使大量原来无法流动的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能够从效率较低的经济活动流向效率较高的经济活动。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部门的转移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第三,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执行,使中国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储蓄率过低、投资缺口过大造成的机会,扩大出口,用国际市场的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从需求方面支持了产出的高速度增长。第四,实行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在人力资本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自主创新活动还没有开展起来的条件下,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装备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应用层面上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在过去几百年间积累起来的巨大技术水平差距,使高速度增长得到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中国改革尚未取得完全的成功,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造成的。    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state sector,包括国有经济和国家党政机构)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虽然国有经济在经济活动总量中并不占有优势,但它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commanding heights),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2)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的巨大权力;(3)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制度缺陷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是中国迫切需要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或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迟迟不能实现,因此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变得愈来愈严峻。第二,权力对于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造成了普遍的寻租环境,使腐败活动不可扼制地蔓延开来,深入到党政组织的肌体之中。    这一切足以说明,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30年高速度增长的真正原因所在。改革和一切社会演变相同,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将市场化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不但旧体制下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痼疾得不到消除,在经济效率由于前面讲到的生产结构变化和“适应性创新”而有所提高以后,随着城市化进入后期和中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外国产业技术水平之间落差的大幅度缩小,如果不能找到新的支持有效率增长的来源,原有的生产率提高的势头也无法保持。这样,中国就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特别严重的是,由于本世纪初期以来改革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倾向,这就使中国现行的“半统制、半市场”混合体制的消极方面更加强化。    事实上,这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一旦建立,就只可能有两种发展前途: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自己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逐渐成长为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我把它称为法治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扩大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和对经济的“控制力”,演变为政府控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而在中国的条件下,从寻租活动中取得巨大利益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舆论工具竭力把社会拉向极右的方向。如果没有力量阻断这种进程,国家资本主义十有八九就会演化为权贵资本主义,即官僚资本主义或所谓“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值得警惕的是: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这种权贵资本主义的极右发展,也可能引发打着激进革命旗帜的极左力量的兴起。极左往往是对极右的惩罚。在当今的中国,如果不能采取果断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来制止权贵对国库和各阶层人民的掠夺,舒缓社会矛盾,就有可能发生顾准所说的“进化受到壅塞时的溃决”;而某些枭雄式的人物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情势,用“打土豪、分田地”一类极端“革命”的口号,误导深受权贵压榨因而热切希望获得公平正义的大众,把他们引向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歧途,使建设现代中国的进程遭到中断。    由以上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必须当机立断,痛下决心,重启改革议程,真实地而非口头上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alism)到民主法治模式(democratic developmentalism)的转型。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唯一可能的出路。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需要一切关心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人们共同切磋,探求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解答。我们希望在本书中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展现我们对中国改革历程的回顾和对经济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陈述我们探求中国如何平稳实现现代转型的道路所得到的答案。

内容概要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第一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

作者简介

  吴敬琏,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他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改革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1971年生,河北威县人,曾供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社。出版《大碰撞》、《风雨兼程》、《我与八十年代》等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二讲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
第三讲 1956年,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四讲 第一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讲 向国企放权让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奏效
第六讲 农村承包开启“增量改革”新战略
第七讲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第八讲 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
第九讲 双轨制的作用和它带来的问题
第十讲 1993年:经济改革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第十一讲 构筑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基础
第十二讲 重建金融系统
第十三讲 回归公共财政
第十四讲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路阻且长
