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乐黛云 [法]李比雄 页数:560 字数:49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乐黛云、李比雄主编的《跨文化对话(29辑)》继续探讨中国崛起问题,以话题“中国傲慢吗?”起始,引出一系列回应文章。本辑重点栏目为“复杂性思维讨论”,介绍了法国当代杰出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的思想。弗朗索瓦于连是一个极有创意、并引起很多争论的法国哲学家兼汉学家,本辑围绕他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进路,以及他给法国学术界提供的开拓性启发和所引起的争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一组很有意思的文章。
“文学与思想史”是本辑新辟的一个栏目,值得关注。
书籍目录
卷首语
专稿
中国傲慢吗?
罗马特讯
跨文化宣言
专论
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与会通的一种可能趋势
学者访谈
欧洲归来话思虑——我们可否设想回到原状?
复杂性思维讨论
论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之“道”
复杂地行动与思维——我们时代的方法论
改良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启蒙时代的训诫
对话,或二重逻辑——关于莫兰复杂性思维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拉尔扎克:漫长斗争中行动与思考的集体艺术
弗朗索瓦·于连研讨
论多元文化:语言的差异——思想的资源,或如何酝酿未来的对话
方法与阅读——弗朗索瓦·于连与阐释中国哲学
间与通道——论于连如何将差异哲学转变为文化间距的哲学
扰乱和观点——关于于连的研讨会和访谈
方法论研究
“占卜学”对“神学”、“表意文字”对“拼音文字”
道的可能解法与合理解法
游戏·博弈·侨易
中国对他者的期待视野——《阿含经·游行经》汉译接受刍议
诗学研究
检讨“共同诗学”
也谈“共同诗学”
古典西学的“原初事实”——亚里士多德《诗学》在当代中国的接受与现代
性问题
古典新读
歌德的《浮士德》:诗与哲学的交汇
自然法、契约论与内圣外王——儒学社会学的观点
《伊萨奥义书》:印度智慧的基石
自然与礼法:《周南·汉广》试读
文学与思想史
主持人语
在“文”与“道”之间
“文学”的解放
“绝对隐喻”——文学与思想的中介
关于古代“立法诗”的几点感想——兼论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批判瓦罗
的方法问题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主持人语
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及其学科价值
中法文化(文学)交流史中对话文体谈片——以费讷隆《苏格拉底和孔夫子的对话》为例
从《约翰中国佬信札》看“东方信札”体裁作品与中国主题之关系
晚清使臣与西方文学——对钱锺书先生一个学术观点的修正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场域的“写意”戏剧观
拜伦想象的中国与中国人想象的拜伦——从灾难史的角度切入
说东道西
美国西岸作家的太平洋周边地区意识.
汉学家梅维恒印象
冥想修行和灵魂之爱——宗教诗歌中的“神婚”主题
要籍时评
文化的血脉——《东方智慧的千年探索——(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经典的比对》评介
基尼亚尔与其中国影子的自我认同
信息窗
章节摘录
而张沛教授在《文学的解放》一文中所做的精辟分析则告诉我们,即使在西方,这种所谓“文学的独立”也事实上并非古已有之。黑格尔意义上的“艺术终结论”便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包括文学在内,因此‘艺术’的终结同时就是文学的终结。终结后的文学何为? 答案是‘自为’:终结后的文学只能是自为的文学。所谓‘自为’,即以自身为目的。以自身为目的或‘自身合目的’的文学不再以‘精神,及其在时间中的展开即‘世界历史’的目的为目的,因此是根本无目的的。自身合目的而根本无目的,这正是现代‘文学’的吊诡之处,也是它的症结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沛认为,“文学的独立”事实上变成了“文学的隐沦”。 因此,与其说从学科分际的意义上研究文学是一种“进步”,不如说这一现代性事件本身就已经包含着某种缺失和危机。作为现代学科体制中的一员,倘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意义上,所谓内部研究具有足够引起高度重视的合理性的话,那么,我们无疑还更应该看到,上述内外之别事实上至多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毕竟,真空中没有文学,我们不应该也无法真正做到对文学的“活体解剖”。 而更重要的问题,还不是单纯的学科意义上的。 文学的“自为”,文学与思想和精神的分离,文学与“世界历史”的疏远,既阻断了我们理解文学之整全的可能性,也阻断了我们透过文学理解世界之整全的可能性。 用胡继华教授在《绝对隐喻——文学与思想的中介》中的话来说,文学与思想二者完全不是互相从属的关系,而是一种“绝对隐喻”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意味着,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莎士比亚既是文学家,也是不可多得的思想家;也不仅意味着,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之国中常常有索福克勒斯、歌德、荷尔德林出没于其中;甚至,这也不仅仅意味着,莱辛既是德国现代戏剧之父,既写作《智者纳坦》、写作《恩斯特与法尔克》,也写作《论人类的教育》,而卢梭则既是《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作者,也是《爱弥儿》、《新爱洛漪丝》和《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的作者。 我们当然必须知道这些。必须学会用阅读诗和戏剧的方式阅读通常所谓的哲学论文或思想文本,甚至必须学会不放过《战争与和平》结尾那些枯燥的历史哲学段落,并了解海德格尔在《路标》中如何解释柏拉图的“洞喻”……但我们重提“文学与思想史”研究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尤其需要提及的目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瓦雷奇·吉斯卡尔·德斯坦)我对全球化概念是有所保留的。我们很快将发现,我们不能、也根本不可能将一种决策运用到整个世界结构中去。今后整个世界应由几个共同体构成,它们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不同的社会形态,构成它们之间的多边关系。比如,今后会出现由美国和英国组成的盎格鲁—撒克逊共同体,或者还会有包括俄罗斯的欧洲共同体,然后印度、中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共同体。我们应该专注于和中国建立一种关系,使中国与这种世界结构兼容。 ——[法]瓦雷奇·吉斯卡尔·德斯坦、艾瑞克·以色勒维奇/《中国傲慢吗?》 “复杂性的挑战”召唤一种针对“人类精神奇特能力”的最大幅度的重新展开,使我们能够聪明地使用“人类事务中的理性”。这种展开,如今我们可以从认识和文化角度进行论证,在实用和经验层面进行展示,在人类社会的探险中证明其合法性,但又不将其绝对化。 ——[法]让一路易·勒莫瓦涅/《复杂地行动与思维——我们时代的方法论》 在“取道欧洲”本来是“取道”希腊将中国哲学变成了一场精神盛宴方面,弗朗索瓦·于连功不可没;他向人们展现出,阅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一再要求我们将未曾言说的内容补充进去。我们补充进去的是我们的理解,为此,有时“取道欧洲”也是有益的。 ——[德]沃尔夫冈·顾彬/《方法与阅读——弗朗索瓦·于连与阐释中国哲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