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德]雷德侯 页数:344 字数:420000 译者:张总,钟晓青,陈芳,韦正,赵洲 译,党晟 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万物(第2版)》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万物(第2版)》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作者简介
雷德侯,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 、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书籍目录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
鸣
导言
第一章 汉字系统
第二章 复杂的青铜铸造术
第三章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第四章 工厂艺术
第五章 建筑构件:斗栱与梁柱
第六章 印刷文字
第七章 地狱的官府风貌
第八章 画笔可否自由
西文参考文献
日韩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索引
图版来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不过,原料供应的丰富本身并不能解释中国人何以制造青铜器,以及他们为何使用青铜器。古代文献提供了一些笼统的信息。最重要的古代文献是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其中明确断言祭祀是古代中国的头等大事。可是,《礼记》没有青铜器使用规定的具体记载,而且今本《礼记》是在商朝灭亡一千多年后成书的。与安阳青铜器同时代的甲骨F辞中,有关于肆献馈食祖先的内容。这些祭典名目繁多而又不可或缺,以致几乎每天都要举行此类活动。然而,卜辞中关于宗教信仰、祭祀仪式和礼器功能的记载不成系统。礼器本身仍是我们索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 青铜器的形状明确显示它们用于备餐与进食。有些出土青铜器内有骨头,底部还有烟炱痕迹。在二十多种不同的类型中,盛放液体与盛放固态食物的青铜器明显有别,而且器形的变化也反映了膳食内容的丰富多样。即使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在烹饪方面就不惜耗费大量精力。 然而,青铜礼器的尺度及其固有的贵金属的价值,还有制造青铜器所涉及的精密技术,都同样明白无误地表明其绝不是为El常的世俗需用而制造,而只能用于隆重的典礼。若论材质之美与制作的殚精竭力,能与青铜器相比者,只有玉器。青铜器与玉器是中国古代真正的纪念碑。 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一样,中国人以飨宴为礼仪活动的中心内容。他们深知滋养身体是头等大事,因而将饮食行为抬高到宗教仪式之中,以示对其严肃性的重视。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扮演类似基督教礼拜仪式中圣餐杯、圣餐盘的角色。不同的是,基督教的圣餐被简化到只有面包和葡萄酒,故只需两种食器。中国人则偏爱丰盛的肴馔,所以餐具也十分讲究。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参与礼仪活动的人群迥然不同。从中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就聚集在同一教区或修道院中享用圣餐,这种集会吸引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圣餐面向所有的基督教徒,而不考虑其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古代的侑食之礼完全是一种家族范围内的活动,而且只有某些特殊的家族才有资格举行这类活动。青铜器上所铸昭告祖先的铭文,例如给“母戊”的献词,就证实了这一点。确实,这些礼仪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公开的。铜器纹饰的错综复杂暗示其必须就近观赏。
编辑推荐
《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带领读者茌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