第十五讲 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讲 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
第十七讲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
第十八讲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困境
第十九讲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二十讲 重启改革议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马国川:30年来的改革和开放,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促成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上升,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中国却似乎走到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十字路口。一方面,被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活力使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权力腐败几乎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贫富悬殊的程度使世人震惊,而且这一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严肃问题。 吴敬琏:目前,中国这种光明与黑暗“两头冒尖”的图景的确显得十分突出。从光明面看,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中国出口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位。与此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亿人口脱离极贫地位。 像我这样经历过苦难年代的人对比现在和当年的情况,简直恍若隔世。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当年为了取得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需要持有从粮票、布票、肉票、食用油票到妇女卫生纸票等几十种票证的生活情景。人们也很难设想,短短的30年,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可是事情还有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其高昂,而且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GDP总量增长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特别严重的是,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 马国川:现在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这种“两头冒尖”的现象愈演愈烈?因为只有弄清楚发生问题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吴敬琏:在我看来,这种“两头冒尖”的表现是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的整个历程,或者说从苏联式的社会体制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方式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历史过程的不同阶段里,提出了性质有所不同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马国川:您的这番话,提出了解答我的问题的一种思路。我们不妨从启动改革前夕的状况开始我们的讨论。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所面对的,是一种“国将不国”的深重危机。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回答是高度一致的。 吴敬琏:是的。当时中国面对的经济社会情况是:50年代末期“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刚刚过去,经济开始恢复,极左路线的领导又发动了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如果说,1949年以后的多次政治运动和“大跃进”使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受难,那么在“文化大革命”中,即使作为旧路线执行者和旧体制支柱的党政高级干部也饱受迫害之苦,连国家主席也未能幸免。据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的,“文化大革命”的掌权者“利用篡夺来的权力,大搞法西斯专政,上整干部,下整群众,制造大量冤案、错案、假案,把许多老同志打倒,把大批干部和群众打成‘走资派’、‘反革命’,进行残酷迫害。包括受牵连的在内,受害的有上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编辑推荐: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现代国家?一句话,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福祉,《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将与读者朋友一同思考,共同为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3条)

 
 

  •     人类的社会发展至今,始终没有摆脱兽性,讲的是丛林法则,过于突出人的动物属性,真正忽略了人的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人性。农村改革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农村集体合作社,再到“包产到户”,现在又在提农业现代化,通过“城镇化” 把农民忽悠进城,农民以后将成为一种职业,而那些祖祖辈辈依赖土地生存的,在城市里没有归属的农民,将再次失去土地。      经济制度上,市场和计划的争论不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多时候,这种意识形态上在争论成为攻讦对方的工具,而并不是真正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政府的政策,也是在这两股风之间飘忽不定,极左是对极右的惩罚。中国的经济也是在飘摇之中艰难生存发展。所谓增量改革,不是对整个体制进行改良,更不是进行革命,而是在细枝末节上进行的修补,以维系整个系统的苟且残喘。无心插柳柳成荫,民营企业、非国有资本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带来一段美好时光,那个时代,政府官员都争着下海经商,而现在,公务员考试削减脑袋,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恰恰说明了民营经济目前举步维艰的困境。      国有企业的改革,产权制度不明晰,要么大锅饭,要么MBO。但是,普通工人会在其中获取多大利益?打着高尚的幌子,干着见不得人的事情,做婊子不可恨,可恨的是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还要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所谓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难道坚持了公有制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国有经济垄断电力、石油、煤炭、铁路、通信这些命脉行业,产权的不明晰注定了低效率,整个经济缺乏活力。人和生产资料的最大效率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这难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经济发展和体制不能够相适应的时候,要么是鞋裹死脚,要么是脚撑破鞋,没有第三个选项,任何试图将脚削掉,或者将旧鞋修补的做法,无疑是徒劳无功的。      经济改革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为其保驾护航。权利容易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以宏观调控之名,借国有企业的强大实力,直接干预经济的方方面面,民营企业只能是在夹缝中生存。政府插手经济,掌握各种资源,保持其强盛的威权,各种行政审批,都会成为各级的“租金”,另外,还不断地设租,增加新的租金渠道。各色人等依靠结交官员来获取财富。据估算,每年光权力租金可达到GDP的30%,触目尽心。如果是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而现在,已经不是润滑剂,而是抽血,再抽下去将会危及到主体的生命。反反复复的国进民退,把人逼到绝路。     中国几千前的灿烂文明,阶级总是存在。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个枭雄式的人物振臂一呼,那么民众将以此为突破口,这样会把中国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我们要改革,不能寄希望于其自身舍弃自身的利益,这样需要“发自灵魂深处的革命”,而是需要寻找一种更佳的模式。翘首以盼,中国安好。
  •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吴敬琏先生新作很值得一读再读!
  •   感觉不错,不过很多问题没有展开讲。建议看吴敬琏主编的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   可以从中了解中国近期的经济发展史,感叹吴敬琏教授渊博的学识
  •   本书通过吴敬琏与马国川的对话,探求我国实现现代转型思考。
  •   了解国内经济改革的历程,体会其中的曲折与艰辛。未来面对的仍然是曲折并充满风险的改革道路。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交织,慎重的选择恰当的改革道路,既关系国家的前途也关系着各种集团与个人的前途。
  •   中国经济二十讲真的是一本不错的书哟。
  •   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日,体系内的积弊愈发显现,深化改革之声又起,吴敬琏教授是改革的亲历者,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革的指导者,而今他还是改革的提倡者。读吴老此书了解我国改革的历程,体会改革的坎坷,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继续深化改革的信念
  •   最近新出版的一本新书,吴敬琏教授对于经济的研究很深,相信读过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   对于现代改革历程有更进一步清晰的认识。读完不免感慨中国进步之艰难崎岖,且每每在关键歧路逡巡以致错失良机或者干脆走入不智的方向。使人长叹息。
  •   经济改革,有深度,还不错!
  •   非常不错的著作,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解读和历史的沿革精辟入里。比林毅夫的好。缺点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感觉不伦不类的。
  •   在当下看这本书!给人很多方面的启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用心读!!
  •   生活在经济时代,我们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很好。
  •   不错的书,对经济学家吴敬琏充满敬意。
  •   读懂中国经济!
  •   每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都应该认真的读一读这本书。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经验。放弃对全能政府、中央集权的幻想,让市场发挥其根本性的作用,推动改革。
  •   看了后对体制改革有点含糊
  •   看完有助于理清建国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轨迹,更加坚定了市场化的信心。
  •   其实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关键还是在制度改革啊
  •   吴老用对话的形式分析当前改革思潮,透彻!
  •   大多数对改革开放的描写真实详细分析透彻鲜明的确是大师所著
  •   这个商品不错!!纵横几十年经济,解析发展趋势,吴老的书不会让人失望
  •   这一点是不用置疑的, 他对市场经济的执著!
  •   深入浅出的剖析改革的前因后果
  •   对于中国当下发展的理解很有帮助。
  •   无市场,吴市场,吴讲市场,吴回头看市场。
  •   还没开始读,经济学大家的作品,应该是不错的吧
  •   这是讲真话的人写的书,这样的书现在不多,吴老令人尊敬。
  •   此老真是见地深刻,敢讲真话,难的的好书。
  •   字小,但清晰,实在好读。跟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比起来,印刷上这本有良心的多!
  •   这本书的主旨是市场论,详细的说明和论述让人信服,值得一读。
  •   吴教授的书,深入简出,与实时紧密相连,是深入学习的好教材。
  •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先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我走了几家书店,都答复还没到货,没想到当当比书店还快呢。赞一个。
  •   吴老的书一直都很喜欢的,这本书也是一样,写得相当地好!
  •   网上推荐的,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吴敬链一直是我敬重的。
  •   朋友喜欢看,包装很好
  •   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小小的遗憾因为是非常普通的设计如果不是封面上吴老的照片我可能没兴趣阅读尤其是翻开后印刷还可以就是这纸张真真滴配不上吴老还好内容很值得阅读继续深入学习中
  •   这次买的书,书皮都被蹭破了。靠
  •   书的印刷质量不太好,老板要买的,但内容应该还不错吧!
  •   吴老算是 敢说话的一个,观点吗见仁见智
  •   老公称赞非常好的一本书
  •   asdf asdfasdf
  •   很多观点还是值得看一看的。
  •   很不错 ,徐士英老师推荐的额
  •   尚需多方面理解
  •   准备看着
  •   感觉挺好,还没细细品味
  •   当当怎么这么不要脸,爷不想评价,太麻烦!
  •   大师之作,值得拥有,无需赘言。
  •   字小,但是文章引人入胜
  •   慢慢研读,很好
  •   帮同事买的。。。。快递给力
  •   这本书不错,送货时间也及时
  •   我偶像的书,读起来特别亲切,可能年轻人不喜欢,有很多历史纪录在里面,一部改革开发史
  •   唯一说实话的人,吴敬琏,从客观讲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愧是智囊
  •   很不错的书,正在阅读,希望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更多的了解
  •   深度了解当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热点,难点
  •   对过去的经济改革的情况有一些了解
  •   书不错,内容比较详实,了解中国改革的必读书。
  •   改革之路,历史现实分析。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
  •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形式不是很喜欢,一是对话的形式(真的是二十讲),二是字体是被压扁的那种,看起来觉得偏小,眼睛有点累。其他都好。
  •   类似经济方面的历史书,不错。收获不少
  •   采用的是对话体,读起来不是很习惯,但思想性还行
  •   一本对话集
  •   从《读书》杂志看到吴老的前言,很有感触,于是买此书,印刷质量不错,字儿小点,抓时间读吧。
  •   应该可以一看
  •   帮领导订阅的,领导肯定觉得很有价值,才会让再购买。
  •   以前看书不多,对吴老知道的也不多。从这本书感觉:吴老对于以前的陈年老账说的太多了,看的我头昏脑胀,过去的事都已经过去,如果非要借鉴的话那就是汲取教训,再提出来,没有什么新意,只能证明自己对以前了解知道的多。对一步改革的设计也没什么看到什么新意,构想好多学者都讲过,最重要的东西讲的太少。呵呵,没有郞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看着过瘾。
  •   装订得不好,书皮都开裂了,用固体胶粘都粘不上去
  •   买来质量不错,里面的内容有点深奥。
  •   很有参考价值的书籍
  •   刚刚读到书中中后部分时,发现竟有几十页重复装订,而又缺了真正的几十页。想联系自助换货时,又说订单不符合。
  •   吴老堪称国内最有良知的经济学家——我们的经济学家。他所关心的是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他的书关心我国经济发展的读者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的序言发表在2012年《读书》的第12期上,读了就能了解吴老所关心的问题。本书大32开,27万字的内容,书只有264页,每页纸挤进一千多字,字号自然就大不了。读这类书的读者中老年居多,看着费劲。
  •   吴敬琏老先生的书应该不错的,虽然还没有开始看,希望有收获。
  •   老先生的思想值得看,不过整理人员水平有限。内容条理性差些,且有重复感觉。
  •   挺好,这个书不错,恩恩
  •   还没看,应该还是值得一看,不然都不买了。。
  •   好书,推荐。非常好好
  •   服务很满意,书的质量也很好
  •   分专题展开,详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体制的走向,十分详实耐读,是部优秀的作品!
  •   经典级的!娓娓道来,讲述了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非常经典,值得收藏!可以从中领略我国建国后的历史!好好品读!
  •   平装比不了精装 但是内容板扎 希望继续推荐
  •   这些书都非常好,很需要,就是《怎样当好党委书记 [平装]》太贵了。~ 赵晶 (编者)分享我的评价 | 亚马逊正品保证 |分享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收藏品 1 售价从 ¥ 88.00 起
  •   内容不错,正好弥补我的知识空白点
  •   这本书装帧很普通,但内容很好,是我看过最好的论改革的书
  •   这本书不错,对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很有帮助。
  •   很不错的书 讲的很透彻 易懂
  •   好书,值得阅读!值得保存!
  •   这本书,买回来,还没有看
  •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   真的是很有良心的人
  •   非常满意啊啊啊啊啊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